高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jian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五年多来,深入研究和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教育者的自觉行为。本课题组通过对首都农业院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提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和新举措,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界定与利用
  
  所谓高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是指高校发展过程中所创造或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蕴涵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烙印在师生的脑海中。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要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党的十七大把文化软实力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文化不仅仅是意识形态问题,更是民族的内聚力,是推动事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随着高等教育由快速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正因为如此,校园文化愈来愈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不少高校把校园文化提到重要位置,加大投入,加强建设。通过文化建设,提炼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曲周精神”是中国农业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曲周,农大人把盐碱滩变成米粮川,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把曲周实验站作为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曲周精神”,让更多的学子学农爱农,自觉奉献三农。“曲周精神”也使学校团结、朴实、求是、创新的校风日渐形成和发扬,并一代一代延续。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高校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在大学精神的传承、弘扬方面重视不够。在调查的院校中,3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学校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了解;近1/5的学生不清楚学校的校训或校风;更有学生甚至把学校现任的书记校长作为学校的历史人物。由此可见,高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任重道远。
  
   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曾说:“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欲达教育之目的,务须注意精神修养,向深处培,向厚处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1.校训对大学生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经过百年的奋斗与历练,将校训凝练成全校师生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判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这是经过百年积淀而成的农大历史底蕴和品格特征,也是农大精神。依靠这种精神, 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服务三农,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在河北曲周的农大学生科技队伍,走村串户,为农民测土施肥,他们说:老一辈农大人为曲周人民治碱,我们要传承农大精神,为曲周人民致富贡献力量。
  2.特色人才对学生的影响
  北京农学院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造就了一批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各类人才,他们是学校营造服务基层的教育资源。通过举办主题报告会、在校学生与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开展“了解校友”的主题党日活动,大力营造服务基层的良好氛围。通过优秀校友介绍他们在基层奋斗的经历和经验,用自己的亲身事迹感染在校生,鼓舞学生服务基层。通过邀请有业绩的“村官”返校与在校生畅谈他们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共同探讨农村就业前景,坚定了在校大学生服务农村的信心,更会让日后当“村官”的大学生少走一些弯路。两年来,服务农村基层、去农村基层就业成为农学院学生的共识。农学院2008年到农村基层就业328人,大学生“村官”103人;2009年到农村基层就业413人,大学生“村官”114人;2010年大学生“村官”达到150人。
  3.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农业院校从新生入学报到细节入手,努力用学校传统氛围感染新生。开学之日,学校在校园主干道悬挂写有学校优良传统字样的条幅,在室外大屏幕上滚动播放学校宣传片,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校歌,让学生感受学校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主题报告会为主要载体,不断强化新生对学校传统的认同。新生入学后,组织新生参观校史展览馆,邀请老教授作校史报告,深化新生对学校光荣传统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新生的学习目标、服务基层的就业方向,培养他们学农、爱农的意识。
  综合在校生的问卷回答,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成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激发和强化大学生的爱校情怀和荣誉感
  通过对高校特色文化历史资源的了解,大学生能够更深层次了解自己所在的高校,进而认同它、喜欢它、热爱它,激发以校为荣的情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学校通过参观校史馆、走进老校门、杰出校友报告会、院士名家论坛等多种形式,让新生感受学校的历史文化,强化“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意识。
  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的历史人物往往都是爱国人士,他们不仅为学校的创立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过突出贡献,而且他们的高尚品格、远大志向和人格魅力及感人的故事令大学生钦佩和敬仰。在他们的事迹感召下,大学生会主动地向他们看齐,思考自己的人生,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校训代表着一所大学的教育理念,是这所大学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也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长期积淀,更是文化历史资源的精华。“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是北京农学院的校训。有的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说,校风校训对我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有的学生说校训让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立志早日成才,为“三农”多作贡献。中国农业大学“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引导农大学子勤学、实践、奉献,勇于担当。
  4.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一所大学的文化历史资源,犹如酱菜坛子的老汁,有效利用便可腌制出独特味道的酱菜。大学生通过学校文化历史资源的不断熏陶,潜移默化地促进其高尚人格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而这些恰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础。文化历史资源的渗透、影响和激励,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有效利用的途径探讨
  
  1.梳理、完善、整合已有资源,打造多形式展示平台
  要让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起作用,就要让它吸引人、打动人,从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的信息很多,视野开阔,没有内涵、缺少现代元素的信息,很难打动他们。所以,要对已有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以展史、音像、书籍、雕塑、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
  2.重视挖掘培育新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的厚度
  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厚度在于不断地挖掘、培育和积累。一方面不断发现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历史资源,另一方面要不断挖掘其深刻内涵,增强文化历史资源的厚度,使每个资源都能有丰富的内涵和故事,走进它会得到精神的洗礼和激励,并成为时时提醒师生的一盏指示灯。
  3.创新内容和形式,不断增强文化历史资源魅力
  与时俱进的建设才会有生机,才会持久。文化历史资源的有效利用只有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国家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贴近大学生成长需要,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才能使其魅力永存,才能使其功能作用发挥到极致。特色历史资源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形与无形相结合能创造出更多的内容和形式。
  4.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资源利用的实效性
  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要保证这项工程的持续有效建设,必须有长效机制做保证。因此,要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要有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要有一定经费和物质保障;要有从上到下的一套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从而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本文是中国农业大学《特色院校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常 晶]
其他文献
姜维壮,男,汉族,1923年12月生,山东龙口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莫斯科财政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副博士学位。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教授。姜维壮亦是诗歌的爱好者和写作者。1997年出版诗集《撷美诗稿》,收入诗歌200余首。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姜维壮教授1923年出生于山东黄县一个贫寒农户家庭。他幼年辍学,外出学徒。1946年,他在半工半读的基础上考入北京华北文法学院经济系。参加完抗美
自开展“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以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上级有关部门下发的关于“五五”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通知和文件,遵循“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师生;坚持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原则,通过不断加大普法力度、服务力度、创新力度,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为广大师生员工学法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国家基于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要所提出的重大战略。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最有优势也最有可能担负起创造就业岗位的群体。因此,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的能力,已成为高校履行人才培养使命的最新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模式,是高校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选择  经过近20年的积累与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
刘岩,女,汉族,1982年出生,2008年入党,现任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北京市第十届青联委员,现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舞蹈学博士。她专业精湛,曾获得多项国内外舞蹈比赛金奖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四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 坚定信念—折翼天使执着追求  刘岩称自己是一个“为舞蹈而生的舞痴”,在她的舞蹈生涯中,囊括了国内外诸多舞蹈大赛的重要奖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始建于1954年,坐落于我国著名的电子工业基地——北京酒仙桥电子城。1999年,在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北京成人电子信息大学的基础上由多所学校合并升格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  学院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影视动画等30余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在教育部开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推动下,2008年,学院开始建设北京示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高等艺术院校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作为我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戏曲艺术高等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坚持文化传承创新,科学谋划学院发展,推动学院向着建设“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戏曲艺术大学”目标迈进。     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在经济全
2010年,中共中央颁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了高校教师党支部的设置原则和主要职责等,这既是高校党建制度创新成果的总结,也是推进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行动指南。高校教师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最基层组织,是党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切实抓好党支部建设,对于加强和改善高校党的领导,团结广大教职员工,确保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基本任务的顺利完成具
刘冲,男,1928年8月出生,1990年7月离休,原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离休后一直担任离休党支部书记,是学校担任党的工作最年长的同志。2008年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优秀党建工作者”,2009年被北京市委组织部评为“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1年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  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刘冲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理论学习,努力做到思想常新、信念永存。无论是上级举办
高等教育管理界一直以来对本科生设立导师的做法倍加推崇。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和指导,从而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得以实现,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自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开创中国高等教育本科生导师制度先河至今,已有10年时光。此间,国内一流大学大
王强,四川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现任第十二届朝阳区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委员,九三学社朝阳区委副主委,九三学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支社主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和2011年被九三学社北京市委评为“优秀社员”,2013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学者应该勇于承担起学术科研的重担,为往圣继绝学,用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