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心目中的“外星生命”

来源 :科技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feidafeife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央电视台“探索”节目播放了国外关于USO的报道。所谓“USO”,是“不明潜水物体”的缩写,简称USO。它和人们比较熟悉的LJFO(不明飞行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出现在海洋中的不明物体。据报道,1902年,航行在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海域的一艘英国货船上的一名水手,第一次看见USO。
  此后,关于USO报道时有所闻,据目击者称,不明潜水物行动迅捷,下潜深度远远超过现有的潜艇,它的出现往往且会导致附近的舰船和陆地上各种电子设备如雷达、声呐、无线电失灵,这一特点和UFO相同。但是,说到底,USO究竟是什么东西?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所有的判断多半是一种猜测,一些人认为USO是一种大气现象引起的幻影,如同海市蜃楼;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外星生命的运载工具,甚至认为在海洋深处有外星人的基地。
  外星生命是否存在,这个问题至今主要是科幻小说家头脑里的产物,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估计也不会有公认的答案。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家对此进行思考,或者悄悄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我这样讲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点根据的。
  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1916~2004)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发表的访谈录中,曾经披露了他对外星生命的关注。这篇题为《生命的种子》的访谈录,最早刊登在美国的科普刊物《OMN》的“大师访谈”专栏,由戴维·洛维克采访完成。
  弗朗西斯·克里克是生物学界享有盛誉的一代大师,他因与詹姆斯·沃森合作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解开了遗传基因的密码,共同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题为《生命的种子》的访谈录,一开始便是围绕DNA发现的过程,以及新分子生物学的前景而展开的。接下来的话题转移到克里克的一本著作《生命的本质》,这是最令人感兴趣的,
  问:是什么原因使您认为地球生命是由另一个星球上的生物送过来的?
  克里克:我第一次有这种想法是在1971年,在前苏联召开的一个会议上。这个会议是由美、苏科学院共同主办的,讨论的主题是与外太空生物联系的计划。我们在会议中讨论到一个观念,大意是说遗传密码的统一性使生命的发展过程似乎出现了瓶颈现象。此外,我还了解到宇宙的历史已足以让生命演化过两次;也就是说,在太阳系和地球形成之初或之前,宇宙可能已出现过有能力发射火箭的高度文明。所以当时我和索尔克研究中心的一位同事莱斯利·奥格尔共同提出了“有意的播种”理论。
  问:那些播种生命的“星际农夫”是用什么方法把他们的“种子”散播到未经开发却有萌生能力的行星上呢?
  克里克:要是把基础物理理论考虑进去的话,我基本上是排除光速或超光速太空飞行的可能性的。我想应该是用火箭以1%光速的速度飞行了好几千年才比较可能。因为这种速度比较合理,也才可能让它们在不到一万年之间,把宇宙间具有足以支持生命条件的恒星系统都一网打尽。
  此外,克里克还谈了几个非常重要的观点:(1)外星人使用类似基因分离技术,制造出适合在目标星球上生存的细菌种类;(2)外星人送到地球上繁殖的生命可能是细菌或酵母菌,后者的可能性大于前者;(3)外星人若访问地球,不会完全是善意的;(4)外星人的长相,与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是不同的;(5)人类若无法确定地球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存在的地方,将会非常危险,因为随时可能遭到外来的侵袭。为了自保,也有必要研究是否存在外星生命。
  克里克的这番话,在某些人看来,给它扣上“伪科学”的帽子最合适不过,或者指斥为科幻作家的野狐禅。其实,这位科学大师的谈话是非常严肃的。他和索尔克研究中心的莱斯利·奥格尔共同提出“有意的播种”理论,虽然目前仅仅是一种科学假说,却是建立在生命的本质即遗传基因的密码基础上的。
  在解开地球生命的密码之后,进而从大宇宙的尺度,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这正是克里克和索尔克研究中心的莱斯利·奥格尔研究的深度。这是超前的研究课题,也是超越时代的探索,他进而指出:“最耐人寻味的一点是,我们可能会发现1000~2000年后我们也是如法炮制,在从事播种生命的工作。”可见克里克对这一探索的前景充满自信。
  众所周知,地外文明和外星人,以及地球文明与地外文明的接触,一直是科幻小说长盛不衰的题材。
  有关外星人题材的科幻作品,无论是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尽管受到读者和观众的青睐,同时也因为它的科学依据不足而遭到质疑,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胡思乱想。
  正是如此,克里克的访谈录《生命的种子》所透露的一些大胆的想法,不仅为科幻小说有关地外文明和外星人的题材,提供了权威的科学依据和哲学思考,同时也深刻地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促使科学家对于宇宙奥秘和大千世界的思考更加深化,更加富有创意。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科学家的使命不是重复前人的知识积累,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去突破,推翻,创新,从而实现科学的发现。
  正是如此,以人类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不过200来年的历史,面对迄今已46亿年的地球历史和宇宙大爆炸已150多亿年的现实,任何时候都不能轻率地认为人类掌握了终极真理,更不能对一切未解的自然之谜采取简单的否定。要做到这一点,科学家必须不断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幻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历史证明,大胆地想象,小心地求证,是科学家最宝贵的品质。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引伸出这样的结论:关于地外文明和外星人的话题,同样是需要认真思考,需要认真下功夫开展研究的一个科学课题。
其他文献
从2006年开始,崇文区东花市街道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要求,推进和谐社区宜居板块建设,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经过3年的努力,和谐社区示范工程成效显著。为了进一步推进东花市和谐社区建设,东花市街道将积极加强“1248”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科技应用示范提升街道社区公共服务新水平。    资源共享  完善街道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期刊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1911-2009年)先生逝世。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远去了,大家都深深地怀念他。  世纪之交,我曾经在一些会议上遇见季老。他总是一袭布衣蓝布的中山装,所有的扣子都扣得严严实实。无论在台上讲话,还是在下面寒暄,季老总是面色平和,语气平缓。这就是“大师中的平民,平民中的大师”的气度。  2003年,国家图书奖的评委会全体会议。主席台上坐着新闻出版署的领导和评委会各个分组的负
期刊
在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上(1949年9月21日),广播站上了主席台——在主席台的右后角,有属于它的一套小桌椅,桌上放一部电话。凡有人上台讲话,桌边的中央电台(全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1949年12月前称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记者便拿起电话。这是录音的信号,电话线路连着幕后的红灯,电话一拿起,电路接通,红灯便亮起来,幕后的录音员也随即开始工作。那段“中国人站起来了”的讲话录音于9月21日21点15分在中央
期刊
10年蜕变:走出现代农业科技企业的改制之路    2000年,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整体转制为科技型企业。  “转制”,是一个科研单位旧有体制缓慢而艰巨的“转身动作”。然而在农机所建所至今漫漫50年当中,“转制”却是一场迅速而华丽的蜕变。  “断奶”是每个经历转制的单位都十分痛苦的过程。那些历经市场磨练的年轻人,深知旧体制的弊病所在。在他们看来,一个旧体制下的科技产品开发生产经营部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
期刊
岁月匆匆,又是一年过去。  刚刚送走的2008年,可谓挑战接着挑战,同时也是机遇连着机遇,合作连着双赢。  本期“特稿”,呈现给读者朋友的是一道“年终盘点岁初展望”大餐。恭请大家从科技奥运、食品安全、科技救援、京津城际铁路等10个关键词切入,与我们共同回味这有大喜也有大悲的一年,并展望注定不会平静的2009年。  是的,未来从现在开始。真正的未来,将是环境、事态,人类意志和人类智慧所造就的未来。新
期刊
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社会,并推动了创新模式的嬗变。科技创新不再是少数被称为科学家人群的专利,每个人都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生活,工作在社会中的用户真正拥有最终的发言权,知识社会呼唤面向未来的创新2.0模式。2008年11月23日,“知识社会与创新2.0”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办。来自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的近5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围绕城市管理科技创新园区在创新模式方面的探
期刊
宋经元的领域是功能基因组和转基因技术,从2006年回国开始,他参与了DNA条码鉴定,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中草药栽培技术三个方向的研究,而用DNA条码鉴定中药材是其中的重点。  记者:常规的中药材鉴定方法能否保证结果准确?  宋经元:中药材传统鉴定方法主要是形态学方法和理化方法。形态学鉴定需要鉴定者有很深的专业功底,熟悉植物的花、叶、果等部位的形态特征。一般的植物形态鉴定专家只专攻某一科或
期刊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6家股权激励试点单位获批    本刊讯 7月9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股权激励试点单位试点方案实施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启动仪式由北京市科委副主任郑吉春主持,市委副秘书长李福祥出席了会议。与会领导为首批通过联合审批的6家试点单位进行了授牌。  据市科委介绍,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工作,专门成立了
期刊
元旦过了,春节就快到了。独坐书房,手抚键盘,想起许多“过年”的往事。  小时候过春节,最开心的是看妈妈炖肉、蒸馒头,她总是在年前炖一大锅肥肉,蒸好多馒头、豆包,足够全家吃到正月十五。炖肉飘香,年味儿就越发浓郁了。  最好玩的,是除夕夜吃过年夜饭以后,提着红色的灯笼在院子里、胡同里串。一边走,一边盯着灯笼里的小红蜡烛,一是怕它灭了,二是怕它歪了、倒了,把纸灯笼烧坏了。现在我想,公元前4世纪希腊犬儒学
期刊
巴特勒·莱普森(Butler W,Lampson)美国计算机科学家,莱普森与其XER0X PARC的同事是第一个个人计算机的研发者。  此外,他还参与了许多PARC的著名项目和发明工作,例如,激光打印机、最早的所见即所得文本格式、以太网(Ethernet)、局域网、程序设计语言等。1992年,莱普森因在个人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及其实现技术上的贡献,包括工作站、网络、操作系统、编程系统、显示、安全和文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