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onezhao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身处校园四年,其理想信念的形成潜移默化地受着所处学校校园文化的影响。耶鲁大学作为世界顶尖知名大学,培养了大量具有高情操的各领域领袖人才。本文运用比较的方式,从分析耶鲁大学的校园文化入手,探索着世界名校耶鲁大学的校园文化对于其学生理想信念形成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文化;理想信念;耶鲁大学
  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所独具的精神情怀和人文氛围,它的内涵不仅涉及学校的历史传统、培养目标、价值取向、心理素养、规范体系等意识形态的内容,甚至还涵盖了校园建筑设计、绿化美化等的一些物理形态的方面。校园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她是大学历史沉淀的写照,是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物质及精神提炼的总和,是历届师生共同的经历所创造的。同时,这些像基因一样内隐在大学发展繁衍过程中的校园文化,又反过来滋养和影响着一批批学习、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们理想信念的形成。
  区别于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性、灌输性特点,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像温和的阳光一样洒遍校园的角角落落,包裹着在其中学习、生活着的莘莘学子,同时又像弥漫着淡淡悠甜的咖啡香,吸引着无数过往的人们。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下形成理想信念的过程是摈弃掉防备和抵触心理的、是自发自觉的、也是受大学生自我心灵主宰的。
  耶鲁大学是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是美国最早建立的3所大学之一。美国历任总统中,有5位毕业于耶鲁,除现任总统奥巴马外,小布什、克林顿、老布什以及刚刚卸任的前国务卿希拉里都曾就读于耶鲁,此外,耶鲁还为墨西哥和德国培养过总统,为韩国培养过总理,为日本培养过外相等,耶鲁大学也因此被世人称为“总统的摇篮”。同时,耶鲁大学的毕业生还是众多美国著名大学的创始人或第一任校长,如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等,因此,耶鲁还被誉为“学院之母”。如此的教育成就,非几名教师的说教或几个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更多的是有赖于校园文化及学校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鼓舞。
  1 服务的精神
  耶鲁大学的服务精神不仅体现在学校对于学生的服务,更体现在鼓励学生服务社会的校园文化传统上。
  1.1 学校服务学生。
  尽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完成招生并轨和学生自付学费以来,国内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服务意识已有所增强,但在整体的管理上仍以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限制性手段为主,制定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恪守。与中国高校不同的是,耶鲁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立足点始终站在“一切为学生服务”上,“Services”(服务)是在耶鲁大学学生管理中最常被使用到的词语。耶鲁大学的每一个人——无论他是院长、主任还是一般工作人员,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给学生“立规矩”,而是让学生知道,学校及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学生如何可以得到和怎样使用这些服务。耶鲁有24小时免费公交系统,为学生提供校园内的巴士接驳服务;耶鲁校园内每隔百米左右就有一个蓝色报警电话,当你感到害怕或需要帮助时只要按下电话的“Emergency”键,不用说话警察就已可以知道你的位置,耶鲁还配备一支受过训练的安全官员队伍,用以帮助在夜晚步行回家需要陪伴的学生。耶鲁这种“服务学生”的校园氛围使身处校园的学生倍感温暖和安全。
  1.2 学生服务社会。
  中国的大学生,即便是很多出自国内名校的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普遍比较追求自我的提升,而缺乏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学生们在苦读奋斗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自己的欠缺在哪里,通过努力补齐短板,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好,但他们从未发觉,实际上自己最为缺乏的是一种意识——一种为他人做些什么,为社会做些什么的意识。耶鲁大学一直践行建校宪章上的誓言:使年轻人能为教会和公共事业服务。因此,培养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是耶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始终贯彻的一种精神。
  据耶鲁大学法学院的调查资料显示,1999届至2003届的一年级法学院学生夏季从事公益服务工作的学生比例始终在55%以上;从毕业生从事公益服务工作的情况看,在受调查者中,一半以上的人每年贡献26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公益服务工作,16%的人每年贡献100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公益服务工作,33%的人说他们之所以为他们现在的雇主工作,是因为这个雇主非常支持从事公益服务工作;对1996届学生毕业5年以后的工作状况的调查显示,从事年薪收入最高的律师工作的受调查者中,只有24%的人表示对工作满意,从事年薪收入最低的公益服务工作的受调查者中,58%的人表示对工作非常满意。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很多耶鲁人,从入学至毕业后工作,一直都在坚持公益服务,即使在美国这个人们认为物质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单纯的高收入并不能使耶鲁人在精神领域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反而是收入微薄的公益服务更能使得耶鲁人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耶鲁大学之所以能够诞生那么多的政界学界领袖,与耶鲁大学始终坚持公益服务精神的培养,坚持“以兴天下为己任”思想的熏陶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2 自主的氛围
  耶鲁大学的学生,从一踏入校门开始,就置身于一个自由、自主的环境之下,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决定自己学习什么,自己决定要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2.1 自主地学习。
  2.1.1 课程购买。在耶鲁大学法学院,有类似选课制的“课程购买”(shopping)制度,被安排在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学生可以先去听课再决定是否要“购买”这个课程,耶鲁大学并不硬性固定学生选学哪一门课程,而是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制定学习计划,在2000余们课程中自由挑选,这体现了耶鲁教育在课程上的最显著特点,即提供学习的宽度。学生选定课程之后还有机会放弃已经选过的课程再重新选择其他的课程。很多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学生都觉得“课程购买”过程是“痛苦”的,因为自己的精力有限,而想选修的课程又有太多,实在很难做出决定。但也正是因为有“课程购买”制度提供给学生的充分的自主和自由,每一名学生才得以能完全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及研修方向。   2.1.2 考试。耶鲁大学法学院的考试,不论是考试方式还是评分制度上都是相对宽松的,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
  就考试方式来说,耶鲁很多课程的考试不设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只要是在考试阶段,在规定时间将考试答案交给教务部门就可以了。绝大部分课程的考试都是开卷考试,即使是少数的闭卷考试,也没有老师监考,给学生以完全的信任,让学生自己的道德品质为自己监考,监督自己要绝对诚实不违规。事实上,在这样绝对信任的体制下,极少有人违反规则。还有一些考试,学生甚至可以自主地拟定考题完成作答。与中国大学一到考试季,教师疲于监考,学生猜题押宝,考场纪律三令五申还总有学生铤而走险的混乱场面相比,耶鲁的考试不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显得轻松自主又有条不紊。
  不仅考试方式自主宽松,耶鲁的评分方式也力求减少学生为了成绩而可能产生的不良压力和恶性竞争。耶鲁大学法学院从19世纪40年代的数字计分方式起,经过多次演变,如今的考试计分方式已沿用40余年:第一学期,所有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成绩只有CR(Credit合格或通过)和F(Failure不合格);从第二学期到第六学期,成绩分为H(Honor荣誉)、P(Pass通过)、LP(Low Pass基本通过)和F(Failure不合格)。在实际中,极少有人会得到LP,更不曾有人获得F。考试计分方式在从数字量化到模糊计分标准的过程中,耶鲁认为,成绩排名和通过成绩强迫学生相互竞争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耶鲁由此形成的校园文化是,学生的竞争对手是自己,要使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而非自己比其他人做的更好。这种不与他人恶性竞争的理念营造出了学生之间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下,学生们更愿意一起讨论、共同思考和写作。丢掉了考试成绩的压力,学习知识显得更有乐趣。虽然也会有极少数的学生在这种评分制度下产生迷茫,因为没有成绩可追逐而失去了努力的方向最终被淘汰,但这种评分制度最大的长处是促成了一种内在的动力,让学生努力学习的目标定位在促进自身的成长上,而非像一个好斗的猛士在恶性竞争中击败他人。
  2.2 自由地思考。
  耶鲁的校训是“光明和真知”(Light and Truth)。允许追求“光明和真知”的道路应当是一条自由之路。耶鲁的吉尔马蒂校长曾说过:自由教育中的“自由”源于词根“liber”,自由教育要求自由地表达思想,自由地探究真理、达到思想的融和,自由教育要培养思想畅达、眼界开阔、能够推动人类进步的人。[4]在美国刚刚经历911,举国哀恸,几乎全美的人们都处于一种受害者委屈、惊讶、害怕的状态时,耶鲁就已经开始有人反思,“为什么美国会招致这样疯狂的袭击?为什么他们这么恨美国?……如果我们的角色也转换一下来考虑,如果一个很强大的穆斯林国家,对别国进行干预,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没办法对抗他的时候,你会怎么办?”耶鲁的自由精神就是这样,在所有人都在声讨恐怖主义的时候,耶鲁人已经开始进行独立、清醒的思考,进行自我的探究和批判。
  耶鲁大学起步于教会学校,在学校发展的早期阶段,耶鲁带有浓重的宗教保守主义色彩,但这并没有妨碍耶鲁在后来的发展中以认真、自由、开放的态度对待科学。耶鲁大学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它给各种思想各种价值观提供了碰撞、争执、交流、融合的自由,同时也使置身其中的学生树立了宽容、尊重、坦诚、公正的精神,这种自由学术的空气也汇聚在耶鲁的校园文化中代代相传。
  3 尊重的对待
  耶鲁大学对待学生是尊重的,在这里的学生,不论国别、肤色或种族,不论出身显赫或家境贫寒,不论热心社会事务或是深居浅出,都可以获得同样的尊重,赢取同样的机会。
  3.1 抽签制。
  抽签是耶鲁大学常用的管理手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宿舍分配、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名额分配、确定学生机构代表等方面被广泛地使用着。例如,耶鲁大学300年校庆邀请到了克林顿在闭幕式上演讲,消息一经发布,即有超过8000名学生报名索票,最后,学校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了会场门票派发人选。除了参加重大活动用抽签方式决定学生参加者外,学校里很多学生自治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构代表人选,也是由抽签方式确定的。在国内,许多大学采取教师指定式,这种方式,即带有强制性,又带有偏袒性,其结果是,不愿意参加的学生被指定到,只能勉强接受,应付了事;愿意参加的学生未被指定到,又觉得有失公平,积极性被挫伤。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甚至老师与老师之间产生矛盾。抽签制,实施简单,解决问题有效,尊重并肯定了每个人都有获得邀请的权利,这要求管理者具有排除外界各种关系和压力的干扰,公平地给予每名学生平等权利的胸怀。
  3.2 广泛的学生参与。
  在耶鲁大学,学生虽然不能对学校里的一切事务做决定,但学校却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事务和管理。
  耶鲁大学允许学生民主推选毕业典礼上的教师代表演讲人,甚至连教师代表的演讲内容学生都可以提出建议。本世纪初,耶鲁大学进行了建校来规模较大的校园修整,在此过程中,学校就校园设施的使用、资源的分配等方面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并尽可能合理化地满足学生的要求。此外,耶鲁校园内还存在着很多学生自治组织,这些组织为争取学生各方面的权益,随时向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对学生每一次正式提出的意见建议均会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耶鲁一向认为:学生关心学校发展、参与学校管理的声音应当被表达、被听到并被重视。
  校友参与学校管理是耶鲁大学学生参与治校管理的又一重大特色。校董事会中有固定席位的校友代表,校长向校友汇报工作。耶鲁校友在耶鲁大学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耶鲁大学1919年的重大重组即是校友组织努力和斗争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耶鲁长期以来的保守性,促进了耶鲁向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转型。[5]
  3.3 可接近的管理者。
  多年来,中国的高校反复倡导“去行政化”,这也反过来说明了中国的高校有较浓的“行政”色彩,大学生在学校可以接近和沟通的只有自己的辅导员和一些任课老师,那些管理部门的人员,特别是有了些级别的“领导”,常常是遥不可及的。   在耶鲁,不论是教师还是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甚至是学院的院长和校长,都是愿意与学生接近并乐于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耶鲁精神——感受耶鲁大学及其法学院》的作者冯建妹老师就在一的书中多次提及她的书能顺利完成,得益于耶鲁大学很多管理部门的帮助,为她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数据和素材。她用“可接近的(approachable)”来描述耶鲁大学法学院的院长:所有学生,无论什么原因、什么事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到院长办公室请求面见院长,如果不是紧急事情,学生可能需要等一两天,但学生的要求总是能得到满足。耶鲁的管理者,无论职位高低,总是易于为学生所接近的,愿意为学生解决疑问的,这种学生与管理者之间无门槛的沟通,为学生与学校之间情感的融和搭建了桥梁。
  4 爱的浸透
  耶鲁大学的课程设置中没有中国大学所谓的“两课”,师资队伍中也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师,但这并不妨碍耶鲁的学生具备爱国、爱校、爱他人的品质。事实上,不论是耶鲁的日常管理还是课程教学,无不浸透着管理者和教师的爱,这种爱又浸润着身在其中的学生,牵引着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向着“爱”靠拢。
  耶鲁的老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常常穿插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各种例子,把讲授法律知识的专业课上成了“a tear filled lesson on caring and love”。在日常的生活中,这也老师们也担当着道德楷模的角色。他们对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肤色、各种经济条件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友好、热心、尊重,从日常生活到学习方法到参考书都耐心地给学生一一指导。耶鲁的老师身体力行着“身教甚于言传”的中国古训,从学前培训、开学典礼、专业授课到毕业典礼无时不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着思想品德教育。正是这种宽泛、自由、无所不在的品德教育才造就了耶鲁友爱、宽容、热情、平等的校园文化,培养出大批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的政治家。参考文献
  [1] 黄慧敏. 耶鲁大学教育管理机制一瞥[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68.
  [2][3] 冯建妹 .耶鲁精神:感受耶鲁大学及其法学院[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7:162, 100
  [4] 刘爽,赵俊芳. 论耶鲁大学的自由精神[J]. 现代教育科学,2008,(3):41
  [5] 张金辉.耶鲁大学办学史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45
其他文献
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一切动力都称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科学态度、学习习惯等。主动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学习动机潜能作为学习物理的心理因素,能使学生由“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这种学习的欲望就是学习动机。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物理学科自身的优势,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那么,开发学生学习动机潜
期刊
如何将教学目标实现?依靠的是科学合理的知识构建。知识构建就是将要传授的知识按照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在课堂中按照基本规律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以达到教学目标。科学的知识构建包括7个环节:  第一环节:激——激趣  【功能】①调节氛围、组织课堂;②展现教师智慧和个性;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④调控学生学习动机。  【主要成分】歌曲、笑话、故事、游戏、猜谜、成语接龙、图片、视频资料等,
期刊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要实现这一理念,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本人提些粗浅的看法。  
期刊
面对和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是每个人的一门必修课。呱呱坠地的婴儿要适应没有子宫保护的外部坏境,蹒跚学步的幼儿要适应没有搀扶的手臂……人总是在克服一个个困难和适应一个个环境中不断成长。然而,在面对这一个个困难和新环境时有的人很快就能解决难题,在新环境中如鱼得水,而有的人只会四处碰壁,头破血流。这和每个人的适应生活的能力有关,因此我们要注重在孩子的每个阶段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初一是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的
期刊
人所皆知,教师行业的特点就在于教师的教育手段是和教师的人格融为一体的。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养成十个好习惯,这样才能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1 上课前,照照镜子的习惯  进教室之前,我们要有一个习惯:女教师进教室不要穿高跟鞋,衣服不要过于夸张鲜艳,男教师进教室不能只穿背心或短裤,也不要穿着大衣上课,更不能在校园里穿拖鞋,但衣衫一定要整洁大方,看看脸面是否干净
期刊
【摘要】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继初中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解分式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基础和核心。它是数形结合法应用的典范,且它在现实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职高的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主动参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三个一次的关系;三个二次的关系;数形结合法;以旧带新  引言  近年来,无论是参加什么样的教研活动,说起职高
期刊
题目:如图所示,一根长导线弯曲成如图所示形状,通以直流电I,正中间用绝缘线悬挂一金属环C,环与导线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在电流I增大的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环中无感应电流产生  B.金属环中有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C.悬挂金属环C的竖直线中的张力变大  D.金属环C仍能保持静止状态  答案:C D  原题解析:  导线中的电流在金属环C内产生的合磁通量向里,并且磁场由上至下减弱,
期刊
“插嘴”即不合适宜地参与谈话(《现代汉语词典》)。“学生插嘴”是学生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因为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没有负担的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插嘴,是小学生内心欲望的外在表现,是灵感的即时迸发,是智慧火花的展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插嘴现象,充分发掘插嘴的教学价值。  回放一:及时纠错得益于学生“插嘴”  “妈妈,今天老师也出错了,还是我第一个发现的!”正
期刊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与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科学素养的课程。将“有效教学”理念落实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则是要求通过“有效教学”达到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启蒙课程,通过实验教学是它最大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制约并影响着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针对问题采取措施,实施合理的评价机制,提高小学科学
期刊
【摘要】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当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丰富的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而促进学生更为有效的学习数学。  【关键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关注的重点大多是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