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限制、家庭的不重视,造成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理解、认识能力方面的欠缺,容易错误地理解书中的某些内容,受到消极的影响。同时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以下就对农村中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阅读氛围,启动阅读内驱力
1.讲故事,启动阅读内驱力。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如有的小学生虽然不愿读书,但却愿听故事,能从讲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了解情节,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如讲述梁山好汉宋江、李逵替天行道、锄暴安良的故事,当学生听得如痴如醉的时候,突然来句你们想知道梁山上其他英雄的精彩故事吗?请赶快打开古典小说《水浒传》吧,那里有更多更酷更美的场景呢!
2.谈感受,激发阅读内驱力。教师如果想要学生对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情感上激起共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就可以时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如在学习《少年王冕》课文时,通过文本的探究,学生能感受少年王冕刻苦好学,孝敬父母的美好品德,在激起学生对少年王冕崇拜时,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选自吴敬梓什么著名的小说吗?想看吗?想看那就赶快打开《儒林外史》吧。这样的启发引导,能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
二、授予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想快速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就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技巧的训练。在训练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多读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阅读的指导者,教师要利用阅读指导课传授基本的读书方法。
1.精读与略读。(1)精读。对文章重点或与自己学习紧密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同时要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和感受最深处勾点、圈画重点词句、批注文章中心,并能立足全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
(2)略读。略读是精读的基础。对于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要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这样能了解文章大概,寻找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的思想,可以增加阅读量,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我们在读书中,只要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2.背诵与复述。背诵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多读,熟读课外阅读中优美的文句、精彩片段、名言警句、诗句等并复述。农村的孩子普遍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因此,复述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学生读后,让学生复述主要内容,背诵富有人生哲理的几句话,加深了解笛福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非凡勇气。
3.笔记与感受。笔记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也可以将读书笔记做得更鲜活一些,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这样阅读也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书读完了,一定要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或写一写读书的体会。教师可以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三、培养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持久
1.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要只翻阅主要情节,不能只问谁是好人或坏人,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
2.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思考边写读书笔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总之,课外阅读指导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作为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作为家长,要多关注孩子,鼓励孩子多读好书,要为孩子选购有益的课外读物,全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作为学生,要勤于挤出时间,擅于阅读,以知识来充实自己、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阅读氛围,启动阅读内驱力
1.讲故事,启动阅读内驱力。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如有的小学生虽然不愿读书,但却愿听故事,能从讲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了解情节,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如讲述梁山好汉宋江、李逵替天行道、锄暴安良的故事,当学生听得如痴如醉的时候,突然来句你们想知道梁山上其他英雄的精彩故事吗?请赶快打开古典小说《水浒传》吧,那里有更多更酷更美的场景呢!
2.谈感受,激发阅读内驱力。教师如果想要学生对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情感上激起共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就可以时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如在学习《少年王冕》课文时,通过文本的探究,学生能感受少年王冕刻苦好学,孝敬父母的美好品德,在激起学生对少年王冕崇拜时,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选自吴敬梓什么著名的小说吗?想看吗?想看那就赶快打开《儒林外史》吧。这样的启发引导,能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
二、授予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想快速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就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技巧的训练。在训练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多读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阅读的指导者,教师要利用阅读指导课传授基本的读书方法。
1.精读与略读。(1)精读。对文章重点或与自己学习紧密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同时要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和感受最深处勾点、圈画重点词句、批注文章中心,并能立足全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
(2)略读。略读是精读的基础。对于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要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这样能了解文章大概,寻找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的思想,可以增加阅读量,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我们在读书中,只要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2.背诵与复述。背诵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多读,熟读课外阅读中优美的文句、精彩片段、名言警句、诗句等并复述。农村的孩子普遍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因此,复述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学生读后,让学生复述主要内容,背诵富有人生哲理的几句话,加深了解笛福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非凡勇气。
3.笔记与感受。笔记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也可以将读书笔记做得更鲜活一些,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这样阅读也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书读完了,一定要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或写一写读书的体会。教师可以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三、培养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持久
1.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要只翻阅主要情节,不能只问谁是好人或坏人,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
2.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思考边写读书笔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总之,课外阅读指导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作为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作为家长,要多关注孩子,鼓励孩子多读好书,要为孩子选购有益的课外读物,全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作为学生,要勤于挤出时间,擅于阅读,以知识来充实自己、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