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静制动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8956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型”几何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它是以几何元素运动为背景,探讨变化中的几何量之间的关系,常常集几何、代数知识于一体,数形结合,有较强的综合性.
   解决这类几何图形的“运动型”试题,关键是不管点在运动、线在运动、还是图形在运动,解题时都要发挥想像能力,不被“动”所迷惑,应在“动”中求“静”,以“静”为向导,做到“以静制动”,即把动态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来解,同时,要善于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勾股定理,与圆有关的定理,面积关系,借助方程这座桥梁,从而得到函数的关系式. 必要时,对函数关系式中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认真考虑,一般需要有约束条件. 常见的有:动点型、动线型、动面型.
  
   一、动点型
  
   例1 (2006年德州)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为矩形,点A,B的坐标分别为(4,0),(4,3),动点M,N分别从O,B同时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其中,点M沿OA向终点A运动,点N沿BC向终点C运动,过点M作MP⊥OA,交AC于P,已知动点运动了x秒.
   (1)P点的坐标为( ,)(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
   (2) 试求△PNC面积S的表达式,并求出面积S的最大值及相应的x值.
   (3) 当x为何值时,△NPC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简要说明理由.
   解 (1)由△OAC∽△MAP得Px,3 - x.
   (2)如图1,延长MP交BC于点
  D,则CN = 4 - x, PD = 3 - 3 - x =x.
   ∴ S =(4 - x) x = -x2 +x = -(x - 2)2 +,
   ∴ S的最大值为 ,此时x = 2.
   (3)设△NPC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情况:
   ①若PC = PN,则4 - x = 2x,解得x =.
   ②若CP = CN,由△MAP∽△OAC,得=. ∵ AC = 5,MA = 4 - x,OA = 4,
   ∴ AP = 5 -x,∴PC = 5 - AP = x,
   ∴ x = 4 - x,解得x =.
   ③如图2, 图2若NC = NP,过N作NE⊥AC于点E,由②知PC=x ,
   ∴C E=PC =x.
   由△CEN∽△AOC得 =.
   ∵ CN = 4 - x,CE =x,AC = 5,AO = 4,解得x =.
   点评 点的运动是运动型几何题中最常见类型,同学们在复习阶段应该多加关注;这类题的求解要点是抓住运动变化中的“不变”建立函数关系式,同时要特别留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二、动线型
   例2 如图3,直线AB过点A(m,0),B(0,n),(m > 0,n > 0),反比例函数y = 的图像与AB交于C,D两点,P为双曲线y = 上任意一点,过P点作PQ⊥x轴于Q,PR⊥y轴于R.
   (1) 若m + n = 10,n为何值时,△AOB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2) 若△AOC,△COD,△DOB的面积相等,求n的值.
   (3) 在(2)条件下,过O,D,C三点作抛物线,当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 = 1时,矩形PROQ的面积是多少?
   解 (1)∵S△AOB =mn,m + n = 10,得m = 10 - n,
   ∴ S△AOB = -n2 + 5n = - (n - 5)2 +.
   因此当n = 5时,△AOB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 . (2)由S△ADC = S△COD = S△DOB,知BC = CD = DA,过C作CH⊥x轴于H,如图3,则△AHC∽△AOB,
   ∴== =,
   ∴ CH =n,AH =m,
   ∴ OH = OA - AH =m,
   ∴C m, n.
   又∵点C在反比例函数y = 的图像上,
   ∴n = ,解得n =.
   (3)由(2)知n =,∴C m, ,D m,3.
   设过O,D,C三点抛物线解析式为y = ax2 + bx,则有3 =m2a +mb,=m2a +mb,b = -2a .整理得27 = m2a - 6ma,27 = 8m2a - 24ma.
   解得m =.
   ∴ S矩形PROQ = |m| =.
   点评 例2中三角形面积和两直角边都是变量,但两直角边之和是常量,利用这点可将两个变量联系起来,得到函数关系式;这类题求解应抓住在直线、线段的移动过程中,其保持不变的量,再结合三角形面积中同高等底,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换元法等求解.
  
   三、动面型
  
   例3 (2007 年江西)如图4,矩形ABCD的两条边在坐标轴上,点D与原点重合,对角线BD所在直线的函数关系式为y =x,AD = 8,矩形ABCD沿DB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同时点P从点A出发做匀速运动,沿矩形ABCD的边经过点B到达C用了14秒.
  
   (1) 求矩形ABCD的周长.
   (2) 如图5,图形运动到第5秒时,求点P的坐标.
   (3) 设矩形运动的时间为t,当0 ≤ t ≤ 6时,点P所经过的路线是一条线段,请求出线段所在直线的函数关系式.
   (4) 当点P在线段AB或BC上运动时,过点P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则矩形PEOF是否能与矩形ABCD相似(或位似)?若能,求出t的值;若不能,说明理由.
   解 (1)把AD = 8代入y =x中得:AB = y = 6,
   ∴矩形ABCD的周长是28.
   (2)如图5,延长CD,BA交x轴于点G,H,
   又∵ AB + BC = 14, 点P走过AB,BC的时间为14s,
   ∴点P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 由题知OD = 5,令OG = k,则DG =k(k > 0).
   在Rt△ODE中,k2 +k2 = 25,解得k = 4即OG = 4,DG = 3,∴D(4,3),∴ OH = 4 + 8 = 12,∴ B(12,9),因此点P在AB上.
   又∵AP = 5 + 3 = 8, ∴P(12,8).
   (3)由题知:点P运动前的位置为(8,0),5 s后的位置是(12,8),又知它运动路线是一条线段,易知该线段所在直线的函数关系式为:y = 2x - 16.
   (4)分两种情况:如图6 ,①当点P在AB上运动,
   即0 ≤ t ≤ 6时, 点D的坐标为 t, t,所以点P的坐标为8 +t, t,若=,则=,解得t = 6.
   当t = 6时,点P与点B重合,此时矩形PEOF与矩形BADC是相似形. 若=,则 =,解得t = 20.
   ∵ 20 > 6,∴点P不在AB边上,舍去.
   ②当点P在BC上运动,即6 ≤ t ≤ 14时,点D的坐标为 t, t,所以点P的坐标为(14-t, t + 6),若 =,则 = =,解得t = 6(已讨论).若 ==,则=,解得t == > 14,∴点P不在BC边上,舍去.
   综上所述,当t = 6时,点P到达点B,矩形PEOF与矩形BADC是位似形.
   点评 例3是四边形和一次函数的综合题,解答时利用勾股定理,相似形中的比例;解题时,应注意在运动过程中的相对变量与不变量的应用,用列方程等方法找出函数关系式,特别要留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乘方运算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的一类新的运算,学生对它的特点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特别是随着指数的增大,底数变化得很快这一特点,而这种抽象的变化正是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所在.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教材安排仅一课时)充分理解和接受这一变化,一上课我就充分发动学生自主探究,感受冲击(高楼之高与纸片之薄),从而激发学生对后
期刊
【摘要】 一年一度的中考刚刚结束,随着中考铃声的响起,心里默念“尘埃落定”,学生欢呼雀跃中考结束了,对于他们不用再进中考的大门,可是我们,喘一口气后转身又要回到中考的备战中. 所以反思中考备战成了我们考后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数学备考 误区分析    回顾中考备战,紧张而有序,但我们传统的复习方式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穿新鞋走老路”成了我的惯性误区. 现在整理如下,以期
期刊
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二期课改的要求,概念教学不仅要突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能力的培养,还要关心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要重视学生对数学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 倡导“以问题为主线,展现本节知识的获得过程. 通过解决问题,获得本节所包含的新的数学知识,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获得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 的问题驱动模式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概念教学中,问题驱动更能体现知识的
期刊
【摘要】 本文从Banach空间单位球的有限覆盖出发,引入一个全新的空间指数R指数,用于定量刻画Banach空间的几何结构和拓扑特征. 本文计算出了若干个经典Banach空间的R指数.   【关键词】 Banach空间 R指数 非紧性    1. 引言及预备知识  在一个度量空间中,一个闭集合是紧的当且仅当它是完全有界的(totally bounded),即对任意小的正常数ε,都有有限个以ε为半径
期刊
【摘要】 新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激情”的氛围,营造一个“对活”的空间,构建一个“开放”的世界. 这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在心灵上能和同学、老师进行平等的沟通,这种沟通,能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课业,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因此,笔者认为在数
期刊
Heron问题:如图1,有人从点P出发,要到河l中打水,然后回到家里Q,问他应在哪里打水,才能使所走的路程最短.  这个问题的数学提法是:  设P,Q是直线l外同侧两定点,要在l上找一点A,使PA + AQ达到最小.   换句话说,如果点B是l上另一点,必有PB + BQ > PA + AQ.    解决办法:作点P关于l的对称点P′,连接P′Q交l于点A,则点A即为所求(证明略).  也可作点Q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中考数学试题也表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几何题的难度有了明显下降,不再是繁琐的高难度证明题,而是考查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理解动手操作合情猜想以及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图形的旋转平移中去发现数学规律.     一在旋转中探索规律    例1 (2008年遵义市)在矩形ABCD中AD = 2AB,E是AD的中点,一块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点E重合,将三角板绕点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三角板的
期刊
片断一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有关知识,你能有序地写出一个数的所有的约数吗?”  我把“所有的”三个字的字音加重,目的是为了强调,不漏写约数.   很快,大家都写好了1~12这12个数的所有的约数,我把其中一名同学写的展示出来了:  1的约数:1;7的约数:1,7;  2的约数:1,2;8的约数:l,2,4,8;  3的约数:1,3;9的约数:1,3,9;  4的约数:1,2,4;10
期刊
【背景介绍】  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三小节的第四课时“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学习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灵活的思维品质,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2.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其解题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期刊
研究数列{an}的一种递推关系式an = p(n)an-1 + q(n),对于我们解决有关求数列通项an的问题大有裨益.  一当p(n)为1时  由an - an-1 = q(n),通过累加可得an = a1 + q(2) + q(3) + … + q(n),如a1 = 1,an = an-1 +(n ≥ 2),可得an =.  特别地,当q(n)为常数q时,数列{an}是公差为q的等差数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