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技术驱动的教育形态重塑:径与过程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762106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据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不仅造成了经济社会的破坏性创新,更代表了由技术体系到生产力体系的完整转型。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基于教育现代化目标,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智能教育模式的理念下,作为新型生产力,数据技术通过外部和内部的双重路径推动了教育系统变革,并从教育组织模式、教育服务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三方面推进了教育流程的再造和业务生态的创新,从而实现了对教育形态的重塑。而在数据驱动的教育变革过程中,需要审慎思考教育数据技术应用中可能遇到的人力资本需求与教育实践产出“不匹配”和数据技术发展与教育实践应用“两张皮”等不确定性问题,从而在实践层面有效推动教育的系统变革,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数据技术;社会生产力;教育形态;人才培养目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自信息技术诞生至今,其飞速发展已经推动社会经济、产业形态、传播方式、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人类文化[1]。而自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几次飞跃式发展,其对经济、产业和社会生活更是产生了可称之为“破坏性创新”的巨大推动和变革作用。太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基于数据的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无一不在整个社会掀起了生活、工作、学习与思维方式的时代变革。就教育领域而言,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已成为全球教育的共识,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并以政策形式落实,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途径。而以数据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则为教育信息化在融合创新阶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当前,我国面向2035提出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其中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而这离不开数据技术的支持。在此背景下,通过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据技术的生产力本质,探究其驱动教育系统变革的路径,分析其推动教育形态重塑的过程,审视其推进破坏性创新带来的风险,从而为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创新教育形态、形成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模式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从技术到“生产力”的转型
  自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便在全国科学大会中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技术自此被纳入了社会生产力系统,成为渗透和推动生产力的内在要素。虽然此前的科学技术已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形成了显而易见的影响,但并未脱离工业化生产的窠臼,未能形成完整的生产力体系,可以称之为技术向生产力渗透的过程。直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信息技术的数次飞跃式发展,形成了以数据为基础的技术一生产力体系,由技术到生产力的转型方见分晓。
  数据技术体系是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创建数据生态环境,(大)数据产生资源价值,云技术提供高算力和高存储,5G等移动通讯技术提供高数据传输效率,人工智能构建数据价值发掘新方式,从而形成以数据为基础纽带和价值驱动的新型信息技术体系。实质上,数据技术体系中的任何一项技术都是一次信息技术的突破性革新,已经并持续对世界社会经济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尤其是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密集产生或实现跨越式突破的诸如物联网、云技术、大数据、5G技术和人工智能,共同掀起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合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性转型。其中大数据以其蕴藏巨大价值的资源属性可归属为劳动对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技术、5G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以其工具和产品属性可归属为劳动资料,而最具突破性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推动了劳动者形式由人转变为人机协同,并在概念上首次创生了非人化的劳动者,即由机器替代化的成为使用价值的制造者。自此,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体系化的数据技术催生了包含完整生产力要素的新型生产力(如图1所示)。而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新型生产力,虽然仍有待发展和完善,但无疑将突破工业化社会生产力的藩篱,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破坏性创新”。
  二、数据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双重驱动
  在我国,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凸显。教育信息化在支撑引领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层面有效推动了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教育信息化系统将近全面覆盖、地区间教育差距有效缩减、优质教育资源基本普及的建设成效[2]。而数据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信息技术的一次跨越式的迭代更新,更促成了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的新路径和新范式。数据技术体系在信息化教育环境、资源和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充分而有效的利用海量教育数据资源,挖掘潜藏教育价值以拓宽教育领域至未许未竟之地,发挥潜在教育功效以解放教育主体至全面自由发展,从而推动更加宏观广阔和深入细致的教育变革。而论及数据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推动机制,则可从外部和内部双重驱动路径来阐释(女口图2所示)。
  就外部路径而言,多项数据技术组合而成的数据技术体系通过構建新型生产力推动社会变革,引发人力资本需求变革,从而倒逼教育系统的变革。哈佛大学Goldin和Katz用“教育和技术之间的赛跑”巧妙的隐喻了教育和技术之间的联系,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技术与教育相互发展过程中的供求消长和动态平衡[3]。该理念在强调技术、人力资本和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促进作用的基础上,以人力资本为纽带,梳理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教育和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即两者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了此消彼长的竞争性关系。而在当今社会技术持续领跑的态势下,以数据技术为先锋的技术浪潮成为了驱动教育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
  就内部路径而言,数据技术通过在教育领域的定制化应用,以教育数据技术的形式直接作用教育系统,从而推动教育组织模式、教学服务模式、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深度变革。以教育信息化的视角来看,技术尤其是数据技术和教育存在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即通过数据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再造教育生态并重构教育流程,从而引发教育形态的变革和重塑,助推教育回归本源。   三、数据技术驱动下的教育形态重塑
  教育形态是指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存在状态和变化形式[4],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发生着相应的变革,其决定因素主要为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水平和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5]。而数据技术对教育形态的变革与重塑,正是基于其对教育形态决定因素的全面提升。首先,数据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促成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新型生产力,进而提升生产力关系发展水平;其次,数据技术作为媒介工具,极大的提高了人类信息获取、共享和创造的效率,改变了人类认知的方式,有效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f环境)的能力;最后,数据技术作为教育技术工具,通过与其他教育要素的共同作用,有力推动了教育系统自身的改革和发展。
  对于教育本身的形态而言,一般呈现由相应的教育组织模式、教育服务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等构成的教育整体表现形式[6]。那么在数据技术的驱动下,即可从教育组织模式、教育服务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三方面探究教育形态重塑的过程。而结合数据技术驱动教育变革的路径,可以得出教育形态重塑的过程框架(女口图3所示)。
  (一)数据技术驱动下的教育组织模式变革
  从教育系统的视角来看,教育组织模式可从组织和流程两方面来体现。其中,在组织层面,教育组织模式主要探讨的是教育的组织运行依存于或基于“什么”的问题,即办学与服务主体的问题;而在“流程”层面,教育组织模式则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和资源的组织,即教育运行过程的问题。而数据技术对教育组织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也体现在办学与服务主体和教育运行过程两方面。
  1.办学与服务主体的变革
  数据技术驱动下,传统办学与服务主体的办学构成要素和服务供给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即办学与服务主体在办学构成要素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而在服务供给模式上出现了联盟化的倾向。
  第一,随着数据技术的发展和融入,在当前的教育系统中,已悄然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教育势力——非正规教育,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更是表现突出、发展迅猛。非正规教育主要衍生于学校教育之外的互联网教育服务市场,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标准化教育”的核心特质,即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下,基于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多元更灵活的学习路径和方式[7]。以场馆学习、在线教育等为主要学习形式的非正规教育的发展,使得大量非传统的教育机构f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和非教育机构(专业技术公司、资本投资公司等)进入到了教育领域,办学与服务主体的构成要素也由此发生了巨大变革。如著名的MOOC平台公司Coursera就逐步形成了以Coursera平台为纽带,由风险投资方、课程提供方和服务提供方为核心成员的协同创新联盟[8]。
  第二,基于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支持,优质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开放共享,已成为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教育理念。在线教育背景下,面对全世界海量学习者的多元学习需求,单一的学校或教育机构其教育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已不足以应对,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多方学校(教育机构)协议或联盟的形式整合各方资源,以实现大规模、差异化教学的有效运行。这也意味着,办学与服务主体从传统单一学校(教育机构)到多方学校(教育机构)合作或联盟的转变和突破,从而将原来互相分散且互不统属的课程、学生、教师乃至学分整合成为共同的课程、学生、教师和公认的学分[9]。如韩国的“学分银行制”的运行便是在韩国《教育部令第713号》《韩国学分认证等相关法律》的制度公约下,以学分银行为纽带,形成了大学与经过认定的私人教育机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高级技术培训学校等众多教育机构间的学分认定合作,实现了学分积累与相应学位的兑换[10]。
  2.教育运行过程的创新
  数据技术驱动下,教育运行过程在方法路径和资源配置方面产生了显著的突破,即教育运行过程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下出现了教育方法路径的融合创新需求,在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背景下出现了教育资源生产与配置模式的革新。
  第一,数据技术推动下的现代社会,正在向以数字革命崛起为特征的知识型社会转型,而这必然要求人通过持续乃至终身的学习以保持与社会动态的平衡。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教育与学习的社会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11]。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包括了两个核心内容:终身学习和全纳学习。前者意味着将学习的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后者则意味着将全社会的人纳入到学习的对象中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仅要求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而且要求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有机整合、有效衔接与相互沟通[12],这也意味着教育流程的再造和教育格局的重塑。而正是基于在家上学、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工作场所学习、翻转课堂等数据技术赋能的新型学习方式,终身教育方成为可能[13]。
  第二,数据技术影响下“信息交换”成本的剧烈下降,使得依赖于信息资源交换的社会合作各个环节“交易成本”显著降低,以此引发了传统行业的组织流程再造[14]。对于教育而言,基于互联网、5G、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打造的同步通信网络能够实现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工作,实现各种人力和物力学习资源的实时汇聚和配置[15]。以MOOC、SPOC、云课堂等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形式的快速发展,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播路径和教育资源生产模式。数据技术赋能下的教育组织机构不仅可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收集和生产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能够将资源传播和分享至全国乃至全球的学习者,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大规模的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二)数据技术驱动下的教育服务模式变革
  教育服务模式是教育服务产品的提供者与生产者为教育消费者提供教育服务的解决方案,其主要包含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要素[16]。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教育系统及其要素的持续变革,从内部驱动着教育服务模式的创新。基于国家“互联网 ”、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模式”的基本目标,也正是这一逻辑的体现。由于上文已经谈到(办学与)服务主体的变革,此处不再赘述,以下便从服务对象、服務方式和服务内容三方面梳理数据技术对教育服务模式的变革。   1.教育服务对象的“泛化”
  数据技术驱动下,教育时空的拓展导致生产教育服务产品与消费教育服务产品可以在不同时空分别进行,使得教育服务的消费门槛大大降低。而基于数据技术支持形成的多元化知识生产网络和生成性学习交互资源,则使得教育服务的消费对象也成为了教育服务生产的参与者。由此,教育服务对象在内涵与角色方面呈现出泛化的新特征。
  第一,数据技术推动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正在加速构建,教育服务呈现出数字化、开放化、泛在化等新特征。在此背景下,教育服务对象即教育服务产品的消费者,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而是泛化成为学习型社会中和终身学习体系下的全体公民/学习者。第二,数据技术支持下,知识生产呈现扁平化、网络化、协作化的趋势。由此,学习者不仅通过对知识的主动分享与评价,促进知识的创新、创造和传播,深度参与到教和学过程中去[17];并且通过多元丰富的交互工具,开展灵活自主的交互与协作以建立同伴互助,协同完成学习任务。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服务对象的角色也产生了泛化,学习者同时成为了内容建设和提供者、资源分享与传播者、学习支持和评价者。
  2.教育服务方式的“混合”化
  数据技术驱动下,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的融合导致教育服务在双重空间的并行存在,教育服务的组织方式也因传递路径的重组而发生重构。而基于数据技术支持的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模式引发的大量个性化、精细化教育服务需求,也使得在国家层面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发生了变革。由此,教育服务方式在组织和供给层面呈现出混合的新特征。
  第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数据技术支持下,人类社会、信息空间、物理空间将相互融通,形成虚实融合的混合社会空间。对于教育而言,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环境,将提供虚实混合的跨界教育服务。在线下物理空间,可开展基于实体交互的人际交往、个性培养、动手实践等教育服务活动;在线上虚拟空间,则可开展基于信息传递的知识传播与生产、学习评价与反馈、教学支持与共治等教育服务活动。通过线下线上服务有效的联动和融通,推动学生在全新育人空间中全面成长[18]。第二,数据技术推动下,教育服务主体的变革,引发了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由自产自销到众筹众创的转变。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教育服务与社会企业主导的专项教育服务相结合的混合教育服务方式。在国家层面,通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以构建面向广大国民学习需求的基础性的国家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而在社会层面,基于对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深入挖掘,面向目标用户的特定需求开展精耕细作式的专项教育服务,并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合作形成指向性的社会补充/士曾益教育服务体系。
  3.教育服务内容的“智能”化
  数据技术驱动下,旨在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的智能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通过整合数据技术而得以优化升级的教育服务内容,即包括学校在内的教育服务提供者所生产的教育服务产品,不仅更加注重对教育全过程的覆盖,并且更加注重产品的定制化与智能化。由此,教育服务内容在需求和设计层面呈现出智能的新特征。
  第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推动了数据、技术与社会领域业务的融合,形成了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能)教育等智慧社会新业态。就智能教育而言,包括国家、学校、企业、家庭、个人在内的多层次教育服务(产品消费)对象形成了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教育服务需求[19],如MOOC中教师产生了与大量在线学生实时交互的新需求、个性化学习中学习者产生了个体学习资源匹配与个人学习路径选择等新需求,催生出了智能教学助理、自适应学习系统等以智能为核心特征的创新教育服务内容。第二,数据技术支持下,社会各领域已相继出现许多智能服务产品与业务,如今日头条、阿里无人超市、Google翻译等,相较传统服务产品展现出更突出的成效与更高的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教育服务提供者(尤其是技术产品提供者)也倾向于设计与开发定制化、智能化的教育服务产品,如课程预警、自动批改、智能解题等,以提升其产品服务内容的功能性和竞争力。
  (三)数据技术驱动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变革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为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程序[20],其变革一般体现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学要素及其关系的变化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而教与学层面的创新也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时最为显性、直观的变化[21]。在数据技术驱动下,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和教学内容等要素及其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引发了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1.创新教师的能力结构和角色定位
  数据技术的全方位渗透介入使教育活动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而教师的角色期待与角色规范也随之发生变化[22]。而这必然的要求教师在能力结构和角色定位上进行自我革新,以适应创新教育模式和新型师生关系。
  第一,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数据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全球教育实践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也带来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的持续变革。在此趋势下,教师不仅需要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教学带来的变革,而且需要主动转变教学思路和方式以实现新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与创新。因此,技术适应与应用能力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法知识和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第二,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主要由教师到学生单向传递,教学方法也是以群体为对象的标准式教学,重视的是教育规模效应[23]。数据技术影响下,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方式便捷化、渠道多元化,各种信息与知识俯拾皆是,教师由此被解除知识权威角色。同时,随着教育重心由规模效应向质量效应的转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成为教学的必然转向。基于此,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课堂控制者和学习主导者,转变成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促进者、激励者和共同学习者。   2.变革学生的发展目标和学习体验
  数据技术推动的社会变革,引发了新的人力资源需求,这也推动了学生培养目标由传统的“双基”到21世纪核心素养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教学范式也将向“数据技术整合”与“认知动态建构”转型,从而变革学生的学习体验。
  第一,学生的能力需求和发展目标产生了巨大变化。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人力需求产生了深刻影响,数字化(信息)素养成为21世纪学习者必备的基本素养。同时,数据技术的快速进步也带来了知识的迅猛增长、知识更新速度的巨幅提升以及知识传播方式的极大改变,学习的迁移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成为学生更为核心的发展目标。而数据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对未来工作的革命性影响,批判性思维、协作、创新等不易被技术取代的能力成为学生面向未来社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体验和参与程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数据技术支持下,形成了线上线下融通的智能学习空间。在此基础上,真实的学习情境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感、自主性和积极性,显著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数据技术推动的大规模社会化协同,不仅促使学生形成超越课堂和学校的更大规模和更广范围的学习共同体,并且在多元学习活动中成为了彼此之间知识的贡献者、服务的提供者和学习的支持者,从而更深入参与到社会化的学习活动和进程中。
  3.提升教学媒介的功能和作用
  自人类教育伊始,人与人的连接就依赖于媒介技术所构建的信息表达和传播交流结构,从而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表达、交流、协作的传播生态环境[24]。数据技术赋能的教学媒介支持下,富技术“言息)的课程教学环境得以构建,从而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表达的效果和传播交流的效率。
  第一,通过利用数据技术赋能的教学媒介有效推动智能教学环境创设进而优化教学过程。从计算机到电子白板等智能大屏设备、手机/Pad等智能移动终端,乃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多种数字化教学媒介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应用以及基于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创设了一个集虚实融合、智能感知、数据融通、个性支持为一体的智能教学环境,进而实现对教学过程和方式的优化。第二,通过利用数据技术赋能的教学媒介充分提升教学过程交互进而创新教学模式。在数字化教学媒介的支持下,不仅教学主体间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交互效率和丰富性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为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教学媒介、教学资源之间的交互开辟了更高效的新路径。教学交互性的提升,将有效提高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支撑。
  4.重构教学内容的结构与组织
  数据技术驱动的教育模式创新与人才培养目标改变,引发了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变革。为发展学习者21世纪核心素养,教学内容的选取标准也随之改变,而在教学内容总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内容的结构必然需要进行调整。而个性化、智能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导致了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混用,也推动了教育内容在组织上的改变。
  第一,教育内容在结构上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学术性内容与生活性内容的融合以及数据技术相关教学内容的动态增长。数据技术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革,引发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向,即向培养学习者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职业与生活技能转变。在此目标下,在教育内容选取方面,相较传统高度结构化、逻辑化、体系化的学术性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体验、信息与数据技术和未来专业工作等相关的教学内容成为新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5]。第二,教学内容在组织的变化主要体现为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以学科为依据,形成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而在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影响下,课程教学形态以数字化、混合化为发展趋势,课程教学情境以真实化、生活化为发展趋势,课程教学方式以个性化、自主化、协作化为发展趋势,课程教学实施以碎片化、泛在化、跨学科为发展趋势,进而形成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四、教育实践视角下的审慎思考
  以社会生产力的视角来看,数据技术驱动下的教育变革过程,也是構建教育数据生态环境和挖掘教育大数据价值与潜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教育空间、全球范围内众筹众创和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基于过程和个体的自适应教育支持,还是实现教育组织的大规模社会化协同、教育服务的精准化和定制化以及教育教学的智能化和大规模个性化,都依赖于通过数据技术对教育领域中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与应用。借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 “技术的变革必然的导致一种社会的分裂,这种分裂要求在制度、思维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实行变革”[26]。对于数据技术引发的教育变革而言,如何权衡和处理这种“分裂”式挑战,便成为保障教育改革有序发展必然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而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主要聚焦于数据技术的学校应用层面,具体来说即外部路径逻辑下人力资本需求与教育实践产出(人才)“不匹配”的问题和内部路径逻辑下数据技术发展和教育实践应用“两张皮”的问题。
  (一)人力资本需求与教育实践产出“不匹配”
  数据技术驱动的社会变革已然改变了专业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转变了传统产业的人才能力需求,并在数据技术与专业工作紧密结合的趋势下,就业者的数字化、创新等核心素养成为社会人力资源的核心能力需求[27]。在此背景下,人力资本需求与教育实践产出“不匹配”的问题主要是指虽然教育领域已然通过开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专业、增设编程与人工智能等新课程、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等措施进行回应,但仍存在因教育理念固化和学校准备不足而导致的教育实践改革步调缓慢问题,进而无法匹配快速更新的社会人力资本需求。
  1.教育理念固化
  由于信息化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的改变,变革传统人才培养目标已在社会各领域形成共识,即人才培养方向上更强调能力本位、素质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更强调多样化而不是同质化2能力上则更强调核心素养的形成,尤其是数字化素养和创新素养。虽然国家和许多地方政府已通过制定教育规划、推动教育政策等方式落实这一共识,如我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就提出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但在教育实践中,许多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无法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仍然保持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考试成绩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质量指标,忽视对学生数字化、创新等素养的培育。   2.学校准备不足
  基于对数据技术驱动下社会人力资源创新需求的认识,许多学校虽然意识到培养学习者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在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上却面临准备不足的困境。在认识准备层面,许多学校虽然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试图整合数据技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但对数据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核心素养目标的校本化依然缺乏足够的认识,无法形成体系化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进而导致课程教学改革事倍功半。在教学准备层面,许多有条件的学校虽然已经开设了STEM、人工智能、项目式学习(跨学科)等创新课程,但却面临着课程系统不完善、专业师资缺乏以及课程资源不足等问题,进而导致课程教学质量欠佳。
  (二)数据技术发展和教育实践应用“两张皮”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着“转段升级”的任务与挑战。通过推动数据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 ”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成为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重要目标。在此背景下,数据技术发展和教育实践应用“两张皮”的问题主要是指数据技术在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局部出现了数据技术建设效益不显著和数据技术应用难落实的问题,进而导致了数据技术发展与教育实践应用“两张皮”的现象。
  1.教育数据技术建设效益不显著
  在数据技术快速发展并于社会多领域深入应用的背景下,数据技术对传统行业的“颠覆性创新”作用已经显现。而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学校层面,不仅数据技术相关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呈现相对落后的局面,并且基于数据技术的教育实践应用并未像在金融、医疗等产业一样产生革命性影响。这不仅是由于教育领域中有些学校缺乏对社会前沿发展和创新人才需求的洞见,导致学校领导者无视教育数据技术价值而缺失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升级意愿的问题,更是由于数据技术产业领域对当前以学校为单位的教育信息化主体缺乏深入调研与协同沟通,导致教育数据技术不适用、不好用、不易用而无法有效推广的问题。所以在此层面上,形成了部分学校缺乏社会洞见与信息化领导力而无意建设、部分学校希望建设而缺少定制化方案与产品的局面,造成了“社会热而学校冷”的反差现象。
  2.教育数据技术应用难落实
  当前部分地区和学校在耗费颇多人力物力进行基于数据技术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升级后,却依然产生了教育数据技术应用动力不足、层次不高、效能不佳等落实难的问题,成为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的新内容。究其原因,可从三方面来分析:第一,在建设层面,由于教育数据技术有赖于对学生和教师全面性与过程性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利用,才能够支撑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支持、智能化的教育服务、综合性的教育评价以及精准化的教育管理。而部分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而产生的重复建设、无效建设、分散建设等问题,以致无法有效收集和整合海量教育数据,阻碍了整体教育系统的业务联动,从而导致教育数据技术应用效能不佳;第二,在管理层面,由于部分学校缺乏适用于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无法有效培育学校师生与管理者对教育数据技术产生正确认识与态度的数据文化以及鼓励师生与管理者有效应用教育数据技术进行教学与服务创新的评价与管理机制,从而导致教育数据技术应用缺乏激励与保障;第三,在教师层面,由于教师是技术与课堂实践整合的关键要素,是使得技术变革教育可能发生的主要力量[29],而部分教师数据素养和数据技术应用能力的不足则引发了教师应用动力不足和课堂应用层次不高的问题,从而导致教育数据技术应用在教学中难以推进和深入。
  五、结语
  面向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长远目标,我国相继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灵活运用新技术推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 ”教育、智能教育等創新教育模式发展策略和实现路径。而在教育发展的推进过程中,蕴含着教育改革理念的变化,即由引进技术提升现有教育流程和业务的效率转变为基于技术创造新的教育流程和业务生态,从而实现了基于数据驱动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技术扮演了生产力要素、媒介工具、教育技术工具等多重角色,通过内外双重路径赋能教育系统,成为教育创新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而数据技术在教育各种主流业务中的扩散应用,促成了教育流程的全面再造,创生出新的教育组织模式、教育服务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构建出开放、智能、协同、终身的大规模个性化教育体系,推动了教育形态的变革与重塑。
  需要强调的是,数据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当前基于数据技术的智能教育应用、定制学习服务、创新课程模式等教育创新发展迅速,并释放出巨大的教育潜力,但呈现出的主要是局部性的教育形态颠覆和再造,距离全面的教育生态重塑尚有一段由潜力到变现的显著差距。与此同时,需要注意在基于数据驱动的教育全面变革的过程中,衍生出的人力资本需求与教育实践产出“不匹配”和数据技术发展和教育实践应用“两张皮”等实践应用问题。因此,应当在政府、学校、相关企业等相关利益者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协同开发定制化教育数据技术应用、审慎制定教育数据技术应用原则与规范,正确引导和管控数据技术推动下的教育变革,快速、有序、稳定的推进基于数据技术驱动的教育形态重塑过程。
  参考文献:
  [1]顾小清.破坏性创新:技术如何改善教育生态[J].探索与争鸣,2018.(8):34-36.
  [2]刘延东.巩固成果开拓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1/t20160120_228489.html.2020-04-29.
  [3] (;oldin,C.,
其他文献
台商医院50%的运营成本是医生的薪资,大陆公立医院的医生薪资约占总成本的20%。大陆的医生是属于医院的,而台商医院的医生与医院是合作者    “原来我们在大楼外立面上,是有‘辰新医院’标志的,就在‘电力医院’下面,在一次外墙清理中,我们的牌子‘ 掉’了下来,就再也没有挂上去过。”  指着路口一幅只有两个鞋盒大小的绿色指路牌,周明仁对本刊记者说: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辰新医院”四个大字,重新出
两台挖掘机不知疲倦地挥舞着巨大的铁爪。瓦砾堆中,中国银行的营业楼及家属楼(以下简称“中行楼”)像是一座孤岛。马路对面,一幢尚未竣工的大厦已拔地而起。进入3月,中行楼里的人们仓皇地张罗着搬离,政府给他们的期限是3月27日,到期不搬,就要強拆。  天津市宁河县东棘坨镇史庄中心小学的英语老师张熙玲眼看要成为钉子户,对此,她说自己早有准备。  2009年10月底,这名普通的小学老师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最高领导
在硬件设施上,国内银行已与外资银行相差无几,不光有富丽堂皇的理财中心,还提供免费高尔夫球练习时间、机场VIP候机大厅。购物优惠、停车免费等贵宾客户独享的服务。然而,在软件上,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差距还非常大    殷小文(化名)是上海一所高校的老师,她先生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副总,夫妇俩年收入30万元左右,家里固定资产包括:一栋180平方米的别墅、一套150平方米的三房两厅,还有45平方米的一室户小套
瓦希德说“我是中国人”并非随意杜撰,而是有着一番渊源。实际上,他的祖籍属于福建泉州,其先祖乃伊斯兰教长老陈金汉,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随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前往印尼传道,并定居印尼繁衍生息至今,所以瓦希德也会说一点点闽南话。    悉闻印尼前总统瓦希德于2009年12月30日病逝,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他在北大演讲时的场景。这位昔日自称“我是中国人”的印尼,总统,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他赢弱的外表下跃动着一颗
如果没有更高一级反腐、司法外力介入,这起可能包含官商黑金线索的地方窝案,会不会包藏在咸阳城内不了了之?    陕西省泾阳县公安局某副局长夫人一这应该是李春最为显赫的社会身份。除此而外,她被证实是街道清洁工人,同时是一家街边美容门店的老板。  但显然,这3个身份都与李春的真实面目毫不搭边:过去几年中,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女人,以并不富裕的西部城市咸阳为阵地,以子虚乌有的期货交易为幌子,创建出一个交易规模
义务教育均衡化绝对不是个新鲜话题。因教育资源不均衡引发的“择校”、“条子生”、“疯狂奧数”从未淡出过人们的视野。  “老百姓是最讲实惠的,如果学校都很好,他们不会花那么多钱,跑那么远路去择校。问题的根源是教育不均衡。义务教育是教育问题的重中之重,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2009年11月,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番言论,让人期待2010年教育领域将在“均衡”上
小雨,下了一夜,丝毫没有惊扰睡梦中的都江堰。拂晓时分,都江堰人呼吸着湿润的空气,睁开睡眼。  一袭白纱的金璇欣赏着镜子里的自己,抑制不住满心欢喜。  2009年12月12日的这个清晨,她安静地等待着她的新郎叩响迎亲的房门。在都江堰,12是个吉祥的数字,取意“月月红”。  这是一场迟到的婚礼。  2008年6月28日,原本是金璇步入婚礼殿堂的日子,她一直牢牢记着。  从5月12日至今,都江堰人从痛苦
今年以来,国内蒜价一路飙升,曾经几毛钱一斤的大蒜如今卖到几块钱,上涨了数十倍,北京等地甚至出现了10元一斤的“天价”。  关于蒜价暴涨的原因,各种猜测不断,一时未有定论。而不久前金乡蒜商朱熹刚的“被抓”,更令大蒜涨价问题再添谜疑。  2010年5月底,在新的蒜季到来之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赶赴“中国大蒜之乡”——山东省金乡县进行实地调查,揭开蒜价“暴涨’内幕。    蒜农“今年不赔了”    5
政府的职责何在?其要有二:一是纠正某些政策的方向,二是切实地“放权让利”,激活社会的活力  这一阵,最吸引人注意的话题之一当属“工资”。6月6日晚,富士康科技集团宣布,再度上调标准薪资,这是6月份以来富士康第二次大幅度提高基层员工薪酬水平。这一动作发生在富士康多人“连跳”之后,让人心情复杂。  与此前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说,中国已经具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条件。他还具
2000年时,认为“在刑事公诉案件中,控方处于优势地位,控辩双方无平等可言”的律师即不在少数,而到了2009年,这个比例竟上升了20%~25%。    2009年12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一场“如何正确看待刑辩律师作用”的研讨会,参会者包括多名北京高校的法学教授以及北京十余家律师事务所律师。  这场面对高校学生开放的研讨会,吸引了众多年轻律师。谈及刑事辩护现状,在场的律师个个愁容满脸,最终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