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人的艺术观里,诗歌和音乐一样,是“时间的艺术”,换言之即是以时间为展开场所的艺术。“你真美啊,请停一停。”歌德让对时间留恋不舍的浮士德,在和魔鬼撒旦的赌局中赌掉了生命,这或许是歌德也是文学史上最摄人心魄的诗行之一。现代人面对时间的热望与无力,在浮士德这一镜像里浮现出了完整的形态。陈世骧先生论中国诗,则言:“诗中的时间感是最能动人的,但其动人的力量,在于时间暗示的流动”。朝如青丝暮成雪的生命流逝中“逝者如斯”的感怀,“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飙尘”般的醇厚诗意,让中国古代的诗人不断回旋徘徊,又不断依此酿制新酒,从而构建了漫漫数千年的古典抒情传统,也形成了乐生忧死这一悠远的诗歌母题。
东西方诗学各有源流,各成气象,某种意义上处理的本质问题却是一致的:生与死。这是生命的永恒命题,自然也是诗歌的永恒命题。长于中国古典诗学又深谙西方美学的诗人张枣,或许给了我们一个最精辟的阐释:“此刻地球在启动,这一秒对我和我们永不再来。诗歌的声音是流逝的声音。”
面前的三首诗歌,毫无疑问也分属“流逝的声音”。诗歌称不上经典,却也流自心腑,各有千秋。面对古代诗人和西方诗人一再重复的诗歌母题,感怀生命流逝,抒写特定时间点与时间面上生命个体的焦灼与隐痛,三首作品异曲同工,又呈现出迥异的气质。苏浅的明媚,寒烟的灼热,耿翔的沉痛,诗人的生活阅历和感知方式赋予三位诗人不同的书写姿态。自然所有的解读即是误读,但作为当下诗歌写作的一个侧面,如何评判它们在当下的意义,实际触及到了诗人们如何面对现代诗拥有的文化资源和如何处理传统母题的命题,阐释的意义或也正在此处:观照诗人们当下的创作症候,能廓清些许浮于当下诗坛上空的迷雾。
苏浅的《一天堪比经年》,显然有着少女思绪母鹿般的跳跃感(这与诗人的年龄无关),“我有即将过去的一天”,拥有即已失去,敏锐的觉察让诗人在“刚刚睁开眼”的早晨捕捉到流逝的声音,在一日时光里顿悟一生的秘密。“一个人从往事里/触到了青春,爱情,甜蜜,一个流动的梦,膨胀着/裹进了真实的玫瑰和可能的玫瑰”,轻盈意象的择取让诗歌始终与感伤保持着距离,也正因此,“立刻站起身来,把黑暗抛到窗子外面/然后说,谢谢!”式的阳光明媚,流淌着女性气息软化黑暗的独特治愈力,却不矫揉造作。
寒烟的《白发》,呈现了一个中年诗人对时间作为锐利之刀的痛苦觉察。诗人将突然出现的“白发”喻为“冰山的一角”,可谓精妙,也正是“冰山”这一意象所带来的严酷气息,让“那边有人咳嗽一声/我手中的杯子就轻轻震裂”呈现的敏感与焦灼自有力度,因而那“不能把这最后的灯油敖干”所反映出的抵抗之态,也就有了感人的力量。
耿翔的《缓解乡村的疼痛》,其动人之处在于把时间的重量凝聚在“木梳”之上,以“我”之眼观照“母亲”在“青丝”挽成“白发”的生命流逝中对命运的承受。“缓解”一词正是此诗的力度所在,它意味着永不能被根除,因而“木色”的“冷清”与“木纹”的“灰暗”,也就达成了与乡村母亲这一生命个体的同构。诗行的节制与隐忍,很大程度上在于诗人体味到了生命沉痛的质感。
三位诗人分别出生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三个时间段,他们的作品亦因此熔铸了不同的生命体验和诗歌技艺,我们或许可将这些富于个体日常生活体验的诗歌,视为对古代抒情传统中“年命如朝露”的时间主题的现代重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今人对生命的追问亦然“无穷已”。诗歌中的隐痛与感怀,是每个人都可移之于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加以体味的。但从另一层面来说,如何在现代诗中呈现出“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飙尘”般醇厚的生命感发,并内蕴时代与个人关系的张力,或许是这三首诗都没有深入的层面。这未免有苛求之嫌,然而对作为先知的诗人与作为“流逝的声音”的诗歌有更多的期许,也是对诗神缪斯应有的礼敬。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东西方诗学各有源流,各成气象,某种意义上处理的本质问题却是一致的:生与死。这是生命的永恒命题,自然也是诗歌的永恒命题。长于中国古典诗学又深谙西方美学的诗人张枣,或许给了我们一个最精辟的阐释:“此刻地球在启动,这一秒对我和我们永不再来。诗歌的声音是流逝的声音。”
面前的三首诗歌,毫无疑问也分属“流逝的声音”。诗歌称不上经典,却也流自心腑,各有千秋。面对古代诗人和西方诗人一再重复的诗歌母题,感怀生命流逝,抒写特定时间点与时间面上生命个体的焦灼与隐痛,三首作品异曲同工,又呈现出迥异的气质。苏浅的明媚,寒烟的灼热,耿翔的沉痛,诗人的生活阅历和感知方式赋予三位诗人不同的书写姿态。自然所有的解读即是误读,但作为当下诗歌写作的一个侧面,如何评判它们在当下的意义,实际触及到了诗人们如何面对现代诗拥有的文化资源和如何处理传统母题的命题,阐释的意义或也正在此处:观照诗人们当下的创作症候,能廓清些许浮于当下诗坛上空的迷雾。
苏浅的《一天堪比经年》,显然有着少女思绪母鹿般的跳跃感(这与诗人的年龄无关),“我有即将过去的一天”,拥有即已失去,敏锐的觉察让诗人在“刚刚睁开眼”的早晨捕捉到流逝的声音,在一日时光里顿悟一生的秘密。“一个人从往事里/触到了青春,爱情,甜蜜,一个流动的梦,膨胀着/裹进了真实的玫瑰和可能的玫瑰”,轻盈意象的择取让诗歌始终与感伤保持着距离,也正因此,“立刻站起身来,把黑暗抛到窗子外面/然后说,谢谢!”式的阳光明媚,流淌着女性气息软化黑暗的独特治愈力,却不矫揉造作。
寒烟的《白发》,呈现了一个中年诗人对时间作为锐利之刀的痛苦觉察。诗人将突然出现的“白发”喻为“冰山的一角”,可谓精妙,也正是“冰山”这一意象所带来的严酷气息,让“那边有人咳嗽一声/我手中的杯子就轻轻震裂”呈现的敏感与焦灼自有力度,因而那“不能把这最后的灯油敖干”所反映出的抵抗之态,也就有了感人的力量。
耿翔的《缓解乡村的疼痛》,其动人之处在于把时间的重量凝聚在“木梳”之上,以“我”之眼观照“母亲”在“青丝”挽成“白发”的生命流逝中对命运的承受。“缓解”一词正是此诗的力度所在,它意味着永不能被根除,因而“木色”的“冷清”与“木纹”的“灰暗”,也就达成了与乡村母亲这一生命个体的同构。诗行的节制与隐忍,很大程度上在于诗人体味到了生命沉痛的质感。
三位诗人分别出生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三个时间段,他们的作品亦因此熔铸了不同的生命体验和诗歌技艺,我们或许可将这些富于个体日常生活体验的诗歌,视为对古代抒情传统中“年命如朝露”的时间主题的现代重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今人对生命的追问亦然“无穷已”。诗歌中的隐痛与感怀,是每个人都可移之于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加以体味的。但从另一层面来说,如何在现代诗中呈现出“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飙尘”般醇厚的生命感发,并内蕴时代与个人关系的张力,或许是这三首诗都没有深入的层面。这未免有苛求之嫌,然而对作为先知的诗人与作为“流逝的声音”的诗歌有更多的期许,也是对诗神缪斯应有的礼敬。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