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人物名片】
郭宗平, 1963年出生,1981年入伍,2001年在副团职位置上选择自主择业,转业回到家乡,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四年后,他竞争当上了山东省寿光市侯镇东岔河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夺得“文明村”、“卫生模范村”,“村庄建设先进单位”、“畜牧业生产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带头村”、“最美丽村庄”等众多的荣誉。他个人也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
团职干部回村当农民,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和平年代的军人,如果你不能终生为国防建设而奋斗,那么,迟早都要重新融合到社会中去。2001年的一天,部队的转业工作又开始了,已经在副团职岗位上工作了数年的郭宗平,站到了自己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这一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改革,推行自主择业安置方式。鼓励符合条件的干部以这种新的安置方式,开始自己的第二次创业。
郭宗平没有匆匆地表态,他请了半个月的假,回到家乡。按他自己的说法,先勘察一下“阵地”。半个月的时间里,郭宗平一天也没有休息,他走东串西,了解家乡的经济建设情况,向已经转业数年的战友请教,跟经商有成的儿时的伙伴交流……一番认真的比较和思考后,他说服了家人,郑重地向组织递上了申请自主择业的报告。
对于一个在部队工作了二十年的军人来说,离开部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尽管这是他自己做出的选择。二十年了,郭宗平当战士,表现突出,年年受到表彰和嘉奖;上军校,科科成绩优秀,毕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还入了党。军校毕业后,正赶上部队精简整编,郭宗平先后经历了三次整建制撤编,三次调动任职,即便如此,他还是刚过三十就晋升副团职,成为部队业务工作的骨干和领导。一句话,郭宗平定下转业的决心不易——既然不能献身疆场,那么就去经济建设的战线上拼搏一番。
郭宗平的转业报告被批准的那一天,不,从他把转业报告递上去开始,他的心就飞回到那个濒临渤海的叫东岔河的村庄。2001年11月,郭宗平转业回到一别二十年的东岔河村,他将在这片土地上,铺展开属于自己的创业画卷。这是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的家乡,东岔河村早不是郭宗平离开时的模样了。村里有了村办企业、农民都住进了整齐的砖瓦房,人均年收入达6000余元,各家各户都装上了电话,不少农户还买了汽车……家乡的变迁让郭宗平心绪难以平静,调整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行动了。他挨家挨户了解社情民情,他走遍田头阡陌熟悉地理和资源环境,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相关书籍、学习各种政策。很快,郭宗平为自己的创业确定了第一个目标——办一个属于自己的盐场。
家乡的人们尽管对这位当年为跳“农门”而参军入伍的游子有一些不理解,但还是热情地接纳并帮助他。数日后,郭宗平承包下邻村的一片盐田——连筹带借,加上自己的转业费,凑了30万元,投给了脚下的土地。
2002年,是原盐生产风调雨顺的一年,生产时间和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当然,人力成本和生产性投入的资金也是郭宗平没有料到的。盐堆一天天在增加,资金需求量也一天天在增加,而且越来越紧张。投入的资金很快便见了底,但他用自己每月的退役金,苦撑苦熬了一年,终于迎来转机,到了年底,郭宗平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掘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凭着军人的执着,他乘胜追击,从承包盐田,到开办盐场,再到创办氯化镁场,他一刻也没停歇。攻难克坚,步步为营,3年打拼下来,郭宗平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产业,年收益突破两百万,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板!当初猜想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的村民惊叹:“部队上培养的干部,就是敢闯敢干,是个创业致富的真把式!”
老板不当,竞选村支书,是冲着集体的钱袋子吧
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村的全面发展。2004年,东岔河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村办企业发展到家,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9000元,50%的农户有副业、有汽车,村里许多砖瓦房改建成了别墅。但是,成为当地“名人”的老支书年事已高,组织上和村民都希望能有“新人”来接班,继续带领大家踏上更加富裕的大道。
郭宗平每天去邻村自己的盐场忙碌,每天也在观察着东岔河村的一切。回来后的这几年,他无时无刻不在心里掂量村里的事,他甚至一次次地假设,如果是他,他会做什么、怎样做。自己有在部队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熟悉海洋资源的优势,如果像自己想的那样,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自己能带着东岔河村再向前跨出几步吗?
2004年4月15日,村“两委”换届投票推选的日子到了。郭宗平参加了村党支部书记竞选,竞争对手是老支书和另外两名老支委。郭宗平回到家乡已经快四年了,村民们都认识他,也知道他在自己的盐场上干得不错,十分佩服他放着干部不当,和普通的农民一样,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愣是白手起家,干成了一番事业。但对他能否带领全体村民更上一层楼,却不能说心中有数。这次选举,郭宗平只当选了支部委员——一名普通“村官”。另一个老支委当选了新一届村支书。
“村官”郭宗平上任了,那一天,他第一次没有去自己的盐场,郑重地走进了村委会。有句话叫“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于东岔河村的村民来说,盐田就是钱柜子。现在的情况是,盐业发展快,承包经营户已经获利多年,但村民们却并没有感受到盐业发展给全村建设带来什么益处,对此,不少群众都意见很大。盐田是村里的公共资源,应属郭宗平分工管理的范围。郭宗平想到了改革盐田的经营模式,在增加全体村民收入上求突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工作的要求,也是农民的迫切期望和村干部工作的重点。郭宗平便在采用先进生产技术、转变生产方式上着手。村子里的土地大多在沿海一带,地下有着丰富的卤水资源,是提炼溴素的原料,这是村里的优势。但这一资源多年来一直没有利用。
郭宗平牵头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外出参观考察,找专家咨询,请技术人员设计,招标确定施工和监理队伍,采购先进生产设备,招聘组建生产管理技术队伍,引入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一番忙碌后,一座现代化的工厂在寂静的盐碱滩上建起!这是村里实行改革以来最大的一项投资,村民成了工厂的工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带来经济效益翻番发展。如今,这个项目已经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年收益突破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
三年的不懈奋斗,郭宗平的品质和能力得到了上下一致的认可。群众给予了他这个在村里没有寸土片瓦和分文红利的“裸官”发自心底的信任!组织上也对他给予了充分肯定,表彰他为“优秀党员”、“模范治保主任”。
2007年,村“两委”再次换届,郭宗平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村民们在期盼:新支书有啥高招
不挑担子不知分量重。当上了支书,郭宗平坐不住吃不香睡不好了。有人提出,富裕村应当有个气派的办公场所。郭宗平认为,当村干部不是来享受的,至今,东岔河村的“两委”,仍然在破旧的院落里办公,但郭宗平却带领“一班人”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他在村里建立了学习制度,组织村干部定期学习、请专家讲课,让党员群众了解外面的世界。他带领着支委一班人,登门聆听老村干、老党员的意见,召开村民座谈会,征集“金点子”,让全村人畅所欲言。
郭宗平感到时机到了,他拿出历届“两委”制订的长期发展规划,让村民提建议,出主意。反复讨论后,东岔河村制订了十年发展规划,迈开了新一届村“两委”工作的第一步。“坚持长远规划,突出蓝色经济,珍惜土地资源,文明富裕和谐”,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
村里有了钱,村里的钱花在村民身上。郭宗平关心着群众的福祉,村民年人均福利6000元;人均两罐液化气、100元电费补助;农村合作医疗、有线电视收视费、自来水费全部由集体缴纳;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1200元生活补助。钱花在了该花的地方,花得人心顺、人心齐。
物质上富裕了,村民的精神追求也提到了村“两委”的议事日程上。郭宗平把“让村民在精神上富有才是真正的富裕”作为支部工作的准则,大力推进文明铸造村魂工程,加快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为改变村民在村街上堆柴火、晒土肥、乱倒垃圾等陋习,一次次地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利用村广播宣传,在村宣传橱窗展示,倡导文明新风。村子里配置了60多个垃圾箱,组织15人的环卫队伍,每年投入资金200万元。投资180万元建设了三处游乐园。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两处村民健身广场,配备安放了33套健身器材。投资20万元建设了标准化卫生室。投资30多万元,在全村出入口及重点区域安装了监控摄像头,打造安全的居住环境。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定郭宗平能否继续留任村支书的关键之年,村民们给予了他最大的信任,在新一轮换届选举中,高票选举郭宗平继任村党支部书记。这让他备受鼓舞。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召唤,他带领新一届“两委”班子又在精心谋划着新的发展蓝图……
一个新的东岔河村,正成为山东半岛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人物名片】
郭宗平, 1963年出生,1981年入伍,2001年在副团职位置上选择自主择业,转业回到家乡,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四年后,他竞争当上了山东省寿光市侯镇东岔河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夺得“文明村”、“卫生模范村”,“村庄建设先进单位”、“畜牧业生产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带头村”、“最美丽村庄”等众多的荣誉。他个人也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
团职干部回村当农民,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和平年代的军人,如果你不能终生为国防建设而奋斗,那么,迟早都要重新融合到社会中去。2001年的一天,部队的转业工作又开始了,已经在副团职岗位上工作了数年的郭宗平,站到了自己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这一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改革,推行自主择业安置方式。鼓励符合条件的干部以这种新的安置方式,开始自己的第二次创业。
郭宗平没有匆匆地表态,他请了半个月的假,回到家乡。按他自己的说法,先勘察一下“阵地”。半个月的时间里,郭宗平一天也没有休息,他走东串西,了解家乡的经济建设情况,向已经转业数年的战友请教,跟经商有成的儿时的伙伴交流……一番认真的比较和思考后,他说服了家人,郑重地向组织递上了申请自主择业的报告。
对于一个在部队工作了二十年的军人来说,离开部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尽管这是他自己做出的选择。二十年了,郭宗平当战士,表现突出,年年受到表彰和嘉奖;上军校,科科成绩优秀,毕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还入了党。军校毕业后,正赶上部队精简整编,郭宗平先后经历了三次整建制撤编,三次调动任职,即便如此,他还是刚过三十就晋升副团职,成为部队业务工作的骨干和领导。一句话,郭宗平定下转业的决心不易——既然不能献身疆场,那么就去经济建设的战线上拼搏一番。
郭宗平的转业报告被批准的那一天,不,从他把转业报告递上去开始,他的心就飞回到那个濒临渤海的叫东岔河的村庄。2001年11月,郭宗平转业回到一别二十年的东岔河村,他将在这片土地上,铺展开属于自己的创业画卷。这是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的家乡,东岔河村早不是郭宗平离开时的模样了。村里有了村办企业、农民都住进了整齐的砖瓦房,人均年收入达6000余元,各家各户都装上了电话,不少农户还买了汽车……家乡的变迁让郭宗平心绪难以平静,调整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行动了。他挨家挨户了解社情民情,他走遍田头阡陌熟悉地理和资源环境,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相关书籍、学习各种政策。很快,郭宗平为自己的创业确定了第一个目标——办一个属于自己的盐场。
家乡的人们尽管对这位当年为跳“农门”而参军入伍的游子有一些不理解,但还是热情地接纳并帮助他。数日后,郭宗平承包下邻村的一片盐田——连筹带借,加上自己的转业费,凑了30万元,投给了脚下的土地。
2002年,是原盐生产风调雨顺的一年,生产时间和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当然,人力成本和生产性投入的资金也是郭宗平没有料到的。盐堆一天天在增加,资金需求量也一天天在增加,而且越来越紧张。投入的资金很快便见了底,但他用自己每月的退役金,苦撑苦熬了一年,终于迎来转机,到了年底,郭宗平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掘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凭着军人的执着,他乘胜追击,从承包盐田,到开办盐场,再到创办氯化镁场,他一刻也没停歇。攻难克坚,步步为营,3年打拼下来,郭宗平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产业,年收益突破两百万,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板!当初猜想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的村民惊叹:“部队上培养的干部,就是敢闯敢干,是个创业致富的真把式!”
老板不当,竞选村支书,是冲着集体的钱袋子吧
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村的全面发展。2004年,东岔河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村办企业发展到家,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9000元,50%的农户有副业、有汽车,村里许多砖瓦房改建成了别墅。但是,成为当地“名人”的老支书年事已高,组织上和村民都希望能有“新人”来接班,继续带领大家踏上更加富裕的大道。
郭宗平每天去邻村自己的盐场忙碌,每天也在观察着东岔河村的一切。回来后的这几年,他无时无刻不在心里掂量村里的事,他甚至一次次地假设,如果是他,他会做什么、怎样做。自己有在部队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熟悉海洋资源的优势,如果像自己想的那样,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自己能带着东岔河村再向前跨出几步吗?
2004年4月15日,村“两委”换届投票推选的日子到了。郭宗平参加了村党支部书记竞选,竞争对手是老支书和另外两名老支委。郭宗平回到家乡已经快四年了,村民们都认识他,也知道他在自己的盐场上干得不错,十分佩服他放着干部不当,和普通的农民一样,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愣是白手起家,干成了一番事业。但对他能否带领全体村民更上一层楼,却不能说心中有数。这次选举,郭宗平只当选了支部委员——一名普通“村官”。另一个老支委当选了新一届村支书。
“村官”郭宗平上任了,那一天,他第一次没有去自己的盐场,郑重地走进了村委会。有句话叫“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于东岔河村的村民来说,盐田就是钱柜子。现在的情况是,盐业发展快,承包经营户已经获利多年,但村民们却并没有感受到盐业发展给全村建设带来什么益处,对此,不少群众都意见很大。盐田是村里的公共资源,应属郭宗平分工管理的范围。郭宗平想到了改革盐田的经营模式,在增加全体村民收入上求突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工作的要求,也是农民的迫切期望和村干部工作的重点。郭宗平便在采用先进生产技术、转变生产方式上着手。村子里的土地大多在沿海一带,地下有着丰富的卤水资源,是提炼溴素的原料,这是村里的优势。但这一资源多年来一直没有利用。
郭宗平牵头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外出参观考察,找专家咨询,请技术人员设计,招标确定施工和监理队伍,采购先进生产设备,招聘组建生产管理技术队伍,引入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一番忙碌后,一座现代化的工厂在寂静的盐碱滩上建起!这是村里实行改革以来最大的一项投资,村民成了工厂的工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带来经济效益翻番发展。如今,这个项目已经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年收益突破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
三年的不懈奋斗,郭宗平的品质和能力得到了上下一致的认可。群众给予了他这个在村里没有寸土片瓦和分文红利的“裸官”发自心底的信任!组织上也对他给予了充分肯定,表彰他为“优秀党员”、“模范治保主任”。
2007年,村“两委”再次换届,郭宗平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村民们在期盼:新支书有啥高招
不挑担子不知分量重。当上了支书,郭宗平坐不住吃不香睡不好了。有人提出,富裕村应当有个气派的办公场所。郭宗平认为,当村干部不是来享受的,至今,东岔河村的“两委”,仍然在破旧的院落里办公,但郭宗平却带领“一班人”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他在村里建立了学习制度,组织村干部定期学习、请专家讲课,让党员群众了解外面的世界。他带领着支委一班人,登门聆听老村干、老党员的意见,召开村民座谈会,征集“金点子”,让全村人畅所欲言。
郭宗平感到时机到了,他拿出历届“两委”制订的长期发展规划,让村民提建议,出主意。反复讨论后,东岔河村制订了十年发展规划,迈开了新一届村“两委”工作的第一步。“坚持长远规划,突出蓝色经济,珍惜土地资源,文明富裕和谐”,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
村里有了钱,村里的钱花在村民身上。郭宗平关心着群众的福祉,村民年人均福利6000元;人均两罐液化气、100元电费补助;农村合作医疗、有线电视收视费、自来水费全部由集体缴纳;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1200元生活补助。钱花在了该花的地方,花得人心顺、人心齐。
物质上富裕了,村民的精神追求也提到了村“两委”的议事日程上。郭宗平把“让村民在精神上富有才是真正的富裕”作为支部工作的准则,大力推进文明铸造村魂工程,加快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为改变村民在村街上堆柴火、晒土肥、乱倒垃圾等陋习,一次次地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利用村广播宣传,在村宣传橱窗展示,倡导文明新风。村子里配置了60多个垃圾箱,组织15人的环卫队伍,每年投入资金200万元。投资180万元建设了三处游乐园。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两处村民健身广场,配备安放了33套健身器材。投资20万元建设了标准化卫生室。投资30多万元,在全村出入口及重点区域安装了监控摄像头,打造安全的居住环境。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定郭宗平能否继续留任村支书的关键之年,村民们给予了他最大的信任,在新一轮换届选举中,高票选举郭宗平继任村党支部书记。这让他备受鼓舞。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召唤,他带领新一届“两委”班子又在精心谋划着新的发展蓝图……
一个新的东岔河村,正成为山东半岛上一颗灿烂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