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为什么这样浓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man_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人物名片】
  郭宗平, 1963年出生,1981年入伍,2001年在副团职位置上选择自主择业,转业回到家乡,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四年后,他竞争当上了山东省寿光市侯镇东岔河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夺得“文明村”、“卫生模范村”,“村庄建设先进单位”、“畜牧业生产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带头村”、“最美丽村庄”等众多的荣誉。他个人也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
  
  团职干部回村当农民,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和平年代的军人,如果你不能终生为国防建设而奋斗,那么,迟早都要重新融合到社会中去。2001年的一天,部队的转业工作又开始了,已经在副团职岗位上工作了数年的郭宗平,站到了自己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这一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改革,推行自主择业安置方式。鼓励符合条件的干部以这种新的安置方式,开始自己的第二次创业。
  郭宗平没有匆匆地表态,他请了半个月的假,回到家乡。按他自己的说法,先勘察一下“阵地”。半个月的时间里,郭宗平一天也没有休息,他走东串西,了解家乡的经济建设情况,向已经转业数年的战友请教,跟经商有成的儿时的伙伴交流……一番认真的比较和思考后,他说服了家人,郑重地向组织递上了申请自主择业的报告。
  对于一个在部队工作了二十年的军人来说,离开部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尽管这是他自己做出的选择。二十年了,郭宗平当战士,表现突出,年年受到表彰和嘉奖;上军校,科科成绩优秀,毕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还入了党。军校毕业后,正赶上部队精简整编,郭宗平先后经历了三次整建制撤编,三次调动任职,即便如此,他还是刚过三十就晋升副团职,成为部队业务工作的骨干和领导。一句话,郭宗平定下转业的决心不易——既然不能献身疆场,那么就去经济建设的战线上拼搏一番。
  郭宗平的转业报告被批准的那一天,不,从他把转业报告递上去开始,他的心就飞回到那个濒临渤海的叫东岔河的村庄。2001年11月,郭宗平转业回到一别二十年的东岔河村,他将在这片土地上,铺展开属于自己的创业画卷。这是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的家乡,东岔河村早不是郭宗平离开时的模样了。村里有了村办企业、农民都住进了整齐的砖瓦房,人均年收入达6000余元,各家各户都装上了电话,不少农户还买了汽车……家乡的变迁让郭宗平心绪难以平静,调整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行动了。他挨家挨户了解社情民情,他走遍田头阡陌熟悉地理和资源环境,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相关书籍、学习各种政策。很快,郭宗平为自己的创业确定了第一个目标——办一个属于自己的盐场。
  家乡的人们尽管对这位当年为跳“农门”而参军入伍的游子有一些不理解,但还是热情地接纳并帮助他。数日后,郭宗平承包下邻村的一片盐田——连筹带借,加上自己的转业费,凑了30万元,投给了脚下的土地。
  2002年,是原盐生产风调雨顺的一年,生产时间和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当然,人力成本和生产性投入的资金也是郭宗平没有料到的。盐堆一天天在增加,资金需求量也一天天在增加,而且越来越紧张。投入的资金很快便见了底,但他用自己每月的退役金,苦撑苦熬了一年,终于迎来转机,到了年底,郭宗平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掘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凭着军人的执着,他乘胜追击,从承包盐田,到开办盐场,再到创办氯化镁场,他一刻也没停歇。攻难克坚,步步为营,3年打拼下来,郭宗平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产业,年收益突破两百万,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板!当初猜想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的村民惊叹:“部队上培养的干部,就是敢闯敢干,是个创业致富的真把式!”
  
  老板不当,竞选村支书,是冲着集体的钱袋子吧
  
  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村的全面发展。2004年,东岔河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村办企业发展到家,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9000元,50%的农户有副业、有汽车,村里许多砖瓦房改建成了别墅。但是,成为当地“名人”的老支书年事已高,组织上和村民都希望能有“新人”来接班,继续带领大家踏上更加富裕的大道。
  郭宗平每天去邻村自己的盐场忙碌,每天也在观察着东岔河村的一切。回来后的这几年,他无时无刻不在心里掂量村里的事,他甚至一次次地假设,如果是他,他会做什么、怎样做。自己有在部队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熟悉海洋资源的优势,如果像自己想的那样,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自己能带着东岔河村再向前跨出几步吗?
  2004年4月15日,村“两委”换届投票推选的日子到了。郭宗平参加了村党支部书记竞选,竞争对手是老支书和另外两名老支委。郭宗平回到家乡已经快四年了,村民们都认识他,也知道他在自己的盐场上干得不错,十分佩服他放着干部不当,和普通的农民一样,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愣是白手起家,干成了一番事业。但对他能否带领全体村民更上一层楼,却不能说心中有数。这次选举,郭宗平只当选了支部委员——一名普通“村官”。另一个老支委当选了新一届村支书。
  “村官”郭宗平上任了,那一天,他第一次没有去自己的盐场,郑重地走进了村委会。有句话叫“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于东岔河村的村民来说,盐田就是钱柜子。现在的情况是,盐业发展快,承包经营户已经获利多年,但村民们却并没有感受到盐业发展给全村建设带来什么益处,对此,不少群众都意见很大。盐田是村里的公共资源,应属郭宗平分工管理的范围。郭宗平想到了改革盐田的经营模式,在增加全体村民收入上求突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工作的要求,也是农民的迫切期望和村干部工作的重点。郭宗平便在采用先进生产技术、转变生产方式上着手。村子里的土地大多在沿海一带,地下有着丰富的卤水资源,是提炼溴素的原料,这是村里的优势。但这一资源多年来一直没有利用。
  郭宗平牵头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外出参观考察,找专家咨询,请技术人员设计,招标确定施工和监理队伍,采购先进生产设备,招聘组建生产管理技术队伍,引入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一番忙碌后,一座现代化的工厂在寂静的盐碱滩上建起!这是村里实行改革以来最大的一项投资,村民成了工厂的工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带来经济效益翻番发展。如今,这个项目已经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年收益突破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
  三年的不懈奋斗,郭宗平的品质和能力得到了上下一致的认可。群众给予了他这个在村里没有寸土片瓦和分文红利的“裸官”发自心底的信任!组织上也对他给予了充分肯定,表彰他为“优秀党员”、“模范治保主任”。
  2007年,村“两委”再次换届,郭宗平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村民们在期盼:新支书有啥高招
  
  不挑担子不知分量重。当上了支书,郭宗平坐不住吃不香睡不好了。有人提出,富裕村应当有个气派的办公场所。郭宗平认为,当村干部不是来享受的,至今,东岔河村的“两委”,仍然在破旧的院落里办公,但郭宗平却带领“一班人”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他在村里建立了学习制度,组织村干部定期学习、请专家讲课,让党员群众了解外面的世界。他带领着支委一班人,登门聆听老村干、老党员的意见,召开村民座谈会,征集“金点子”,让全村人畅所欲言。
  郭宗平感到时机到了,他拿出历届“两委”制订的长期发展规划,让村民提建议,出主意。反复讨论后,东岔河村制订了十年发展规划,迈开了新一届村“两委”工作的第一步。“坚持长远规划,突出蓝色经济,珍惜土地资源,文明富裕和谐”,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
  村里有了钱,村里的钱花在村民身上。郭宗平关心着群众的福祉,村民年人均福利6000元;人均两罐液化气、100元电费补助;农村合作医疗、有线电视收视费、自来水费全部由集体缴纳;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1200元生活补助。钱花在了该花的地方,花得人心顺、人心齐。
  物质上富裕了,村民的精神追求也提到了村“两委”的议事日程上。郭宗平把“让村民在精神上富有才是真正的富裕”作为支部工作的准则,大力推进文明铸造村魂工程,加快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为改变村民在村街上堆柴火、晒土肥、乱倒垃圾等陋习,一次次地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利用村广播宣传,在村宣传橱窗展示,倡导文明新风。村子里配置了60多个垃圾箱,组织15人的环卫队伍,每年投入资金200万元。投资180万元建设了三处游乐园。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两处村民健身广场,配备安放了33套健身器材。投资20万元建设了标准化卫生室。投资30多万元,在全村出入口及重点区域安装了监控摄像头,打造安全的居住环境。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定郭宗平能否继续留任村支书的关键之年,村民们给予了他最大的信任,在新一轮换届选举中,高票选举郭宗平继任村党支部书记。这让他备受鼓舞。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召唤,他带领新一届“两委”班子又在精心谋划着新的发展蓝图……
  一个新的东岔河村,正成为山东半岛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其他文献
翻看《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09》,读罢“用忠诚和勇敢托起神圣职责”一文,我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回顾不平静的2009年,在面对急难险重等突发事件时,人民子弟兵哪里需要到哪里,用无畏和忠诚肩负起了神圣职责。  全文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说理,而是将事例、情理巧妙结合,既把军营理论用艺术的手法展现在读者眼前,又把部队特色、使命任务、首长重托融入其中。作为军人,读此文我感受到更多的是责任、
期刊
手捧向南林《青春迷彩》,如获至宝,不胜欢喜。掩卷长思,我看到了一名士兵成长、成熟、成功艰辛的青春足迹,看到了作者的情感底片与思想写真,看到了一个柔肠肝胆实实在在丰盈鲜活的向南林。  《青春迷彩》通过作者亲历式纪实的手法讲述英雄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朴实、朴素、本真,仿佛是作者在和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作者以追梦为切入点,以奋斗为主线,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串起了作者成长成才的人生轨迹。“酣眠固不可少,小
期刊
诚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永恒要素,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准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诚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做一个重操守、讲信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当代革命军人,需要把握好“诚”与“信”的基本内涵、本质要求及其相互关系,使二者结合起来、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读《“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丛书》关于“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得到的认识、受到的启发。  人生活在社会中,
期刊
“到哪里能找到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美国总统麦金莱问情报局局长阿瑟·瓦格纳上校。  上校迅速答道:“我有一个年轻人 —— 一个年轻的中尉,安德鲁·罗文。如果有人能把信送给加西亚将军,那么他就是罗文。”   “派他去!”总统下命令。  1898年美国正在与西班牙交战,总统急切希望得到有关情报。他认识到美国军队必须和以加西亚将军领导的古巴起义军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胜利。他需要掌握西班牙军队在岛上的部署情况
期刊
如果祖国遭到侵犯,热血男儿当自强,喝干这碗家乡的酒,壮士一去不复返。作为军人,这样的感受更为强烈。自古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  在小说中,作者都梁用浓墨重彩的笔触描写了冬天独立团在野狼峪伏击关东军物资一节,也深刻体现了亮剑精神的内核。从初期李云龙、赵刚的策划,到埋伏,再到肉搏,直至最后结尾,都极尽笔功之能事,进行了详尽的叙述。这一段精彩至极,让我回味无穷,不禁要和大家说上几段
期刊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感动世人,但你可知,解放军的进藏之行,也是一次“长征”。作为进藏的先头部队,他们发昌都、经边坝、过嘉黎、抵拉萨;他们翻越6300米高的东、西大雪山;他们克服断粮、战胜缺氧,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藏族同胞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棉裤越穿越薄的进藏女兵    1952年2月,在我们师浩浩荡荡开往西藏的队伍中,有一群特殊的娘子军,共 30个人,都是些年轻的姑娘,平均年龄十七八岁
期刊
“当兵10年,参加了8次实弹战术演习。第一次演习我们坐的是‘闷罐’,也就是铁路货车,几百公里走了3天;前两年演习我们坐上了铁路客车,时间上缩短了很多;这次演习,我们坐的是飞机,一眨眼工夫就到了。”这是沈阳军区某高炮旅四级军士长朱福良,参加代号“雷暴1123”实兵实弹战术演习最深的感受。    8月22日,长春某机场。  两架由南方航空公司提供的空客319和波音737民航客机静静地守候在停机坪上。不
期刊
大家都说,张义军个头不高,但看他时需要仰视;他身体不壮,却能借助法律的巨大力量;他没扛上將军的牌子,却具有將军的风范。大家还说,张义军心中有杆公平秤,盛着大爱与正义。    在沈阳军区某集团军许多官兵手中,都有一张普通而特殊的名片。  说普通,在于它跟其他名片一样,正面印着单位、姓名、电话;说特殊,在于它的背面,有一首主人公在60岁生日之际,仿刘禹锡《陋室铭》格律所作的《花甲铭》。词曰:“年不在高
期刊
10年前,特长兵在部队可谓百里挑一。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和官兵素质的攀升,特长兵已成为普遍。去年底,73061部队领导机关对所属单位新入伍战士特长情况进行调查时显示,90%以上的新战士都拥有一手甚至几手“绝活”。特长兵的增多,给各级领导和一线带兵人都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让他们在发挥特长的同时认清短板,提高综合素质。近日,在该部采访时,部队领导感慨地向记者道出特长兵“闪腰”后,引发他们培育提高战士
期刊
“我的老班长,你现在过得怎么样……”,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我的老班长。  当兵第三年,因为考学落榜,我喝醉后大闹寝室,并把复习用的课本撕得满地都是。班长见状像一只受伤的豹子一下子冲了过来,一把抢过我已撕坏的课本。  “你干啥?”班长红着眼睛问。  “我不干了,老子不干了。”  “你、你真混!”班长气得火冒三丈,随手扇了我两个耳光。我顿时呆住了,两只眼睛愣愣地看着班长。班长也呆住了,失神地看着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