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问 挖掘体育本质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r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19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2019年长三角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教学研讨活动在南通崇川学校举行。本次活动以“健康第一:基于深度思维的体育学习”为研讨主题,通过特级教师上课及评课、专家(专题)讲座、交流与研讨,帮助体育教师进一步把握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的趋势,聚焦体育课程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了更好地理解体育学习中的深度思维,明晰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深度思维等,本刊本期邀请了参与本次活动的特级教师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掌握,也希望更多的体育教师可以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交流经验,积极撰稿投稿,共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问题是基础知识与综合运用能力之间的桥梁,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难度适宜的问题引导。体育学习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递进过程,体育课堂要解决“要学什么”“怎么练”“学会了可以做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领悟体育运动本质,通过项目学练提升个人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学以致用能力。现在在很多体育课堂中,看似热热闹闹,但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去,都是被动的学习和表面的思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运动技能本质缺少深度思维,锻炼行为也是消极被动。课堂设问是培养学生深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设问可以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去,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维深度学习,达到身心融合浑然一体的境界。
  一、课堂设问的内容
  1.根据运动项目特征设问
  体育课要始终根据“体育本质”而开展系列教学活动,体育课中教师的课堂设问都要围绕“运动项目特征”开展,通过运动项目特征设问使学生对所学技能项目有了进一步认识,在适当时机对所学技能拓展进行追问,让学生对技能的运用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理解,知道项目特征和内在联系,会便于更快更全面地掌握动作技能,长期如此,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意识,发展深度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伊始,教师主要强调的是垫球的部位和全身如何协调用力,教师可以设问:“大家看看手臂哪两个部位合在一起形成的平面最大?”“垫球之后的角度和手臂的角度是什么关系?”这些设问的提出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动作体验,思考后回答。“在排球比赛中垫球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球不到位,我们怎么去完成垫球动作?”由这些设问导出需要通过脚步移动技术调整身体的位置和姿势才能更加熟练掌握、运用垫球技术,明晰了技术组合学练的重要性,这些教师设问的内容往往是和技能综合运用需要相结合的,通过这些设问和追问才能把排球课上出“排球味道”来。
  2.根据动作技能形成阶段设问
  课堂设问问题的难度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难度要稍微高出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问题要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和动作体验基础上,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且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说,而不是凭空想象主观臆造。在动作技能形成不同阶段的设问要有区分度,不同阶段说不同的话,太多太广的问题会让学生在练习初始阶段顾此失彼,想得越多分散点越多。要结合各个不同阶段技能易犯错误和递进关系设问,这样的设问针对性强,设问的内容要往“前面的动作我会了吗?”“下面应该怎么做?”方向引导。如在小学侧手翻教材中,在学练初始阶段,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双手依次撑地、两脚依次蹬地的用力过程上,在这个练习阶段,教师的设问要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提问,如“你们能用双手撑住自己的身体吗?”“你们能尽量把自己的双腿越过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吗?”这些设问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验头朝下的双手支撑动作,对身体姿态不作任何要求。在完整动作练习阶段,教师可以设问“如何让自己的身体在空中成一个面,落地成一条线?”这是对侧手翻动作中的身体姿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同伴练习、个人动作对比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得出结论。
  3.根据技能运用拓展需要设问
  深度思维培养需要从稳定性思维向发散性思维发展,学生在学习某个体育单项技能或者技术时,思维方向相对集中且稳定,但当需要将所学技术或者技能进行串联综合运用时,学生的思维就相对要复杂,而且向多个方向发散。在这个时候进行适度设问,能及时将学生向知识的综合运用分析方面引导。综合运用有效性的高低需要深度的思考和实践,经常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与训练,可以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排球正面垫球教学中,在初始阶段,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完成一定高度的自垫,或者是短距离的对垫,当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垫球技术之后,教师设问“在排球比赛中垫球的目的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由此引导学生去思考排球的战术问题,得出垫球主要是为了给二传手准备传球或者直接给主攻手准备扣球,那么要达到这两个目的,对垫球有哪些要求,学生通过深度思维得出要有适宜的高度和准度,这样二传手和主攻手的动作才能顺利完成,使学生在后续的练习中自然就会注意这些问题了。再如篮球教材“传切配合”,当分别传授过“传”和“切”的技术之后,如何将这两个技术有效组合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绝不是“传”和“切”两个技术简单的嫁接,这里面有很多运用时机和因人而异的进攻手段选择问题,是属于开放式技能教学,教师可以抛出几个设问去诱发学生进行思考,在对抗体验中去思考,如“防守你的对手移动速度比你快,你怎么切进去?”“防守你的对手比你高(矮),你用什么传球方式?”“同伴切进去之后,什么时候传球最合适?”在这些问题引导下,学生思考的就不是简单的“传和切技术”,而是要考虑果断决策和运用问题。首先要根据对手特点进行果断决策,选择自己用哪种方法进行突破(传球),如防守人移动速度快就可以采用虛晃假动作通过重心变换突破,如果防守速度慢可以采用突然启动加速突破。其次是如何将几种技术组合运用,如是“反弹传接球 纵切”还是“侧传 掩护 横切”等,这些都是一瞬间的思考,需要学生的临场果断决策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多次试验,在成功和失败中寻找经验,总结得失。在适当时机还可以让学生集体分享一下自己的进攻感悟。   二、课堂设问的时机
  1.在学生模糊处和错误动作发生时设问
  课堂设问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结合自己的动作体验,思考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在学生对技能学习模糊和理解有偏差时,教师的及时设问能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及时改进错误动作。如学生在学习篮球行进间上篮技术初始阶段,往往会出现“最后一步人与篮板位置不合适”的错误动作,人离篮板偏远或太近,不利于完成最后的投篮动作。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自己跨出两步的距离不能做出准确判断,最后一步不会调节所造成的。这时教师可以设问“你知道你跨出两步的距离有多大吗?你在篮下哪个位置投篮最舒服?你第二步可以调整步幅的大小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练习,去体验最后一步动作的变化对完整动作质量的影响。
  2.在技术衔接和组合之处设问
  体育教师在传授很多技能项目时会进行合理的技术拆分,先分解教学然后再完整教学,或进行组合技术教学时,也会适当拆分,教师要通过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拆分?这样拆分有什么好处?”在这些技术衔接或者组合时需要进行合理提示,“为什么要组合,怎么样衔接,组合之后会有哪些效果”。学生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在练习的时候就能融入自己的想法,灵活运用的能力就能得到提升。如在篮球传切配合教学时,在传授切入的基本方法(纵切和横切)之后,教师设问“进攻队员想直接切入的时候,防守队员会怎么样?你会用什么方法摆脱防守吗?”由这个设问导出进攻队员的虚晃快速摆脱防守技术的重要性,而这个技术和快速变向移动的素质有很大关联度,让学生在模拟练习中去体会教师的设问,没有快速变向移动的能力,是无法完成传切配合战术的,因此要加强专项体能练习。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在专项体能练习的时候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了。
  3.在教师思维和学生思维碰撞时设问
  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很多学生因为认知能力和遗传基因的差异,对于一些体育现象和体育技能的理解会有偏差,掌握运动技能的速度会有快有慢,课堂突发生成现象经常出现,这些突发现象的发生往往就是教师思维和学生思维发生了碰撞,学生没有按照教师设计的轨道走下去,出现了偏差。这个时候教师要及时设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推理,而且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发散性思维中的亮点。教师不能认为学生的想法都是幼稚片面的,有许多奇思妙想都是创新思维的星星之火,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从而提升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在一次足球“二过一”战术传授时,一名校足球队队员,每次过人练习时都不传球给同伴,都是自己直接过人然后完成射门,教师发现之后问他为什么不传球,他理直气壮地说“我有能力突破他,为什么还要传球啊?”这时就是学生思维和教师思维相互发生了碰撞,教师想进行传切配合的学练,所以一刀切要求都必须传,但学生认为自己能过人完成射门,结果都是一样,为什么还要传球,多此一举。这时教师可以进行设问,“我换一个防守队员过来防守你,你看看还需要传球吗?”教师可以换一个足球技能水平高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过来防守,让这名足球运动员感到无法轻松过人,甚至突破不了,这个时候只能传球。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指出“二过一战术中,进攻队员可以根据防守情况决定是否要传球”,让学生通过设问思考什么时候必须要传球,什么时候不需要传球,提高灵活运用能力。
  三、课堂设问的方式
  1.集体设问
  集体设问一般是在教学设计的几个固定环节进行的,在主教材的重点技术学练时,要解决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或者当出现共性错误动作时。有的时候,在准备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在体验中寻找答案。比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如何确定起跳腿,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在慢跑中进行单腿跳格子游戏,分别用两条腿单足跳,在跳之前,教师设问“同学们在跳的过程中,比较一下你习惯用哪条腿跳”,跳完之后,告诉学生习惯跳跃的那条腿就可以作为起跳腿,这样学生在跳格子游戏时就会用心去思考去体验,一举两得,既热身又解决了确定起跳腿的问题。
  2.小组设问
  当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進行设问,设问的内容要让小组内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进行思考,能有分工合作,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在小组合作交流的情景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基本达成统一认识。如在水平四田径接力跑教学中,当分组练习时,教师可以在某一组设问“你们商量一下根据各人特点进行四个棒次的分工,接棒的同学能根据送棒同学的速度确定自己起跑的时机吗?两个接棒的同学用什么方式相互提示交接棒?”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通过多次演练,选择谁最适合起跑,谁适合弯道跑,分工合作逐一解决相关问题。
  3.个别设问
  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很大,部分学生在技能学练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不能跟上全班学习的节奏,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对这些学生设计较为特殊的教学方法和学练手段。在个别辅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单独设问,问题的内容一定是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避免出现学生只会按照教师的布置机械地去练习,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练习,缺乏个人深度思维的现象。
  四、课堂设问的注意事项
  1.设问要循序渐进
  体育课开始的时候,设问抛出要能看到大多数学生都能举手回答,问题切入点要小,问的要浅一点儿,随着练习要求的提高,设问的难度、广度适度提高,设问要有梯度,在学生基本能回答教师设问之后,追问可以深一点儿,以此诱导学生深度思考。
  2.设问的难度要适中
  教师设问的难度要充分考虑到学情,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问题的提出要让大多数学生都能进行有效思考,都能感觉有话可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教师调动激发起来,太难太易的问题都不能激发学生深度思维的兴趣。在小学、初中阶段的设问尽量少用体育的专业术语,而要多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语言,不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都要鼓励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3.设问不能太多
  一节体育课不能没有一点儿设问,但也不能有太多的设问,以免影响课的教学进程。体育课中的设问不能漫无目,不能出现低级重复的无效问题,要以学习目标为引领,指向性要明确。
  4.适度留白,设置悬念
  课堂设问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标新求异,对有些在课堂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一定都要揭晓答案,可以让学生回去继续探索,寻求解决办法。如篮球进攻战术中课堂教学内容是“三打二”,课后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思考如何“二防三”或“二打三”,鼓励学生回去后通过小组结伴体验、查阅网络书籍等寻求答案,重点是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并在下一节课中进行展示交流。
  课堂中,体育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主线,让学生跟着一连串的问题走进体育学习之中,不游离在教学的情景之外,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个人实践思考等方式,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对体育运动的认识,提高了深度思维能力,通过深度思维把“要我动变为我要动我会动”,真正融入到体育学习之中,让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中都能得到“实惠”。
其他文献
笔者观摩了初中3节体育课,分别是(七年级)《跨越式跳高》、(七年级)《弯道跑》、(九年级)《原地正面双手前掷实心球》,感触颇深。教材内容是传统的,而教学方式是新颖的,凸显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健康促进与终身体育视野下的有效教学。下面就课例引发的感想及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教学内容適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在本次教学展示课上,江、浙、沪3位教师执教的内容都是田径项目中最基本的跑、跳、掷的动
动作发展作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健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幼儿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与耐力[1]。以跑步动作为例,在幼儿体育活动中无论是通过直线跑还是曲线跑或是障碍跑都可以使幼儿达到《指南》发展目标的预期水平,但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好适宜的活动内容。对于3~6岁幼儿来说,科学合理地进行跑步练习
弧线、速度、力量、旋转及落点统称为乒乓球技术的五大要素[1],其中落點和线路的变化,即“变线”问题历来受到中国乒乓球界的高度重视[2]。在小学阶段的乒乓球课余训练中,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往往侧重于速度、旋转和力量的训练,而对落点和线路变化的训练欠缺,训练方法简单、枯燥,在比赛中常表现为运动员发球和接发球效果差、不敢主动上手变直线及大角度变换线路,落点不刁,威胁不大。在日常乒乓球训练实践中,笔者将乒乓球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实验小学现有72个教学班,师生3500多人。学校在“拔萃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下,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运动技能发展水平,创设风格不一、特色鲜明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以达到拓宽活动思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精心设计,提高创编效能  学校在设计大课间特色活动、创编素质操项目中,崇尚精细化管理,基于生本、着眼问题、注重发展。  (一)分区管理,合理规划
篮球运动便于开展,对于学生的体质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篮球运动,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笔者学校制订了《小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等级评价标准及教学建议》(以下简称“标准”)。通过制订等级标准,可帮助学生了解各等级运动标准、运动目标,养成篮球运动习惯;实施等级标准,设置篮球运动技能等级考试,为每名学生确定等级标准,颁发相应等级证书,增加学生运动成就感;运用等级标准,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
建议增加体育成绩在考试中占比  应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检查力度,建立科学的专项督查抽查和公告制度,并实施必要的行政问责。  加强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普及教育,将学生体育教育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增加体育成绩在日常考试升学中的占比,修订中小学体育教师、场地和器材配备的基本标准,并加大相关财政经费投入。  优化体质健康检查的模式和内容,将儿童青少年体检纳入公共卫生
青年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未来和希望。现阶段大多青年体育教师文化基础好、学历层次高、吸收新事物能力强,对现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认知有独到的见解,但由于教学经验欠缺,他们对于教材的精准把握、对技术动作的准确示范及对教学组织的合理安排等仍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研讨磨炼,以提升自身教学业务能力,有效提高专业发展水平。2020年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不仅给江苏省各大市的参赛青年体育教师
体育课程一体化学、练、赛的衔接机制,对羽毛球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传授基本羽毛球运动技能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的羽毛球运动战术意识。  在练习中,教师需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理解各项战术的意义,使练习更有实效性。帮助学生在实际比赛中能够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及判断,使战术行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高度应变能力,进而发挥最理想的战术水平,取得比赛胜利。因此,羽毛球运动战术的学习具有重要
废旧塑料饮料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其具备材质轻便、不易破损、回收容易、使用安全和携带方便等优势,非常适合自制成体育器材,并应用于小学体育课中的跑、跳、投等项目练习,发展学生速度、力量、灵敏度、协调性等能力。笔者一瓶多用,创编四类适合小学生练习的小游戏,以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发展身体素质。  一、跑步类游戏  1.换物赛跑  游戏目的:锻炼学生奔跑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器材准备:每组准备2个不同
一、以真实情境教学,让有效性和趣味性和谐共生  案例:二年级《篮球:多种形式的抛接球》教学中,可以创设“2抛1抢”的游戏,如,2名学生采用各种方法相互抛接球,1名学生在中间进行抢断,如果抢断成功,就与被抢学生互换角色,继续游戏。还可以将游戏升级成“2抛2抢”,如,甲方的2名学生相互抛球,乙方的2名学生进行抢断,当抢断成功后,双方角色互换,乙方进行抛球,甲方进行抢断,2min之内抢断次数多的一方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