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62r5134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属于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并且对加法的运算法则较为熟悉,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加法结合律,为之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以及简便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材由沿用了之前加法交换律学习中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继续学习新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从而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学情分析:
  从知识起点上来看,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并且对加法的运算法则较为熟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从能力起点上来看,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
  从情感起点上来看,该年龄段的学生有一定的探究意识,并乐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
  但由于该部分内容需要学生自主发现并进行规律的归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因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从而归纳出加法结合律。
  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归纳出加法结合律,掌握用运算定律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加法结合律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
  学生准备:课本、习题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老师来检验一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35+( )=65+( ) ( )+147=( )+274
  56+74=( )+( ) a+200=( )+( )
  归纳:谁能说一说加法交换律是怎样的?
  深入练习: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 30+50+70=30+70+50
  a+800=800+a □+△+○=○+□+△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后,他们的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规律性的知识呢?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
  二、质疑、提问
  1.计算37+26+63和26+(37+63)
  2.比较上面两式的异同
  再观察并计算59+38+732和59+(38+732)
  3.讨论:刚才两组例子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质疑:这样的猜想对吗?
  三、验证
  1.我们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
  42+45+55和45+(45+55) 125+48+52和(48+52)+125
  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计算结果
  2.上面两题符合我们刚才的猜想,可能是偶然哦!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符合猜想的式题。(学生自由举例)
  3.能够证明猜想的,除了我们刚举的例子,也还有生活中的实例。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决王叔叔遇到的问题.
  (1)出示题目条件、问题(王叔叔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理解题意。
  ①读题。
  ②了解题中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③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相同吗?
  (3)引导列出算式。(88+104)+96和88+(104+96)
  以上两个加法算式中,每个算式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总结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結合律。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样的规律来吗?
  四、练习巩固,运用新知
  1、口头回答□里填几。
  (15+12)+5=15+(12+□) 37+65+135=37+(□+□)
  348+427+73=(73+□)+348 a+(b+c)=(a+□)+c
  2.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3.现在请大家完成书上练一练部分的习题。
  五、回顾总结,作业布置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2.加强记忆(屏幕展示)
  三个数( ),先把( )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 )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 )不变。这就是加法( )。
  用字母a、b、c来表示可以写成( +b)+c=a+(b+ )。
  作业布置:完成书上和练习本上的相关作业。
其他文献
著名的勃拉姆斯搖篮曲 教学设计
期刊
法国的生物学家曾说过,天才,首先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就是知识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由此可见,注意力对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一节课45分钟很难完全集中注意力。小学生的注意力正处在以无意注意为主,逐渐向有意注意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注意力主要在于具体生动且直观形象的事物。那么,小学低年级的英语课堂该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设
期刊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第九课“Never Give Up!”第一课时。本课是一节阅读课。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文娱体育。该话题在七年级(上)教材 “lesson10 My Interests” 以及八年级(上) 教材 “lesson 3 Big Games”已进行前期铺垫,同时也为九年级 “lesson 16 Yaoming”, 及“lesson 21 T
期刊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古今中外教育家无不重视德育。孔子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梯,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要求学生必先致力于道德修养,然后才学知识。小学是孩子们人生中必要的一个学习阶段,对人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
期刊
教学背景和学生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要突出“四基四能”,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即通過数学教学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本节是高中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的排列组合的复习课。排列组合的思想随着人类计数的需要而产生,和生活的联系比较大。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过程,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再回归到实
期刊
教学内容: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认识方程》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你能猜出它是谁吗?(青蛙)  二、教学探究  1.用字母表示数  师:(出示一个池塘的青蛙图片)看着这可爱的青蛙,让
期刊
教学目标:  1.认说“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等13个字,会写“乡下、窗前”等18个词语。  2.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3.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2.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
期刊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内容是建立在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人民币常用单位的认识基础之上,而且以元、角、分常用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例1以水果店的销售情况为背景,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存在,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小数,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会读写小数。例2通过学生熟悉的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借助分母是10、100的分数,认识1角=1/10元,用小数表示是0.1元;1分=1/
期刊
一、设计理念  以实践行为体现课标理念,追求“常态性、有效率、有生成、有待完善的”课的平实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学练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信任的、开放的障碍跑教学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合作、努力进取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着重通过体验过2-3个“人障”学习,感受过“人障”活动时的紧张、兴奋和挑战的乐趣,能较好的
期刊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节《看一看(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观察物体”中的内容,主要是在一年级下册初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简单物体的基础上,拓展到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以及初步感知从相对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反的,进一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直观经验,培养空间想象的能力,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