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及竞合模式研究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an1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旅游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测量由旅游资源维、市场维、社会经济维和环境维4大维度32项变量构成。本文以珠江三角洲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测评为基础,结合聚类分析,将该区域旅游系统内的城市划分为三种类型,指出各类城市的优劣势及发展潜力。
  [关键词]生态位;生态位态势理论;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珠江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3-0050-07
  
  竞合模式是针对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而提出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the cooperationcompeting model),简称CC模式,是指基于竞争前提下的有机合作,其实质是推动和实现区域旅游的一体化,对于实现“双赢(win-win)”甚至“多赢(multi-wins)”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1 相关研究进展
  
  1、区域旅游竞争、合作、竞合的研究。国内外对于区域旅游的研究主要从竞争或合作单方面展开。旅游竞争方面,保继刚、章锦河、张凌云等先后对旅游地空间竞争进行了分析。旅游合作方面,秦学、殷柏慧和吴必虎、杨荣斌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因与演化、条件及可能性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外学者侧重于旅游国际合作、旅游地竞争的影响及竞争策略等方面。如范吉斯(Fagence,1995)研究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旅游合作;革迈尔(Ghimire,2001)探讨了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等。单纯从竞争或合作角度进行区域旅游研究的不足促使学者开始从竞合的角度进行更全面的探索,但研究成果尚不丰厚。仅见吴泓、梁艺桦、崔凤军等分别从共生理论、博弈理论等角度对竞合模式进行了探讨。
  
  2、生态学理论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区域旅游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由有机复合体(包括游客、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环境构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必然具备生态系统的一般属性,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但从生态学视角进行区域旅游研究的文献凤毛麟角。仅见祁新华、李向明、刘改芳等人对旅游生态位的概念、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内涵及选择策略、区域旅游业稳定度进行了研究。尚无文献从生态学角度进行区域旅游竞合研究及相应的案例分析。
  
  3、区域旅游城市竞争力研究。近年来从旅游业竞争力研究的文献来看,旅游业竞争力的评价和分析主要采用多因素综合法,研究可分为国家、地区、城市、某区域旅游业内部某一行业竞争力研究等4个层面,其特点以静态评价和分析为主。事实上,区域旅游业各城市的竞争力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竞争与合作态势亦发生相应变化。观察区域旅游城市在时间序列中竞争力的消长状态和对比变化,对区域旅游城市竞合态势进行测评是目前研究所欠缺的。
  基于上述研究回顾,本文引入生态位理论,构建测评区域旅游城市发展态势的指标体系,有利于直观有效地理解区域旅游地竞争的一般规律,并对区域旅游城市的竞合态势作出评估。结合聚类分析,建构区域旅游城市的网络结构和竞合模型,以为区域旅游的竞争与合作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2 生态位及生态位态势理论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但迄今为止,关于生态位没有一个诸多学者共同接受的概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格里耶(Grinnell)、爱尔顿(Ehon)和哈金森(Hutchinson)的定义,后人分别称他们所给出的定义为“空间生态位”、“功能生态位”和“多维超体积生态位”,尤以“多维超体积生态位”为代表。哈金森(Hutchinson,1957)认为,生物在环境中受多个而不是两个或三个资源因子的供应和限制,每个因子对该物种都有一定的适合度阈值,在所有这些阈值所限定的区域内,在任何一点所构成的环境资源组合状态上,该物种均可以生存繁衍,所有这些状态组合点共同构成了该物种在该环境中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
  根据生态位态势理论,旅游城市生态位通常可分为“态”和“势”两个基本属性。“态”表示旅游城市的生态状态,是旅游城市过去发展、学习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势”是指旅游城市的更新的速率、增长率、占据新生境的能力等。这两方面的结合就是旅游城市生态位的宽度,也就是旅游城市生态位的大小,体现了旅游城市在区域旅游空间中的地位、作用及宏观特征。其计算方程式是:
  
  
  3 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区域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根据“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的启示,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包括资源维、市场维、社会经济维、环境维4个维度。第一,旅游资源(资源维):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旅游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其影响因素很多,但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旅游资源本身质量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选择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等13项测量指标。第二,旅游业经营业绩(市场维):城市旅游业的经营业绩是其旅游业竞争力的外部表现,是基于自身的竞争优势和资源,在过去及现在旅游市场竞争中的结果,反映了其旅游业的现有竞争力。研究选取旅游业总收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宾馆酒店数等6项指标。第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维):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形成完善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需要发达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此选择了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余额等8项指标。第四,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维):自然环境是一切生存与发展活动的基础舞台,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研究选取可吸入微粒数、环境噪声、人均绿地面积等5项指标来反映旅游生态环境质量。
  
  本着科学性、数据易取性、整体性、可比性、代表性原则,本文构建的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包括4个维度共32个具体指标(表1)。
  
  4 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4.1 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城市概况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濒临南海,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中山市、佛山市、江门市、惠州市及肇庆市9个城市,面积近4.1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4%。2005年全区人口2451.36万人,GDP总量18059亿元,财政收入935.7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9%,9.8%和3.5%。2006年广东省旅游业总收入达2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2%,约占全国的1/4;旅游外汇收入达600.36亿元,占全国的1/5强,均居全国第一;国内旅游收入为1519.74亿元;口岸入境 旅游者达1.0039亿人次。其中珠三角旅游总收入为1761.0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为72.77亿元,国内旅游收入为1181.0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83.06%、96.60%、77.72%。某种程度上珠三角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整个广东省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同时对全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研究珠三角区域旅游城市的发展态势及竞合模式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与重要的实践意义。
  
  4.2 珠三角区域旅游城市的生态位的测评
  按照表1的指标体系,研究收集了珠江三角洲9城市2002-2005年的相关数据,当数据出现不一致时,一般以更高层次部门发表的数据为准。应用生态位态势模型,以每个城市变量从2002-2005年的现状数值作为“态”的度量指标,以平均增长量作为“势”的度量指标,以1a为时间尺度(每年的平均增长量),即量纲转换系数,运用生态位计算公式(1),将这些影响区域旅游城市的生态位的变量进行综合计算,得出每个变量的生态位,再运用公式(2)得到每个城市的综合生态位。
  
  其中,Mij表示某城市的旅游生态位;Nij为每个变量的生态位;n表示因子的个数;j表示城市的个数。各类生态位及总的生态位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且总和为1。
  
  数据采集过程中有部分是负面指标,如生态环境指标中可吸入微粒数、环境噪声、二氧化硫浓度需要进行转换(表2)。研究采用质量评分分级法对指标中存在的负面因子进行转换,将各类指标标准值转化为城市生态位分级端点值,也就是Ⅰ级为100分,Ⅱ级为80分,Ⅲ级为60分,按差分插值法将各评价参数值转换为相应质量级段内的分数值,公式为:
  Pmj=(20/△Ij)(Xmj-Iaj)+Paj(0≤Pmj≤100)(3)其中,Pmj为m市j指标转换分值;Iaj为j指标的工级标准值;△Ij为j指标标准差,也就是Ⅱ级标准值和Ⅲ级标准值的差值;Xmj为m市j指标参数值,也就是实际值;Paj为j指标Ⅰ级标准转换端点分值(表3)。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及计算模型,运用计算机C语言编程,研究对珠三角9大城市各维度的生态位及综合生态位的测评结果见表4。
  
  4.3 珠三角区域旅游城市的生态位的聚类分析
  根据表3的计算结果,采取DPS数据处理软件分析珠三角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的类型等级。选用卡方距离测度类间距离、离差平方和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系统聚类谱系图,将珠三角9个城市综合生态位分为3种类型,第Ⅰ类为广州和深圳;第Ⅱ类为佛山、珠海、东莞和中山;第Ⅲ类为江门、惠州和肇庆(图1)。根据表4及图l,得出以下结论。
  
  1、第1类城市广州和深圳。广州和深圳综合生态位分别为0.2583和0.1865,分别位居区域内部的第1和第2位,两城市综合生态位之和在整个区域中所占比重达39.13%,处于珠三角区域的核心地位。广州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即广州的竞争力最强,对周围资源的吸引力最大,在区域旅游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也最大。深圳的地位、作用次之,与广州形成珠三角区域旅游空间系统的两大核心。具体而言,广州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市场维、社会经济维、旅游资源维生态位分别为0.4239、0.2677、0.2356,均为9城市之首,旅游资源特别是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深圳是内地唯一与香港接壤的城市,是香港与内地的重要通道,现已形成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自然特色、文化特色的旅游城市,其市场维、社会经济维、旅游资源维生态位均位居第2位。但广州、深圳的环境维生态位分居珠三角的第6、第7位,说明广州、深圳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大气、噪声、水质污染等问题急需改善。
  2、第Ⅱ类城市佛山、珠海、东莞和中山。佛山的综合生态位为0.0951,位居第3,生态位较大。佛山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交通便利,社会文化服务设施齐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社会经济维、市场维生态位分居区域第3、第4位,表现良好。旅游资源维生态位居第6位,表现一般。不足之处在于佛山环境维生态位为0.0977,排名最后,其原因主要是佛山陶瓷业、玻璃建材业发达,机动车辆多,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成为佛山市经济、社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与佛山归为一类城市的有珠海、东莞、中山,其综合生态位分别是第6、第8、第9位。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与佛山归为一类的城市不是位居第4、第5、第7的惠州、江门和肇庆呢?从原理上分析,聚类分析的功能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它将一批样品或变量按照它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通过分析各城市各维度的生态位可以发现,佛山、珠海、东莞、中山4城市除了生态环境差异较大外,在旅游资源、市场、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例如,4城市旅游资源维生态位排名分别是第6、第7、第8、第9位;市场维生态位的排名分别是第4、第3、第5、第6;社会经济维生态位排名分别是第3、第6、第5、第4。可见,第Ⅱ类城市旅游业经营业绩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内处于中等水平,但旅游资源相对缺乏,其综合生态位的总量为整个区域的30.77%。所以,第Ⅱ类城市在保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应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改善,注重新型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创新,以拓展城市的综合生态位,提高在区域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3、第Ⅲ类城市惠州江门和肇庆。3城市在各方面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其生态位分别居第3、第4、第5位;生态环境优良,分别排名第3、第2、第1位;但旅游业市场表现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内部处于落后地位,均居第8、第7、第9位。由于3城市其城市规模、功能和地位的限制,离经济发达主轴距离较远,区域交通条件较弱,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其综合生态位之和占区域总体的24.74%,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区域旅游城市发展的现状、地理位置、内部空间结构的相互作用及发展潜力,本文将第Ⅰ类城市作为珠三角区域系统的核心城市,第Ⅱ类城市作为节点城市,第Ⅲ类城市作为网络城市,将城市间交通线路视为连接,构建合理的珠三角区域旅游系统网络结构(图2),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城市,佛山、珠海、东莞、中山4市为节点城市,其余的3市为网络城市的旅游双核地等级圈层格局。广州、深圳应充分发挥旅游组织、接待、集散和辐射中心的功能,以自身优势向周边城市扩散,组织推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佛山、珠海、东莞、中山4市应充分发挥珠三角旅游 圈节点连带作用,注重各个城市主题与特色的塑造,突出承接核心城市和引领网络城市的作用。其余3个网络城市充分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如肇庆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鼎湖山及星湖、江门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雕楼、惠州的“岭南第一山”罗浮山等特色旅游资源,采取城市间异质产品分散组合的方法构筑多样化的产品线路,减少同构产品的内部竞争及加强与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的合作。
  
  
  5 基于生态位的区域旅游竞合模型
  
  虽然旅游地同自然生物体一样都是在它们发展进程中共同创造出旅游地生态空间及生态位的,但不同的是生物的生态位是自然选择被动形成的结果,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旅游地生态位则是旅游地主动选择和竞争行为所决定的,会随着区域的发展经常性地发生变动,这也恰好为进行更合理有效的旅游地生态位控制和优化提供了可能。因此,通过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测评及系统网络结构的构建,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提出区域旅游城市的竞合模式(图3),以促使各城市形成具有一定差异的“生态位”,从而保持整个区域旅游系统长期稳定、协调的发展。
  
  5.1 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的分离
  当区域内两个旅游城市的生态位很相似时,即两个城市的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就会导致区域内的竞争,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会越激烈。为了避免因过度竞争而遭到淘汰,区域旅游城市应该积极采取生态位分离策略来优化竞争关系,可采取的措施有:空间错位、时间错位、营养错位等。
  1、空间错位。包括两种空间:既指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时,空间选址要与其他类似景观保持一定的距离,又指旅游地的客源市场在市场空间上的定位分离。旅游地需通过寻找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避免在资源开发上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以形成区域旅游系统合理的空间梯度。例如,深圳世界之窗于1994年6月18日开业,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以弘扬世界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之一,开业至今,深圳世界之窗以年均1亿元的利润成为国内主题公园的领头羊。就在深圳世界之窗开业第2年的10月18日,广州世界大观开园。世界大观开业第一年经营业绩良好,但之后每况愈下,10年后的2005年,世界大观因负债2亿元而被拍卖。广州世界大观之所以惨淡经营,最后退出旅游市场,究其原因,是因为其无论在主题选择、空间选址,还是客源市场定位方面都与深圳世界之窗产生了较严重的重叠。两者均以世界风情为主题,空间地理位置毗邻,亦以珠三角为其主要客源市场,结果,旅游地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会越激烈,最终导致竞争排斥现象。因此各城市需依据自身的资源特色,采取空间错位策略,在区域旅游系统内逐步形成具有强吸引力、辐射力的旅游节点,达到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合作和相互促进。
  2、时间错位。包括两种时间序位:一是对某~旅游区应正确选择区域旅游开发的时间序位,做到分期开发,滚动发展,确定旅游资源开发的主次关系与次序;二是对于某一旅游地应正确选择旅游产品的时间层次结构,进行时间上的梯度开发。例如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和长隆夜间野生动物园分别在白天和晚上营业,就达到时间错位的目的。
  3、营养错位。指针对不同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个性化地进行产品开发。如珠三角温泉旅游产品针对青少年、中年、老年及男士、女士分别开发了一系列的产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和改造。硬件主要包括环境景观、游乐项目、水处理设备、住宿及配套设施,软件主要体现在主题文化和服务特色上,从而形成了温泉主题娱乐、漂流探险、商务会议、休闲娱乐、疗养保健、美容健身等产品。
  
  5.2 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扩充
  1、潜在生态位的开拓。潜在生态位是指区域旅游地在某一特定时刻不能完全占据的那部分生态位,开拓潜在生态位是目前旅游地为实现生态位扩充最常用的优化策略。由于旅游地具有生命周期性,旅游地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就是挖掘和抢占潜在生态位的过程,比如广州推出“羊城新八景”、佛山推出“新八景”都属于对旅游地潜在生态位的开拓。
  2、新生态位的引进。通常是指通过资源扩充、价值提升与创新、建设新的基础设施、采用新的服务方式、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等,使旅游城市自身的生存空间不断增大。例如深圳从1989年第一个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建成后,于1991年、1994年和1998年先后开发运营了“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欢乐谷”四大主题公园。同时又修建了威尼斯水景主题酒店、华夏艺术中心、华侨城高尔夫俱乐部等一批旅游文化项目设施,从而形成一个集旅游、文化、购物、娱乐、体育、休闲于一体的新型旅游目的地,实现了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扩充。
  
  5.3 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泛化与特化
  根据生态位竞争理论,在资源和空间充分饱和的情况下,竞争将导致种群中某些个体的生态位被压缩,使其在发展中被淘汰,从而释放出所占有资源空间,这些物种个体则形成了“单食性”或“窄食性”(特化),可以通过强化某一特殊功能,提高自身适应性,而一些优势个体因得到这部分资源空间而使其生态位得以扩充,形成了“杂食性”或“广食性”(泛化),以增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一般而言,高级别的旅游地采取泛化的策略,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而较低级别的旅游地采取特化策略,以求得生存。例如,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是国家首批荣获5A级景区称号的大型旅游度假区,先后开发了包括香江野生动物世界、长隆国际大马戏、长隆水上世界、广州鳄鱼公园、长隆酒店等一系列产品,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使生态位逐渐泛化而形成“广食性”。与此相对,深圳市大鹏南澳东部海滨的珍珠岛,利用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产珍珠,修建了自驾车营地,以吸引自驾车游客,使生态位逐渐特化。
  
  5.4 区域旅游生态系统的演替优化
  区域旅游系统通过生态位的分离、扩充、泛化和特化,促进旅游城市生态位的趋适、开拓、竞争和平衡,从而形成各城市不同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在兼顾各地利益的基础上,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导,通过区域旅游要素流动实行互补,加强分工合作,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系统的成长与发展,推动其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替与优化,以达到更高级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区域旅游系统需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以促进系统的整体优化,如大力整合城市间的旅游资源,推出各种跨城市旅游线路,如“广深珠”旅游线路;逐步取消“地陪制”等壁垒,构建无障碍的珠三角旅游圈;建设区域旅游投诉机制;构建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信息网;加速城市间高速公路、快速干道和旅游线路的建设;建立战略联盟、组建区域旅游管理公司和区域旅游集团,鼓励旅游企业跨城市连锁经营等。充分发挥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在组织、接待、集散、资本、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佛山、珠海、东莞、中山节点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辐射效应,重视惠州、肇庆、江门的补充作用,形成旅游职能互补、互动合作、层次有序的区域旅游系统结构。
  
  6 结论
  
  1、基于生态位理论,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测量由旅游资源维、市场维、社会经济维和环境维4大维度32项变量构成。以珠三角为例,对区域旅游城市的竞合态势进行了测评,综合生态位排名前3的为广州、深圳和佛山。通过聚类分析,珠三角区域旅游城市分为3种类型,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城市,佛山、珠海、东莞、中山4市为节点城市,其余的3市为网络城市的旅游双核地等级圈层格局。基于各城市在区域系统内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指出了各城市的优劣势及发展潜力。
  
  2、基于生态位理论,区域旅游系统的竞合模式强调:系统内各城市应该积极采取生态位分离、扩充、泛化及特化等策略来优化竞争关系以进行准确定位,以使各城市形成具有一定差异的“生态位”,发挥各类城市的功能与作用,推动整体系统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替与优化。
  
  3、有关生态位定量计算的方法有多种,本研究仅选取态势理论的计算模型,运用其他计算模型进行对比研究有待后续研究的深入进行。目前,生态位理论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因此运用生态位理论进行区域旅游城市竞合的研究也需要学者们的不断的努力与发展。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宋志伟]
其他文献
构建中国入境旅游景气指数刻不容缓  雷 平    景气指数方法是一种实证的经济波动性观测方法,其思想基础是经济波动,是由一系列经济活动构成与传递的,任何一个单一的经济变量都不足以代表经济整体的波动过程,在经济波动从一个领域向其他领域、一个产业向其他产业、一个地区向其他地区传递和渗透的过程中,不同经济序列指标与波动的对应性是不一致的,而是存在先行、一致或滞后关系。先行指标波动是在达到峰值(或谷底)以
期刊
[摘要]关于新休假制度对旅游客流产生影响的推测,人们众说纷纭,实际运行中产生的问题也不断见诸新闻报道,但目前尚缺乏学术上严格的实证。利用国家假日办106个重点监测景区连续4年的数据,文章研究发现:(1)“五一”黄金周被缩短为3天,但其景区荷载率与往年相比并无变化;(2)“五一”黄金周的缩短,使被抑制的远程旅游需求在国庆黄金周释放出来,造成2008年国庆黄金周景区荷栽率达到新的高峰值;(3)通过缩短
期刊
[摘要]旅游经济学家认为,旅游可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在温泉旅游研究中,由于所消耗的温泉水是可以准确度量的,如果仅坚持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二分法。势必忽视温泉资源与各种收入的关联。本论文提出了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具有四圈层结构,并给出了具有资源可持续利用意义的吨水效益指标。  [关键词]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四圈层结构;吨水效益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本文在旅游罩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四川九寨沟为例,对旅游罩现象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推进国内关于旅游罩现象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论文从3个方面分别分析了九寨沟旅游者罩、旅游业罩和旅游目的地罩的形成原因。研究表明,旅游罩现象在九寨沟旅游区是存在的,业已对旅游者体验和目的地社会文化造成了影响。本文的研究将进一步促进对旅游罩现象的认识,为合理制定九寨沟旅游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旅游区旅游业健康发展提
期刊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期刊
[摘要]消费者行为倾向的前因研究一直都是西方消费行为研究中非常活跃的领域。国外学者对游客游后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但目前国内未见对该问题的研究。本文借鉴消费者行为倾向的相关理论和国外游客游后行为倾向的研究成果,以青岛国内休闲游客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影响游客游后行为倾向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动机和游客满意对游客的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旅游动机对行为倾向的影响大于游客满意对
期刊
[摘要]旅游规划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面临的挑战日趋增大,要从根本上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必须从最基本的旅游理论及发展机理研究做起,探索旅游发展理念的地域化、空间化、形态化的途径。旅游规划的时代特,最突出表现在旅游规划的价值观、旅游规划方法、旅游规划体系与制度、旅游规划职业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旅游规划语言的建立是旅游规划科学化、职业化最主要的学术前沿。  [关键词]中国
期刊
[摘要]城市历史地段既是城市旅游的一部分,又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协调城市历史地段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个难题。本文以吸引力一承载力矩阵为研究工具,结合实地调查,剖析南京内秦淮河历史地段的市场吸引力和遗产承载力,为城市历史地段的遗产旅游开发提供建议和指导。  [关键词]历史地段;市场吸引力;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
期刊
周勇:我国节庆盛事活动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  许春晓:大型节事研究: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戴光全,张骁鸣:关注大型节事活动对于节事学科与节事教育的影响  王晨光:节事旅游发展亟待理念创新  胡平:大型节事活动凸显安全管理——兼论上海世博会安全管理  李晓莉:大型体育赛事中旅游杠杆效益的发挥    我国节庆盛事活动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  周 勇    (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学院,澳门)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期刊
引言  全域旅游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体制机制、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相关产业、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地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定位,是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和总体方向,但是传统旅游教育体制下培养的旅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