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轻巧中,有清晰的引领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j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述周奇,其实就是回顾自己。
  我和周奇,同一年参加全国赛课,那一年是2006年。
  2006年,我30岁还不到,意气风发但长相老成。周奇的年龄和我相仿,但清瘦干净的样子看着像20才出头。站在一起,我们简直像两代人。
  赛课结束后,我和周奇受邀去北京拍摄录课,把关录像课质量的是蒯福棣老师。拍摄前,蒯老师反复提醒我们不要在课堂里大量用排比句,不要像主持人一样说话。说白了,蒯老师希望我们自然一点儿。在她的经验里,经常上公开课、经常赛课的老师喜欢在课堂上“表演”,说话拿腔拿调的。还好,我和周奇都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都顺利过关了。
  赛课以后的我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城市,回到自己的教室里,回到学生中间。我们各自在往前行走。在行走的过程中,经常有像蒯老师这样的人提醒我们,点拨我们。然后,我们自己也开始反思,开始尝试,开始探索。12年来,我发现,我们在教学上的追求,有很多地方一样。
  下面,说说我对周奇老师的三点印象。
  在教学氛围的创建上,周奇有自主意识,有清晰的追求。
  周奇的阅读课,崇尚自然、坦率、自由的氛围。
  周奇追求的是“聊天课堂”。聊,是很高的一种教学追求。它意味着教师愿意让学生处于一种安全的氛围中,意味着愿意和学生平等相处,意味着愿意和学生对话。
  要让学生聊起来,就得先让他们放松。周奇有办法让学生放松。有时他会提一些好玩而具有挑战味道的问题,有时他会布置一些“给文章打分”这样的新鲜有趣的学习任务,有时他会在课堂里穿插有时代感的幽默词汇。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他面对的是一群学生。总之,他懂学生,会引导,不装腔作势,也不油滑卖弄。在他的课堂里,学生愿意说话,愿意参与。
  当然,“聊天课堂”仅仅让学生放松还不够。好的“聊天课堂”应该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光让学生说还不行,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还要想办法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巩固、调整、提升、发展……容易吗?太难了。这就考验老师了,不能居高临下,也不能到处用力。琢磨周奇老师的课,你会发现很多门道:当发现学生依赖标准答案时,他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当学生的问题他无法解答时,就坦诚自己的“无知”;当学生学习停滞时,他调整既有的教学;当学生有偏差行为时,他展现高度的包容……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周奇有自主意识,有清晰的追求。
  周奇的阅读课,强调教“表达”,教“阅读策略”。
  首先说教“表达”。专业一点讲,语文学科的本位价值是什么?语文学科与非语文学科到底有何区别?通俗一点讲,语文课的语文味是什么?周奇用他的一堂堂课向我们解释:教学一篇课文,要弄清它“写什么”,更要了解是“怎样写”的。他的每一堂课,都在教“怎么写”。在很多阅读课里,周奇都让学生拿起笔来写,有明确的写作任务,有切实的写作指导。如在《童年》这堂课中,他让学生写自己的童年,用一个小例子写自己的“胡作非为、胡说八道、胡思乱想”。如果单纯抛出这样一个写作任务,学生会觉得困难,但因为有了前面的“群文阅读”,学生写作方向明确了,写得带劲,写得投入。教学《跑进家来的松鼠》,周老师在课末让学生描述一种心情或感情,如兴奋、愤怒、紧张、喜爱、想念、讨厌,但是在写的时候,又不能出现这些词语。这个写作任务其实很难讲清楚,但因为有了前面阅读部分的教学,学生理解起来一点也没有障碍。学生领会到这次写作练习的是“含而不露”,而不是“直抒胸臆”,这在文学性的写作中是很常用的,“一个场景”胜过“抒情”啊!
  其次说“教策略”。“阅读策略”指的是为了到达某些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我们为什么要教给学生阅读策略?因为不是每个人天生爱阅读、会阅读的,每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策略,就是想让他们都向前走一步,缩短天生能力的差距。在《家》一课的教学中,周奇老师竟然把大部分人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文章《电脑住宅》《乡下人家》放在一起,但这样的组合让学生很快明白了知识性文本和文学性文本的区别,甚至了解到说明文主要向读者负责,侧重让看的人了解,而散文主要向自己负责,侧重说出自己的感动。周奇老师是在给学生示范,同时也是在让学生练习“比较”这种最实用、最普遍的阅读策略。这就是我近来一直在探索的“群文阅读”。
  在教学价值的追求上,周奇有自主意识,有清晰的追求。
  周奇的阅读课,强调感受、理解、探究。
  周奇老师的《孟子》一课让我印象深刻。我工作快20年了,从来没有尝试着带学生“读经”。这里的“读经”是狭义的“读经”,是指机械地不加辨析选择地硬读硬背《三字经》《论语》,甚至《孝经》《易经》。我之所以没带学生这样读经,是因为我觉得让学生硬读硬背古书是违背基本的人文精神的。这一点,中山大学哲学系翟振明教授的《为何“工具教育”与大学精神相违背》一文说得非常好:“不理解的时候不如没有,要有理解,这是人文精神最基本的一条。如果说趁小孩年轻记忆力强让他背下来再说,这对我们的后代太残酷了,虽然这里所背的内容是有关人文的,但是这种背经典的做法是反人文精神的……如果趁小孩没有理解力、判断力和防护力的时候,权力在手的成年人把自己偏好的内容强行灌输给他们,就是不把他们看成将来可以自我担当的作为目的的人了,这不是对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的否定又是什么?”
  我之所以没带学生这样读经,还因为自己的学养不够。“经”太难读,我自己学识不够,不想自欺欺人,强作解事,充当权威,浑沌混过。儒家文化里有非常合理的做人做事的原则和信条,但我觉得自己讲不清楚。很多学者认为,儒家文化也有致命缺陷,不重视个体,不重视逻辑。不重视个体,所以没有逻辑;不重视逻辑,所以没有科学。对这些弊端,我也讲不透。如果不作講解,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但做不了有根的中国人,也做不了正常的现代人。我亲眼看到过一些“读经实验班”里的学生失去了活力和天真,眼神一律空洞,表情一律呆板。
  但周奇老师的《孟子》一课我能接受,还很喜欢。他也鼓励学生背,但是从常用句子入手。在课堂上他想尽办法减少学生对《孟子》的畏惧感,如他不像其他一些教师那样穿古衣放古音,反而故意把话说得活泼时尚,故意对学生的错误、迷惑做一些轻松的调侃。他设计一些诸如“从《孟子》中找成语”的活动,他告诉学生学习古文借助注释是很正常的,不用感到难为情。总之,周奇老师从氛围上让学生不害怕《孟子》,且让学生隐隐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我是一个现代人,我学习《孟子》是为了做一个更好的现代人。
  更难能可贵的是,周奇老师借助对“男女授受不亲”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孟子》中的一些观点到了现在似乎也不太合适,连孟子自己都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他是想让学生明白读古文要有自己的理解,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厚古薄今,尤其不要泥古,更不要搞“三纲五常”那一套。这样的现代教学精神,我个人非常喜欢。
  周奇的阅读教学让我想到了更多。其实,不只是读经如此,读古诗词也是一样,不能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让学生僵化地解析。中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很多已经演变为对一套封闭话语的练习、对出题者意旨的猜测。教师和学生练就了一种可以绕过诗歌作者、绕过文本,甚至绕过读者自身来“理解”古诗的能力。如果诗歌谈到了河山之美,就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如果诗歌写到了农事,就是“感叹农民生活辛苦”。如果我们读诗歌,看不到诗歌背后具体的人、具体的故事、具体的感情,不强调理解、探索,学生怎么会真正喜欢上古诗词呢?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天长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工业革命后,科技逐步走进人类的生活,其飞速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生态环境却因此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影响着人类生存的家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呼吁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长期发展,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当前环境的保护面临机遇的同时也
每天早晨八点十分,学校广播里就会响起动听的音乐,接下来是雷打不动的“故事时间”。一到这个时候,全校师生都会迅速安静下来,开始享受这令人神往的“三分钟晨会故事”。每天一个故事,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在各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一、积累故事,积淀文学的底蕴  我们学校的学生,还没有养成很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他们读的书不多,笔者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深切感受到他们课堂上的发言单调乏味,写的作文更是苍白无趣。  
领会意图 为“学”助力  ——“资料袋”教学策略例谈  傅结龙  “资料袋”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其编排意图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领会了“资料袋”的编排意图,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充分挖掘“资料袋”的潜在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袋”在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呢
本刊曾于2016年第6期刊发了一组以杜甫诗歌教学为专题的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教学的研討文章,引起了全国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也引起了一股学段融通的研究热潮。今年5月,编者再次走进江苏省扬州市首届语文高级研修班。此次,他们研究的专题是“汪曾祺作品教学”,研讨地点在汪曾祺先生的老家——高邮市汪曾祺纪念馆。  静静庭院是教室,浩浩天空是屋顶,青青草地是地板。小、初、高三学段的学生本真品读汪曾祺,引发
第一次读《陶行知文集》时我还是个大学生,带着对教师生涯的美好憧憬和满腔热情认真地读了一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把真诚的爱献给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爱满天下”更是他一生奉行的格言。如今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对这些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读《陶行知文集》,我不忍释卷,书中的一个个故事、一句句名言,引导着我反思,启发着我思考。教导着我对学生应有一颗爱心,要爱得真诚
2019年春季学期,笔者对辖区内小学使用统编教科书的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发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教师觉得难以适应教科书的变化,但另一方面又极少参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查看教师备课,大多源自网络素材及市面流行的教辅用书,这些资源在准确性与权威性上都存疑,有些方面,比如教学目标,甚至与统编教科书中的语文要素风马牛不相及。可见,教师如何有效利用《教学用书》,
【教学背景】  教学内容  《葡萄沟》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主题来组织的。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出产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课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而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那里产生喜爱之情。  葡萄沟是个美丽的好地方,而新疆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既遥远又陌生的,山上的梯田、五光十色的
在统编本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汉语拼音教学内容被安排在第二单元。和其他各版本教材不同,统编本教材后置汉语拼音教学——学生入学,须先学一个单元的识字,再学汉语拼音。这种处置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统编本为化解汉语拼音教学困难在教材编写层面的策略调整。  汉语拼音教学难在哪里?我们认为,在班级授课制的现状之下,它难在三个方面:一是逐个教字符发音,难;二是教拼读,  难;三是学情反馈,难。前两方面难是因为汉语
作者小传  与教育结缘,只是喜欢——  喜欢阅读。我的阅读始于听书,儿时枕着收音机听《岳飞传》《杨家将》;进了师范,与好友一起背古诗文,泡图书馆;工作之后,纸质阅读、电子阅读……从未间断。大年初一,一个人捧读《红楼梦》,读得泪流满面……  喜欢写作。师范时老师宣读了我的一篇作文,从此便恋上了写作。课间写,晚自习写,教室熄灯后在盥洗室写,枕边备着纸笔,灵感到访随时写。一粒粒文字,如一只只美丽的青鸟,
作家叶开先生说:“写作,是使不被看见的东西被看见。”这话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作者想让我们“看见”什么,他就会在文章里写什么;他若不想让我们“看见”什么,也就不在明面上去写它们了。  但是不是作者不明写,我们就看不见他隐去的部分了?海明威对“冰山原则”的阐释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他以“冰山”为喻,说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