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十六岁上师范期间,听的最多的就是小语教师每节经典语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然后如何。那时觉得那必定是一个终日写理论的人吧,岂料日后一读竟知原来是个做实践的人。假期里,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很生动。
细细一读,半个世纪前他写的东西,与如今仍然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细翻一下,每一条建议都是作者的实践总结,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写下来的。那里有实际的操作指导,有贴心的儿童心理分析,有不着痕迹的理论渗透,心里装的是教育的本质,即关注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与提高。仔细对照一下苏的看法,发现我们走了多少弯路啊每日里忙忙碌碌却不知在为何,与前一日又有了什么提高!我带着虔诚的心仔细地拜读,思绪不由游荡进自己的教学生活里,有多少幕我在做着与教育无关的事,甚至是背道而驰的事?
苏有几条建议里提到了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兴趣对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孩子来说简直是一张学习的通行证。故此我们很多教者都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绞尽脑汁,于是有了很多“激趣导课”,“游戏激趣”等等教学策略,还自以为做得不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殊不知,最终激发的只有孩子对游戏活动的外在兴趣,而不是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苏在“兴趣的秘密何在”这条建议里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地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此话犹如当头棒喝,让我们摒弃一切浮夸,无意义的教育活动,(其实那只能称为一种教学干扰),静下心来做学生最需要的事。而你该怎样做呢?“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動和成就。”可以在学下一个知识内容之前,把跟教材相关的书籍摆在教室里,让学生随意翻。打开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内心的触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真正而持久的兴趣,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本质啊。我想起那一次有关观察的习作活动,在习作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观察水泡绿豆。两天后的习作课上,我请孩子们在课堂上仔细观察自己的绿豆,从颜色、形状、前后变化等方面来观察。学生观察细致,就连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都主动参与。而后请学生加上自己的心情变化,展开想象,马上写观察日记。孩子个个兴致盎然,奋笔疾书。我当堂讲评,孩子的写作兴趣更浓了。第二天,又一篇观察日记新鲜出炉,连着3篇,学生的兴趣达到了最高点,课间同学们几乎都在谈论绿豆。第四天,我没让他们写,第五天又写了一篇,然后把所有的日记打印成稿,收录班刊《燕语》。看着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更浓了。不用说,那次的习作教学非常高效。
苏的建议中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词:阅读。他说有没有图书馆,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能被称为学校的标准。初听这话好像太夸张,但细想一下,确实如此,没有书的学校,没有书香的浸润,一所学校与一座工厂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只不过制造对象不同罢了。也许现在的书香校园的创建便是源于此吧!阅读才是塑造完美人格的最佳途径。当你读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手段”这条建议后,你便会明白为什么我们花那么多时间给学生讲题,成绩却总是上不去的真正原因。做习题、讲知识点那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事,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来说并无多少帮助。“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这句话仿佛给了我们转变后进生的光明前景。我细细回想班里每一个学困生的阅读状态。果然如苏所说,但凡在这两年里建立起自发阅读兴趣的孩子已惭惭脱离“学困”的帽子。那些还没有尝到阅读带来的瑰丽景致的孩子则学业毫无起色,虽然我已在课堂上给了他更多的关注,课后有更多的指导,但收效甚微。
苏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他教的学生就没有不及格的。这位教师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善于合理组织阅读。他在自己教室里摆了不止100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形式来讲述他觉得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一门科学——数学。这个例子令我深深震撼。我也早已意识到阅读的重要,从一年级开始就一直鼓励学生阅读。但却很少这样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阅读,往往是让学生随意、随机阅读,这种盲目的,无策略性的阅读常常让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我不由地深思起来。假期结束后,孩子们进入了三年级。我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增加了一些活动:竞选班级图书管理员、争当小书虫、设计读书卡、上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课、师生共读一本书等。读完整本书后还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阅读的兴奋点持续下去。如在教《蜜蜂》这篇课文前,我从校图书馆借了不同版本的《昆虫记》20本,放在班级书架上供学生随意翻阅。又如读完《精灵鼠小弟》我让学生设计一期读书报,欣赏影片;读完《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后,我们为书中故事进行了排名榜,还举办了一次相关的知识竞猜。一个学期下来,虽未明显见效,但午读时,埋头在书本里的孩子渐渐多了,上课时精彩的发言也多了。我相信,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大脑深处某些东西正在慢慢地变化着。只要坚持,这种量变会达成某种质变,到时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会如绚烂的烟花般令人瞩目。
掩卷深思,坚信一句话: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愿做苏的忠诚拥护者,一生用一颗虔诚的心,做一件忠于教育本质的事。
细细一读,半个世纪前他写的东西,与如今仍然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细翻一下,每一条建议都是作者的实践总结,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写下来的。那里有实际的操作指导,有贴心的儿童心理分析,有不着痕迹的理论渗透,心里装的是教育的本质,即关注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与提高。仔细对照一下苏的看法,发现我们走了多少弯路啊每日里忙忙碌碌却不知在为何,与前一日又有了什么提高!我带着虔诚的心仔细地拜读,思绪不由游荡进自己的教学生活里,有多少幕我在做着与教育无关的事,甚至是背道而驰的事?
苏有几条建议里提到了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兴趣对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孩子来说简直是一张学习的通行证。故此我们很多教者都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绞尽脑汁,于是有了很多“激趣导课”,“游戏激趣”等等教学策略,还自以为做得不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殊不知,最终激发的只有孩子对游戏活动的外在兴趣,而不是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苏在“兴趣的秘密何在”这条建议里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地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此话犹如当头棒喝,让我们摒弃一切浮夸,无意义的教育活动,(其实那只能称为一种教学干扰),静下心来做学生最需要的事。而你该怎样做呢?“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動和成就。”可以在学下一个知识内容之前,把跟教材相关的书籍摆在教室里,让学生随意翻。打开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内心的触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真正而持久的兴趣,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本质啊。我想起那一次有关观察的习作活动,在习作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观察水泡绿豆。两天后的习作课上,我请孩子们在课堂上仔细观察自己的绿豆,从颜色、形状、前后变化等方面来观察。学生观察细致,就连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都主动参与。而后请学生加上自己的心情变化,展开想象,马上写观察日记。孩子个个兴致盎然,奋笔疾书。我当堂讲评,孩子的写作兴趣更浓了。第二天,又一篇观察日记新鲜出炉,连着3篇,学生的兴趣达到了最高点,课间同学们几乎都在谈论绿豆。第四天,我没让他们写,第五天又写了一篇,然后把所有的日记打印成稿,收录班刊《燕语》。看着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更浓了。不用说,那次的习作教学非常高效。
苏的建议中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词:阅读。他说有没有图书馆,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能被称为学校的标准。初听这话好像太夸张,但细想一下,确实如此,没有书的学校,没有书香的浸润,一所学校与一座工厂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只不过制造对象不同罢了。也许现在的书香校园的创建便是源于此吧!阅读才是塑造完美人格的最佳途径。当你读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手段”这条建议后,你便会明白为什么我们花那么多时间给学生讲题,成绩却总是上不去的真正原因。做习题、讲知识点那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事,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来说并无多少帮助。“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这句话仿佛给了我们转变后进生的光明前景。我细细回想班里每一个学困生的阅读状态。果然如苏所说,但凡在这两年里建立起自发阅读兴趣的孩子已惭惭脱离“学困”的帽子。那些还没有尝到阅读带来的瑰丽景致的孩子则学业毫无起色,虽然我已在课堂上给了他更多的关注,课后有更多的指导,但收效甚微。
苏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他教的学生就没有不及格的。这位教师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善于合理组织阅读。他在自己教室里摆了不止100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形式来讲述他觉得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一门科学——数学。这个例子令我深深震撼。我也早已意识到阅读的重要,从一年级开始就一直鼓励学生阅读。但却很少这样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阅读,往往是让学生随意、随机阅读,这种盲目的,无策略性的阅读常常让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我不由地深思起来。假期结束后,孩子们进入了三年级。我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增加了一些活动:竞选班级图书管理员、争当小书虫、设计读书卡、上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课、师生共读一本书等。读完整本书后还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阅读的兴奋点持续下去。如在教《蜜蜂》这篇课文前,我从校图书馆借了不同版本的《昆虫记》20本,放在班级书架上供学生随意翻阅。又如读完《精灵鼠小弟》我让学生设计一期读书报,欣赏影片;读完《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后,我们为书中故事进行了排名榜,还举办了一次相关的知识竞猜。一个学期下来,虽未明显见效,但午读时,埋头在书本里的孩子渐渐多了,上课时精彩的发言也多了。我相信,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大脑深处某些东西正在慢慢地变化着。只要坚持,这种量变会达成某种质变,到时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会如绚烂的烟花般令人瞩目。
掩卷深思,坚信一句话: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愿做苏的忠诚拥护者,一生用一颗虔诚的心,做一件忠于教育本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