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存活类型的增城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对策探讨

来源 :热带林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123jun123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将古树名木划分为经济果木型、习性型、风水林型、偶然因素型4个存活类型,分析了增城区不同存活类型古树名木的树种、数量、分布特征和衰弱情况,针对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提出3点对策:完善古树名木认定,细化古树名木分级分类系统;分级分类施策,细化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细化管护及复壮措施,建立一树一策管护体系.
其他文献
通过对野生粗叶榕种质资源的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等南方五省山区均有粗叶榕分布,垂直分布的范围较广,从海拔47m的丘陵低谷至海拔681m的大山山谷都有分布.大叶野生粗叶榕种质资源较小叶野生粗叶榕种质资源多,五裂(指)的资源较多,七裂(指)或九裂(指)的资源稀少,小叶七或九裂(指)的粗叶榕种质资源濒危.该文对调查与收集的粗叶榕种质资源的分布特点及表型进行了分析总结,为粗叶榕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概述了竹林碳汇、竹产品碳足迹等相关研究进展;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了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循环过程,提出了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测定框架,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部分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进行了估算;探讨了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需要深化研究的内容、碳增汇减排效应提升路径,以期为促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碳增汇减排能力提供科学引领支撑.
雌性大熊猫妊娠阶段的胚泡延迟着床、胎儿快速发育以及秋季产下体型短小幼仔的生殖策略,与其食物结构中的能量含量和营养成分密切相关,从而形成了野生大熊猫特有的觅食行为模式.即野生大熊猫以主食竹富含能量和营养物质的竹笋和幼嫩竹叶为主食,少量取食竹茎、竹枝和老竹叶以及不同的竹子种类,并且随栖息环境的气温变化而垂直迁移.本文从栖息地气候的季节变化格局与野生大熊猫的垂直迁移特征、亚高山竹类的物候规律与野生大熊猫的觅食行为习性、主食竹器官的营养和能量分异与野生大熊猫的生殖生理策略,以及主食竹营养和能量的生理基础等方面综述
利用2009年和2014年若尔盖县沙化监测数据、土壤数据等,以沙化监测区为研究区,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若尔盖县沙化分布及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为沙化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基于GIS对研究区进行了沙化防治区划,为沙化治理提供更直观、更精准的判断和决策手段.主要研究结果有:(1)沙化图斑分布呈聚集分布,空间异质性明显;(2)监测图斑的沙化程度高值聚类明显,表明沙化程度高的图斑在空间上呈现聚集分布;(3)沙化趋势在向西北方向扩展,向黄河和黑河区域扩展趋势明显.在河道6km范围内包括了
文章通过对比水产养殖区域与红树林湿地的水质,评估水产养殖对红树林湿地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类型水产养殖塘内水质COD和TP含量均比红树林区域内高.但是虾塘和红树林区域的TN含量差别不大,而鸭塘的TN含量保持较高水平.研究还发现,水产养殖导致水质pH下降.此外,不同类型的水产养殖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水质酸化.通过N/P和NQI评价得出,鸭塘水质富营养化相对严重,而虾塘次之.此外,通过模糊数学模型对水资源价格评估发现,红树林区域水资源价格最高,达到2.688元/m3,而鸭塘和虾塘水资源价值分别为1.994
为提高川中丘陵区大量人工柏木林(Cupressus funebris)的生态、经济功能,开展不同强度抚育间伐试验,探讨适宜间伐强度和林分密度,为该区域的低效防护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选取35~40年,郁闭度≥0.8,林下灌木盖度≤20%,草本盖度≤30%的人工柏木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方法,设置3种间伐强度(10%~15%,16%~25%,26%~35%)和对照(不间伐).对间伐12年后的林分按不同强度各设置大小为20m×20m的样地5个,共计20个.分别调查、测定林分乔木生长因子
研究不同C/N比对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养分元素释放动态的影响,为杉木林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采用分解袋法对杉木凋落叶进行了为期300天的观测,凋落物设置4种C/N比:C/N比60.86(CK)、C/N比40.57(N1)、C/N比30.45(N2)、C/N比20.25(N3),测定林下植被去除和保留的杉木林内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含量并进行分析.(1)在杉木凋落叶分解期间,其C/N、C/P比值均比初始值低,而N/P比值则大于初始值;(2)N、P、Ca和Mn浓度以CK处理较高,不同处理的P、Ca和Mn浓度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在达州市辖区自然条件下一般1年1代,幼虫期共5龄,新发现有极少数(0.95%)2年1代.1年1代型主要以3~5龄幼虫在木质部蛀道内越冬,越冬期为11月上旬—翌年3月下旬,幼虫期292~355 d,4月上旬化蛹,蛹期11~28 d,4月下旬羽化出孔,5月下旬—6月下旬为羽化高峰期,成虫一般补充营养4~30 d交配,主要集中在衰弱松树干高1~8 m区间横向刻槽产卵,5cm以下罕见刻槽,一般1槽产卵1粒,个别2粒,新发现有少数上部树皮光滑的无须刻槽
2019年至2021年,对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小型兽类开展调查,分别在土城、虎牙和泗耳各调查了1条垂直样带,总计下铗10729铗次,布设陷阱3530桶日,采集标本1556号.确认保护区有小型兽类4目14科38属56种.和以往名录对比,发现原来列出的52种小型兽类有21种需修订,其中12种为鉴定错误或资料来源有误,9种属于分类地位变化,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变更了以前名录中10个种的拉丁学名.调查新发现小型兽类16种,对保护区的小型兽类名录进行了更新,对加强保护区内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2020年7月—9月,在南江县开展了岩松鼠核桃危害防治效果试验.针对研究区域岩松鼠活动行为特征,通过不同放置方式的毒饵取食情况比较、核桃落果统计和防治前后岩松鼠数量调查等方法,得出最佳防治方式.结果显示:1.挂箱中取食毒饵数量总体大于堆箱;2.挂箱和堆箱样地中的咬痕果占比不存在差异,均显著低于对照样地中咬痕果占比.3.通过防治可使核桃损失率从11.90%降至1.09%;4.在防治后的放置鼠铗样方中未捕获到岩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