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鉴于职业指导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从高校角度,结合工作实际,提炼了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实践的主要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又”跳出经验看经验”,找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针对存在问题,给出了对应的解决建议,以便更好地开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实践经验;建议
高校职业指导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和职业社会世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与职业价值观,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适应职业生活。高校开展职业指导不仅有助于深入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大学生成才和成功,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更有助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鉴于高校职业指导的重要意义,作为职业指导人员,应结合实际工作,积极开展高校职业指导的实践和探索。
一、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简述高校职业指导实践经验
笔者以近几年来从事职业指导的一些实际案例,并结合G高校开展的实践情况,总结近几年来职业指导实践经验,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开展课堂教学
课堂教育是高校开展职业指导迈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也是实施全程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将大学生职业指导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模化的主要做法,是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落实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主要是专业教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教学,传授有关职业、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发展、职业规划等知识,促进学生合理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帮助学生调整职业期待与就业心理,树立就业自信心和竞争意识,达到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以G高校为例,该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在2004年就已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学生的必修课。从2008年开始,又将学时从原来18个增加到38个,另外还开设二门相关的选修课程,尤其是将创业教育纳入到课程中。通过开展职业指导讲授,让大学生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潜能与自身的优势,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环境来思考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自从该校强抓职业指导授课以来,该校学生在学校职业指导的帮助下,对就业选择也更理性、更准确,从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分布更合理,从2005年开始,学校总体就业率连续五年超广东省平均水平。
(二)突出校园活动
高校职业指导是一项多层次的系统工程,随着高校学生自主意识逐步增强,职业指导载体需要不断拓宽。高校校园活动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于被学生接受,因而成为高校职业指导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校园活动为载体进行职业指导,可以很好地发挥校园活动的隐性渗透优势,增强职业指导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学校主要通过开展职业模拟面试、企业宣讲会、邀请专家讲座、团体辅导、职业成功人士座谈等创设的情境和多种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的参与过程和情感体验,突出学生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G高校正是以各种校园活动为抓手,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突破口,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截止目前该校已连续四年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已经将这种活动制度化、长效化,并且每年早准备,早宣传,通过“以学生带动学生”的方式,加大学生参与的热情。以2010年为例,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内终共有5371名同学先后注册报名,进行网络职业规划的学习,最终有2690名大学生提交了职业规划大赛参赛作品。同时该校积极开展好“职业论坛”等品牌活动。广邀知名专家、社会成功人士、企业家和成功校友来校讲课。有针对性开展毕业生职业指导,如政策教育、模拟面试、创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教育等等。2010年连续举办“赢在职业的起点”、“扬理想之帆,圆创业之梦”、“与优秀毕业生面对面”、“勇攀知识高峰,铸就辉煌人生”等为主题的职业论坛活动10多次,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三)搭建个性化咨询服务平台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不适,通过个性化的服务指导,能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树立信心、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从近几年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大学生群体中对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的测评的需求越来越大,日益成熟的网络测评软件可以基本满足学生的测评需要,但对测评结果的解释工作却需要有专业背景的指导老师来完成,这是高校职业咨询机构工作量最大的一块。另外,一部分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都面临各种两难或者多难的选择,他们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不足以解决自身的问题,所以此类问题也会到咨询室来完成。我们发现在工作当中接触最多的是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对目标职业的选择、对未来工作地域的选择以及职业素质拓展方面的学生咨询。
以G高校为例,为便于对学生进行指导,建立起专门的职业指导资料阅览室,方便学生查阅;开展咨询服务,耐心解答学生疑问;定期更新职业指导宣传橱窗,向学生提供最新职业指导资讯等等,每年编印学生资源手册、毕业生职业指导简明手册和毕业生最新就业政策百问辅导材料,为在校学生提供全程服务。同时,开展职业咨询服务月活动,每年五月,举办“传递就业关怀携手共赢未来”活动月,宣传相关政策和开展相关活动,历时20多天,分别有职业指导咨询周、就业政策咨询周、自主创业咨询周,组织专业老师开展职业规划、政策咨询、创业指导等现场咨询活动,并举办职业规划专题讲座、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等等,受到同学们的好评,参与人数众多。
(四)“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职业指导是一个系统过程,不能只停留在学校内,加强校企合作,营造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是必须也是必要的。在邀请企业精英走进的校园的同时,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去,让他们直接到生产岗位,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技术,了解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感受企业文化,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G高校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2010年与某某集团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通过面试的方式选定一定人数组成一个专门培养班,该集团定期安排有关专家对学生进行教学,同时让学生到该集团实习、实践,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二、提高认识,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
随着高校职业指导实践的不断深入,虽然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联系目前的实际,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职业指导教学方式方法简单,缺乏吸引力
目前来看,虽然高校已经开设了课堂教学,但教学还停留在对学生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照本宣科的说教方式,不符合年轻人的特点,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联系实际和个性化指导相对较少,案例分析不足,同时开设的应用性课程较少,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信息来源分散、信息量有限,职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职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影响指导的效果
职业指导是一项综合性服务,职业指导人员既要具备相关的心理学、统计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知识,也应是劳动就业服务领域里的能手。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开展及职业指导人员自身的培训、提高。同时,由于许多学校行政岗位实行三年一聘制,职业指导人员流动性大,缺乏一支稳定的队伍。特别在各二级学院,职业指导人员通常由毕业生辅导员兼任,没有专职人员负责,职业指导工作新手上路的情况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就业工作的连续性。
(三)还不能合理统筹社会资源
虽然有个别专业、班级的学生大学四年期间有连续了解市场和实践基层的机会,但大部分学生往往在大三下学期才有这种机会,从而使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其一,职业指导未能与广泛的职业介绍和生动的市场接触相结合,学生对市场不熟悉,对职业所要求的素养不了解。其二,工作内容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上,“对内”职业培训着力较少,“对外”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也限于信息采集。
三、紧密联系高校,提出一些建议
从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我们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全面、系统,做好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在实际的指导工作中,结合这些问题和不足,从可操作性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课程设置上多开设应用性的课程
多提供给学生自我提高的信息途径,让学生有机会对教材内容进行独立思考,避免学生由于对各职业信息了解的不对称而做出“一步到位”的指导决策。可针对性地运用团体咨询和个人交流两种手段:定期组织班级开展职场模拟,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关注对象的表现,留意周围学生的反应,记录细节的变化,发现问题、确定问题,阶段性地让学生从动手能力上和互相评价中,澄清价值取向。对于在团体咨询中容易忽视的个人诉求,还需配合不定期的谈心交流,对不爱表露的学生,多交谈些他们自身能较为熟悉把握的信息,如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工作和他们理想中的工作状态等,表现出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心。运用霍兰德职业类型说评测技术,确定其职业类型,提供相关行业变化的市场信息,引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实践平台,观察
并登记学生对棘手问题的反应能力,进行科学归类,为个人撰写职业取向分析报告。
(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把职业指导上的“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由学校主管部门牵头,从政策、经费、服务、项目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形成一个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负责人、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大家都来关心、共同促进学生就业的工作格局,同时针对职业指导师资缺乏,大部分由辅导员、思政人员、学生工作人员组成,学历不够,经验不足的状况,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的培训,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的职业指导师,用实际行动鼓励学工系统的老师去参加培训,真正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水平。
(三)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努力使学生职业指导方式实现校内外相结合
学校经常邀请知名企业老总或用人单位的主管领导来校讲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职业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请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专家来校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方面的讲座;请学校自己的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讲自己成功的经验、自主创业的经历;请劳动、人事、工商部门宣讲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政策,等等。指导毕业生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社会实践,感受就业氛围,观摩招聘过程,增加认识,积累经验。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通过构建“基础技能训练-职业专门技能训练-综合应用训练”三级递进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采取“联合培养、合作办学、产学结合”等方式,让学生大胆地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实习、参观调查,加深学生对职业及用人单位的了解,通过校企“双赢”的大学生培养与使用有机结合的新机制,让企业真正参与到高校的职业指导中来;同时,也让学生走向企业,走向社会,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打开毕业生的“出口通道”。
(四)引导学生将求职就业作为个人职业发展的新起点而非终点
由于求职中的失力而产生的挫败感在学生群体中的情绪会蔓延开来,职业指导师除了心理干预以外,还应该思考如何克服学生以求职效果来判断所学专业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低年级学生中培养他们对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高校辅导员要加强与专业老师的沟通,设立“班级导师制度”,通过科研立项、介绍学科动态、课堂测验等师生互动形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将所学与人才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链接。教育学生对待好“第一份工作”的变动,将其视为个人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经验的积累,将社会作为熟悉行业运作模式的生动教科书,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
四、总结
鉴于职业指导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从高校角度,结合工作实际,提炼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实践的主要经验做法,即:开展课堂教学;突出校园活动;搭建个性化咨询服务平台;实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在此基础上,又“跳出经验看经验”,找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如职业指导教学方式方法吸引力不够、职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不能合理统筹社会资源等。针对这些问题,最后给出了对应的解决建议:课程设置上增设应用性的课程、建设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实现职业指导方式的校内外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求职就业作为个人职业发展的新起点而非终点等。
参考文献
[1]张毅芳.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就业与发展辅导,2009(169):189.
[2]黎钰林.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28):132.
[3]邓运明.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141.
[4]李斌.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12):243-244.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实践经验;建议
高校职业指导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和职业社会世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与职业价值观,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适应职业生活。高校开展职业指导不仅有助于深入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大学生成才和成功,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更有助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鉴于高校职业指导的重要意义,作为职业指导人员,应结合实际工作,积极开展高校职业指导的实践和探索。
一、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简述高校职业指导实践经验
笔者以近几年来从事职业指导的一些实际案例,并结合G高校开展的实践情况,总结近几年来职业指导实践经验,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开展课堂教学
课堂教育是高校开展职业指导迈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也是实施全程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将大学生职业指导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模化的主要做法,是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落实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主要是专业教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教学,传授有关职业、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发展、职业规划等知识,促进学生合理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帮助学生调整职业期待与就业心理,树立就业自信心和竞争意识,达到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以G高校为例,该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在2004年就已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学生的必修课。从2008年开始,又将学时从原来18个增加到38个,另外还开设二门相关的选修课程,尤其是将创业教育纳入到课程中。通过开展职业指导讲授,让大学生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潜能与自身的优势,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环境来思考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自从该校强抓职业指导授课以来,该校学生在学校职业指导的帮助下,对就业选择也更理性、更准确,从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分布更合理,从2005年开始,学校总体就业率连续五年超广东省平均水平。
(二)突出校园活动
高校职业指导是一项多层次的系统工程,随着高校学生自主意识逐步增强,职业指导载体需要不断拓宽。高校校园活动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于被学生接受,因而成为高校职业指导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校园活动为载体进行职业指导,可以很好地发挥校园活动的隐性渗透优势,增强职业指导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学校主要通过开展职业模拟面试、企业宣讲会、邀请专家讲座、团体辅导、职业成功人士座谈等创设的情境和多种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的参与过程和情感体验,突出学生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G高校正是以各种校园活动为抓手,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突破口,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截止目前该校已连续四年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已经将这种活动制度化、长效化,并且每年早准备,早宣传,通过“以学生带动学生”的方式,加大学生参与的热情。以2010年为例,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内终共有5371名同学先后注册报名,进行网络职业规划的学习,最终有2690名大学生提交了职业规划大赛参赛作品。同时该校积极开展好“职业论坛”等品牌活动。广邀知名专家、社会成功人士、企业家和成功校友来校讲课。有针对性开展毕业生职业指导,如政策教育、模拟面试、创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教育等等。2010年连续举办“赢在职业的起点”、“扬理想之帆,圆创业之梦”、“与优秀毕业生面对面”、“勇攀知识高峰,铸就辉煌人生”等为主题的职业论坛活动10多次,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三)搭建个性化咨询服务平台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不适,通过个性化的服务指导,能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树立信心、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从近几年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大学生群体中对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的测评的需求越来越大,日益成熟的网络测评软件可以基本满足学生的测评需要,但对测评结果的解释工作却需要有专业背景的指导老师来完成,这是高校职业咨询机构工作量最大的一块。另外,一部分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都面临各种两难或者多难的选择,他们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不足以解决自身的问题,所以此类问题也会到咨询室来完成。我们发现在工作当中接触最多的是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对目标职业的选择、对未来工作地域的选择以及职业素质拓展方面的学生咨询。
以G高校为例,为便于对学生进行指导,建立起专门的职业指导资料阅览室,方便学生查阅;开展咨询服务,耐心解答学生疑问;定期更新职业指导宣传橱窗,向学生提供最新职业指导资讯等等,每年编印学生资源手册、毕业生职业指导简明手册和毕业生最新就业政策百问辅导材料,为在校学生提供全程服务。同时,开展职业咨询服务月活动,每年五月,举办“传递就业关怀携手共赢未来”活动月,宣传相关政策和开展相关活动,历时20多天,分别有职业指导咨询周、就业政策咨询周、自主创业咨询周,组织专业老师开展职业规划、政策咨询、创业指导等现场咨询活动,并举办职业规划专题讲座、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等等,受到同学们的好评,参与人数众多。
(四)“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职业指导是一个系统过程,不能只停留在学校内,加强校企合作,营造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是必须也是必要的。在邀请企业精英走进的校园的同时,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去,让他们直接到生产岗位,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技术,了解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感受企业文化,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G高校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2010年与某某集团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通过面试的方式选定一定人数组成一个专门培养班,该集团定期安排有关专家对学生进行教学,同时让学生到该集团实习、实践,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二、提高认识,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
随着高校职业指导实践的不断深入,虽然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联系目前的实际,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职业指导教学方式方法简单,缺乏吸引力
目前来看,虽然高校已经开设了课堂教学,但教学还停留在对学生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照本宣科的说教方式,不符合年轻人的特点,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联系实际和个性化指导相对较少,案例分析不足,同时开设的应用性课程较少,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信息来源分散、信息量有限,职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职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影响指导的效果
职业指导是一项综合性服务,职业指导人员既要具备相关的心理学、统计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知识,也应是劳动就业服务领域里的能手。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开展及职业指导人员自身的培训、提高。同时,由于许多学校行政岗位实行三年一聘制,职业指导人员流动性大,缺乏一支稳定的队伍。特别在各二级学院,职业指导人员通常由毕业生辅导员兼任,没有专职人员负责,职业指导工作新手上路的情况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就业工作的连续性。
(三)还不能合理统筹社会资源
虽然有个别专业、班级的学生大学四年期间有连续了解市场和实践基层的机会,但大部分学生往往在大三下学期才有这种机会,从而使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其一,职业指导未能与广泛的职业介绍和生动的市场接触相结合,学生对市场不熟悉,对职业所要求的素养不了解。其二,工作内容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上,“对内”职业培训着力较少,“对外”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也限于信息采集。
三、紧密联系高校,提出一些建议
从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我们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全面、系统,做好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在实际的指导工作中,结合这些问题和不足,从可操作性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课程设置上多开设应用性的课程
多提供给学生自我提高的信息途径,让学生有机会对教材内容进行独立思考,避免学生由于对各职业信息了解的不对称而做出“一步到位”的指导决策。可针对性地运用团体咨询和个人交流两种手段:定期组织班级开展职场模拟,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关注对象的表现,留意周围学生的反应,记录细节的变化,发现问题、确定问题,阶段性地让学生从动手能力上和互相评价中,澄清价值取向。对于在团体咨询中容易忽视的个人诉求,还需配合不定期的谈心交流,对不爱表露的学生,多交谈些他们自身能较为熟悉把握的信息,如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工作和他们理想中的工作状态等,表现出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心。运用霍兰德职业类型说评测技术,确定其职业类型,提供相关行业变化的市场信息,引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实践平台,观察
并登记学生对棘手问题的反应能力,进行科学归类,为个人撰写职业取向分析报告。
(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把职业指导上的“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由学校主管部门牵头,从政策、经费、服务、项目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形成一个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负责人、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大家都来关心、共同促进学生就业的工作格局,同时针对职业指导师资缺乏,大部分由辅导员、思政人员、学生工作人员组成,学历不够,经验不足的状况,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的培训,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的职业指导师,用实际行动鼓励学工系统的老师去参加培训,真正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水平。
(三)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努力使学生职业指导方式实现校内外相结合
学校经常邀请知名企业老总或用人单位的主管领导来校讲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职业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请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专家来校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方面的讲座;请学校自己的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讲自己成功的经验、自主创业的经历;请劳动、人事、工商部门宣讲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政策,等等。指导毕业生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社会实践,感受就业氛围,观摩招聘过程,增加认识,积累经验。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通过构建“基础技能训练-职业专门技能训练-综合应用训练”三级递进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采取“联合培养、合作办学、产学结合”等方式,让学生大胆地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实习、参观调查,加深学生对职业及用人单位的了解,通过校企“双赢”的大学生培养与使用有机结合的新机制,让企业真正参与到高校的职业指导中来;同时,也让学生走向企业,走向社会,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打开毕业生的“出口通道”。
(四)引导学生将求职就业作为个人职业发展的新起点而非终点
由于求职中的失力而产生的挫败感在学生群体中的情绪会蔓延开来,职业指导师除了心理干预以外,还应该思考如何克服学生以求职效果来判断所学专业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低年级学生中培养他们对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高校辅导员要加强与专业老师的沟通,设立“班级导师制度”,通过科研立项、介绍学科动态、课堂测验等师生互动形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将所学与人才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链接。教育学生对待好“第一份工作”的变动,将其视为个人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经验的积累,将社会作为熟悉行业运作模式的生动教科书,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
四、总结
鉴于职业指导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从高校角度,结合工作实际,提炼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实践的主要经验做法,即:开展课堂教学;突出校园活动;搭建个性化咨询服务平台;实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在此基础上,又“跳出经验看经验”,找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如职业指导教学方式方法吸引力不够、职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不能合理统筹社会资源等。针对这些问题,最后给出了对应的解决建议:课程设置上增设应用性的课程、建设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实现职业指导方式的校内外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求职就业作为个人职业发展的新起点而非终点等。
参考文献
[1]张毅芳.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就业与发展辅导,2009(169):189.
[2]黎钰林.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28):132.
[3]邓运明.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141.
[4]李斌.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12):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