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未成年人的民族文化启蒙教育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孕含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精神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荣发展、进取创新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认同感、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根基。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在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下,崇洋媚外、封建迷信、腐朽没落的文化也泥沙俱下,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近年来,西方的节日文化、快餐文化、社会交往文化等占据了未成年人较大的生活空间,未成年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受到了影响,中华民族的根基被不断腐蚀。据此,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未成年人的民族精神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中华文化有助于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培养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追求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为目的的民族精神特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直接源泉。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在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间的团结、保持中国长时期的完整统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长盛不衰。这在世界民族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将我们统整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同根、同源、同脉,血溶于水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以及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东西南北中民风民俗差异很大,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实难掌控。但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个融合了多种动物特长为一身的。而自然界又根本不存在的神物——中华龙,并将其作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象征,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信仰、团结统一的神灵。中国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与中华文化的象征,中华龙所体现的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繁荣昌盛的根本原因。中华龙文化渗透中华民族各个领域,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中华龙文化。中华龙文化不仅是人们杜撰的一种图腾文化,而是令炎黄子孙激动、奋发、自豪的民族象征文化。作为龙的传人,未成年人在接受中华龙文化的同时。将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团结统一、善于与人合作的品质,促进其民族精神的养成。
  
  二、中华文化有利于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培养
  
  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交往中,友好相处,平等相待,团结和平,求同存异,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自身多元文化的社会实践与文化积淀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华文化中,“和”有五层意思。一为天人之和,二为身心之和,三为人伦之和,四为社会秩序之和,五为协和万邦。这五层意思涵盖了天地万物,诠释了中华和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体现了爱好和平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精神。
  中华和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久远、最持久与最朴实的文化。早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提出“和为贵”与“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和文化一直推崇的“与人为善”、“推己及人”,“亲人善邻、协和万方”,“互相交融、和衷共济”的民族意识,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不断得以发扬光大。中华和文化实质上也是今天我们提出的创建和谐社会的观点。我们知道,战争是人类的头号敌人,战争将摧毁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和谐是安国定邦的基础,如果缺少了和谐,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秩序将无序,甚至使社会倒退。未成年人在中华和文化的启迪下,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崇尚和平,企盼风调雨顺、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将得以传承。
  
  三、中华文化能促进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培养
  
  勤劳是人民对劳动的态度及其行为品质,勇敢是人民面临危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意志特征。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艰难困苦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勤劳勇敢五千年来根植于炎黄子孙,业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纵观历史发展,中华民族的历程就是一部勤劳勇敢史、艰苦奋斗史。中华民族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与自然界顽强拼搏与社会斗争抗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努力、热爱劳动、临危不惧、不畏艰难的勇于斗争精神,创造了中华陶瓷、中华武术、中华医药、中华四大发明等中华文化,业已成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历史见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今天这个时代,独生子女逐渐增多,每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而未成年人的勤劳勇敢意识却日况见下。未成年人在“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神农氏尝百草”、“愚公移山”、“牛郎织女”等中华勤劳勇敢文化的熏陶下,必将影响他们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的形成。运用中华文化对未成年人开展勤劳勇敢的教育,能够使他们秉承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俭朴勤劳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使璀璨的“克勤于邦、克勤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中华勤劳勇敢文化,根植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深处。
  
  四、中华文化能增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培养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也是中华文化表达的核心内容。“自强”揭示了中华民族独立、自立、自尊、自爱、自胜的意愿,“不息”表达了中华民族努力向上、永不懈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决心。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昂扬向上、不断进取、奋发拼搏的精神,它是每一个人中华儿女都应该具备的文化素质,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周易·乾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君子应该像天体宇宙一样周而复始、运行不息,即使艰难险阻、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君子就应当有厚实和顺的大地气势,大度无量,没有不能承担的事物。由此可见,自强不息需要的是奋发进取、永远保持昂扬向上的心态,自强不息离不开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自强不息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强盛的动力,只有自强不息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更大的辉煌。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要能够了解别人,是有智慧的;要能够了解自己,是明白清醒的;要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的弱点,那才是真正的强大。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繁衍了拼搏奋斗、昂扬向上的中华自强不息文化,中华自强不息文化哺育出无数具有民族精神的优秀人物,他们的践行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树立了楷模。屈原在被放逐中完成《离骚》;越王勾践为雪国耻而多年卧薪尝胆;司马迁忍受阉割耻辱在牢狱中写就《史记》;韩信忍胯下之辱得以统帅雄师百万;曹雪芹饥寒交迫毅然创作出不朽的《红楼梦》;未成年人在不知不觉中感知的这些中华自强不息文化,塑造了未成年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未成年人民族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培养的源泉。通过中华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将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诉求。
其他文献
从武夷山朱子文化人手,以两岸青年文化大交流为基础,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前提下,提出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朱子文化来引导两岸青年共同成长,并在两岸青年共同成长中提出民族文化认
高校周末集中教育与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在组织载体、受众群体、阶段性特征、思想引领等方面存在共同点.鉴于当前高校周末集中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师生缺乏互动,内容缺乏
伴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物业管理服务逐渐由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专业的市场服务模式转变。如何在现代社会下建立一套适用于高校发展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
随着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艺术创作群体中的灯光设计在电视艺术创作中越来越显露出其重要性。无论是电视技术的进步或者是创作思维的更新,无不与灯光设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灯光
在黄集这所大学校里,老百姓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艰苦条件磨练了我们的心智,服务“三农”、文化惠民的实践充实着我们的生活。心念着“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目标,我们团结一致
于30年教学中,就中药学学科特点,总结了纵向分枝记忆点,推纳演绎记忆法等5种学习中药学的记忆法,旨在便于学生掌握中药学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重点,难点。
针对闽台联合办学模式下的学生服务指导工作为探讨重点,归纳出服务指导型学生工作模式的具体措施为学生的事务服务指导建立评价体系、利用好学生的情感教育、德育模式相结合
一在洪昇创作《长生殿》传奇之前,有过许多描写唐明皇李隆基和其贵妃杨玉环爱情故事的文艺作品,毕竟在帝妃故事中,李杨二人的要算最引人注目了。这其中男主人公是中国历史上
中国戏曲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中国独特的文化土壤,它是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特征和审美心理的舞台显现。中国戏曲自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思想的
目的:初步建立了脉络瘀滞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为现代中医药探明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及合理用药提供符合中医理论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采用脂肪乳灌胃合并脑缺血再灌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