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千年的浩瀚岁月里,诗歌是一朵馥郁袅娜的墨花,于变换的时空里绽放着华夏大地的千山万水,更传唱着炎黄子孙的喜怒悲欢。无论是春华秋碧,还是朝代更迭,诗歌的国度始终盛世未央,多少年沧海变桑田,诗人们的缱绻心事依然触手可及。部编语文版要求小学生掌握135首古诗词,小学语文诗词地位已日益凸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指出,应当把吟唱引入古典诗词教学,引导学生在声音中鉴赏古诗,在实践中感悟和阐发诗词之美。
关键词:吟唱; 小学语文; 诗词教学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乐、舞三位一体,自古有之,且互生互补。因而,吟咏歌唱是小学生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扇窗口,为我们小学语文诗歌学习助益良多。
一、吟唱的概念界定
首先,吟唱要区别于吟诵。古法吟诵是古人依照一定的语音规则有节奏地诵读、赏析诗文。吟诵以语言为本位,在吟诵教学中音乐只是作为辅助手段,目的是让语言声音丰富,让吟诵带有音乐曲调。
吟唱倡导的是以音乐为本位,通过优美的旋律从而感受诗词的意蕴和内涵,即吟咏歌唱。与吟诵截然相反。如央视播出的《经典咏流传》让我们随着传唱人的袅袅清音记住了不少经典诗篇,再次感受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带给我们的精神文化传承。如一首《长相思》,缠绵悱恻,唱尽了离人的思乡泪,古琴的悲凉凄美,竹笛的清越空灵,恰是“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最美乐章。
学习吟诵需要以古代文学和音韵学为知识基础。但吟唱对于我们而言简单易操作,更易于学生去感悟诗词意境、记忆诗词内容。
二、吟咏歌唱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意义
(一)律动为先,由声入诗境
所谓“由声入境”,就是学生在听觉上感知古诗词的节奏、腔调、旋律、情感,随着吟唱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腔调的婉转曲折和语速的缓急变化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乐性,于古诗词歌曲教学中激发“诗性”,给学生留以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身体参与的律动,让诗韵流淌,从而感受诗境。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墨梅》一诗为例,相信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必要插入作者介绍再结合细致的讲解方能使学生明确诗人自己不畏权贵、蔑视功名利禄的高洁情怀。所以诗人看来,他画笔之下的梅花不需要有美丽的颜色,只要能长久保留住她的清香之气就足够了。这是诗人对梅花精神的独特体会。可是这样的课堂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免有失生机。若加入这首诗的吟唱,对整首诗由声入境更加水到渠成。《墨梅》的歌词是:“不与凡花争奇艳,傲霜斗雪笑风寒,心怀高远更淡然,昂首天地间,墨色轻染气节弘,隐约香更浓,屹立青岸不与谁同,傲然尘世中。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反复的唱和中,这种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梅花及梅花气质以一幅淡墨色的画卷就这样随性地在学生的脑海中漫自书卷。
(二)兴趣铺垫,激发以诗情
鲜少有人会拒绝美妙的音乐,以吟唱开始学古诗词一则可以减轻学生对古诗词的畏难情绪,同时能润物细无声激发学生的对古诗词的求知欲。孔子说:“知之者不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吟唱法不但丰富了小学古诗词教学内容,而且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达到“课亦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東,趣犹存”境界。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并不算短,亦不是我们小学诗词学习范围,可是它却被男女老少信手拈来,我想这其中少不了歌词更让人记忆深刻的缘由。此外,从这首词中我们了解到豁达豪放的苏轼却如此看重手足之情,虽然兄弟二人聚少离多,但从未斩断挂牵,甚而,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是苏轼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创作源泉。由此,读到这首词经常会让我们忍不住探究他们兄弟感情究竟如何呢?于是我们便会读到苏辙心中亦兄亦师的大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无以复加的手足之爱:“手足之爱,平生一人。”竟不虞一曲吟唱却激起心中万千涟漪和对诗词的无限探究。
(三)旋律带动,加强诗歌记忆
用吟唱法来识记古诗词,可通过文字和声音对大脑皮层形成多种刺激,有力激发大脑的想象力,从而促进记忆的快捷性、准确性和持续性,所以这种方法是符合记忆规律、既快捷而又高效的方法。另外因为吟唱是有旋律的,在吟唱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通过吟唱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拓展思维空间,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无论是之前教的五六年级,还是现在授课的中低年级,不谋而合的是学生在背这首诗时整齐划一竟无半分差错,源于这是我们学校课间操歌曲之一。远不同于我平素教一首诗,对部分学生来说错得各有各的不同,时常令我无语凝噎。
(四)曲调铺陈,增进诗歌共鸣
学懂一篇诗歌,少不了要与作者产生共鸣,我们常在诗歌教学中对作者及其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从而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理解诗歌、可是小学生文化功底浅显,他们常常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代入,但是课堂上的只言片语,想要学生短时间有深刻地领悟、甚至和作者产生心灵共鸣那是很不现实的,但是唱词却可以很直观地直抒性灵。或喜悦、或悲伤、或愁苦、或寂寥,随着唱词、乐调一起, 你的心很快会有一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以部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为例,看着肖战在《经典咏流传第三季》的演出,随着调动的音符,似乎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节节、一段段,四季青冬日展,春雨过,开遍满山,任风吹、任雪漫,直中曲宁不弯,傲骨深藏屹立山峦”的翠竹顽强而执着地扎根岩石、傲立风寒的画面。情起于此,而思绪飘远,我们不难明白这更是诗人心中的独白,诗人就是真实的竹石的寫照。的确如此,郑板桥做官期间,鞭挞奸吏,力争赈济,后被诬告罢官。在他离职时,只有三头毛驴,一是他自己乘坐,二是驮他的书籍、阮琴,另是他仆人乘的,可谓“两袖清风”“一官归去来”,这首诗正是他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写照。因此,笔者认为吟唱能帮助学生快速走进作者,走进诗歌、净化心灵,与作者的灵魂交流、融合。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东汉何休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与“乐”相伴而生。在烟海浩瀚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时空辗转的不同风景,领略了星移斗转的岁月变迁,吟唱古诗词会使你的青春悄无声息地晕染着诗意,总有一天,我们会带着无限诗情画意去看王摩诘的松间明月,去品元好问的千山暮雪,真正融入“诗与远方”。诗里写青春,手中舞流年。愿我们以吟唱开启小学生的诗歌之旅,谱写同学们的诗意青春。
参考文献
[1]刘美佳.《小学古诗词吟唱教学研究》[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6(41-56).
[2]罗荣海.《应把吟唱引入古典诗词教学》[N].光明日报,2015-06-08(第二版).
[3]杨露璐 李雪.《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刍议》[J].语言文学研究,2019(30).
[4]秦怡红.《浅议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2019(31).
关键词:吟唱; 小学语文; 诗词教学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乐、舞三位一体,自古有之,且互生互补。因而,吟咏歌唱是小学生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扇窗口,为我们小学语文诗歌学习助益良多。
一、吟唱的概念界定
首先,吟唱要区别于吟诵。古法吟诵是古人依照一定的语音规则有节奏地诵读、赏析诗文。吟诵以语言为本位,在吟诵教学中音乐只是作为辅助手段,目的是让语言声音丰富,让吟诵带有音乐曲调。
吟唱倡导的是以音乐为本位,通过优美的旋律从而感受诗词的意蕴和内涵,即吟咏歌唱。与吟诵截然相反。如央视播出的《经典咏流传》让我们随着传唱人的袅袅清音记住了不少经典诗篇,再次感受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带给我们的精神文化传承。如一首《长相思》,缠绵悱恻,唱尽了离人的思乡泪,古琴的悲凉凄美,竹笛的清越空灵,恰是“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最美乐章。
学习吟诵需要以古代文学和音韵学为知识基础。但吟唱对于我们而言简单易操作,更易于学生去感悟诗词意境、记忆诗词内容。
二、吟咏歌唱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意义
(一)律动为先,由声入诗境
所谓“由声入境”,就是学生在听觉上感知古诗词的节奏、腔调、旋律、情感,随着吟唱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腔调的婉转曲折和语速的缓急变化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乐性,于古诗词歌曲教学中激发“诗性”,给学生留以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身体参与的律动,让诗韵流淌,从而感受诗境。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墨梅》一诗为例,相信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必要插入作者介绍再结合细致的讲解方能使学生明确诗人自己不畏权贵、蔑视功名利禄的高洁情怀。所以诗人看来,他画笔之下的梅花不需要有美丽的颜色,只要能长久保留住她的清香之气就足够了。这是诗人对梅花精神的独特体会。可是这样的课堂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免有失生机。若加入这首诗的吟唱,对整首诗由声入境更加水到渠成。《墨梅》的歌词是:“不与凡花争奇艳,傲霜斗雪笑风寒,心怀高远更淡然,昂首天地间,墨色轻染气节弘,隐约香更浓,屹立青岸不与谁同,傲然尘世中。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反复的唱和中,这种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梅花及梅花气质以一幅淡墨色的画卷就这样随性地在学生的脑海中漫自书卷。
(二)兴趣铺垫,激发以诗情
鲜少有人会拒绝美妙的音乐,以吟唱开始学古诗词一则可以减轻学生对古诗词的畏难情绪,同时能润物细无声激发学生的对古诗词的求知欲。孔子说:“知之者不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吟唱法不但丰富了小学古诗词教学内容,而且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达到“课亦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東,趣犹存”境界。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并不算短,亦不是我们小学诗词学习范围,可是它却被男女老少信手拈来,我想这其中少不了歌词更让人记忆深刻的缘由。此外,从这首词中我们了解到豁达豪放的苏轼却如此看重手足之情,虽然兄弟二人聚少离多,但从未斩断挂牵,甚而,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是苏轼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创作源泉。由此,读到这首词经常会让我们忍不住探究他们兄弟感情究竟如何呢?于是我们便会读到苏辙心中亦兄亦师的大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无以复加的手足之爱:“手足之爱,平生一人。”竟不虞一曲吟唱却激起心中万千涟漪和对诗词的无限探究。
(三)旋律带动,加强诗歌记忆
用吟唱法来识记古诗词,可通过文字和声音对大脑皮层形成多种刺激,有力激发大脑的想象力,从而促进记忆的快捷性、准确性和持续性,所以这种方法是符合记忆规律、既快捷而又高效的方法。另外因为吟唱是有旋律的,在吟唱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通过吟唱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拓展思维空间,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无论是之前教的五六年级,还是现在授课的中低年级,不谋而合的是学生在背这首诗时整齐划一竟无半分差错,源于这是我们学校课间操歌曲之一。远不同于我平素教一首诗,对部分学生来说错得各有各的不同,时常令我无语凝噎。
(四)曲调铺陈,增进诗歌共鸣
学懂一篇诗歌,少不了要与作者产生共鸣,我们常在诗歌教学中对作者及其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从而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理解诗歌、可是小学生文化功底浅显,他们常常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代入,但是课堂上的只言片语,想要学生短时间有深刻地领悟、甚至和作者产生心灵共鸣那是很不现实的,但是唱词却可以很直观地直抒性灵。或喜悦、或悲伤、或愁苦、或寂寥,随着唱词、乐调一起, 你的心很快会有一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以部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为例,看着肖战在《经典咏流传第三季》的演出,随着调动的音符,似乎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节节、一段段,四季青冬日展,春雨过,开遍满山,任风吹、任雪漫,直中曲宁不弯,傲骨深藏屹立山峦”的翠竹顽强而执着地扎根岩石、傲立风寒的画面。情起于此,而思绪飘远,我们不难明白这更是诗人心中的独白,诗人就是真实的竹石的寫照。的确如此,郑板桥做官期间,鞭挞奸吏,力争赈济,后被诬告罢官。在他离职时,只有三头毛驴,一是他自己乘坐,二是驮他的书籍、阮琴,另是他仆人乘的,可谓“两袖清风”“一官归去来”,这首诗正是他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写照。因此,笔者认为吟唱能帮助学生快速走进作者,走进诗歌、净化心灵,与作者的灵魂交流、融合。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东汉何休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与“乐”相伴而生。在烟海浩瀚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时空辗转的不同风景,领略了星移斗转的岁月变迁,吟唱古诗词会使你的青春悄无声息地晕染着诗意,总有一天,我们会带着无限诗情画意去看王摩诘的松间明月,去品元好问的千山暮雪,真正融入“诗与远方”。诗里写青春,手中舞流年。愿我们以吟唱开启小学生的诗歌之旅,谱写同学们的诗意青春。
参考文献
[1]刘美佳.《小学古诗词吟唱教学研究》[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6(41-56).
[2]罗荣海.《应把吟唱引入古典诗词教学》[N].光明日报,2015-06-08(第二版).
[3]杨露璐 李雪.《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刍议》[J].语言文学研究,2019(30).
[4]秦怡红.《浅议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