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力争使中学思想品德课真正实现生活化,让枯燥的思想品德课堂活跃起来、生动起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效。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生活化
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不但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教育的真谛和源泉。那么,如何使思想品德教学走向生活化,本人认为首先是教师要做好转变,无论是从自己的教学理念上,还是教学组织上都要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以下是本人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认识,供各位同行借鉴参考。
一、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
“师道尊严”早已过去,现代教学需要建立一种生活化的师生关系,即教师要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起着组织,引导,帮助学生的作用,并适时的参与,鼓励,给予学生肯定,从而加强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个性的自我完善,要有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目学生的情怀。一句平常的问候,一个亲切的微笑,都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二、注重师生沟通交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认识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相互沟通,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特别是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因为学生的观点是他们对相关知识及问题联系自身实际生活经验,认真思考后形成的。他们愿意和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积极保护和支持,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时间,并且认真倾听。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为了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化,我们必须要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学过程中通过心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合作探讨,从而实现思想品德知识的共同拥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变成了每个学生发挥的舞台,让学生们在教学中将自己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认识,特别是一些创新的认识,通过交流活动大家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不仅实现了知识的相互学习和促进,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实现学生的探究学习,使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走得更近。
三、通过对话实现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需要借助“对话”来实现。这里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一种在互相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融合互通,共同完成教学活动。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对话与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这一点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其实,从《论语》对孔子教学方式的记载,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已经就有了这样的思想萌芽和实践雏形。
教学实践证明,生活化的师生关系是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才能相互尊重和配合,营造出民主和谐、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产生愉悦感,提高教学效率。
四、组织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学
作为教师,不要让学生仅仅成为一个听众,而是要让他们多看多做,将教学内容寓于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走向生活,使课堂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组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模拟生活,选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意志品德有分析评价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充其量就是把它记住,二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小组讨论、辩论比赛、情景表演、知识竞赛、参观考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活动在思想思想品德课堂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课后的实践活动,让思想思想品德课堂更生动,更具有魅力。课程源于生活。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一事件、每一环节都具有教育意义,生活处处是课堂。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果割断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关心人的日常生活,不关心人的精神世界,不关心真实的生活问题,它将是空洞的、抽象的、苍白的。因而我们的教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现实生活思品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观察、去体验。并用从课堂上获得的思品知识去指导现实的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去升华所学到的思品知识,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更具生活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整合教育资源,密切结合学生实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着生活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方向开拓创新,让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焕发出永恒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曲周县实验中学)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生活化
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不但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教育的真谛和源泉。那么,如何使思想品德教学走向生活化,本人认为首先是教师要做好转变,无论是从自己的教学理念上,还是教学组织上都要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以下是本人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认识,供各位同行借鉴参考。
一、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
“师道尊严”早已过去,现代教学需要建立一种生活化的师生关系,即教师要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起着组织,引导,帮助学生的作用,并适时的参与,鼓励,给予学生肯定,从而加强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个性的自我完善,要有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目学生的情怀。一句平常的问候,一个亲切的微笑,都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二、注重师生沟通交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认识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相互沟通,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特别是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因为学生的观点是他们对相关知识及问题联系自身实际生活经验,认真思考后形成的。他们愿意和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积极保护和支持,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时间,并且认真倾听。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为了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化,我们必须要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学过程中通过心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合作探讨,从而实现思想品德知识的共同拥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变成了每个学生发挥的舞台,让学生们在教学中将自己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认识,特别是一些创新的认识,通过交流活动大家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不仅实现了知识的相互学习和促进,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实现学生的探究学习,使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走得更近。
三、通过对话实现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需要借助“对话”来实现。这里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一种在互相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融合互通,共同完成教学活动。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对话与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这一点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其实,从《论语》对孔子教学方式的记载,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已经就有了这样的思想萌芽和实践雏形。
教学实践证明,生活化的师生关系是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才能相互尊重和配合,营造出民主和谐、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产生愉悦感,提高教学效率。
四、组织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学
作为教师,不要让学生仅仅成为一个听众,而是要让他们多看多做,将教学内容寓于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走向生活,使课堂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组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模拟生活,选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意志品德有分析评价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充其量就是把它记住,二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小组讨论、辩论比赛、情景表演、知识竞赛、参观考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活动在思想思想品德课堂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课后的实践活动,让思想思想品德课堂更生动,更具有魅力。课程源于生活。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一事件、每一环节都具有教育意义,生活处处是课堂。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果割断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关心人的日常生活,不关心人的精神世界,不关心真实的生活问题,它将是空洞的、抽象的、苍白的。因而我们的教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现实生活思品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观察、去体验。并用从课堂上获得的思品知识去指导现实的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去升华所学到的思品知识,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更具生活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整合教育资源,密切结合学生实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着生活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方向开拓创新,让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焕发出永恒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曲周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