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少年预言中日开战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erri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明目皓齿的少年是吉野的儿子,他给我鞠躬,也会说“请多多关照”,中文比他的父亲还要好。吉野在中国开设公司已经十多年了,他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有属于他的别墅、汽车;在这座城市里,吉野的生活如日中天。
  “这是我的儿子,前天中午刚到中国,过了这个暑假,就要在这里读书了。我先看一下这些文件,你给我儿子当半个小时的中文老师,完了,我请你吃味干拉面。”
  “不了。”吉野有数的两次请客,到席的中国人没有一个吃饱过,我当然不想再次享受这种遭遇,说,“你先看文件,我在客厅里看一会电视。”
  正是傍晚时分,几十个频道都在播开会的新闻,吉野的儿子把遥控器递给我,意思让我来选频道,我摆摆手,随便吧。这样,我们一边看电视里开会,一边聊天。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三岁,在日本读相当于我们这里的初二,学校里沒有中文课,但他学中文已经三年了,这个暑假到中国来,准备到高中最后一年回日本读大学。
  他问我:“你们中国为什么天天开会?”
  今天是星期天。我真的无法回答,反问他:“你们国家不开会吗?”
  “开,开国会,议员们开会,但不是每天都开会。”他回答。
  “你认为,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会发生战争吗?”他问。
  “希望不会。”我说,“我们中国人都不希望战争。”
  “你们是因为打不过我们日本,才希望不要战争吗?”
  我被眼前这个十三岁的日本男孩问住了。从他稚气的脸上看不到挑衅。他把一个蓝色的塑料夹打开,翻给我看。第一页是获奖证书,有一枚印章和一个签名,后面两页大概是文章的正文。题目是《20××年,向中国开战》。日文与中国文字本来就有相似之处,我看明白了:这是一篇学生写的论文,预测日本未来对中国的战争。里面写道:
  长远的原因:日本资源匮乏,与中国争夺资源:近因:中国统一了台湾,台湾海峡变成了中国的内海,使日本的海上运输成本增加,造成能源供应紧缺,引发经济危机;结论:日本取得胜利,封锁了中国的东海南海;取胜的原因:一、全国共同努力;二、有美国海军的出兵支援。
  中国的少年天才我们听说过,十三岁已经是大学二年级了,但还是天真烂漫的个性。这位十三岁的日本少年能够预测一场战争,这使我吃惊。看不出他的长相有什么不同之处。我想,这不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也不是正常人的本性,这说明他受到了关于危机、生存、战争的教导,说明他的学校他的家庭乃至他的国家都在暗暗地准备着。
  吉野把文件签完后,他和他的儿子一起把我送到门口。“真是麻烦您了。”吉野连连鞠躬,这位不到五十岁就谢了顶的小个子日本男人,委琐卑怯目光混沌。但面对生意,面对酒,面对美丽的女人,他自会目光炯炯神情飞扬,真的让你看不懂。
  从吉野家里出来,溽热的空气让人喘不过气来。我约了几个战友,径直来到东海边。从高耸的海堤上放眼远望,夜海里渔火点点——致远号沉没了,邓世昌和他的水手捐躯了,我们这些曾经的水兵缄默无语。蔚蓝色的中国海里,有我们中华民族太多祈望,歌舞升平的日子里,海的潮音应该夜夜泛起在我们的梦里。
其他文献
他一辈子跟头发打交道,77年中,他为形形色色的人剃头,有达官,有显贵,有名角,也有穷汉。93岁的老剃头匠,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兴衰沉浮。这门手艺,在现代的繁华中,被人们渐渐遗忘。而这位老人,也正如他在获奖电影《剃头匠》中演得那样,寂寞而又从容地见证了一个世纪的兴衰沉浮。  靖奎一辈子都在打扮别人。上世纪20年代以来,他日复一日地同各式各样的头发打交道。无论是梳理还是剃刮,无论是遗老的半刷子还是民国的
期刊
周日,吃过早餐,我骑上摩托车要进城。我住的小区离城里有十公里的路,临出门时我拍了拍爱人的肩,嬉笑:“你说我今天最想做什么?”爱人猜了有十多样事,我都一一摇头。“新茶下来了,我想到城里买点新茶,喝茶,别的,什么也不做。”爱人望望我:“就这呀,有什么乐的。”  回到家,我把手機调到“振动”状态,放进抽屉。搬出藤椅,坐在院内。茶叶在玻璃杯里上上下下地漂浮,像小海马在海水里吐着气泡游动。阳光如温柔的猫咪,
期刊
参加朋友的一个生日餐会,地点在一个极高级的酒店,听说还要来几位重磅人物。为了不显得寒酸,我否定了衣橱里所有衣服,跑到最名贵的店里,抱回那套一直舍不得买下的晚装。对它心仪已久,现在终于有了拥有的理由。  当把那件细腻如丝的晚装穿在身上,突然发现,我周身的缺陷像雨后的春笋采都采不完。第一,我的身材不好,必须饿上两三天才能显出这套晚装的垂感;第二,我的皮肤不够白,必须擦半盒粉才能显出这套晚装的华贵;第三
期刊
1.可以没有电视,但一定要有微波炉。电视基本不看,但微波炉除了解决吃的问题,还有神奇用途:冬天洗热水脸,湿毛巾“叮”一分钟,搞定。  2.尽量使用自助办理业务。不想排队,不想被人叫号,不想浪费时间,不想隔着玻璃扯嗓子说话,不想看人的嘴脸。  3.使用最多的称呼是同学。称呼断层的一代,只有同学才能有效地拉近陌生人的距离,近可攻退可守。  4.可能有兩个手机,但没有一个座机。座机有什么用?不要告诉我你
期刊
我的几个朋友是资深网民,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2小时的日子屈指也有七八年了。和他们聚会,常常听他们说,谁谁谁最近真红啊。我总是一头雾水,像我这样上网就只收发工作邮件的人从来不会瞎逛到误人藕花深处,听他们谈得那么兴起,我于是开始做事后功课,把他们嘴里的大红人名字记着,回家搜索。渐渐地,我开始流连于各大论坛。不管是工作时间,还是凌晨时分,论坛上总是那么热闹,这情景有点像荷马史诗中的场面:众神狂欢。  一大
期刊
人与人不同。因为一部《智人》的电影,话题就从我们的祖先说起。  16万年前,地球上出現最古老的现代人类,即“智人”,那时,人都很傻,很单纯,思想、语言、情感、微笑、悲伤——一点都不复杂,大家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是啊,有什么能比成为人更让人激动的呢?大家和睦相处,共同抵御野兽和残酷的自然环境,日子清苦,却也悠哉。  但是,总有个别人会有其他的一些想法,在大家都茫然若失的情况下,某个人有一些、哪
期刊
平民没有历史。在历史这个舞台能“走几步”的都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在我涉猎的学问中,最势利的以我之见就是“历史”。它宁愿把江洋大盗、土匪流氓请进自己的殿堂,也不会为平民百姓在旮旯里放一个马扎。  就连古代的文学作品也如“历史”一样势利,多情的媚眼总是抛给帝王和英豪,其次便是才子佳人。偶尔有人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也都被打入“小说”之类。小说在清朝前乃下里巴人之作,是市井俗人看的闲书,算不上“主流文化
期刊
休眠的“国粹”就要复苏了。一名交警面对壅塞的路口“扑通”一声跪下,一位记者对采访对象“扑通”一声跪下,还有一个年轻人摸了一下狗,狗主人说把狗吓着了,逼着年轻人当街下跪。这后一项跪是活该的,摸狗排在偷鸡之后,为人所不齿,况且那小子只知道前人在洋鬼子面前尚能混个与狗齐肩,不知比洋鬼子还可怕的是同胞中的新贵。而前两项下跪是工作跪,是公务人员对“国粹”的创新。  下跪并不全是人类的发明,一些动物在同类争斗
期刊
美国人似乎特别喜欢网络调查,政治大事咱就不说,许多在我们中国人看来鸡零狗碎的事情,也堂而皇之地在网站搞专门调查。我朋友对此的评价是:吃饱了,撑的。说时,他拍了拍自己日渐腆起的肚子。  与朋友身体的中部开花不同,他头部的中间地带头发凋谢得差不多了,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同我一样为生活焦头烂额的人。我拂了拂自己稀疏的头发,说:且慢——吃饱了撑着,那只是温饱水平;吃饱了不撑,讲营养、口味,这是小康。人家美国人
期刊
儿子十分顽皮,在家时,除了吃饭、睡觉、写作业,其余空闲时间都在外面和一帮小孩玩耍,时不时给我惹出些不大不小的麻烦。  一天,我下班回家,见妻子正在训斥儿子,便问何故。妻子没好气地说:“看看你儿子的杰作吧,气死我了!”说着把一团碎布绳索和几根竹竿扔到我面前。原来,儿子和小伙伴玩打仗游戏,缺少做红旗的布,就把妻子的一条红纱巾剪成了几面小旗。我听后也很来气:这不是一个小败家子吗?现在把一条纱巾剪了,明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