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于禁忌之美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ahabook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上世纪末,我国步入改革开放高潮时期,经济改革,思想文化解禁,网络技术发展成熟。由多元外来文化带入中国内地的“耽美文学”在这一时期受到了90后的热烈追捧,于全社会范围内蔚然成风,满足了90后对旧制陈规的叛逆心理,反映了她(他)们在高度物质化时代对理想化爱情的大胆追求。
  关键词: 同性恋 耽美 90后 接受心理 社会文化
  *前言
  (一)相关概念
  耽美:最早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为反对自然主义文学而呈现的另一种文学写作风格“耽美派”。耽美派的最初本意是“反对暴露人性的丑恶面为主的自然主义,并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学的意义”。耽美,沉溺于美,详细解释则是“包含一切美丽事物,能让人触动的,最无瑕的美”。后来这个词被日本的漫画界用于BL(boy’s love)漫画上、结果引申为代指一切美型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最后更发展为男同性恋漫画的代称之一。
  腐女:“腐女子”一词源自于日语,是由同音的“妇女子(ふじょし)”转化而来。腐女子的“腐”在日文有无可救药的意思,而腐女子是专门指称对于男男爱情(BL)作品或是女女爱情(GL)作品情有独钟的女性,通常是喜欢此类作品的女性之间彼此自嘲的讲法。如今使用“腐”是代表腐女群体对特定ACG①或者真实世界中男性人物或是女性人物和关系等产生BL或GL幻想,能够理解男同性恋或女同性恋并且不歧视不反对,还为这种超越性别的爱情给予肯定的立场的人(具有相同爱好的男性称“腐男”)。
  伪腐:伪腐又称伪腐女,她们支持的不是同性之间的爱,而只是美型人物的外貌。典型的伪腐就是把正常向,乙女向的作品当做腐向(腐女可以自己YY②里面的人物,但是伪腐纯粹不承认这是普通向作品,一定要把这说成是腐向),并且常常会黑乙女向作品中的女主角,并称之为“妨碍CP③的存在”。还有是指那些在异性面前大谈BL、GL(即girl’s love),极力标榜自己的恶趣味,但其实心中并不是真正的腐女,只是害怕异性所导致,有的甚至希望以这样的形象来使异性尽量与她保持一定距离。
  (二)论题概述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耽美”一词伴随着日本漫画、动画、小说以及影视剧作的大量传入而进入中国年轻一代的视界,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大胆的思想内容而在广大年轻女性人群中受到热烈追捧,这些“新奇”的故事就像是一阵春风,迅速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催生出大量与“能够搬上台面的”主流言情小说取向截然相反的“耽美”言情作品。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这种所谓的同性恋文化的存在并不罕见:人们耳熟能详的“断袖”、“分桃”等故事的时代背景可以追溯到汉朝,远远早于男风大盛的魏晋南北朝;各朝各代的官史野史在修订时对社会各阶层好男风的行为均有丰富记载;“公子”、“兔儿爷”、“娈童”等对同性(尤以赏玩男色为盛)性对象的独特称呼形形色色;而关于同性恋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古代也是层出不穷,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也难落俗套地含有描写同性恋的情节。
  而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男风盛行与如今的“耽美”文学爆红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在对待同性对象的“观赏”心态、存在的阶级身份落差、古代从事同性恋文学写作的作家群体多为男性等等方面,而本文将把目光聚焦于现代耽美文化,尤其关注90后年轻一代对于同性恋文化的接受心理,理性分析耽美文学广受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女性关注这一现象的“心理动因”,并且对目前网络媒体以及青年群体中出现的所谓“搞基”热潮的现象进行评析;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部分国家尚未认可同性恋以及同性婚姻的合法性,笔者希望本文能够引起更多人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有关同性恋的歧视、偏见、误解以及盲目凑热闹等不和谐甚至犯罪行为的关注,力求维护同性恋的正当权益,最终能够将耽美文化和同性恋的情感诉求光明化、合法化。
  *叛逆?还是回归?
  中国的历史传统无法回避男同性恋文化,古人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有明显玩味和轻贱的价值取向,这是因为在当时同性构成夫妻关系既是无法提升社会生产力的举动,更是违反天理人伦的行为,于是理所当然遭受着上位意识形态的憎恶和伦理道德层面的诟病。即使如此,同性恋文化却能够坚强地延续至今,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对同性在情感上的至高认同与依赖是人本性的一部分,即是说人类情感中的这种至高认同极有可能原就与性别无关,而只是与对象有关;其二,同性恋文化的生成是必然,遭到抵制和压迫也是必然,而被压抑的人性不会轻易走向灭绝。
  人类因作为自然的产物,故而本能地遵循着自然赋予的生产规律。但是“异性相结合方为合理”这种思维定势的形成本是基于生殖繁衍这项种群需要而产生的,如在低等动物的世界,为了种群生存与发展,“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现象并不足为奇。但当人类智慧开始在地球上闪光的那一刻,人类作为超越一般动物的立场就已经形成,身为动物的本性多少会有存留,但是将与一般动物的本能冲动无异地反射树立成为一种道德准则对其余超越一般动物诉求的可能性加以约束,本质上是违反人性的举动——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在1970年发展为“七层说”,后三层需要为人类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可见在此前人类已经清楚认识到自身所需求的早不再局限于繁殖。2009年左右,日本的一位女性为了让新结识不久的同性好友“得到幸福”,毫不迟疑地出手杀死了性骚扰那位好友的男性上司,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才得知凶手本人曾因职场性骚扰失去了美好的恋情和前途大好的事业,她“无法容忍作践朋友未来的男人”于是宁愿杀人也要保护朋友。生活中的大量经验告诉我们,人的审美和情感倾诉的需求在遇到相似生存事件中的同性时往往能够获得更多心理层面的共鸣与精神满足,即处于“共感”(empathy)心态圈中的“同性相惜”。我们日常所维持的“哥们”与“闺蜜”的关系,或有可能在很多时候仅因一道人为的“禁忌”命令而止步于自由的爱情圣殿前。   中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迎来了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大变革时期,“知识分子化身智识分子”,对自身的历史伤痕进行沉痛反思的年轻一代与此同时受到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与70年代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个性化思潮影响。在“五四”精神破除对封建道德的迷信之后,80年代的中国文学包括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先锋文学等开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体无意识”的疯狂进行了痛定思痛的否定与批判,人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其自由、价值和尊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终于得到了主流的认同和推崇。文化接受领域的扩张与自我中心的认同是90年代末以“耽美”为名的同性恋文化在广大普通人群中也能得到接受和认可的先决条件,思想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开放”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垮掉的一代”与当今我国的社会文化融合并顺应传统文化的惯性发生了本土化的转变,使那些出生于90年代的人们接触的基层文化氛围中早早潜伏了追求个性和新异的“逆反”因子,此外,由于祖辈父辈所经历的“文革伤痕”在无意识中的传承,同时异常迅速的市场化步伐加速了社会腐败、拜金主义、人际关系利益化等阴暗面事实的滋生,在成长中长期目睹极具“现实”的生活的“90后”基于自身经验,过早对“自由理想”的预构产生了幻灭感,对目前功利化竞争社会中道德、伦理、社会舆论甚至法律规则产生笼统而极端的质疑与叛逆——于是,对“耽美”这种超出大众接受范畴的文化的追随便成为了站在心灵废墟中的90后寻求心理释放和信仰重建的重要途径之一。
  *猎奇?还是真爱?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在耽美文化圈中有一点很重要,即喜爱耽美的人并非绝对属于同性恋。那么,当“腐女”在谈论耽美时,顶着来自上下左右鄙夷惊异目光的巨大压力,她们究竟是为什么在坚持?是一时兴起感到自己猎奇取向得到了满足?还是为了“真爱”?
  在对一千多名网络腐女进行随机访问调查后发现,接近65%的受访者表示起初想要涉足耽美是出于一种“猎奇”心态,常态的言情已经看腻了,而有关同性恋的故事成人社会越是讳而不谈,她们便越想去了解那未知的神秘,这或许是耽美对于她们而言的魅力所在;有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在接触了耽美文学之后,认为如今市面上大为火爆的普通言情文学中包含了太多重复又脱离现实的情节设定,而身边又有太多现实例证表明“爱情”在异性之间是“靠不住的”,甚至有受访者留言表示“男女之间的爱要么为了性,要么就是为钱,不过是利益间交易,只有同性之间才会有真爱”,所以她们宁愿背负“心理变态”的骂名也要毅然舍弃异性间的爱情谎言,去追求所谓的“真爱”,对她们而言,耽美作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其崇拜心情俨然远超对待一项兴趣爱好的程度。
  根据网络投票,腐女群体分布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如东部沿海地区等,参见图表1),外向的经济、发达的科技和先进的教育使她们见多识广并且从小由环境养成了一定程度的开放包容的胸怀;而接受耽美文学的时期大部分集中在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青春期(参见图表2、图表3),处在这段敏感时期的青少年情绪波动大,变换快,好恶选择容易走向极端,文学虚构与现实的些许差距往往能对她们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当代社会正处于精神文明建设空缺、至高信仰缺失的时期,意识形态的强制宣传和成人“绩效输赢”规则的“被接受”激起了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而当他们将他人强行塞给自己的偶像粗暴打碎后忽然意识到,自己没有了精神寄托,如同船只失去方向,这种漫无目的漂泊只会造成精神的空虚疲惫,于是他们想到——既然现有价值观不值得自己信任,那就由自己去寻找一个全新的、值得信赖的价值取向。由此纵观90后耽美文学接受群体,“真爱”一词从她们口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这侧面反映出90后对重塑“真爱”信仰的极度渴望——“耽美”文学作为对普通言情文学的解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大胆呈现“唯美主义”的纯爱,这些故事的情节动人之处往往涉及主人公对俗世伦理道德的背叛、对实用主义所追求的“爱情结果”的背弃、对自己真实心情的大胆认同、能够用包括生命在内的至宝去换取一场“背德爱情”的尊严,而这些正是当代人群不断追求物质化爱情时所欠缺的。这些90后在对“现实”的片面解读与青涩抗争中勇敢坚持了自我的眼光,虽然清楚感觉到自己的任性甚至扭曲,但他们无可避免地陷入沉醉、陷入对自我以及同类们自豪与感动中,仿佛是一场神圣的献祭。
  (图表1)
  (图表2)
  (图表3)
  *诱导?还是解放?
  由于出版限制与道德法规的禁忌,“耽美”文学的接受群体往往集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腐女群体之间往往拟定有一套集团内部才能解码的“特有名词”作为暗号,便于进行定时定点的“地下活动”,一边体验着离经叛道的危险快感,一边为自己属于一种特立独行的“小众”群体而感到骄傲。但是耽美爱好者们又往往怀着一种自相矛盾的心态:一方面需要周围环境认同自己的这种“叛逆”,渴望身边拥有志同道合的同伴;另一方面,又相当反感越来越多的人涉足自己最为关切、视为“净土”的领域,尤其是一些对同性之爱抱有单纯猎奇心态的人群(“伪腐”集团)。随着网络技术在中国发展的日益完善,信息传播和交流越来越快捷,原本以为自由而隐秘的空间也很快暴露在越来越多的人视线中。一个集体一旦成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无法控制,陷入意见矛盾甚至冲突是必然的结果——自由得不自由这样悲伤的结局是早期入门、自诩为“正统”的耽美爱好者们无法接受的事实,为了保护自己的信仰成果和美好回忆,今后耽美圈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即所谓的“腐道”——便应运而生。
  数年前,以90后耽美爱好者为主力军的“正统”腐女因同类认同心理自发组成的“腐女联盟”在网络上发帖,喊出了“同人女和腐女有义务比一般人有文化、有素质”的口号。该口号一经提出,即引起网络社区上的巨大争议,散落于各个角落的腐女们因此发现了能够接纳自己的组织同好,而该口号因为包含着“正统”和“一般”等字眼,类似阶层区分的性质同时也受到了很多舆论的指责批评。由此,腐女联盟同“伪腐”和“反腐”之间的网络口水战首次正式大规模打响,关于耽美文学是对“纯洁的向往”还是“变态的深渊”的唇枪舌战直到今天在网络上依然随处可见,有的甚至已经波及到了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原本只是一场对内部成员的整顿和肃清运动,于无意中被曝于光天化日之下,几多巧合地将耽美文学与同性恋文化从秘密的“地下活动”给抬到了地面上,从而引起了社会各层面的关注。   在诸多关注中,不得不提到关于同性恋爱中的性爱描写。由于我国内地传统逻辑下性教育方针的保守与落后,反而促成了80和90年代性解放时期网络色情的泛滥。上文已经提到,人性本是不可压抑的,性爱活动作为人性表达的一种,其本身亦是如此,对色情文化的全面禁止则变相助长了青少年探求心理。在对某网络耽美文学论坛部分会员的私信采访中,受访者为高中以上在校生或刚参加工作的“早期90后”女性占了很大比重,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未成年时曾经阅读过含有性爱描写的同性恋文学作品”,小部分的受访者提到自己在首次接触同性间性爱时“甚至还不很清楚异性之间的那种事”,约四分之一的腐女因自己的这种“特殊爱好”一直没能享有正常的爱情,17人曾经因为这种“过于开放”的爱情观的分歧而拒绝异性的求爱,理由是“异性难以给自己平等并且细致的关怀”。相当令人惊讶的是,凡接受咨询的论坛会员无一例外认为“性是爱到极致时的必要表达,绝不应该是爱的目的”,她们丝毫不后悔失去爱情,也不曾动摇将“腐女”的身份维持下去的信念,“如果连这种同性间的真爱都无法理解,那样的异性不值得相信。”
  由此可以说,我们需要承认网络的开放给90后年轻人提供了了解性知识的平台,同样,网络对年轻人性爱观念片面理解和性取向的改变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网络虚拟社区如“人人网”和“脸谱网”、网络即时消息流通平台如“微博”和“微信”等等,这些网络产品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全球各地阴暗面的事件以及人与人之间钱权交易和利害关系赤裸呈现并且迅速传播,由于网络服务站对即时消息难以逐条判断真伪,网络空间潜藏的片面虚假信息必然容易误导年轻人理解整个社会的眼光和思维;此外,腐女群体中女性数量之所以会占绝对优势,也是由于在文学作品以及现实世界里,爱情悲剧的弱势方和受害者往往由女性来扮演,女性在男权社会体系下长期遭受男性的利用、玩弄和背叛使得女性尊严受到严重损害,早在《诗经》中就有“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警示,如今,西方的女权主义思想凭借低成本的网络文学和流媒体平台得以在我国学术界以外的平民阶层中广泛传播,在90后年轻人心中形成的却只能是一个“女性为尊”的朦胧概念,这种“朦胧”使得90后新女性对于自身立场越加不同于五四时期的“女性解放”,耽美文学给了现实女性一个机会去控制男人的人生、主宰男人的命运,使得男人同样经历以往女性所受到的压迫、折磨以及种种不平等对待,女性创作者与读者借此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与之矛盾的是,耽美文学往往将女性角色设定平面化、消极化,以腾出空间给男主角“发展感情”。这种不正常的矛盾是因为女性对自身性别价值判断的犹豫,同时也是由于90后对女性主义“朦胧”印象以及耽美文学的行文定式所造成的。
  身为独生子女的90后们在耽美中发掘重建对人间真爱的信仰,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养成了性格中强势与消极的对立成分。在内心深处,她们渴望着能获得和异性完全平起平坐的权力(甚至希望成为双方关系中的主导者),以前那种传统的性别与性格特征之间的等号渐渐消失,比一些男生表现得都要“豪放霸气”的女孩子也越来越多。很难说这是一种进步,因为心理强势不能替代女人作为社会人的价值,性格中性人的增多实际上是对女权主义以及女性价值的双向摧毁。
  *生存?还是毁灭?
  只要平时经常看报上网,现在我们对“基友”、“拉友”这类名词耳熟能详。实际上这些词都是同性恋文化圈中流出来的变种词,“基友”源于粤语“基佬”,即对男同性恋者的称呼,带一定轻蔑歧视意味;“拉友”来源英文“lesbian”,中译“蕾丝边”,意为女同性恋,港台称女同为“拉拉”,“拉友”一词便延用了“基友”的造词方法诞生。原本“基佬”、“拉拉”的称呼都比较轻浮而且失礼,但是变成“基友”、“拉友”后歧视意味被刻意淡化,反而成为了人人都可以讲的日常词汇,现在多用来形容同性之间非一般的友谊,也就是“哥们”和“闺蜜”。同性恋词汇步入公众生活,为年轻人所接受,这或许可以看做是公众意识的一次包容,然而我们整个社会的这种“包容”恐怕仅仅是针对词汇本身,而无法面对同性恋文化的全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媒体包括网络对于这类词汇的滥用并不能给同性恋群体带来真正的自由和阳光,反而会对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明说的麻烦。
  客观而言,第一批自视为“正统”90后腐女群体目前都已长大成人,走上社会的她(他)们,内心依旧怀着对同性恋以及同性恋文化的认同和景仰,在很大程度引起了全社会对同性恋这一“背光群体”的认识以及关注,而这对同性恋社群的生存也是有利有弊的。其好处在于,社会的多数终于能够正视这一群体,了解并且试着接纳他们,不再歧视、不再回避,这对他们的感情是一种尊重;同时这种文化现象的流行,能够争取社会道德伦理对同性恋的宽容,并且指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现状,以促进未来我国对这一合情合理的人性表露作出正式的、法律文书形式上的保护和尊重。然而在另一方面,据美国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全球人类有80%都存在双性恋倾向,即在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的环境下,大部分人类爱上同性与爱上异性的可能性是相同的,而耽美文化在90后群体中的广泛流传很可能带来一部分年轻人的性向扭转,性别意识“模糊”,随之也会引发离婚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中国社会学家李银河老师曾在自己的社会调研著作中提到,很多明确性向的同性恋者并不希望外界的太过关注,因为人的好奇心总是难以满足的,总会有那么一些热衷围观的好奇人群像看动物园里的猴子一样去打量窥视他人生活,这样下去必将侵犯对方隐私权和人身自由权,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耽美文学作为文化对社会的反映,本质属于人类文明创造的一部分,完全没有必要人为地去进行炒作或者抑止。对于90后以及新世纪“00后”的耽美文学接受群体,社会需要予以客观的评价和自我反思,年轻人需要的不是所谓的“心理疏导”,而是全新的信仰价值体系。
  *结语
  万事万物都有其双面性。处在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中的我们,应该接受古今中外的前辈们对“人”的研究的宝贵成果,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尊重不同的客观事实。但是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环节,任何客观都必然有着它的尺度,一旦超越了那个尺度,任何无节制的“人性”都将转化成所谓“恶”的能够伤害同类的可怕利器。
  耽美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不断的发展前进中,也许能够万古长青,也许很快被淹没于历史洪流中消隐不见;但是90后群体对耽美文化的接受批评给当代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全新冲击却是不可忽视的。这一文化现象今后还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目前难以定论,值得我们期待。
  注释:
  ①ACG: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是动画、漫画、游戏(通常指电玩游戏或GalGame)的总称.
  ②YY:网络用语,即“意淫”,靠大脑想象满足情感需求,又称“脑补”.“意淫”一词原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醴曲演红楼梦》.需要注意的是YY与意淫都是中性词,它在很多程度上表明人对自己求之不得的事物的心理愉悦与追求,仅仅将它与性关联是偏颇并且失礼的.
  ③CP:英文夫妻(couple)的缩写,即“配对”,彼此性别不限.
  参考文献:
  [1]杨揄熹,刘柏因.全媒体时代的迷文化研究——以耽美迷群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3下半月.
  [2]郑丹丹,吴迪.耽美现象背后的女性诉求——对耽美作品及同人女的考察[J].浙江学刊,2009(6).
  [3]卢衍鹏.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J].社会科学,2011(07).
  [4]杨雅.“耽美”现象背后[J].青年现象,2006(7).
  (*声明:本文所涉及数据均收集自互联网,表格及图片版权归作者尤微本人所有)
其他文献
摘 要: 子君、刘巧珍由最初地勇敢追求到悲惨走入爱情困境,一般认为把两人自身觉悟的程度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严酷作为悲剧的罪魁祸首,但是传统男权社会观念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读《伤逝》、《人生》,两位女主人公的生活仍然紧紧围绕爱情展开——爱男性,以及被男性爱,当爱和事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时,在男性视阈中会明显地展现出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提出对女性脱离生活实际的苛求,不仅是主人公的男权意识强烈,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几种上作文课的方法谈起,提倡学生要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写作文要抓住身边的事、熟悉的人来写,要抒写自己的真实情感﹔提倡教师上作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由不愿上作文课到乐于上作文课,由不喜欢写作文到喜欢写作文。  关键词: 观察 体验 感受 真情实感 积极性 写作兴趣  传统的作文课,总是这几部曲:学生写作文——老师批改作文——老师评讲作文
摘 要: 阎连科在小说《丁庄梦》中不仅揭露了中原地区农民的精神性弱点、人性中的恶与美,而且揭露了这场悲剧的时代性。读者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无一不感受到阎连科的诚挚心灵,以及对于农民的深切同情,《丁庄梦》正是作家怀揣着时代良知所做的一场诚实揭露。  关键词: 小说《丁庄梦》 精神性弱点 人性 时代性 诚实揭露    阎连科的长篇小说《丁庄梦》一经推出,就被冠以“饱蘸血泪”、
摘 要: 长久以来,对鲁迅的评价几乎已经盖棺定论了——“民族魂”、“硬骨头”、“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等。鲁迅的被神圣化令公众与鲁迅产生了很大的隔阂。本文从鲁迅矛盾的性格和孤苦的心境着手,展示了一个有着丰富多面的鲁迅:鲁迅正是经历了和常人一样的挣扎、痛苦,获得了“鲁迅式”的特质,方才凤凰涅槃,成为一代伟人。  关键词: 鲁迅矛盾 孤独 痛苦 伟大    一、矛盾的鲁
摘 要: 师范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未来教师的质量,从而直接影响国家的人口素质和人才竞争力。师范教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和内容又决定了教师的质量和水平。本文以具体院校为实例,通过对中美两国师范教育课程的比较,认识各自课程的价值和特点,同时对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进行反思,旨在借鉴美国优秀经验,通过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师范特性和重视实践课程等方式完善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从而提高师范教育质量。  关键词: 师
摘 要: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同学们主动评改、乐于评改,更要抱着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来评改,并做到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互评互改 实验意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学生作文,就要教会学生批改作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作文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
摘 要: 上世纪六十年代,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的提出在社会科学领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极大的影响,教育理论体系强调“个性”、“特殊性”的地方性文化就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被提上了日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色。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对文化信息的选择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借助“走近顾炎武”地方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文化
摘 要: 明末清初乃至整个清代,白话小说以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优点而虎踞文坛,蔚为大观。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金瓶梅》、《儒林外史》,直至《红楼梦》的出现,古典文学由文而白的趋势毋庸置疑,但文言小说自宋以后便逐渐没落,至明清尤甚。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在白话小说盛行的时代,选择文言创作,并且重新赋予文言小说蓬勃旺盛的新生命,给枯竭艰涩的文言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
摘 要: 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备受冷遇,缺少动情的朗读这一环节,语文课堂也变得索然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教学质量每况愈下。针对这一现象我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预热”、“加温”、“沸腾”三步朗读指导法。  关键词: 朗读 “预热” “加温” “沸腾”  一、师者困惑  很多初中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小学原本还能大声诵读、大胆表演的孩子上了初中,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
摘 要: 《四库全书》提要稿成书时间不一,且版本众多,内容上多少存在差异。本文拟从诸本提要稿中辑出有关《汉书》的提要,以此为例,按照各提要稿成书先后顺序,将诸本提要稿不同之处罗列出来,并按照《汉书》书名、卷数、内容、诸人评价等几个方面一一进行比对,从而对《四库全书》提要稿的综合研究作一浅论。  关键词: 《四库全书》提要稿 《汉书》 比对研究  自乾隆三十八年始修纂《四库全书》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