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动物“屈服”于机器人

来源 :科学24小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und7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一群美国蟑螂发现,在它们群体中突然出现了4个“陌生人”。不过这些闯入者的模样与它们并没有什么区别,就连气味也差不多。因此,蟑螂群体选择接受了这些“陌生人”,并欢迎它们加入自己的家庭中。
  然而,新来者并不满足于只是成为这个群体中的普通一员,相反,它们开始积极地影响并改变着这个群体的行为。作为在夜间活动的生物,蟑螂通常喜暗避光,但当这群“陌生人”带头向亮处走去时,其余的蟑螂竟然也开始效仿它们的行为,紧随其后。
  也许这些蟑螂永远都不会意识到,带领它们走向光明的根本不是蟑螂,甚至不是昆虫,实际上是被蟑螂信息素浸润过的微型移动机器人!
  改变行为
  大自然一直是机器人专家的灵感源泉,工程师常常在各种动物行为中摸索全新的设计思路,并建造一些奇异的机器人。例如,像蛇一样灵活游动的机器人、像壁虎一样会爬墙的机器人,还有像蝠鲼一样,能在水中“滑翔”的机器人……不过,如今科学家的目标早已不仅限于仿生学了。
  目前,科学家已经打造了能够融入动物社会的机器人,但他们还希望让这些机器人影响并改变被融入动物群体的行为。“动物拥有群体行为的能力,那么机器人也应该有复制动物群体行为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联系,那么很明显,它们将组成一个新的混合团队,一个同样能够完成集体行为的新群体。”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物理学家乔斯·哈洛伊(Jose Haloi)说道。
  以前文提及的蟑螂微型机器人为例,研究人员通过预先编写好的设计程序,让这些“蟑螂”诱骗真正的蟑螂跟着它,进入目标地点。正是通过这一研究项目,科学家验证了一个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机器人可以融入生物有机体社会,并和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混合(Biohybrid)”社会,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的新群体,而人类则可以利用机器人来干涉和影响生物群体的自然行为。
  除了试图改变蟑螂的避光特性外,科学家也在尝试改变一些鱼类在水中游弋的形式,改变某些鸟类在天空飞行的模式,甚至改变蜜蜂养育后代的方式……
  控制蟑螂
  蟑螂和蚂蚁、蜜蜂一样,都是社会性动物,都会表现出一些集体性的行为。例如,它们不喜欢暴露在空旷的、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因此都会寻找一些神秘阴暗的藏身之所,并聚集生活。哈洛伊和他的同事将蟑螂机器人称为InsBots。研究人员计划用InsBots来操纵蟑螂群体,代替真正的蟑螂做出具有影响力的决定。
  第一步当然是要制造出一批在各个方面都可以以假乱真的蟑螂机器人,幸好研究人员只是需要一个仿冒品,而不是一个复制品,这对于机器人专家来说,可以减少很多工作量。在研究人员看来,动物机器人首先需要能够表现出与目标动物相关的一些信息,比如气味、活动方式等。那么,科学家就要掌握这些目标动物的社交信号,而不同物种的社交信号都是不同的,可以是听觉、视觉、嗅觉或触觉。只有仿冒了这些信号,机器人才能与它们有血有肉的“同伴”进行交流。
  而蟑螂是通过气味来识别同伴的,因此,科学家将如同火柴盒大小的机器人InsBots,包裹在被蟑螂信息素浸泡过的滤纸里,让它们染上真正蟑螂的气味。然后,科学家将十几只蟑螂,安放在两个圆形场地上进行测试。一开始,大部分的蟑螂都会选择长时间地呆在那个相对阴暗的场地,只在27%的时间里,它们才会到那个相对明亮的区域活动。接着,研究人员将蟑螂机器人混入蟑螂群里,随后的情况就如文章开头描述的那样。最终,这个混合蟑螂群进入相对明亮区域的概率增加到了61%。这群蟑螂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些机器人被人为地设定了程序代码——偏好有光亮的地方。
  替身母亲
  在完成蟑螂机器人项目后,哈洛伊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的机器人专家弗朗西斯科·蒙达达(Francisco Mondada),又选择了小鸡作为研究目标。
  早在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刚出生的小鸡会将来到这个世界后第一眼看到的移动物体认作它们的母亲,包括某个人或移动的火车模型等,并对其产生终身不变的依赖性。动物习性学创始人、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康拉德·洛伦兹(Conrad Lorenz)曾拍摄下了他与小鸡的合影照片:在他身后,形影不离地跟着一群摇摇摆摆的小鸡。由此可见,小鸡的替身母亲在外形上根本不需要与母鸡相像。但研究表明,如果这个替身母亲的体型与一只真正的母鸡相仿,那么让小鸡跟随和模仿的可能性更大。此外,在周围环境中,那个发出嘹亮声音的物体对小鸡来说,更有吸引力。
  为此,哈洛伊和蒙达达设计了一个与母鸡大小相仿的圆柱体移动机器人,并为它配备了能够发出嘟嘟声的扬声器,还安装了几个显示颜色变化的指示灯。
  他们让出生9个小时的小鸡,透过有机玻璃墙,看着这个被称为PoulBot的机器人来回走动,并让它不断发出嘟嘟声。在接受了3个小时的“印象课程”后,213只小鸡和PoulBot机器人被一起安置在了实验场地上。没过多久,就有约60%的小鸡紧跟着PoulBot在场地上四处转悠,而且有些小鸡还非常依赖这个机器人,甚至寸步不离。为了防止过于“忠诚”的小鸡被机器人的轮子刮伤,研究人员甚至得在它外面安装一个由有机玻璃制成的保险罩。
  借助于PoulBot机器人,生物学家可以对小鸡的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通过在小鸡群体中安插机器人,我们可以做一些有关动物社会性行为的实验。”蒙达达说道。例如,在一群小鸡中,当只有一小部分有强烈的母亲印象时,它们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它们的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改变吗?研究人员希望PoulBot能够在人类的控制下,帮助他们回答这些问题。
其他文献
直径为305米的阿雷西沃望远镜自从1963年建成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射电望远镜。不过如今,这个“世界第一”的名号恐怕不得不拱手相让了——中国的500米孔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将于2016年完工,而在近日,该工程已顺利实现圈梁合龙。  其实,早在1995年,我国天文学家就已提出了在喀斯特洼地中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设想,并选址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洼地。2007年,
心海波澜  离家出走,一定是亲子关系中最伤人的一种举动。谁都知道这样会伤害父母、亲人,更伤害自己,可是有些同学却依然有这种冲动,甚至付诸实际行动。这不,正在读高一的小明因与父母大吵了一架,就悄然出走了。  心星点灯  小 明:哎,离家三天,钱也没了,不知该往哪里去了!  咖啡豆:回家吧!家才是你最好的去处。  小 明:不想回!回去还得吵架。我现在和老爸老妈已经无法沟通了。  咖啡豆:你父母有那么令
如果你想参与一项男女老少皆宜,而且对场地要求不是特别苛刻的体育活动,那么,打羽毛球应当是你的首选。吹个球近年来,由于受到活动场地及参与人员的多种限制,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似乎越来越难,一些大型体育项目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么,那些原本参与其他项目的运动爱好者们都去哪了呢?原来,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走向了一个地方——羽毛球馆。羽球溯源早在2000多年前,一种类似羽毛球运动的游戏就在中国、印度等国出现
宇宙是否一成不变?事实上,它跟我们一样,也在不断变化。英国科学家观测了1万个星系,结果发现,它们在过去80亿年里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许多原始扁平旋转盘状星系变成了椭圆状星系。研究人员对这个现象提出了两种假设:其一,椭圆状星系可能形成于两个盘状近距离星系簇,由于它们彼此距离很近,因此会在引力作用下融合成为一个无序簇状结构;其二,圆形扁平星系中的恒星逐渐向星系中心迁移,最终形成混乱椭圆形结构。天文学家
在今年举办的巴黎航展上,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宣布,他们将向国际货运市场推出载重能力达到21吨的新型混合式重型运输飞艇——LMH-1。  LMH-1其实是一种比空气更重的飞行器,其80%的上升力来自汽艇内部的氦气,其余20%则与其坚硬外壳所产生的空气动力学效应有关。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LMH-1的巡航速度为60节,飞行距离约为1660千米,有效载荷最高为21吨,可以搭载19名乘客。它
来自美国和韩国的研究人员,在实现了基于电偏压悬浮石墨烯材料发光的基础上,采用将小片石墨烯连接到金属电极上,使其悬空于基底材料上方并加载一定电流的方法,成功制成了世界上最薄的灯泡。石墨烯仅有一个原子的厚度,是碳的理想晶体形式。科学家表示,这种新型“宽带”光源可以被集成到硅芯片上,为实现可折叠且透明背景显示技术,以及基于石墨烯的硅芯片光通讯技术铺平道路。目前,该研究小组正开展进一步研究工作,继续提升这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于近日发现了三颗异常孤独,距离地球10亿光年左右的超新星。它们处于偏僻的宇宙空间,周围几乎没有星光,距离最近的恒星集群都有数百光年之远。这也意味着它们早已脱离了各自原来的群体,而它们彼此之间的距离大约为100光年。目前,这些流浪天体还无法被人们观测,只有当它们发生超新星爆发,释放出异常强大的能量时,科学家才可能通过哈勃望远镜观察到其周围的情况。天文学家之前认为,超新星都会
巨型麦哲伦望远镜组织近日宣布,其合作伙伴已承诺投资5亿美元建造新一代极大望远镜,建成后的巨型麦哲伦望远镜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按照计划,这一项目将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主导研发。建成后的望远镜将拥有7面反射镜,其聚焦能力是目前最大光学望远镜的6倍以上,观测清晰度是哈勃太空望远镜的10倍左右。巨型麦哲伦望远镜能够让科学家更加深入地观测宇宙,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接近时间的起点。目前,该项目已选址于智
每天你都会积累新的记忆,但随着不断进行的新探险,你的大脑会被塞满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大脑会对记忆进行删选,遗忘其中部分信息,这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神经成像技术,科学家发现,学习新事物会加快大脑遗忘的速度——旧信息会对大脑记忆更有用的新信息造成干扰。当两个想法彼此竞争的时候,大脑会对造成干扰的想法进行压制,使存储旧记忆的神经网络慢慢萎缩。不过,被遗忘的信息其实只是很难从脑海深处被提
人体干细胞自我更新和产生新组织的潜能几乎是无穷的,这些特性使得干细胞成为实验室,乃至医学应用上的重要工具。在生物学或医学研究领域,干细胞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其潜能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干细胞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在医学上又有哪些惊人的潜能呢?干细胞从哪里来人体大约由60万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分属220种细胞类型,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人体机能庞大复杂,却杂而不乱,原因就在于支撑人体的几百种细胞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