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园遇见“老乡”黄日葵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gri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燕园,我很喜欢在无课的日子到静园走走,那里四季都有花开,充满生命力。更值得注意的是,静园的北侧伫立着北大革命烈士纪念碑,掩映在翠柏间。红色的大理石上刻着北京大学师生中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期间牺牲的八十三位烈士的名字。我每每静默许久,凝视这些名字,在静园的静谧中,我依旧能清晰地感触到不平静的,甚至是激昂热烈的红色革命的热情。从未熄灭的热源,透过石板,透过时光,成了静园、北大的红色生命力的源泉。我想,我必要继承北大精神,将红色的火种传递播散。
  可使我困惑的是,在目下这个时代,若想要着力学术研究,我又能否以及该如何传承这份红色基因呢?
  不日前,我看到“日葵杯”的征文信息,看到“北大烈士”的身份,这些突然将我的记忆与纪念碑上的“黄日葵”这一个名字联系起来了。在“李大钊”等熟悉的名字后,“黄日葵”三个字不免让人感到陌生,而我对他却是早有印象,因为我由这个名字想到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觉得这是个充满生气与热情的名字。想不到还是广西老乡!一时倍感亲切——初入北大,就如同嫁入忠烈名门的新妇,此前的功名荣耀都是“夫家的”,我虽将要与它荣辱与共,但始终带有敬畏感和距离感;而如今我竟找到了“娘家人”。如此契机,驱动着我去与“老乡”黄日葵“交谈”,去探寻他在北大的足迹,去感受血脉中流淌的红色基因。
  深刻学习了黄日葵的事迹与精神,仔细阅读了《黄日葵文集》,我更切身地感受到他的爱国之心和革命意志,随即生出满心热血,久久不能平复。不消说,他英勇的革命事迹与形象已被许多人准确全面地刻画,我很难做得更好了,但我还有想说的,便是黄日葵解答了我的困惑: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当下,对于手持笔杆、想要在学术上着力之人,我们该如何继承、运用并发扬红色革命精神。
  从黄日葵的行事中能看到两个原则:有系统、不散漫。他参与李大钊秘密组织的马克思学术研究会,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有意识地协助李大钊召集引导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学习社会主义,统一思想;在各地他也始终配合中共的各项工作,坚定信念,帮助群众认清形势,投身革命。在学问上,他在《至黄玄》中提出要实行“生活革命”:“要将学问弄出个头绪,诸事要使它有一定的规则。” 实际上这正说明了做学问的基础要点所在:通过探究规律,将学问研究透彻。
  进一步讲,学问研究、文学创作不会脱离、不应脱离革命精神。革命不仅是指形式上的推翻摆脱落后的、腐朽的事物,也在于其本质能让事物焕发新生命、展现新风象。在《黄日葵文集》中,能看到一个富有诗意才情的黄日葵,他的诗篇同样包含革命精神,一方面是能养成、充实、激发生命力的,另一方面是维护人权、反抗强暴的。正如他的自我评价,这才是“投合了人心和时代的需要”的诗风。这也正是黄日葵给我们进行创作、研究的启发:要有时代精神、要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也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因此,新时代学问方面的红色革命,是革去无病呻吟的、闭门造车的落后局限的错误的认识,使知识的研究与应用符合人民意志、有益于时代。正如黄日葵在《文学的讨论》中写道:“愚意当目下这个时代,与其架空提倡什么主义(文学上的),不如换气一种切合,有益于现在人类社会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人心生了根,将来生发出来的苗芽——文学作品,自然有了它的主义了。”
  也许,我们关注黄日葵最显著的事迹是他的革命实践,但他的革命精神与智慧随着对其文字的深入探究,愈发能看见其中的普遍適用性和持久的生命力。在《关于终身志业》中,他提到:“终身欲从事之事业:著述、教育,并以之为工具,求达人类社会改造之目的。”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黄日葵的智慧在革命战斗实践中得以出色展现;而当下他最初的意志依旧给我巨大的启发:以改造人类社会为目的,著述、研究都可以为工具。当下的红色革命,是实现中国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的是坚定“四个自信”,不可忽视的是其中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离不开学问之探索,文学之创作。值得一提的是,黄日葵特意附上“与我终身事业很有关系”的想法:“我的梦想是将都市村落化、村落都市化,故很欲从事农村的运动,尤其想调查广西农村和苗瑶各族的风土生活,因这里有很多的文学和历史材料。” 其中着重彰显了他对于家乡广西的热爱与信心,这不正是“文化自信”内涵之体现?充分肯定着广西自身的文化价值与文化生命力。
  我想,若不是在燕园遇见黄日葵,若他不是“老乡”黄日葵,恐怕我无法有如此驱动力去深切感悟与学习他的事迹与意志,更遑论真正接住北大“五四精神”的当代接力棒。在他冥冥的指引下,我会坚定向前,努力成为新时代下的“革命”斗士。
其他文献
六月仲夏,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代表们齐聚一堂。一次青年人的盛会,放飞青春的梦想,点燃青春的激情。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在未名湖畔寄语广大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勉励其“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回信鼓励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
期刊
【名师简介】  豆党锋,从教以来醉心于高考作文教学及高考作文命题研究。出版个人作文教学专著《高考作文十大满分基因》(吉林摄影出版社),《高考作文高频主题突破专号》(中华书局出版社),《题源:高考作文命题之源》系列(吉林摄影出版社),《高考作文考前100天专项突破》系列(吉林摄影出版社)等数十部;主编和参编《高考作文提分神器》(开明出版社),《高考作文素材运用一步突破》(南京大学出版社),《疯狂作文
期刊
重点注释:  ① 上邪(yé):上天啊。上:指天。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② 命:古与“令”字通,使。  ③ 衰(cuī):衰减、断绝。  ④ 陵(líng):高峰、山头。  ⑤ 雨(yù)雪:降雪。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⑥ 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  翻译改写:  上天啊!  我渴望与你相爱相知,  让此情永不断绝衰减。  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  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  除非
期刊
【编者按】  网络时代小康社会,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满足了我们的眼睛却安抚不了我们浮躁的心灵。来一场经典阅读吧,让我们在经典阅读中找到精神的依托和创新的泉源。本栏目旨在通过倡导“经典阅读”,分享阅读体验,达成“悦读经典”的目标,实现立言立人之理想。  【作者与作品】  大才子的“小”创作  《围城》的作者钱钟书放在今天就是一枚妥妥的学霸。据说,他4岁识字,15岁开始系统阅读《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
期刊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题记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的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道敬重和爱惜的民族是无可救药的。”在中国五千年的血泪史中,有多少中華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着,他们用热血灌溉出我们脚下的土地。历史不断向前,处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传承红色革命基因是每个中国人的任务,
期刊
【编者按】  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涌现出一批民族英烈和众多英雄群体。  其中,广西的第一位共产党员黄日葵的事迹更是值得广西的后辈了解、学习,而中共桂平市委宣传部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合办的“日葵杯”征文比赛可谓躬逢其盛,值得大家好好关注学习“讲好英雄故事”。  ——张华峰
期刊
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日新月异,凝练了许多富有时代发展特征的发展理念,而我国所取得的无数成就都离不开这些理念的指导。四十年风雷激荡,四十年砥砺奋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再到美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我们更应继往开来,以不断奋斗的姿态,荟萃理念精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  (近年来,高考在形式上凸显“情境性”“任务性”,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关
期刊
【作文题目】  作文题目1  “慎独”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为境界。《礼记·大学》云:“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的表述少了一个字:“君子慎其独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即便在闲居独处无人注意时,也能谨慎行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则。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目2  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理综考试结束后,很多师生认为第8题“表述错误的
期刊
模式议论文写作与高考作文可以联姻吗?当然!而且是绝配。现我试以2018年全国高考作文卷第三号为例,阐述如下。一、什么是模式议论文写作  模式议论文写作的内核是思维取向,即考生面对作文题目,选“取”何种素材,朝“向”哪个方位思考,是向里还是向外、向上还是向下、纵向还是横向、正向还是反向……由“取”什么与“向”何方两个要素相结合,从而构设理群,完成写作。可见,模式之谓,首先是思维模式,然后才是文章模式
期刊
随着中考、高考的结束,“谢师宴”又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近日,不少地方专门发通知,严禁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违规操办“谢师宴”。  不少人觉得,情感是需要表达的。离别在即,对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培养,学生、家长怀感恩之心,若是单纯请老师吃个饭,表达一下谢意,未尝不可。感念师恩,这是“谢师宴”曾经盛行的重要原因。可是,一些地方的“谢师宴”却越来越偏离本义,有的成了家长之间财力的大比拼,家长们互相攀比,酒楼越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