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以“学生知心友 青春引路人”为目标,根据学生特色,针对不同需求,建立“四制”人文关怀路径,为大学生辅导员工作更好的开展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辅导员 人文关怀 路径
一、引言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个性需求出发,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状态,关注学生思想变化与精神需求,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面对差异化的学生,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找到家的感觉,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重在探析辅导员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二、辅导员工作中人文关怀内涵
人文关怀是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个性为基础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表现为对人需求、尊严与价值的尊重与关切,以及对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追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需要关注学生价值、强调学生尊严,关心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引导中,不断寻求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能更好地面对人生、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辅导员来说,在工作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一种充满关心与关爱的情感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也是一个动态过程,随时随地、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成长成才需要的基础上,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的同时,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也要有一种人文关怀精神。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人文关怀必要性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作为开展工作的中坚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又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人文关怀可以促进两者之间互动,拉近感情。目前人文关怀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忽略,另一方面是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1.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在身体、心理意识、情感需要方面都处于活跃期和旺盛期,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在兴趣、性格、友谊、爱情、看待问题观点等问题上都存在差异性,而当今的社会网络迅速发展,知识更新快,各类信息铺天盖地,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明辨是非、价值判断的能力之前,很容易受到影响。[3]如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重享受轻奋斗,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说等;理性信念淡薄,将金钱、权利作为奋斗目标。
2.心理受挫能力。在日益竞争激烈环境下,郁闷、焦躁、孤独、自卑等等都成为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学生生活和人际适应、学习困难、恋爱与性心理问题、情绪障碍等方面都会引发心理问题。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因为小事发生矛盾,严重影响个人和周围同学学习生活,严重者有可能轻生。
3.信息时代网络杀伤力强。网络为学习和研究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大学生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大学生容易失去理性思维,迷失方向;2)网络社会是开放与虚拟的结合,而开放与封闭,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极容易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健康的损害;3)学生自控能力差,长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严重者留级、退学。4)网络言论自由,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成型之前,会选择错误信息,内化为自身价值观。
4.大学阶段每个时期都会遇到不同的困惑。笔者在对自己所带297名学生调查中发现,73.4%的学生认为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每个阶段都会存在一些困惑。而不同的学生,需要层次又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如果困惑没有及时有效解决,必定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已经成为辅导员发展一个必然方向,更是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善于观察,及时洞察大学生的思想波动情况,增强预见的准确性,提高应对措施的前瞻性,这些都需要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种独特模式。
四、辅导员人文关怀载体
在恩格斯与西方学者阐述的“认识主体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体之所以能够产生良好反应正是由于主体的内心活动引起的。笔者已从事辅导员工作4年,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和实践以“学生知心友 青春引路人”为目标,建立“学期一约谈制、计划反馈制、微信互动制、节日暖心制”人文关怀模式。
1.学期一约谈制。在生活中,辅导员要了解、理解、支持、帮助、关怀学生,体现在每学期一对一约谈制,避免了只关注“学习成绩拔尖、成绩最差”两头学生。辅导员每学期约谈及时了解学生内心最真实想法和目前最新状态,能够成为让学生信任、依赖的朋友。尤其在约谈中,能够全方位了解的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习困难同学情况,根据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最适合该学生情况的帮助。而于普通学生,也可帮助其舒缓生活、学习上遇到心理压力。
2.计划反馈制。现代大学生每个人特点、个性都不相同,向往自由、独立,期待自己能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学生的内在需求出现多样性、层次性、内隐性特点,只有充分重视、细心观察、积极引导,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取得实效。寒暑假,要求学生写学期总结和学习计划,开学一个月内,对每个学生的学期总结和计划给予反馈,这种方式正式回应了学生需求。计划反馈制中,辅导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平时表现、成绩、个性特点、学生个人目标计划,激发和诱导大学生进取成才的积极性和展示才能的强烈意识,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活动,充实个人综合能力。同时根据学生提出计划和目标,为学生创设平台,如鼓励学生参加学院导师制、学科专业竞赛等,为学生成长成才助力。
3.微信互动制。网络时代高速发展,学生使用微信、QQ频率较高,开设年级微信公众号,设计互动栏目,用于学生留言,既尊重学生隐私,又能解答学生问题。同时也可将对学生说的话推用视频、网络用语等形式推送在微信公众号上,拉近与学生关心,力求达到一种思想共识和情感共鸣。
4.節日暖心制。真诚对学生,采用温情教育,增强工作的艺术性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在特定日子,可个性定制送学生小礼物。在过节时给学生送手写贺卡,个性化定制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关心;当学生参加活动时记录每个人照片,反馈给学生珍藏,让学生感受到被认可、被尊重。对特殊群体学生,在其生日或特殊节日,送书籍、学习用品等小礼物,让学生感受到被爱,被需要。在考研等重要事件前期,送缓解压力小贴士及巧克力等,引导学生缓解压力,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时俱进,节日时运用网络发红包形式,拉近与学生关系,与学生融入一体。笔者所探索的模式,主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意识,并立足人文关怀去理解、支持、鼓励、引导大学生,个性定制,让每个学生感受到爱和关注。以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身特点、优缺点,把大学生引向关注社会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通过发现优势与不足,通过理性分析,及时调整自己整体思想和奋斗方向,制定符合自身生涯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向军.人文关怀视域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09(1):62-64.
[2]张鹏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3]邢志民,马桂霞.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理解与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3):58-59.
[4]孙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
作者简介:王璐(1987.8—) 女, 硕士,汉族,现任职于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吴昊(1984.8—) 男, 硕士,汉族,现任职于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辅导员 人文关怀 路径
一、引言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个性需求出发,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状态,关注学生思想变化与精神需求,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面对差异化的学生,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找到家的感觉,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重在探析辅导员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二、辅导员工作中人文关怀内涵
人文关怀是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个性为基础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表现为对人需求、尊严与价值的尊重与关切,以及对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追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需要关注学生价值、强调学生尊严,关心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引导中,不断寻求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能更好地面对人生、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辅导员来说,在工作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一种充满关心与关爱的情感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也是一个动态过程,随时随地、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成长成才需要的基础上,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的同时,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也要有一种人文关怀精神。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人文关怀必要性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作为开展工作的中坚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又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人文关怀可以促进两者之间互动,拉近感情。目前人文关怀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忽略,另一方面是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1.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在身体、心理意识、情感需要方面都处于活跃期和旺盛期,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在兴趣、性格、友谊、爱情、看待问题观点等问题上都存在差异性,而当今的社会网络迅速发展,知识更新快,各类信息铺天盖地,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明辨是非、价值判断的能力之前,很容易受到影响。[3]如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重享受轻奋斗,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说等;理性信念淡薄,将金钱、权利作为奋斗目标。
2.心理受挫能力。在日益竞争激烈环境下,郁闷、焦躁、孤独、自卑等等都成为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学生生活和人际适应、学习困难、恋爱与性心理问题、情绪障碍等方面都会引发心理问题。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因为小事发生矛盾,严重影响个人和周围同学学习生活,严重者有可能轻生。
3.信息时代网络杀伤力强。网络为学习和研究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大学生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大学生容易失去理性思维,迷失方向;2)网络社会是开放与虚拟的结合,而开放与封闭,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极容易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健康的损害;3)学生自控能力差,长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严重者留级、退学。4)网络言论自由,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成型之前,会选择错误信息,内化为自身价值观。
4.大学阶段每个时期都会遇到不同的困惑。笔者在对自己所带297名学生调查中发现,73.4%的学生认为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每个阶段都会存在一些困惑。而不同的学生,需要层次又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如果困惑没有及时有效解决,必定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已经成为辅导员发展一个必然方向,更是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善于观察,及时洞察大学生的思想波动情况,增强预见的准确性,提高应对措施的前瞻性,这些都需要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种独特模式。
四、辅导员人文关怀载体
在恩格斯与西方学者阐述的“认识主体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体之所以能够产生良好反应正是由于主体的内心活动引起的。笔者已从事辅导员工作4年,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和实践以“学生知心友 青春引路人”为目标,建立“学期一约谈制、计划反馈制、微信互动制、节日暖心制”人文关怀模式。
1.学期一约谈制。在生活中,辅导员要了解、理解、支持、帮助、关怀学生,体现在每学期一对一约谈制,避免了只关注“学习成绩拔尖、成绩最差”两头学生。辅导员每学期约谈及时了解学生内心最真实想法和目前最新状态,能够成为让学生信任、依赖的朋友。尤其在约谈中,能够全方位了解的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习困难同学情况,根据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最适合该学生情况的帮助。而于普通学生,也可帮助其舒缓生活、学习上遇到心理压力。
2.计划反馈制。现代大学生每个人特点、个性都不相同,向往自由、独立,期待自己能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学生的内在需求出现多样性、层次性、内隐性特点,只有充分重视、细心观察、积极引导,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取得实效。寒暑假,要求学生写学期总结和学习计划,开学一个月内,对每个学生的学期总结和计划给予反馈,这种方式正式回应了学生需求。计划反馈制中,辅导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平时表现、成绩、个性特点、学生个人目标计划,激发和诱导大学生进取成才的积极性和展示才能的强烈意识,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活动,充实个人综合能力。同时根据学生提出计划和目标,为学生创设平台,如鼓励学生参加学院导师制、学科专业竞赛等,为学生成长成才助力。
3.微信互动制。网络时代高速发展,学生使用微信、QQ频率较高,开设年级微信公众号,设计互动栏目,用于学生留言,既尊重学生隐私,又能解答学生问题。同时也可将对学生说的话推用视频、网络用语等形式推送在微信公众号上,拉近与学生关心,力求达到一种思想共识和情感共鸣。
4.節日暖心制。真诚对学生,采用温情教育,增强工作的艺术性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在特定日子,可个性定制送学生小礼物。在过节时给学生送手写贺卡,个性化定制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关心;当学生参加活动时记录每个人照片,反馈给学生珍藏,让学生感受到被认可、被尊重。对特殊群体学生,在其生日或特殊节日,送书籍、学习用品等小礼物,让学生感受到被爱,被需要。在考研等重要事件前期,送缓解压力小贴士及巧克力等,引导学生缓解压力,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时俱进,节日时运用网络发红包形式,拉近与学生关系,与学生融入一体。笔者所探索的模式,主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意识,并立足人文关怀去理解、支持、鼓励、引导大学生,个性定制,让每个学生感受到爱和关注。以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身特点、优缺点,把大学生引向关注社会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通过发现优势与不足,通过理性分析,及时调整自己整体思想和奋斗方向,制定符合自身生涯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向军.人文关怀视域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09(1):62-64.
[2]张鹏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3]邢志民,马桂霞.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理解与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3):58-59.
[4]孙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
作者简介:王璐(1987.8—) 女, 硕士,汉族,现任职于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吴昊(1984.8—) 男, 硕士,汉族,现任职于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