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对平台内经营者虚假交易行为的法律责任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wso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电子商务平台也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电商平台的平台内经营者虚假交易行为就是之一。平台内经营者、相关行为人作为虚假交易的主要行为人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电商平台对虚假交易的直接侵权行为是否承担责任的法律规定仍有缺漏。我国法律关于侵权责任的规定可以涵盖电商平台的帮助侵权责任和引诱侵权责任。但是,对于当电商平台对平台内经营者虚假交易的直接侵权行为有监控的权利和能力,并且从该侵权行为中获得直接利益的情形并未规定。本文认为此种情形下电商平台应当承担代理侵权责任。
  【关键词】 电商平台 平台内经营者 虚假交易行为 代理侵权责任
  电商平台内经营者的虚假交易是指网络刷单、炒信等不正当行为。具体而言,是指商家为了增加店铺销量、提高店铺荣誉以及提升店铺的搜索排名,与相关行为人进行虚假交易,并获得不当利益的一种不正当行为。在这种行为中,平台内经营者和相关行为人作为直接参与侵权行为的主体,按照《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过错责任原则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但是对于电商平台是否承担责任,法律的规定仍有所缺漏。
  虽然一些电商平台对于虚假交易等行为颁发了行业自律规则。比如淘宝对卖家首次虚假交易的行为以通知的形式警告并敦促卖家改正,并且还对卖家的虚假交易行为按次数多少进行扣分,最高每次可扣48分,扣分会对店铺参加活动、搜索排名产生影响;扣分累计到48分就会永久封店。若买家协助卖家进行虚假交易的,淘宝将对情节较轻的买家采取关闭虚假交易订单、删除因虚假交易而产生的信用积分等一般措施;情节严重的还将采取限制买家登录旺旺、以及限制今后创建店铺等严厉措施。但是当消费者因电商平台的虚假交易受到侵害时,极有可能会对因虚假交易而产生的不正当信用评价行为提起诉讼,此时需要同时提交证据,而此种交易通过网络进行,相应的证据也多为电子证据。平台内经营者的经营基于网络店铺,他们可能会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直接关闭店铺,这对消费者获得电子证据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电商平台对此却没有相应的措施,然而电商平台却收取平台内经营者因虚假交易而产生的销售提成,并且不用在法律层面承担因虚假交易产生的责任,这样的法律缺漏是明显不合理的。既然电商平台收取了平台内经营者的销售提成,那么二者就成为了利益共同体,电商平台理应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
  电商平台一般不会成为直接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主体,主要还是因为对平台内经营者行为监管不力导致的间接侵权。因间接侵权行为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分为三类,即帮助侵权责任、引诱侵权责任和代理侵权责任。帮助侵权责任指若知道第三人的行为违反注意义务,并且对这一行为给予一定的鼓励,那么对于第三人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害,需要担负相应的赔偿责任。引诱侵权责任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做出此种行为会导致侵权,仍然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促使第三人做出该行为,则其应该承担第三人侵权行为所造成损害的责任。我国民通意见第一百四十八条和《侵权责任法》第九条都有类似帮助侵权责任和引诱侵权责任的规定,教唆或者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行为人,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上述两条法条均可以解释为对帮助侵权责任和引诱侵权责任的规定。但对于代理侵权责任,我国法律对此没有规定。代理侵权责任来源于雇佣人责任,《美国代理法重述》规定,雇用人应当为其所雇佣人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替代损害赔偿责任。可见代理侵权责任是一种非常严苛的责任。虽然行为人没有直接侵权的行为,但是其有权利和能力对他人的侵权行为进行监控,并且从他人该侵权行为中获得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其对该侵权行为是否知情,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由此可知,代理侵权责任的主要要件有两个:第一,对直接侵权行为有监控的权利和能力;第二,从此种侵权行为中获得直接利益。
  从构成要件上看,电商平台对于平台内经营者虚假交易行为的侵权符合代理侵权的构成要件。一方面,电商平台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虚假交易,也没有直接损害消费者权益,但是其具有权利和能力监控到平台内经营者的虚假交易行为给消费者带来的侵害;另一方面,虚假交易行为给电商平台内经营者带来了销售增量,电商平台从平台内经营者的虚假交易的销售增量中获得了直接利益。因此电商平台应当在代理侵权责任范围内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 卢代富,林慰曾.网络刷单及其法律责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2] 何波.比较法视野下电商平台侵权责任探析[J]现代电信科技2016.1
  [3] 美国法律研究院.侵权法重述第二版:条文部分[M]许传玺,石宏,和育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5
  [4] 郭静静.电子商务平台的法律地位研究——以消費者保护为中心[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18
  作者简介:刘宁(1989—),男,汉族,江苏盐城人,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上海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国际商事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前,我国存在大量的行政职权争议,长期以来是作为行政机关的内部问题由行政系统进行解决,但这种解决的方式还是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域外的许多国家,它们在面对行政争议时会通过司法系统进行解决,故许多学者提出我国应该设立机关诉讼。在分析机关诉讼的理论基础、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机关诉讼的设立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 行政争议 机关诉讼 设立设想  引 言  行政争议往往有两种,第一种是行政机关与
期刊
【摘 要】 在我国刑法中,罪数界限区分是针对于刑法中法定条款所约束和规制的刑事处罚区分方式。如何进行区分和界定该行为所触犯的罪名的单一性或罪名的竞合性,是针对于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分析之后可以构成罪名的重要一环。本文从罪数的定义和特征出发,分别阐述了其类型和在司法实践中涉及频繁的罪名模糊界限予以认定和区分。从而更清晰了解行为人涉及罪名如何进行认定和处罚的方式。  【关键词】 罪数 评价标准 归罪环
期刊
【摘 要】 2009年,重庆市高考状元对民族身份弄虚作假,暴露出民族优惠政策的群体性权力异化为个体权力的现象。本文中,笔者将从民族群体权力异化为个体权利的事件简单引入,论述民族优惠政策的设计理念、实质目标,指出目标与实践存在的分歧,最后从政策的设计和实施上提出建议。  【关键词】 民族区域优惠政策 弄虚作假 异化  近日,热火朝天的高考终于结束了。而每年的各省状元,都会成为举国瞩目的焦点。在分数一
期刊
【摘 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数量巨大的国家,多数少数民族并不在大城市中生活。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民进入到大城市生活,也逐渐进行文化融合。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少数民族还属于弱势群体的一方,所以对少数民族权利进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民族关系问题直接关乎我国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因此不断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研究,针对中国现存的社会现象进行评析。本文从少数民族的经济权利入手进行分析。  【
期刊
【摘 要】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疫情防控期间,根据公开报道,一些地区出现了大量违反市场经营、价格管理等规定,哄抬食品、口罩、抗病毒药品等物价,牟取暴利和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本文将从反垄断法出发,结合新出台的相关规定和具体案例,提出疫情期间企业与法律人面对反垄断法相关问题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疫情 反垄断法  一、反垄断法概述  反垄断法是经济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垄
期刊
【摘 要】 缺席审判作为对席审判的例外,是在被告人不到庭的情况下对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作出认定的程序。2018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在特别程序增设了“缺席审判程序”,这一设计是当前推进反腐败工作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及时裁判,力求在被告人缺席的情况下,实现诉讼效率与公正之平衡。缺席审判程序作为新增的部分,在适用条件及其理解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对此进行浅析,以期完善缺席审判制度。  
期刊
【摘 要】 行政行为在行政法理论体系中有特别的意义,特别是司法权在何种范围下可以审查行政权的问题上。行政行为的概念则是研究一切问题的开端。本文从中国、法国、德国三个国家对行政行为的概念进行考察。  【关键词】 行为主体 法律意义 具体事件 行政合同  一、行政行为在中国的学理概念  在学理上,我国对于行政行为的概念尚未统一,主要是以下几种观点。  1.认为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职能所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行政伦理文化角度出发,认为行政人员在面临利益冲突和角色冲突的两难刺激情景下,产生一系列行政失范行为,导致了当前的伦理困境。故此,通过以推行行政伦理立法为核心,加强行政管理教育和廉洁管理制度的方式去提高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道德素质。  【关键词】 行政伦理 行政人员 利益冲突  一、利益冲突的含义  利益冲突,可以概况行政人员代表的公共利益与他自己的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  二、行政人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已经不足以解决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为改善环境质量,遏制环境污染,我国环保部门制定一系列的环保措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治理模式应运而生。第三方治理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化治污模式,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引入市场这一第三方主体,排污企业以付费的方式将污染物交给第三方企业进行专业化治理,从而达到一定的
期刊
【摘 要】 现代企业面对着多种用工需求,针对不同的劳动服务提供主体,可以签订不同类型的合同。一般来说,目前常见的有关劳动服务提供的合同有以下几种: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合同、非全日制用工合同以及劳务合同。出于成本核算、人员管理各方面的考虑,企业常常与劳动服务提供者签订劳务合同。但在实践中,存在不少劳务合同被劳动仲裁机构认定为劳动合同的情况。针对该情况,本文将对劳务合同的法律关系进行辨析,以在法律法规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