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解放儿童等5则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jing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解放儿童
  为什么要解放儿童?因为儿童身上有人的天性资源,它们是一切人力资源、人文资源的源头。从孟子的赤子之心到李贽的童心,从耶稣所宣称的“进入天国的都是像小孩子一样的人”,到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人,无一不有孩童般的心。古今中外不少人士发现,儿童自身的天性资源是非常宝贵的。
  人的天性是天之予人者。人的天性资源遭受抑制、破坏和浪费,是最大的暴殄天物,是个人、民族、国家、人类最宝贵的天性资源的浪费。对于许多民族来说,儿童的天性没有得到尊重和保护是民族难以昌盛的根源。
  为什么要解放儿童?因为儿童自身还具有珍贵的精神资源。《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贾德认为,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成为哲学家。毕加索认为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因此他的作品大量借鉴儿童的艺术表现视角和手法。安徒生在《皇帝的新衣》里让一个小孩子拯救了从皇帝到臣民全都说谎的成人社会。中国的丰子恺、贾平凹、周国平等人甚至将儿童视为成人社会应当学习的道德表率:儿童天真坦率、不管形势、不瞧脸色、不拐弯抹角……总而言之,儿童的精神世界不同于成人的精神世界,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许多内容是值得成人学习的,这已经成为不少人士的共识。
  中国的许多孩子的天性或生活正在遭受披着各种美丽外衣或打着各种高尚目的旗号的各种“教育”的抑制、干扰甚至破坏。解放儿童,就是要批判旧的儿童观念和教育观念,就是要将超前教育、神童教育、幼儿珠心算教育、幼儿读经等从儿童生活中清除出去,因为这些“教育”压迫儿童,破坏儿童天性,霸占童年时光,它们是反教育的,对儿童的成长是有害的。
  儿童教育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儿童教育应当认识和保护儿童的天性,应当尊重和遵循儿童的生活。历史上的一些伟大思想者对此有着深刻的洞见。
  中国的儿童教育需要儿童本位,中国的文化也需要儿童本位。我相信,如果儿童本位的教育、儿童本位的社会得以实现的话,那么儿童便真正获得了解放,他走向自然人的道路便会宽广通畅。
  儿童是成人之父,解放了的儿童必然能“创造”保留了丰富天性的成人。换句话说,能够保障儿童解放的教育条件、文化条件、社会条件,就是能够保全人的天性的生活条件,在这种生活中,成人自然得到解放。所以,儿童的解放不只是解放了儿童,同时也解放了成人,这是人性的全面解放,这是全体人的解放。
  (《中国教育报》2010年1月7日 刘晓东/文)
  
  父教缺失现象渐趋严重
  “父教缺失”包含几种情况。首先,它是指由母亲和孩子组成的单亲家庭中,父亲疏离于孩子的生活与教育。其次,在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家庭里,父亲为求生计外出务工,父教功能处于缺失状态。第三,即使在完整家庭中,有些父亲因为过于专注事业而忽略了父亲的角色。
  美国父教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在缺乏父爱的情况下,孩子往往缺乏一个可以信赖与参照的权威与榜样,这可能正是青少年存在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
  研究显示,为父之道正在由旧传统向新角色过渡与转变,在此过程中,应更新父教观念。
  第一,父亲的角色与影响是母亲无法替代的。在婴幼儿时期,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父亲则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运动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父亲对孩子形成勇敢、自信的个性更为重要。
  第二,父亲的影响自婴儿出生始。科学研究发现,在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父亲对育儿工作的贡献越多,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越高。
  第三,父亲对女孩和男孩有同样重要的影响。父教缺失可能对女孩的性别角色形成造成混乱,面对陌生男性时表现出更高程度的焦虑。
  我们希望,在正确的父教理念指引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父亲认识到父亲的独特价值与重要性,积极提升父教能力,主动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这是孩子之福、家庭之福,也是社会之福。
  (《光明日报》2009年11月4日 李文道等/文)
  
  江苏盱眙政府统筹
  加快幼儿园升级提档
  江苏盱眙县马坝镇幼儿园日前接受了江苏省优质幼儿园的验收。今年,马坝镇政府出资395万元,回购了辖区内的2所私立幼儿园,整合为一所公立园,使全镇幼儿教育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盱眙县乡镇幼儿园前几年大部分改制为民办或被私人租赁经营,这些幼儿园投入少、质量低,群众意见大。为了切实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该县加强政府统筹,2009年投入4000余万元,回购并改造私立幼儿园,同时新建幼儿园园舍2万平方米,使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公立幼儿园。该县为这些幼儿园添置了1000余台(套)体育、艺术类教学设施,基本满足了幼儿园艺术教育及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基本需要。
  为了确保幼儿园建设升级、提档的资金需求,盱眙县财政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经费、教育费附加中安排经费600多万元,并在土地征用、园舍建设等有关费用方面予以减免。同时,该县对幼儿园经费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29日 罗厚礼 陈瑞昌/文)
  
  “6岁入学”之争源自成人的“恐后”心魔
  最近,关于“不满6岁的儿童能否入学”的问题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和网民的热议。持“年满6岁才能入学论”者认为,未满6周岁入学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而持“不满6岁也能入学论”的人认为,让差一两个月就满6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复读一年,会“耽误孩子的上学时间,挫伤积极性”。一项有5万多人参与的网络调查显示,有超过75%的人反对“必须年满6岁才能入学”。
  “6岁入学”的惯例有所依凭。根据早教专家的研究成果,孩子年满6岁时,各项生理指标尤其是大脑发育程度达到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水准。当然,具体到每个孩子身上,发育状况可能各不相同。另外,《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但并没有说“6岁”是“入学”的必要条件,小学不能接收不到6岁的孩子。可见,从法律角度和发育水平来说,6周岁左右入学都是正当的。
  然而,从操作的层面来说,学校的年级划分是以“年”为单位的,总要给入学的孩子划定一个年龄范围。否则,年龄差别过大的孩子同处一班,就失去了分年级的意义。问题是,不管以什么时间作为入学还是复读的节点,都会产生“一刀切”的刚性,都会有刚好低于入学标准的孩子不能入学,都会有家长提出“差一两个月甚至差一两天怎么就不行”的问题,都会遇到是否公平合理的质疑。
  既要照顾到孩子的成长周期,又要顾及可操作性,“6周岁入学”的节点应该是这样产生的。它虽然不能说毫无瑕疵,但已经是一个尽可能合理的方案。有质疑的声音,并不意味着就需要改弦更张。正常情况下,这种抱怨应该出自那些“望子成龙”心情太急迫的家长。然而,现在却是大多数网民都反对“6岁入学”的门槛,这主要源自当下某些已成定势的公众心理。一是公众中弥漫着过于强烈的“抢位”意识:总觉得成长环境太残酷,自家的孩子最好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抢先一步,才能增加成材的几率。殊不知,中国教育实践中的大量事例表明,赢在“起跑线”的孩子输在“终点线”的比比皆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太苦太累,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二是年轻网民普遍有一种“被剥夺”的心态,总觉得有关卡就有黑幕,有取舍就有猫腻,强势群体在一切领域占据了有利位置,普通人一踏进社会就遭到“剥削”。他们表面上是在反对“6岁入学”的硬指标,实际上是对所有的秩序和规则心存怀疑。
  对于“6岁入学”的规矩,家长们不妨报以轻松的心态:回幼儿园复读,孩子又多了一年快乐时光,等他们第二年入学时,说不定会凭着智力和体力上的相对优势,更加自信而愉快地成长。
  (《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8日 李星文/文)
  
  养成自己的风格
  教学是一项既简单又复杂的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要条件是教师应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学识、仪态、风格是组成魅力的几个重要因素。学识是铢积寸累的,仪态和风格也是久已养成的。如果说仪态还可以注意修饰的话,那么要改变久已养成的讲课风格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习惯不尽相同。
  比如说,养成口若悬河、泥沙俱下讲课风格的老师,一下要扭转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的习惯是不容易的。现在要探讨的是,绝对否定自己的风格,竭力模仿他人的风格,像“邯郸学步”那样,会不会有好的结果呢?我们每一个教师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都需要扬长避短,养成自己的风格。口若悬河是长处,说明表达胜人一筹;泥沙俱下是短处,说明选择略输同行。经过认真钻研,刻苦磨炼,把泥沙掏去,养成声情并茂、通畅练达的讲课风格,谁说不是一种魅力呢?其他风格,例如言简意赅、循循善诱、有条不紊、重在点拨等风格的养成都是如此。
  教无定法,世上没有一种讲课风格是金科玉律,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讲课特点,我们大可不必扬短避长、亦步亦趋地去学别人。关键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智能,使学生完全倾心于你的教学,那么这就是一种好的讲课风格——自己的风格。
  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教育教学中蕴含着辩证法。神州教苑,百花盛开,争芳斗艳。让我们少一些“匠”气,多一点灵气,在教育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我,使自己逐步成为一名德艺双馨、堪为师表的优秀教师吧!
  (《成才》2009年第6期 段四妹/文)
其他文献
为了寻求幼儿园学习活动中时间空间、学习资源、组织方式上的突破,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上海徐汇区教育学院学前学习研修中心组带领区域内的幼儿园开展了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逐渐发生了转变。他们感受到了项目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及其与真实世界联系、跨学科学习、面向未来等核心要素。本期刊登的几篇文章呈现了他们对项目活动的探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不再是“教”幼儿学习
摘 要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教师实现“用教材教”,深入研读教材,主动挖掘梳理法治教育内容,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开发多元评价方式,将法治教育延伸至学生的家庭与社区生活。如此,才能提升低年段法治教育效果。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用教材教;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9)08-00-03  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
传统的幼儿戏剧表演是让幼儿根据成人选择的剧本背诵台词、练习动作、反复排练,直至呈现出成人满意的戏剧艺术效果。这种表演比较封闭,不仅压抑了幼儿主动创作的愿望,也限制了幼儿戏剧能力的发展。而我们当前倡导的开放式的幼儿戏剧表演,是指有“表演”欲望的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可多次传递的、不断丰富的舞台性戏剧作品。〔1〕这样的戏剧表演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再创作。可以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简称“国十条”)明确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强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
目标:  1.在旋转中控制身体姿势,发展平衡能力。  2.尝试多种玩法,培养协作能力。  环境创设:塑胶场地以及固定在场地上的旋转椅子,丝带、绳子、响铃圈等。  玩法1 铃儿响叮当(适合中班)  幼儿在脚踝和手腕处套上响铃圈,双手扶住旋转椅子的扶手,上体正直,以左右脚分别为轴旋转,可逐渐加快旋转速度(如图1)。当达到一定速度时,幼儿可依靠惯性旋转,响铃圈会发出响声。或者在幼儿手臂系上丝带,旋转时丝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一些幼儿园的中班开始要求小朋友用筷子吃饭,不然就挨饿。这则报道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具有科学道理,就是按照我们一般对儿童成长习惯的认知来看,似乎也有点操之过急。虽然不能得知是否出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考虑,但和现在片面的以特色取向的教改导向不无关系。  由于行政化的特色办学导向,使得不少办学机构,首先不是考虑办学的规律,而是以特色为指向办学,这种办学导向导
编者按:阅读是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早期阅读活动对幼儿人格、品行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上海普陀区宜川一村幼儿园尝试对阅读材料中的审美因素进行挖掘,从情感美、童趣美、文化美、语言美等方面入手组织开展“审美性”阅读活动,关注幼儿对美的感知、理解、想象和创造,从而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活动重认知、重结果的倾向,他们的探索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阅读活动“搬过来,搬过去”中,我尝试用审美的眼光去
上一期本刊推出了汶川地震幼教援助活动十周年纪念专辑,本期继续刊登上海、重庆、青岛团队的志愿者工作回顾以及关于今年的志愿者团队回访活动的报道。汶川地震灾区“流动幼儿园”项目结束于2008年9月,但这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从那时起,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的组织和带领下,更多的幼教工作者开启了志愿者生涯,他们参与了由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其他一些公益组织举办的幼教公益活动,赴欠发达地区支教,助力那些地
这样的挑战合适吗  读者观点  正确理解“从高处往下跳”的含义  跳跃的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双脚跳、单脚跳、纵跳、行进向前跳、侧跳、立定跳远、从高处往下跳、助跑跨跳等。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包含准备、蹬地、跃起、落地等几个阶段。幼儿跳跃动作的基本要领是:蹬地动作要有力,落地动作要有缓冲;轻轻落地,动作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幼儿腿部的肌肉力量。发展弹跳力、爆发力以及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对2235名在职中小学教师开展的一项学习力测评显示,教师有良好的自我发展愿景、教学发展愿景以及学生发展愿景,但教师的发展需求更多的是源于上级教育部门要求、晋升加薪、减轻工作压力等外部期待,缺乏与内在自我发展一致的需求,学习内在动力与直接兴趣不足。有56.04% 表示能够清晰地概括出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有60.74%表示为了成为理想的教师,制定了详细的自我提升与发展规划;有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