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的目标要明确;“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任务”要注重渗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同时,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设计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记住与掌握传授的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编排就成为关键,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来具体谈谈“任务”设计的各种要求及原则。
一、“任务”的目标要明确
在设计过程中,把总体目标的每一步细细分化,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模块,使之容易掌握,再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在设计时,把认知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了解主要指那些学生能够记住或重复出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是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来进行表述;掌握则是反映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进而举一反三。操作过程中则把目标分为初步学会、会、熟练应用三个层次。初步学会是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会是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很少的上机操作;熟练则是反映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能自己发现错误并能自我纠正的操作,此时就能进行一些复杂的操作尝试,进而探究一些未知领域,即举一反三了。
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三、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四、“任务”要注重渗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的能力。因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方法,并不一定完全按教师、书本上讲的方法。可以进行创新,这就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当今信息时代,需要更多信息人才,只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我相信“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使用将会培养出真正的具有信息素质的人。
【参考文献】
[1]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2003,(4).
[2]帅保国等.论问题式学习中的“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设计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记住与掌握传授的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编排就成为关键,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来具体谈谈“任务”设计的各种要求及原则。
一、“任务”的目标要明确
在设计过程中,把总体目标的每一步细细分化,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模块,使之容易掌握,再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在设计时,把认知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了解主要指那些学生能够记住或重复出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是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来进行表述;掌握则是反映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进而举一反三。操作过程中则把目标分为初步学会、会、熟练应用三个层次。初步学会是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会是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很少的上机操作;熟练则是反映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能自己发现错误并能自我纠正的操作,此时就能进行一些复杂的操作尝试,进而探究一些未知领域,即举一反三了。
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三、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四、“任务”要注重渗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的能力。因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方法,并不一定完全按教师、书本上讲的方法。可以进行创新,这就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当今信息时代,需要更多信息人才,只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我相信“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使用将会培养出真正的具有信息素质的人。
【参考文献】
[1]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2003,(4).
[2]帅保国等.论问题式学习中的“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