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打工书屋”,成了打工者的心灵、文化家园,它充实了打工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使一些打工者成了批发商、经理……
马辉正忙于第二家书屋的开张。一些打工者和学生翻阅着书架上整理好的书,或蹲下身子,挑选着地面上凌乱的书籍。马辉正在往书架上整理着书,书屋外的门框上挂着灰色简易的招牌,上面“打工者书屋”这五个朴素的字眼散发着温暖。十几平方米的“打工者书屋”,成了打工者的心灵、文化家园。
打工者的精神家园
2002年4月,马辉提了两个行李包从河南老家来新疆打工,从那以后,二十一岁的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打工者。生活很拮据,米饭里找不到一点菜叶和肉丝,马辉就在米饭里放些盐来填饱自己的肚子。白天,马辉在建筑工地上砌砖抹灰,晚饭后,他躺在硬硬的床板上,浮想联翩,从辛苦劳作到违法违纪的偷摸盗卖,只要能挣上钱的办法,马辉都想过。
两本书改变了马辉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的道路。
2002年7月,马辉从一位工友那得到了一本《方圆》杂志,“要案”、“刑事案牍”、“经历”、“专栏”和“记录”等栏目,给了马辉法制启蒙,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马辉从小爱看书,但是打工挣的钱仅够糊口,根本买不起书。为了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书,马辉走进夜市,在旧书摊上找寻。一次,他在读《小故事悟人生》这本书时,从短小精悍的故事中体味出人生。“每一个人都会从少年走向成年、中年、老年。上天从来没有给我们建造一个完美的人生,也不会为每个人排定一生的命运。所以,我们要选择:成为一个生而有益的人,努力拒绝平庸和失败,成为一个生活的成功者。”马辉开始重新定位自己。
闪入马辉意念中最多的还是一天打工生活结束后,自己躺在床上想到的快而短的违法挣钱方法。马辉心里总是打冷颤,他意识到社会上的打工者会和他一样,在手头没有钱或空虚时,一刹那间的想法,也许会犯下一生不可饶恕的错误,甚至是触犯法律。
打工者也该有机会享受文化产品和服务,“门槛”必须足够低,打工者没有钱去上网或看电影,读书可以充实自己、打发时间,为了养家糊口,很多打工者不会投入过多资金去买书。租书是满足打工者读书的方式,马辉开始筹划在他居住的天津路开一家书屋,专门为打工者敞开读书的大门。他想让打工者找到一个家的感觉,在书中获取技术和知识,做不危害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2003年6月,马辉用他打工存下的几百元钱租了个门面,在夜市的书摊上买了一百余册图书,他的第一个书屋就这样开张了。马辉给书屋起了一个最贴近他心愿的名字——“打工者书屋”。在招牌的下面,他还着重注明租书、卖书、换书、收书等经营范围。
两个月后,马辉的“打工者书屋”收购了很多书,也买进了一些科技类的新书。每到晚上,书屋里聚集了很多打工者。他们轻松地谈笑着,像是在自己的天地里挑选着书。随后,在马辉那做租书登记后,每位打工者拿着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杂志,哼着小调,悠闲地走出了“打工者书屋”。
“打工者书屋”里悟出人生哲理
程飞,今年27岁,是“打工者书屋”的固定老顾客。他喜欢读有关中国财经的各类报道、伟人成长的自传和小说类的书籍。他说,在“打工者书屋”里不仅能读到他喜欢和学习的书籍,而且还可以和一些打工者在一起谈人生、聊挣钱之道。
2001年4月,程飞从安徽来到新疆成为打工一族。他做小工、摆小摊,白天在劳累中度过,夜晚和下雨天,就和其他打工人员聚在一起不是打牌喝酒,就是看电视、录像或聊天,根本没有其他的文化生活。
2003年6月,“打工者书屋”开张后,住在天津路的程飞空闲时走进了书屋。在这个简易的书屋内,程飞看的第一本书就是《穷爸爸富爸爸》,在书中,程飞读懂了“富爸爸”经典语录:今天的财富是选择,明天的财富将是一种认同。他用富爸爸的一句话“不断的学习才是一切,”感到打工者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被别人雇佣,以换取自己生活费用,不如在生活工作中,努力克服一切,去学习,去改变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角色。
机会总是转瞬即逝,要想成功必须迅速做出决定。程飞看到,书屋外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加上季节的交替,买袜子的人一定很多,于是这年十月,程飞在书屋的门口摆起了专门卖袜子的小摊,各色厚薄不一的袜子摆了两米多长。短短三个月的时间,程飞卖掉了一万双袜子。
程飞和马辉成了书友,他们谈论最多的是书中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创业。在马辉和其他几个书友的建议下,程飞拿着从深圳那边托运来的衣服,开着三轮摩托车到乌市周围的县城和农村赶起了“巴扎”。几年下来,程飞腰包鼓了起来,成了小老板。程飞告诉记者:“我信奉‘今天的财富是选择’这句话。今年我要把摩托车换成微型汽车,两年后,我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服装批发商。”
“打工者书屋”里找到心灵归属
张焰平,今年三十四岁,在乌市打工的日子里,他在“打工者书屋”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他说,他是在读书中一步步成长。如今,读书成了他的一个习惯。
几年前,因为企业破产,张焰平离开了家乡——吐鲁番。
最初,他来到乌市一家宾馆的夜总会做调音师。张焰平曾在企业做电工,对调音不是很懂,张焰平想到了培训。来到培训地点,张焰平摸着口袋,心里算计着一个季度的房租和伙食费,他把手又收了回去。张焰平来到街上闲逛着,不经意问看到了“打工者书屋”的牌匾,他的脑中闪过书,他想在书中寻找有关调音方面的知识。
张焰平翻阅着书架上的书籍,只找到了一些有关音乐方面的书籍,却没有关于调音方面的具体讲解。张焰平跟马辉聊起了自己的困惑和需要。
没有想到的是,十天后,张焰平再次来到“打工者书屋”时,马辉递给了张焰平一本书,张焰平在书中找到了有关调音方面的内容。原来,这本书是马辉特意帮他去书店买回来的。从此以后,张焰平成了“打工者书屋”的固定会员。
张焰平看的书籍从有关调音、电力方面上升到娱乐场所、公司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他也从调音师做到主管、经理。
出差期间,张焰平也不忘记光顾外地书店。
2007年开春后,张焰平有了自己开公司的打算。他辞掉了宾馆的经理职务,来到北京、天津等地,进行市场考察学习。如今,张焰平正在酝酿自己2008年的公司项目。
张焰平对记者说:“现在我住在南湖附近,在市图书馆办了图书借阅证。多年来,我已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几年来,看着一个一个打工者从“打工者书屋”走出,有了自己的生意和人生的打算,马辉收获着来自心灵的安慰和喜悦。如今,他书屋里藏书近两万册,固定会员有一百多位,其中有一百位的常年会员是外来打工者。
在全国各个城市,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读印刷书籍的人逐渐减少,而马辉告诉记者,全国每年有一亿多外出务工者在外打工,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当他们还在为谋取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而四处漂泊、闯荡时,很少有人顾及精神文化需求。他说,以后的日子,自己会坚定目标,继续为来乌鲁木齐的打工者提供读书的场·所,满足他们精神文化的需要。
“打工者书屋”寄托着马辉对打工者思想和文化提升的希望。马辉说,他的第三家、第四家“打工者书屋”将要开张,他相信会迎接更多的打工者和其他读书爱好者。让打工者不再处于“精神的荒漠”中。
马辉正忙于第二家书屋的开张。一些打工者和学生翻阅着书架上整理好的书,或蹲下身子,挑选着地面上凌乱的书籍。马辉正在往书架上整理着书,书屋外的门框上挂着灰色简易的招牌,上面“打工者书屋”这五个朴素的字眼散发着温暖。十几平方米的“打工者书屋”,成了打工者的心灵、文化家园。
打工者的精神家园
2002年4月,马辉提了两个行李包从河南老家来新疆打工,从那以后,二十一岁的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打工者。生活很拮据,米饭里找不到一点菜叶和肉丝,马辉就在米饭里放些盐来填饱自己的肚子。白天,马辉在建筑工地上砌砖抹灰,晚饭后,他躺在硬硬的床板上,浮想联翩,从辛苦劳作到违法违纪的偷摸盗卖,只要能挣上钱的办法,马辉都想过。
两本书改变了马辉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的道路。
2002年7月,马辉从一位工友那得到了一本《方圆》杂志,“要案”、“刑事案牍”、“经历”、“专栏”和“记录”等栏目,给了马辉法制启蒙,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马辉从小爱看书,但是打工挣的钱仅够糊口,根本买不起书。为了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书,马辉走进夜市,在旧书摊上找寻。一次,他在读《小故事悟人生》这本书时,从短小精悍的故事中体味出人生。“每一个人都会从少年走向成年、中年、老年。上天从来没有给我们建造一个完美的人生,也不会为每个人排定一生的命运。所以,我们要选择:成为一个生而有益的人,努力拒绝平庸和失败,成为一个生活的成功者。”马辉开始重新定位自己。
闪入马辉意念中最多的还是一天打工生活结束后,自己躺在床上想到的快而短的违法挣钱方法。马辉心里总是打冷颤,他意识到社会上的打工者会和他一样,在手头没有钱或空虚时,一刹那间的想法,也许会犯下一生不可饶恕的错误,甚至是触犯法律。
打工者也该有机会享受文化产品和服务,“门槛”必须足够低,打工者没有钱去上网或看电影,读书可以充实自己、打发时间,为了养家糊口,很多打工者不会投入过多资金去买书。租书是满足打工者读书的方式,马辉开始筹划在他居住的天津路开一家书屋,专门为打工者敞开读书的大门。他想让打工者找到一个家的感觉,在书中获取技术和知识,做不危害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2003年6月,马辉用他打工存下的几百元钱租了个门面,在夜市的书摊上买了一百余册图书,他的第一个书屋就这样开张了。马辉给书屋起了一个最贴近他心愿的名字——“打工者书屋”。在招牌的下面,他还着重注明租书、卖书、换书、收书等经营范围。
两个月后,马辉的“打工者书屋”收购了很多书,也买进了一些科技类的新书。每到晚上,书屋里聚集了很多打工者。他们轻松地谈笑着,像是在自己的天地里挑选着书。随后,在马辉那做租书登记后,每位打工者拿着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杂志,哼着小调,悠闲地走出了“打工者书屋”。
“打工者书屋”里悟出人生哲理
程飞,今年27岁,是“打工者书屋”的固定老顾客。他喜欢读有关中国财经的各类报道、伟人成长的自传和小说类的书籍。他说,在“打工者书屋”里不仅能读到他喜欢和学习的书籍,而且还可以和一些打工者在一起谈人生、聊挣钱之道。
2001年4月,程飞从安徽来到新疆成为打工一族。他做小工、摆小摊,白天在劳累中度过,夜晚和下雨天,就和其他打工人员聚在一起不是打牌喝酒,就是看电视、录像或聊天,根本没有其他的文化生活。
2003年6月,“打工者书屋”开张后,住在天津路的程飞空闲时走进了书屋。在这个简易的书屋内,程飞看的第一本书就是《穷爸爸富爸爸》,在书中,程飞读懂了“富爸爸”经典语录:今天的财富是选择,明天的财富将是一种认同。他用富爸爸的一句话“不断的学习才是一切,”感到打工者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被别人雇佣,以换取自己生活费用,不如在生活工作中,努力克服一切,去学习,去改变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角色。
机会总是转瞬即逝,要想成功必须迅速做出决定。程飞看到,书屋外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加上季节的交替,买袜子的人一定很多,于是这年十月,程飞在书屋的门口摆起了专门卖袜子的小摊,各色厚薄不一的袜子摆了两米多长。短短三个月的时间,程飞卖掉了一万双袜子。
程飞和马辉成了书友,他们谈论最多的是书中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创业。在马辉和其他几个书友的建议下,程飞拿着从深圳那边托运来的衣服,开着三轮摩托车到乌市周围的县城和农村赶起了“巴扎”。几年下来,程飞腰包鼓了起来,成了小老板。程飞告诉记者:“我信奉‘今天的财富是选择’这句话。今年我要把摩托车换成微型汽车,两年后,我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服装批发商。”
“打工者书屋”里找到心灵归属
张焰平,今年三十四岁,在乌市打工的日子里,他在“打工者书屋”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他说,他是在读书中一步步成长。如今,读书成了他的一个习惯。
几年前,因为企业破产,张焰平离开了家乡——吐鲁番。
最初,他来到乌市一家宾馆的夜总会做调音师。张焰平曾在企业做电工,对调音不是很懂,张焰平想到了培训。来到培训地点,张焰平摸着口袋,心里算计着一个季度的房租和伙食费,他把手又收了回去。张焰平来到街上闲逛着,不经意问看到了“打工者书屋”的牌匾,他的脑中闪过书,他想在书中寻找有关调音方面的知识。
张焰平翻阅着书架上的书籍,只找到了一些有关音乐方面的书籍,却没有关于调音方面的具体讲解。张焰平跟马辉聊起了自己的困惑和需要。
没有想到的是,十天后,张焰平再次来到“打工者书屋”时,马辉递给了张焰平一本书,张焰平在书中找到了有关调音方面的内容。原来,这本书是马辉特意帮他去书店买回来的。从此以后,张焰平成了“打工者书屋”的固定会员。
张焰平看的书籍从有关调音、电力方面上升到娱乐场所、公司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他也从调音师做到主管、经理。
出差期间,张焰平也不忘记光顾外地书店。
2007年开春后,张焰平有了自己开公司的打算。他辞掉了宾馆的经理职务,来到北京、天津等地,进行市场考察学习。如今,张焰平正在酝酿自己2008年的公司项目。
张焰平对记者说:“现在我住在南湖附近,在市图书馆办了图书借阅证。多年来,我已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几年来,看着一个一个打工者从“打工者书屋”走出,有了自己的生意和人生的打算,马辉收获着来自心灵的安慰和喜悦。如今,他书屋里藏书近两万册,固定会员有一百多位,其中有一百位的常年会员是外来打工者。
在全国各个城市,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读印刷书籍的人逐渐减少,而马辉告诉记者,全国每年有一亿多外出务工者在外打工,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当他们还在为谋取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而四处漂泊、闯荡时,很少有人顾及精神文化需求。他说,以后的日子,自己会坚定目标,继续为来乌鲁木齐的打工者提供读书的场·所,满足他们精神文化的需要。
“打工者书屋”寄托着马辉对打工者思想和文化提升的希望。马辉说,他的第三家、第四家“打工者书屋”将要开张,他相信会迎接更多的打工者和其他读书爱好者。让打工者不再处于“精神的荒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