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重庆《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的对比研究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280078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抗战时期重庆地区的《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作为研究对象,从性质立场、舆论导向、内容特色、版面编辑等方面来比较双方的异同,结合我国目前宣传政策,探讨媒体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党性;舆论导向
  一、抗战时期重庆地区新闻报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环境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肆疯狂进攻中国,由北向南、由沿海到内地,全面推行其侵略计划,全国各地纷纷沦陷。1938年10月底,武汉失守后,重庆成为国民党政府的战时“陪都”,从而一跃成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和社会活动中心[1]。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以及国民政府的内迁使得重庆这一西部城市迅速得到了發展,大量的新闻机构、新闻团体以及高校也相继集中到重庆,为重庆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重庆一时间成为中国现代报业发展的集中地。
  (二)新闻报业概况
  国民政府迁渝,不但使重庆成为国民党政府的战时“陪都”,也成为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沿海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以及其他大城市的报刊,都开始大批向重庆迁移。其中,南京的《新民报》、上海的《时事新报》是最早迁渝出版的报纸。随后,武汉的进步报刊如《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扫荡报》等也先后迁到重庆。加上原有的《新蜀报》、《西南日报》、《商务日报》等,重庆报业最鼎盛时达22家[2]。其中以《新华日报》为代表的共产党党报和以《中央日报》为代表的国民党党报,由于各自阶级立场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办报方针、办报思想等也各不相同。
  二、《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基本概况
  (一)《新华日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从1937年2月开始,经过近八个月的艰辛谈判,终于达成了联合抗日的共识,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中共有在国统区办报的权利,随后不久便做出了关于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报纸的决定。1937年10月《新华日报》已在南京做了办报的前期准备工作,然而正在其积极筹备时却由于抗战局势紧张和国民党顽固派对办报的多方阻碍,不得不将筹备工作暂时停下。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新华日报》在武汉出版最后一期。同日,同一期号、不同内容的《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3]。
  (二)《中央日报》
  1939年5月,日军飞机对重庆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空前大轰炸,重庆各报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处境艰难,一时无法出版继续发行。鉴于出版条件困难,《中央日报》遂牵头倡议,组成重庆各报联合委员会,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中坚持每日按时出版,对稳定战时首都重庆与大后方的社会秩序及人们的抗战情绪,起了很大作用。但后期由于国民党与共产党矛盾激化,《中央日报》开始丑化共产党,并过度美化国民党政策,使《中央日报》逐渐偏离新闻方向。
  三、《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的对比
  (一)性质立场
  从性质立场来看,《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方针,而《中央日报》是国民党的机关报,是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最大的党报,代表的是国民党的政策思想。二者是为不同的阶级服务的,但从整体而言《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都属于党报,都坚持党性原则,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舆论导向
  从舆论导向来看,尽管《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但在抗日战争阶段都把对战况的报道作为报道重点,不同的是《新华日报》在对国内战况进行报道的同时,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从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报道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深入人心,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而《中央日报》将蒋介石的一切意图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以维护国民党政府政策为前提,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不惜夸大、歪曲、捏造事实。由于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立场不同,报道甚至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污蔑,丑化中国共产党,过分美化国民党的政策且对领袖进行大幅赞扬,一系列的不实报道,使《中央日报》逐渐失去民心。
  (三)内容特色
  从内容特色来看,副刊是二者的重点发展对象。1942年9月18日,《新华日报》隆重推出了大型综合性副刊《新华副刊》。改版后的副刊,将“新华副刊”四字放置第四版上半版的右边位置,标题醒目,夺人眼球。副刊上刊登的多为诗歌、散文等类型的文章,内容多为反映各阶层人民真实生活的文章。《平明》是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副刊之一,于1938年6月20日在长沙创刊,9月15日迁至重庆。作为党报的副刊,在全面战抗阶段,始终把宣传抗战放在首要位置,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始终坚持党性报纸原则,积极宣言国民政府的各项政策,通过副刊,以艺术的手法宣言国民党政策展现时代的大变化。
  (四)版面设置
  从版面的整体设计来看,两者都重视言论和副刊,以及对战况的报道,但具体分析也各有不同。
  从形式来看,《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都是对开四版,第二版刊登国内要闻,如《新华日报》的《华北战况当前占据新形式》,《中央日报》的《长沙斩露复兴曙光》,第三版是国际要闻,如《英国首相访法》、《张伯伦明日赴法》,第四版则是副刊、专栏、文学作品和广告。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则在第一版,《新华日报》第一版主要刊登的是社论和广告,为了突出社论的重要性,一版的上半版是社论的固定位置,而下半版则是广告。而《中央日报》的头版刊登的是新闻标题和简短的广告。从两份报纸的设计来看,都将广告放置头版,且第四版部分也有广告,可见当时的广告刊登对于报纸的重要性,同时两份报纸头版栏目的侧重点的不同也反映出办报方向的不同。
  (五)经营管理
  从经营管理方面来看,《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都注重广告经营,在版面设置中,为了显示广告的重要性,两张报纸都将广告放置头版位置。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在发行以及纸张方面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止,但《新华日报》始终坚持不妥协、不退让的方针与国民政府进行抗衡。无论是采取雇佣报差送报,还是兴办小型纸厂,扩大报纸纸源,缓解纸张紧缺的现状,都改变了《新华日报》经营困难的现状,使得报纸的发行量日益上升。《中央日报》在抗战前期的报纸销路也一直良好,但后期的《中央日报》却偏政治宣传而忽略新闻事实,过度的宣扬国民党政府政策而失去市场的自然支持,报纸销量下滑,发行、广告无法应付报馆开销,导致报纸的发行只得依赖党部津贴。
  四、启示与反思
  总的来说,重庆时期《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的两次重要探索,通过对比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了解到全面抗战时期国共两党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辱。而报纸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也能够及时传递战况,向广大人民展现真实的战场情况,对于全面抗战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无论是《新华日报》还是《中央日报》都是为各自代表的阶级服务的,这与我们目前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与社会性基本一致。新闻事业的发展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始终明确“党媒姓党”,要始终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注释:
  [1]刘江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管理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2]刘家林.《中国新闻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46页.
  [3]伍静.党报的另一种传统——延安《解放日报》与重庆《新华日报》的比较及不同命运[J]新闻记者,2015年.
  作者简介:
  李悦(1994—),女,汉族,河北唐山市人,学生,硕士,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其他文献
摘 要:拜“娅瑶”仪式是流传是广西田林县璐城乡一带壮瑶村落的民间习俗。拜“娅瑶”仪式包括焚香进供、歌舞祭拜和山歌对唱等活动。本文重点对歌舞祭拜的源流做出探讨并着重对其舞蹈形式、节奏形式等艺术特征加以分析。  关键词:祭拜歌舞;舞蹈形式;节奏形式  拜“娅瑶”仪式是流传是广西田林县璐城乡一带壮瑶村落的民间习俗。附近的壮、瑶群众以璐城乡弄光村为圆心,聚集在“娅瑶”庙前祭拜他们心中善和美的化身——“娅瑶
期刊
摘 要:当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已然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最近的博物馆热就是很好的体现。对区县博物馆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机遇与挑战。对区县而言,更是能够通过博物馆的发展带来更多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好机会。这促使了政府、社会和更多的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思考如何推动区县博物馆的发展。本文将浅谈推动博物馆发展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  关键词:区县博物馆;博物馆与社会;发展 
期刊
摘 要:人类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发展史。如果从纵向看人类历史,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如果从横向看,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类从相互隔绝走向交流往来,并促进人类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经典史学著作《全球通史》,记述了从史前时期一直到 21 世纪的世界历史。《全球通史》不仅是一部世界史,也是一部人类发展史,蕴含着深刻的人类发展哲理。从人类发展的视角看《全球通史》,能够从整体上对人类发
期刊
摘 要:从图书馆经费来源及产权属性的角度看,我国近代图书馆分为公立图书馆与私立图书馆两类。我国近代属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过渡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图书馆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本文通过梳理我国近代私立图书馆从萌芽开始到发展的过程,以期引起对民间图书馆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公立图书馆;私立图书馆;藏书楼  “私立图书馆”这一概念在我国近代多被使用,是我国由近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过渡时期产生的一种图书
期刊
摘 要:齐国古都临淄是齐鲁大地上著名的音乐胜地。先秦时期的齐国,就以雅俗共赏的宫廷音乐和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闻名于世。齐国灭亡后齐都音乐并没有随之消减,反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下来更多更丰富的宝藏,其音乐艺术不仅包括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歌曲,还包括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说唱艺术、戏曲艺术等种类。本文就齐文化圣地齐都音乐的繁荣形态进行粗浅探讨。  关键词:民间音乐;齐文化;齐都  齐地夷人好乐
期刊
摘 要:在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二千五百年里,给古典建筑也增添了无数伦理与政治色彩,并在相互融合中也表现在儒家对于建筑设计的观点与反思中,即建筑中的伦理与政治互融互通,不可分割。儒家思想决定了古代建筑格局,大到一个城镇的布局,小到一座房屋的形式都有体现,尤其是礼制型建筑,更是其集中展现。  关键词:风水理念;左昭右穆;中轴对称  一、宗祠建筑的选址  宗祠建筑展现人们祭祀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包含万物归一
期刊
摘 要:选取社会支持理论为视角,关注地震灾区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运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所得的资料,以四川汶川的地震受灾老人为调查对象,分析其社会支持网络,并从人格尊重、情感慰藉、成就安心三个维度描述和分析地震灾区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现状。以社会支持理论为依托分析精神赡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给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社会支持;精神赡养;地震灾区  一、引言  汶川大地震后,社区环境和居家
期刊
摘 要:《爨龙颜碑》书法古意盎然,妙趣横生,雄强茂美,参差有致,笔力遒劲,气势宏伟,端朴厚重,峻利爽洒,洁净明快。正如康南海在《广艺舟双楫》中把《爨宝子碑》列为“神品第一”,又说:“龙颜碑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并作诗赞曰:“汉经以后音尘绝,惟有龙颜第一碑。”由此可知,《爨龙颜碑》亦是研究中国书法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关键词:爨龙颜碑;神品第一;碑版之
期刊
摘 要: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要能够意识到其中出在的诸多价值因素,只有针对建筑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元素等进行分析,才更加利于对其中的本质予以透彻了解,进而了解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对于不同时代的建筑文化遗产的价值阐述是不同的,因为其价值组成也主要分为经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但是不同的价值都具有各自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古建筑的文化遗产保护出发,针对其中的价值要素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筑文化遗产;价
期刊
摘 要:“跳五猖”作为傩舞中的一个分支,在安徽的郎溪、祁门两地均有出现。两地“跳五猖”的程式化仪式均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但因二者的历史传承和宗族信仰的不同,造成二者的演出风格与程序亦有着不同。通过比较二地的“跳五猖”,探讨祁门、郎溪作为皖系傩舞之传承代表所体现的傩舞特质。  关键词:跳五猖、傩舞、比较  中国戏曲的源起,在于人们的劳动。原始时期,人们为了劳动,便逐渐演变成了以歌舞娱乐为主的表演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