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春雨 润物无声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w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教学,如果没有融入情感教学,就如同一条无源之水,就无法守住语文的诗意。
  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能局限于传授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要注重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所以,要想感受语文的诗意,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就需要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使学生动情,在情感中产生共鸣,在情境中学会回味。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把情感教学融入,在不知不觉中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呢?
  一、“一切景语皆情语”
  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所以,要想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首先离不开对景物的赏析。要带领学生入景入情,体会情感。学生在关注景物中关注情感,才能获得一种情感的共鸣。
  关注景物的描写,在景物中融入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在赏析中得到一种美的熏陶。欣赏王维的诗,要注重景物的分析,在景物的分析中融入情感的体验。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诗人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那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眼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的闲适之情,对此处的喜爱之情就从此景中透露出来,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这样美的享受是通过景物传达出来的,又如在欣赏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到无边的大漠,广袤的长河,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 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就展现在读者眼前。深入此景,怎能不体会到作者的那一片壮阔之情?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带领学生赏析时,要深入体会景的美妙,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情感的熏陶。那些感伤、那些闲适、那些壮阔会在潜移默化中渗入到学生的灵魂里。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在他的作品《琵琶行》中云:“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这也给我们语文的情感教学提供了启示,情感教学需要预设,需要情境的设置。人的情感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要调动我们的学生进入情境,尽快的获得情感的体验。比如有的老师在讲《长亭送别》一文时,一开始就充满激情的问:“一提到送别,我们就会想到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还有诗人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那么,对于送别,你们还想到了哪些呢?”老师通过学生学习过的诗词创设了一种离别的意境,让学生联想起许多离别的意象,这就能很快把学生引入情景交融的境地,学生很快就能感受到离别的氛围,离别的情感就自然引发出来!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在情境的预设中感受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老师在和学生学习《药》这课时,就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古老的中华,被称之为华夏,华夏本是一家,但在《药》这篇文章里,华夏却不再是一体,而联系华夏的竟是用鲜血染成的馒头,这样的馒头能治病吗,这样的人血也不能唤起人的觉醒吗?”这一连串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感体验中迫切的想去进入到文章中,去感受文章本身的魅力。又譬如,在阅读名著《茶馆》时,有的老师就播放了话剧,这就让学生有了学习话剧的兴趣,同时又原汁原味感受了话剧本身的魅力。有了这种情境的设置,学生会更快的融入情感,同时把握作品的情感。再如让学生亲自参与表演,在课本节选的第二场中,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老板王利发的精明圆滑,大兵的蛮横无理,作为走狗的宋恩子、吴祥子的泼皮无赖……这样分角色表演,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培养感悟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到课文情境中去,感受作品情感。 所以说,“未成曲调”要“先有情”,这样,才能更好的触动学生心灵的弦,带领学生更快的进入审美的情感体验。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的情感教学同样也是要结合语文文本中充满的感情,以情促情,把情感内容融汇于教学中,点滴渗透于学生的思想意识,如春风化雨,悄无声息,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能顺其自然,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在不知不觉中有机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我们在情感教学时就要特别关注一些饱含感情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体裁的文章都含有感情,“万趣会文,不离词情。”没有情感的文章就没有灵魂,鲁迅曾经说过:“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滴过去,以俟别人,虽自觉瘦弱,以为快活。”注入感情的文字才是有灵魂的文字,尼采也曾经说过:“一切文学,我只爱用血写下的书。”在现在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情感十分丰富,如《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祖国深厚的感情;《长江三峡》通过对大自然雄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通过丑陋人在关键时刻的抉择,我们能能感受到心灵美与丑的对决,在《五人墓碑记》中通过平凡人在大义面前的选择,能体会到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如果学生体验不到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没能被这种情感所打动,那么,就谈不上对课文的理解,更不可能受到教育和启迪。如在史铁生的文章《我与地坛》中,作者写道:“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不仅仅是说母亲对我的寻找,也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更主要的是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忍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地坛像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荡涤着我的灵魂,母亲是一个聪慧而坚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不知道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不知道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这样动情的有哲理的课文中的语言,必须要让学生带着感情去领会,在情感交融中体验地坛的深沉,体会母亲的伟大。所有伟大的作品都离不开情感的支撑,唯有带领学生带着情感融入到这些文章中,才能以情促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情感深层次的体验,对于美的进一步把握。
  语文区别于其他特别是理科课程的最主要的地方是它富有的情感性,情感性是指语文教学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要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们的情感,唤起情感共鸣,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怀着对语文教学深深的爱,用富含情感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去引领学生感受体验课文所富含的景美、人美、情美,去领悟认识课文用语言表达的各种人类情感。 语文教学中应时时不忘感情熏陶,使经久不衰的情感因素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使语文课充满情感魅力。
  教育没有情感,就如同池塘没有水、天空失去了云彩。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教育,没有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就失去了它的灵魂意义所在。作为语文工作者,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渗入情感教育,让情感像三月的杏花春雨,在潜移默化中滋润学生的心田,在无形中感染学生,在无声中提升学生语文的素质。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每所学校追求的目标,也是学校竞争力之所在。根据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原则,学校须无条件接收学区内学生,如何将生源基础薄弱的一届学生,通过三年的初中管理,使办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是每一个管理者急于解决的问题。我们本着“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办法”的初心,在三年的实践进程中,紧紧围绕“小而适切”的年级目标和“行思变”的管理策略,反复研究学生的学情,发现问题,解决问
一提到公平,人们容易联想到一个个历史的幽灵:平均主义,仇富,吃大户,生之者寡、食之者众,高积累、国家全包但几无任何自由,甚至还有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心理:和尚摸得,我也摸得……  但今天人们关心公平,显然不会是受了这些幽灵的引诱。当人们深为子女的成長前景担忧时,他们是在问: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选择?当人们深为收入不足烦恼时,他们是在问: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凭借公共资源的稀缺和垄断获得超常保障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018-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为了纪念《化学教学》创刊三十周年,编辑部于2008年底~2009年3月开展了《化学教学》问卷调查活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读者寄来的电子和纸质问卷进行了统计和意见反馈:  经过调查显示:《化学教学》的读者90% 以上是中学教师,一小部分是大、中学生和大
一、加强阅读,培养学生积累素材  从何积累?从阅读中积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助于我们积累丰富的材料,要使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还要学会边阅读,边思考,要将积累的材料通过思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阅读中积累,不要让精彩与生动的语段从你的眼皮下消失。  1.从教材中积累。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所选用的篇目,无论古今中外,都称得上典范,恰当而丰富的材料、
《我们的时代——社会、经济、  文化三人谈》  黄平、姚洋、韩毓海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版  这些年来,每次读到讨论中国现实问题的书籍或文章的时候——无论是像《中国可以说不》这样的“民间宣言”,还是像《中国农民调查》这样的“盛世危言”,我都会萌生出一个想法:能不能有人——精研过大量材料、做过深入的理论与现实思考的专家学者——来为我们解读现实及其所托生的历史背景、脉络?它远比老百姓的街谈
“文字绘出的图画”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个专题名称,将庞培的《森林与河流》编选进这一板块真是恰如其分。汉字本身的表意性决定了汉字能够引发读者美好的联想,从而带来“图画”般具象的审美感受,但并非所有由汉字码起来的文章都是“绘出的图画”,只有具有诗性话语特征的才独具这样的效果,《森林与河流》就是有如此浓郁诗性魅力的美文。  一、文本中的“诗性”表现  “诗性”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哲学
编者按:2012年3月9日,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荷语)(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VUB)副校长何瑞鹏(Jean-Pierre De Greve)教授访问中国,出席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的2012年中国留学论坛,并发表了题为《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学生流动:趋势、阻碍、激励》的主旨演讲。本刊于会后对何瑞鹏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  作为VUB副校长,何瑞鹏教授主管国际关系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细节描写的含义、作用,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2.通过学习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抒发思想感情。  3.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细节描写的具体要求——真实、典型、细腻。  【教学难点】  学习细节描写,突出人物个性,抒发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  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分析评价细节描写的作用,然后学习在作文中进行细节描写。
据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网站2016年9月9日报道,目前,德国的每个企业都拥有可联网的科技设备,如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而且把它们都用到了企业的职业培训上。但是,一些更专业的数字化学习或媒体设备在培训中的使用还不普遍,硬件设施中传统媒体设备依然是主力。这是由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开展的关于“数字化媒体在企业培训与进修中的意义”研究所提供的调查结果。在该结果基础之上,联邦职业教育研究中心(BIBB
一、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水平偏低  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此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贫困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的成长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由于长期缺乏必要的引导与管束,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