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中国的方式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angg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时代——社会、经济、
  文化三人谈》
  黄平、姚洋、韩毓海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版
  这些年来,每次读到讨论中国现实问题的书籍或文章的时候——无论是像《中国可以说不》这样的“民间宣言”,还是像《中国农民调查》这样的“盛世危言”,我都会萌生出一个想法:能不能有人——精研过大量材料、做过深入的理论与现实思考的专家学者——来为我们解读现实及其所托生的历史背景、脉络?它远比老百姓的街谈巷议来得公允、透彻,但又要对老百姓的所感所惑、所思所想的话题有回应和引导。对于那些贯穿在社会生活、萦绕在我们脑子里的关键问题,应该尽量挖出历史与时代、社会与文化的关联,给我们以庖丁解牛般的解答,因此这种解读就有必要超出个人的立场、学科的分立,甚至是学术话语的阈限,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探讨和对话。
  眼前这本《我们的时代——社会、经济、文化三人谈》,正是我企盼的一本书。三位学者——社会学家黄平,经济学家姚洋和文学批评家韩毓海——以对话的方式来讨论现实中国,带来学界对中国问题的最新思考。
  关心民瘼、积极入世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即便是在所谓知识分子普遍“失语”、“失禁”的上世纪90年代,也曾有过关于“人文精神”、“儒家传统与东亚模式”、“新左派与自由主义”等等直面现实而又影响深远的讨论与论战。而这本“三人谈”给我们最鲜明、最有启发的,是对话者以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视野和治学方式来谈论中国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曾经号称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代,处于主流的人文知识分子接受和传播着一整套人文知识话语:“民主”、“自由”、“启蒙”、“西方”、“现代化”……并以这套话语来讨论和诊断中国问题。我们当然不能低估这套话语在中国社会演进以及思想史上的积极作用,但它在90年代中国社会走上全面市场化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人文知识分子赖以观察和言说现实的有关文化、价值、道德的话语体系既无法涵盖或切中现实,更无力回答我们所面临的“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根本问题。90年代中期人文学界发起的声势浩大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最后落入凌空蹈虚、各说各话和不了了之的结果,正暴露了“复兴人文传统”的文化或道德诉求的高蹈和不切题,人文知识分子的边缘化首先是人文知识的边缘化。
  在人文话语的虚弱和不切题的文化语境下,更是在中国经济从计划向市场全面转轨的社会环境下,9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学话语乘虚而入,“经济发展”、“市场”、“效率”、“制度”、“功利”、“产权”、“国家干预”、“私有化”……成为学界谈论的热点话题,形成了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思想局面。
  但无论是看似“务虚”的“文化精神”、“人文价值”,还是作为“实学”的经济学理论,要想深入讨论现实,尤其是讨论中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宏观话题,都不足以单独给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从学术自身而言,90年代后期“新左派”与“自由主义”的论战,可以看作是一部分人文学者,包括社会学者(狭义的社会学和法学、伦理学等)对经济学话语“家天下”的质疑和挑战,揭示出主流经济学在“发展”、“效率”等宏大叙述下对社会公正和协调发展等问题的忽视或掩盖,用本书作者之一姚洋教授的话说,“以前,经济学家是关起门来自己讨论经济问题……从90年代后期,我们不得不面对其他学者乃至民众的质疑……经济学家开始倾听来自不同学科的批评意见”。
  而《我们的时代》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系统、全面、跨学科地讨论中国问题的思考和言说方式,它体现出“重建知识与现实的联系”的气魄和探索。在这样一种整体视野之下,作者们重新清理和考辨“漫长的20世纪”,从踯躅于现代化门槛之外的晚清、到试图自强却终不能摆脱“二半”社会的民国,再到共和国的革命建国,我们会看到中国是如何走上一条从民主共和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崎岖之路,会重新思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转折,90年代以来波诡云谲、步步雷区的改革之路。
  几位学者都是能放出眼光“拿来”的,从欧美的福利国家、“第三条道路”,到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计划经济的探索和衰败;从东亚“四小龙”的经济崛起,到印度、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自决,都能纳入他们的视野。
  当然,本书更多是在讨论现实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可持续发展、效率与公平、三农、城市改革、下岗失业、城乡分治、东西均衡、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环境保护、文化建设、道德重建……问题如此之多,头绪如此纷繁,任何声称能给出“正解”的言论免不了会遭受“江湖骗术”之讥,而学术讨论的义在于揭示这些问题生成的背景,清理和归纳它们包含和联系的方方面面,从而开启更为切近现实、多元和开放中的建设性共识我们。
  过去的20多年里,我们国家最大的关键词就是“发展”,今天,我们在这个依然最大的关键词之外又加了几个关键词,我们在“发展”的前面加上了“可持续”和“科学”,加上了“和谐”。社会理念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国家的方针大计、发展战略上,也深入到个人生活领域。这意味着持续了20多年的探索与转变仍然在持续,意味着我们依旧承担着坚硬而沉重的社会重建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的出现可谓躬逢其时,因为它不仅在理解历史与现实中国问题上打开多个知识和思想窗口,让我们看到诸多的思想“风景”,而且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释,提供了对未来中国的新构想。
其他文献
中俄之间政治上的互信是空前的,国家关系是历史最好水平,但民间的偏见还是很深的,民间感情需要花大力气培养。  俄罗斯是中国最强大的邻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交,至今,中俄关系历经60年风雨。60年与强邻为伴,甘苦交杂,不同时期的中俄关系中,总是伴随着另外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的影子。在国际舞台上,中美俄三个大国之间的博弈和角逐从未间断。  从1965年进入外交部起,张德广开始
【摘 要】改变作文教學中的评改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评改的过程中来,既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可以明白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论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做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评改方法 积极性    当了12年的语文教师,我的切身感受是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我们不妨来算一笔小帐,每个老师每学期上两个教学班,每个班至少60人,每个学期写15次作文,拿每篇作文800字计算,一位语文老师一
真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评改说明  1.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
近几年来,新材料作文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方向,而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一般有着很强的理性思辨,这就导致议论性文体成了学生高考作文的首选,高考议论性文体与记叙性文体9:1的悬殊可见议论文在学生选择中的权重,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水平有多好,当下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现状依然堪忧。往往在审题立意、构建框架之后,学生却发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缺乏使得作文的论证牵强、干瘪、无力。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试
摘要: 以区域内普通高中化学课堂的听课观察和高中化学教师的访谈交流为样本和起点,从教师与学科教学、学生与化学学习等视角观察与反思当前高中化学课堂的现状与问题,以引发对核心素养指向的高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新实践。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化学教学; 课堂样态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10029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
【摘 要】:作文教学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模式,在知识教育、审美教育、个性心理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着眼于写作主体的塑造与培养,采用多维互动教学法,讲、练、评、品、历相结合,把对写作主体的教育有机地组织到各个环节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新课标 作文教学 以人为本    传统的写作教学无视对写作主体的塑造与培养,把对生产产品的技巧性操作运用
摘要: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每所学校追求的目标,也是学校竞争力之所在。根据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原则,学校须无条件接收学区内学生,如何将生源基础薄弱的一届学生,通过三年的初中管理,使办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是每一个管理者急于解决的问题。我们本着“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办法”的初心,在三年的实践进程中,紧紧围绕“小而适切”的年级目标和“行思变”的管理策略,反复研究学生的学情,发现问题,解决问
一提到公平,人们容易联想到一个个历史的幽灵:平均主义,仇富,吃大户,生之者寡、食之者众,高积累、国家全包但几无任何自由,甚至还有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心理:和尚摸得,我也摸得……  但今天人们关心公平,显然不会是受了这些幽灵的引诱。当人们深为子女的成長前景担忧时,他们是在问: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选择?当人们深为收入不足烦恼时,他们是在问: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凭借公共资源的稀缺和垄断获得超常保障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018-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为了纪念《化学教学》创刊三十周年,编辑部于2008年底~2009年3月开展了《化学教学》问卷调查活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读者寄来的电子和纸质问卷进行了统计和意见反馈:  经过调查显示:《化学教学》的读者90% 以上是中学教师,一小部分是大、中学生和大
一、加强阅读,培养学生积累素材  从何积累?从阅读中积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助于我们积累丰富的材料,要使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还要学会边阅读,边思考,要将积累的材料通过思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阅读中积累,不要让精彩与生动的语段从你的眼皮下消失。  1.从教材中积累。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所选用的篇目,无论古今中外,都称得上典范,恰当而丰富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