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活动是数学基础知识内容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理论与实践生活的联系。指应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方法、活动经验、思维方式等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索数学规律。数学活动课就是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安排、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方案、策略引领同学展示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一、数学活动课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地位
在苏科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册(上)到九册(下)数学教材中,每单元都安排了一节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活动课题。并且在每册书后都附有“数学活动评价表”。让同学总结评价参与活动的态度、感受。可见数学活动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一)数学活动课是教材的有机的一部分
纵观整个初中数学教材,数学活动课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把它与常规的教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体。七册(上)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是两节活动课。需两节课时完成教学。通过本章学习,让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乐于接触生活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经历观察、试验、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搜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推断和猜想。这两节的教学能更好地把学生引入数学世界里,了解数学的巨大作用。为今后学习数学有引人入胜之感。
(二)数学活动课题是教材数学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数学活动课对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作进一步的探究、延伸到更深层次。如七册(下)“拼图公式”中,利用拼图,探究了更多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之间的关系。八册(上)“关于勾股定理研究”中,能了解到勾股定理的更多证法;发现常见的勾股数:“3、4、5”“6、8、10”“5、12、13”等;生活中常规的勾股定理的应用实例。拓展了认识勾股定理的知识空间。
(三)数学活动是数学知识在生活环境中的具体实践和应用
数学活动能让同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七册(上)第一章中就体现了数字与生活得联系及发挥的作用:如学生的学号、邮政编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号码等。同时几何图案在美化我们的生活,如一些会标、服饰花纹、建筑图形等。在“算年龄”“反比例函数实例的调查”等活动中,都能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社会实践的结合,数学知识的实例应用。
(四)数学活动体现了基本的数学思想
化归、待定系数等基本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的方向。通过有效地数学活动,体会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同时感悟到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数学活动的指导方向。如七册(上)“正方体涂色”中,把正方体每条棱等分,得到等体积的小正方体。大正方体表面涂色后,小正方体涂色情况不同,根据活动情况得小正方形涂色规律。由2等分到n等分找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规律,总结出n等分后小正方体涂色情况一般公式,体现了归纳的思想。
二、如何指导数学活动课
(一)数学活动课的特点,活动课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它主要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通过亲身实践,获得体验、感受、技能。从“做”数学中获得快乐情趣。它具有以下特点:
1.自主性,每堂活动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情景、活动区域。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导的倾斜模式。
2.实践性,数学活动课是以学生“做”数学为主要方式,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数学体验。如“剪纸”、“设计包装纸箱”的活动。
3.合作性,很多活动课是以小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必需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如“你是普通学生吗?”等活动。
4.娱乐性,活动课本身就是寓教于乐的新课型,让同学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如“算24”、“分式游戏”的活动。
5.开放性,活动课的课堂不是限于教室内,也不限于45分钟内。有些活动必须走出教室,不定时地完成。如“测量物体的高度”、“二次函数应用的调查”的活动。
6.生活性,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数学活动,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为主体的活动,活动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如“算年龄”、“制作冰淇淋纸筒”的活动。
(二)数学活动课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数学活动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活动材料作用于活动客体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数学知识和活动材料按照活动规则和程序参与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取数学方面带的发展。整个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活动中学生应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由活动促成了同学身与心、活动与意识、外化与内化、直接经验与间接知识的相互沟通相互进步的关系。在指导活动课时应有以下策略:
1.在活动课中,不再单一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协调各小组之间的关系,要对活动的过程公正、全面的评价。做到放手而不是撒手,对每一个课题活动都精心设计,写好课时计划方案。对学生活动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2.采用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方法。直接指导就是通过解释、演示、操练等直观的方法对活动中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概念作出合理的清晰地讲解。如“心率的调查”活动中,要对“心率”概念进行解释,并要讲解有关的卫生知识。在一些剪纸、折叠复杂操作的活动中,要演示其过程,为学生扫除活动中的障碍,使活动顺利进行。间接指导是组织小组讨论,协调个人与小组、小组与小组间合作关系,及时发现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缺陷,为学生提供完成活动的条件。一些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如“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数问题的调查”中,要充分想到同学调查过程中的困难,在他们需要帮助时要及时提供合理的帮助。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活动中的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而不是孤立。充分发挥各自的指导优势让学生自由地完成活动内容。
3.交流回顾活动过程,组织同学填写书后的“数学活动评价表”做好集体评价与自我评价。评价是对活动的总结和延续,要从以下方面做好评价:①同学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②同学参与活动的程度;③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出的思维、策略,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及情感发展。结合评价表,对学生多作肯定,充分理解同学间的个体差异。使同学在今后的活动中能更积极主动地态度参与进去。
一、数学活动课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地位
在苏科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册(上)到九册(下)数学教材中,每单元都安排了一节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活动课题。并且在每册书后都附有“数学活动评价表”。让同学总结评价参与活动的态度、感受。可见数学活动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一)数学活动课是教材的有机的一部分
纵观整个初中数学教材,数学活动课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把它与常规的教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体。七册(上)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是两节活动课。需两节课时完成教学。通过本章学习,让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乐于接触生活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经历观察、试验、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搜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推断和猜想。这两节的教学能更好地把学生引入数学世界里,了解数学的巨大作用。为今后学习数学有引人入胜之感。
(二)数学活动课题是教材数学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数学活动课对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作进一步的探究、延伸到更深层次。如七册(下)“拼图公式”中,利用拼图,探究了更多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之间的关系。八册(上)“关于勾股定理研究”中,能了解到勾股定理的更多证法;发现常见的勾股数:“3、4、5”“6、8、10”“5、12、13”等;生活中常规的勾股定理的应用实例。拓展了认识勾股定理的知识空间。
(三)数学活动是数学知识在生活环境中的具体实践和应用
数学活动能让同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七册(上)第一章中就体现了数字与生活得联系及发挥的作用:如学生的学号、邮政编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号码等。同时几何图案在美化我们的生活,如一些会标、服饰花纹、建筑图形等。在“算年龄”“反比例函数实例的调查”等活动中,都能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社会实践的结合,数学知识的实例应用。
(四)数学活动体现了基本的数学思想
化归、待定系数等基本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的方向。通过有效地数学活动,体会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同时感悟到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数学活动的指导方向。如七册(上)“正方体涂色”中,把正方体每条棱等分,得到等体积的小正方体。大正方体表面涂色后,小正方体涂色情况不同,根据活动情况得小正方形涂色规律。由2等分到n等分找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规律,总结出n等分后小正方体涂色情况一般公式,体现了归纳的思想。
二、如何指导数学活动课
(一)数学活动课的特点,活动课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它主要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通过亲身实践,获得体验、感受、技能。从“做”数学中获得快乐情趣。它具有以下特点:
1.自主性,每堂活动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情景、活动区域。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导的倾斜模式。
2.实践性,数学活动课是以学生“做”数学为主要方式,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数学体验。如“剪纸”、“设计包装纸箱”的活动。
3.合作性,很多活动课是以小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必需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如“你是普通学生吗?”等活动。
4.娱乐性,活动课本身就是寓教于乐的新课型,让同学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如“算24”、“分式游戏”的活动。
5.开放性,活动课的课堂不是限于教室内,也不限于45分钟内。有些活动必须走出教室,不定时地完成。如“测量物体的高度”、“二次函数应用的调查”的活动。
6.生活性,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数学活动,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为主体的活动,活动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如“算年龄”、“制作冰淇淋纸筒”的活动。
(二)数学活动课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数学活动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活动材料作用于活动客体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数学知识和活动材料按照活动规则和程序参与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取数学方面带的发展。整个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活动中学生应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由活动促成了同学身与心、活动与意识、外化与内化、直接经验与间接知识的相互沟通相互进步的关系。在指导活动课时应有以下策略:
1.在活动课中,不再单一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协调各小组之间的关系,要对活动的过程公正、全面的评价。做到放手而不是撒手,对每一个课题活动都精心设计,写好课时计划方案。对学生活动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2.采用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方法。直接指导就是通过解释、演示、操练等直观的方法对活动中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概念作出合理的清晰地讲解。如“心率的调查”活动中,要对“心率”概念进行解释,并要讲解有关的卫生知识。在一些剪纸、折叠复杂操作的活动中,要演示其过程,为学生扫除活动中的障碍,使活动顺利进行。间接指导是组织小组讨论,协调个人与小组、小组与小组间合作关系,及时发现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缺陷,为学生提供完成活动的条件。一些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如“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数问题的调查”中,要充分想到同学调查过程中的困难,在他们需要帮助时要及时提供合理的帮助。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活动中的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而不是孤立。充分发挥各自的指导优势让学生自由地完成活动内容。
3.交流回顾活动过程,组织同学填写书后的“数学活动评价表”做好集体评价与自我评价。评价是对活动的总结和延续,要从以下方面做好评价:①同学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②同学参与活动的程度;③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出的思维、策略,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及情感发展。结合评价表,对学生多作肯定,充分理解同学间的个体差异。使同学在今后的活动中能更积极主动地态度参与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