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红细胞G6PD动力学快速法诊断新生儿G6PD缺陷病

来源 :广东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guoho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病是一种较常见的新生儿遗传性溶血性疾病,本地区的发病率也较高。本病的确诊必须以红细胞G6PD活性为依据。我院以往是以检测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为诊断的主要依据。自1998年以来,采用新创的单次洗涤快速动力学分析法直接测定红细胞G6PD活性,大大提高阳性率及诊断符合率。现将诊断为新生儿G6PD缺陷病的60例总结分析如下。rnrn1 资料与方法rn1.1 诊断标准 我院采用的红细胞G6PD活力快速动力学法计量单位以mu/gHb来表示,新生儿正常参考值为4 400±1 100 mu/gHb。若低于3 000 mu/gHb可诊断为G6PD活力低下,即G6PD缺陷病;若活力低于1 000 mu/gHb,则考虑严重缺陷病。rn1.2 研究对象 自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共检测我院新生儿病房患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482例,其中G6PD活力降低的有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男女之比为4∶1。第1胎占41例,余为第2胎或第3胎。出现黄疸年龄最早是出生后1 d,有6例,其余病例均在2~5 d发病。经治疗全部病例治愈出院。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C反应蛋白(CRP)及GHbA1c(GHbA1c)对妊娠期糖尿病(GDM )筛查诊断的价值。方法将105例GDM 患者作为GDM 组,225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Roche 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
分析目前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及其发生原因,提出一系列的护理对策。启用输液信息系统,实行编号、姓名双核对机制;输液中及时巡视,仔细观察患儿的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做好家长的健康宣教工作。使安全隐患明显减少,从而降低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率。规范儿科门诊输液管理能提高服务质量,消除输液存在的隐患。
白细胞介素(IL)-23/IL-17轴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炎性通路,主要依靠IL-23介导Th17效应细胞,产生IL-17等细胞因子,引起炎性反应及异常免疫,参与多种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人们对IL-23/IL-17轴及其相关细胞、细胞因子,如Th17细胞、IL-23及IL-17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对其作用及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发现了此轴的参
目的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 H2S)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组、H2S 30 ppm组和H2S 60 ppm组(1 ppm=1 mg/L),每组12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模型。再灌注24 h后应用胶带剔除实验
《广东医学》杂志创刊于1963年,现为月刊,大16开,每期88页,由广东省卫生厅主管,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是广东省历史最悠久的医学期刊,也是反映广东省医疗卫生科研水平,报道本省医
胆碱能性荨麻疹的典型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并有全身或局部出现瘙痒性星状风团.该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首先对历年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流行病学相关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该病发病率年轻化,实际发病率高于数据统计结果.阐述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汗液过敏学说与排汗异常学说,得出汗液超敏反应、汗管阻塞、排汗不畅、汗液分泌过多、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3等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静脉溶栓是一项被证明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溶栓后发生的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会影响患者的恢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确定溶栓后sICH的危险因素有助于筛选适合的溶栓患者。溶栓后sICH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男性性别、肥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高、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糖、心房颤动、溶栓时间延迟
特应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遗传性过敏性皮肤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主要概述特应性皮炎发生发展的相关环境影响因素,如:居住环境、接触宠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不同饮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早期母乳喂养、日常清洁、肠道菌群等因素的保护作用;感染、肥胖、孕期工作、压力等因素,以及香烟、温度剧变等物理化学刺激的不利影响.这些因素均会影响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或发展。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占颅内肿瘤的0.3% ~ 1.5%,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1],约95%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期刊
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发生血小板高反应性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后者与卒中复发风险增高密切相关。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增高的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一些血液循环分子可作为预测血小板反应性增高的标记物。监测新型抗血小板药治疗后的血小板反应性,可为合并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个体化抗栓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