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肥施用时间对双季稻乳熟期亚细胞镉分布的影响

来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lolo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水稻生育后期施氮对双季稻乳熟期植株亚细胞镉分布及成熟期糙米镉积累的影响,开展大田试验,选取早稻株两优819(低镉积累品种)、陆两优996(高镉积累品种)和晚稻湘晚籼12号(低镉积累品种)、玉针香(高镉积累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后期施氮时期处理,分别为始穗期施氮、齐穗期施氮、灌浆期施氮,并以后期不施氮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后期不施氮情况下,水稻根、叶细胞镉分布表现为细胞壁>细胞液>细胞器,后期施氮处理下不同稻季根、叶亚细胞各组分镉分配比例存在较大差异,早稻品种根、叶乳熟期细胞壁和细胞液
其他文献
很多人看了题目估计就会有想法:作者在胡扯吧,消毒消毒,消来消去水都坏了,好的菌也给消灭了,整个生态系统都破坏了,怎么养?有的养殖户还要讲:我养殖从来不用消毒产品,我一样养得成!甚至有情怀的养殖户会说,我们要搞生态养殖,要搞健康养殖,少用这些化学消毒的东西。
根据对作物根系精准分析和测量的现实要求,分析定量测量作物根系参数的必要性,介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作物根系图象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为作物根系的精准分析提供理论借鉴。
摘要:基于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以教书和育人协同发展为目标,分析园林绿地规划课程融合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根据课程特点和现存问题提出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的措施,为园林专业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园林绿地规划;同建;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1)04-0088-03  
摘要: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及其衍生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互联网 ”农业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的现代化程度,为农产品生产、流通及质量监管等提供技术支持。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互联网 ”农业模式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积极作用,以期为促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作用  中图分类号:F
摘要:以沈阳市土地管理为例,从项目用地评估、存量用地利用、土地监测监管等方面,总结节约用地的具体措施,探讨从政府、市场和社会层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方法,以期為有效保护耕地和合理分配土地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耕地保护;用地评估;监管;成效  中图分类号:F321.1;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1)04-0059-02  土地是人类发展的根本,节约集约土地是可持
摘要:基于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分析我国全日制食品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优化课程设置、以项目为载体联合培养、开展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等措施,为培养食品类专业硕士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食品类专业;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1)04-0084-02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层次应
在移动学习专业平台与中职学校教学逐步融合的大背景下,以中等职业学校的食品分析课程教学为例,基于学习通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分析融合教学的优势、不足和改进
摘要:根据示范区的农业种植经验,以朝阳市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为基础,分析深松及保护性耕作作业的连续实施效果,总结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为探索最适宜当地农艺特点的作业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深松;示范推广;作业面积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1)04-0063-03   朝阳市位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降雨偏少。受
摘要: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交叉型产业,观光农业具有鲜明的特色与功能,成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分析辽阳市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具体思路,为辽阳地区的观光农业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观光农业;规划;农业资源;科技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1)04-0061-03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把“
摘要:在創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以食用菌生产课程为例,以创业业绩为导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进行全面改革,重点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培养高职创业人才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教学改革;创新创业;考核;教学方法;食用菌生产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1)04-0075-03  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