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浅论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正在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改实践的主流。要进行人文教育,就要在教育的目标上坚决摒弃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界定中的唯理性的倾向,在教育内容(课程设计)上要融合人文精神,在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上应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非限制性审美化的教学。
其他文献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它赋予了家园共育以新的内涵,强调了我们要与家庭双向互动,既要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又要请家长配合我们的教育与管理,这将成为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  一、提高认识,丰富家教知识  1. 开发家长的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家园联系手册》,我们发现在家长中
我国会计核算是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且入帐后一般不调整资产的帐面价值。历史成本法虽然具有客观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优点,但在市场条件下,资产的价格随时有可能变动,历史成
在初中历史学科的若干学科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是其中最基本的一部分。时空观念包含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是指将事物与特定时空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形成历史的时序性和特定空间观念是认识和评判一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特定的历史时空条件,便是离开了历史的真相,也背离了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活动价值。   部编七年级历史《原始农耕生活》一课是描述距今约6000-7000年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发展,为学生认识、参与及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和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
对东西部4所高校391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自强意识、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贫困大学生的自强意识水平一般,其中社会取向自强意识显著高于个人取向自强意识。(2)
所谓微课,指的是通过视频录像的方法将老师在课堂内或课堂外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进行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其包含教学设计、课件材料、教学反思及学生反馈等辅助性的教学资源并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内容,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同时为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展示了教学的内容和精髓,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  一、利用微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
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把握不准确,新的教学方式运用不足,难以胜任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还不够合理,学习效果
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将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是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开展德育教育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那么,学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课程意识,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创造空间。但是新课改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很多人士都在探讨影响新课改顺利进行的因素,如课程设置、课程内容
小学语文 《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 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多读书,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林语堂说: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