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和大海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zhe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时天色近晚,正是看海好时机。
  我们没有在沙滩上漫步,而是选一块平滑的、面朝大海的礁石坐下。毕竟经过连续两天马不停蹄上山下岛采风,人不乏,脚也累了。望着海水远远地、缓缓地向沙滩走来,我和彭老师聊起了文学。我知道,彭见明老师以小说《那山那人那狗》获奖,并改编为同名电影而广为人知。没想到他说他正在创作一篇十万字的长篇散文。我好奇地问,一篇散文十万字,那该是重大题材了。他说不是,写的就是自己的家族史。他解释,作品值不值得写长,主要看有没有故事可写,写了能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正听得入神,一阵海风起,脚下的海沙扬起来淘气地撒在彭见明老师和我的脸上、身上。月亮湾的沙子们大概爱好文学,也是听入了迷,按捺不住雀跃的心情,手舞足蹈起来了吧。我们轻轻弹了弹身上的衣服和袜子,让调皮的沙子回归沙滩。
  登太姥山,品绿雪芽白茶,怎一个惊艳了得。
  福鼎大白茶始祖——“绿雪芽”古茶树,正迎着从“鸿雪洞”里源源不断冒出来的冷气,碧绿如故。也许,正是来自天地之气化为澎湃动力,成就绿雪芽成了仙姝,成了人间不可多得的茶中极品。
  绿雪芽古茶树左侧,是金碧辉煌的“太姥圣殿”,右侧,是古朴而著名的“一片瓦禅寺”,两者之间,有一道幽深的“通天洞”,它们,共同形成了太姥山胜景的核心。没人引导,我误打误撞,从通天洞出口进入,踏着潮湿的阶梯,步步向下,落入洞底。借助石缝中漏下来的光线,抬头看见石壁上刻有明人周亮工的一首诗,道是:“太姥声高绿雪芽,洞天新泛海天槎。茗禅过岭全平等,义酒应教伴义茶。”
  我钻进洞里,沿湿漉漉的石阶走去,或垂直向上百十级,或左穿右拐三五步,皆在石缝中穿行。有时宽可避人,有时窄需侧身,正所谓“一夫过仅容,云至不能让”,最窄处常要挺胸收腹,用双手扶住石壁横着挪动,像一只爬行在石壁的螃蟹。石壁上的水珠,碰到了我的鼻尖,沾到了我的衣服,双手更是摸出一把水。冰凉的水汽,与我呼出的热气,混合一处,飘在洞中,不知是升腾而去,还是沉没谷底。我停下脚步,低头看那幽深阴暗的山洞,犹如万丈深渊,心中一股寒意,抬头望望偶尔从山上筛下来的阳光,金灿灿的,直晃眼。巨石缝中有時还能见到几株树丫,把洞外的绿色透露进来,也把旺盛的生命信息透露进来。
  我不敢在洞中多耽搁,更不敢“节外生枝”探访旁道,就一个劲往上攀爬。
  “哗啦”“哗啦”的海浪声,把我的思绪拉回到月亮湾。
  夜海涨潮了,我坐的礁石,原与海水尚有五六十米的距离,此时已水临石下。我全神贯注地看着海浪自远而近,在沉沉夜色幽幽海水中,迎着山上客栈微光,闪着鱼鳞般的光晕,暗洪滚滚扑来。它一次比一次更加有力,一次比一次更接近我坐着的礁石。很快,海浪撞到礁石,溅起了翠玉般的水珠,打在我的身上。我站起来,舍不得走,继续欣赏它狂躁不安的样子。它一时无奈我何,就改变策略,沿礁石的两侧向后包抄,最终对我形成合围之势。我想,自己已过知天命之年,没必要跟它淘气,就趁它退却再蓄势进攻的间隙,纵身跳下礁石,把眼前之“空”让给了海。
  海呀,你何必如此急躁,宇宙循环亿万年,无论是空是幻,终究是你的,没谁拿得去。
  我呆坐的这块礁石,地处月亮湾的左侧,身后是和它一样光洁低矮的兄弟,密密麻麻一片,黑暗中趴在沙滩上,探头探脑,显出诡异和神秘。我向月亮湾中部走,数百米长的沙滩平坦开阔,几无礁石,海水迈着整齐的步伐,无拘无束地向前行进。
  夜深了。要离开了,我信步回去看望有缘静坐过的那块长条状枕形礁石,汹涌的波涛已一浪接一浪地盖过石面。
  今日之太姥山,亿万年前也许就在海底。谁又能预料,今日这海滩上冒出头的一块块平滑无奇的礁石,不会成为亿万年后另一座高山的顶峰,雄立天地间?
  到那时,山海相依的福鼎,又会是怎样一副模样呢?
其他文献
无论是在追求科学知识的路上,还是在追求神秘圣灵的途中,光始终在前面召唤我们,而我们生命中不断涌现的意义也在对其做出回应。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  黎明时分,在菲律宾帕劳群岛上的一个大湖中,一场舞会正在上演。数百万只金色的水母,每只都有茶杯大小,竞相朝东方,也就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游去。它们一接触到曙光就都停了下来。然后,太阳慢慢地从东转到西,这些水母就跟着它的弧线游动。黄昏来临之际,这个独特的水
期刊
春天总是一夜而至。后知后觉的你还来不及换上新鲜的衣裳,只瞧见窗外的孩子放风筝,又闻得隔壁的大妈炒香椿。  一推门,天地万物全都羽化出了翅膀。  草木熙熙,走在其间,仿佛你是赤裸的,只披着繁花的颜色。你放眼四周,竟找不着一张年迈的脸庞,所有人都映着绯红与鹅黄,晃着耀眼的光。  盛夏并不可怕,只要你躲在树阴底下。高大的槐树最能变戏法,在你眼皮底下将艳阳藏匿,只留下筛过的光斑点点,飘忽地撒在你的身上。 
期刊
枯  他们就诗学问题谈论着枯的美,每个诗人都竭尽所能在枯里攫取。话题由浓转淡,像茶汤被慢慢滤干,直到露出小小的枯的本体,除了破败还是破败。  我在江畔独步寻花,垂柳悬垂的秋千已荡出些许春意。在低处,白茅的嫩芽正从成堆的枯叶里拱出,新旧在自然中完成美好的交接。  在步道的里侧,栅栏圈住了一潭枯荷。微风不燥,她们像迟暮的美人在镜面中哑默:也曾炫舞的灰色裙摆凌乱摊开,也曾婀娜的高挑身材骨瘦如柴,也曾抱团
期刊
风  人近中年,已是多事之秋。这时有风,将我摇晃,我看到风中的弧线就是一次人生的轨迹。我不断地书写究竟有什么意义?诗人日月兰说:“鸟如果飞得太高,它的叫声必渺茫,必然很少被人听见。这样的话,叫得再动听也必枉然。”好在我自认飞得还不是太高,太远。我所有的书写都是生活真实的写照,相对于高蹈,是低。相对于澄澈,是浑浊。就像风从工业区刮过,卷起纸屑、尘沙、塑料袋、煤灰,这就是我的日常。我不断在作品中增加的
期刊
笔触,从她古典式乳名——彭蠡——开启。听起来,如远古的方言。叫多了,就长成音色的基因。所谓的名字,无非用来喊。喊着喊着——  彭蠡就长大了。经彭泽、扬澜、宫亭的声声慢,出落成现今鄱阳湖的大浪淘沙。束起赣江、修水、饶河、信江、抚河,浩浩汤汤,奔湖口、注长江,缔结永恒的会晤。  “鄱湖无风三尺浪。”  一湖一江的强硬外交。母性与母性的妥协与较量。  历史一眨眼,母系的岁月,转成父系的经年。饱含荷尔蒙的
期刊
总有些事物让我敬畏  在圭研,總有些事物让我敬畏  比如一头健硕的耕牛  抬头望着天空  发出沉重的响鼻  突然前脚弯曲跪下  像斩断的一截木桩,重重压下去  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了  它等待我跨上去的姿势  让我措手不及,童年牧笛  被我丢失  旷野安静只剩下蝉鸣  它起身慢行,在我的视线里消失  抬头那一秒钟  它看到了虚空,还是什么?  我不得而知。这一瞬间  让我无限感慨,不起眼的场景  它一
期刊
在豫西山区的荒山荒坡上,长得最多的,是酸枣树。  豫西山区紧邻黄河,从地理上说,是嵩山和伏牛山的余脉,又是黄河冲积土的沉积区,山的余脉和和水的积土相互纠缠,成就了豫西山区土塬和山岭夹杂而生的地形特点,山不高,但连绵不绝,土不厚,但傲然耸立。它没有峰回路转的诗意,但盘旋在山岭上的山路既陡又弯,它没有柳暗花明的动人,但夹杂在黄土塬间的山谷既深又长。  山区极度缺水,可以说,自古以来一直缺水。它紧靠黄河
期刊
如同汉字的故事,总有许多笔划  反正,反反复复,横竖撇捺  反正,草字头的字反复刺穿流年似水的谎言  反正,纟字旁的字重复摇晃曾经岁月的美好  反正,最后的孤独都是反反复复燃烧后的灰烬  反正,最终必是尘埃落定的活色生香  端午,写给潜入你昨夜梦里的我  告诉你关于端午的传奇  白娘子的雄黄酒,被我藏在六月,一飲而尽  许仙也没成仙,还是抓药看病的郎中  法海的雷锋塔倒了,化缘的木鱼声也断了  我
期刊
千纸鹤  小时候,千纸鹤是被蜜糖包裹的童年愿望。  千纸鹤飞往无垠的蔚蓝,晚风、云朵如同孩童手中的棉花糖,纸鹤在左肩,糖在稚童的右手边。  成年后,躯体被病魔缠绕,手中的千纸鹤缓缓落下,梦想在泪眼中斑驳、朦胧。  一千只纸鹤,有着一千个梦想,一千个梦想簇拥着一股坚实的力量。  白马在心中划动潺潺流淌的清波,心门被翱翔的羽翼扯开一道明亮的缝隙。  大山和村庄,在地平线上,在极目之下,退隐成塞上老翁和
期刊
山 中  我的根部,一定要有蘑菇依附  你要侧过头  才有机会得到一只鸟的赞美  掉在草叶上  泥土上的  阴影,发出一丝丝轻微的地震  就像等着有人伸手  揭开这张合身的画皮  我记得,我是求你保过佑的人  山高,林深,叶密  斑驳的阳光小巧玲珑  有足够的弹性和耐性  我要是你,会在这时光的边缘  停下来  一定要  寻到一二处微微翘起的卷边  然后像一只蚂蚁径直爬进去,就算幸运了  欢喜冤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