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n_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形式复杂多变,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而校企合作则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高校改革的一个趋势,文章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双师型教师;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1
  一、关于双师型教师
  作为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和特色,加强对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步伐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才是双师型教师,在学界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性的解释。但是,不管其对双师型教师定义,其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教师在获得教师职称后需要取得另外的职称,其次是作为双师型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该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
  二、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
  双师型教师是改变高校教学现状非常有必要的途径,同时,高校双师型教师也是在校大学生素质提升的现实需要。现代社会,信息网络飞速发展,文化也日益多元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你下,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作为社会上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更为容易,但是却存在着意志薄弱等缺陷,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以此来保证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另外,现阶段高校教师的现状也迫切需要高校做出决定,加快双师型教师建设,改善现阶段高校教师工作效率低、缺乏活力的现象是实现学校高校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现代高等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措施。所以说,无论从和角度来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都是一种必然。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相关对策
  1.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新模式
  目前常见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能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但校企合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持续性,如何把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不断深入并且推广开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新校企合作模式。如何才能使这种模式充分发挥,形成完整的教学产学研生态系统,良好循环,相互渗透,紧密结合这个问题仍然值得继续深思。这需要不断创新与探索学校和企业合作新思路,教师队伍既要走出去,走进一线企业去调研学习相关新技术、新工艺,切身了解国内造船行业前沿动态,感受国内顶级的造船模式与风貌,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为企业培养生产、设计、管理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来回报企业,促进“企业、专业、就业、创业”四业合一的新合作模式。同时还要请进来,聘请相关合作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对学生开展相关讲座或者担任兼职教师,吸引学生成立科研团队,共同完成相关科研课题。
  2.教师职业认同感提升
  对于各大高校来说,学校应该充分领悟职业化的内涵,不断提高高校老师对大学生教育工作的认同度。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首先,学校应遵循交换规律,给高校老师以优厚的生活工作待遇,在待遇上提高高校老师的职业认同感;其次,还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帮助高校老师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顺畅工作渠道,减少工作过程中不必要的工作分歧,并能在工作的过程中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再次,还应该增强高校老师的职业成长信心,高校高校老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学校还应该根据高校老师职业倦怠的特点,积极的对高校老师的工作实现正确的引导,使高校老师能够正确的把握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校方还因该为高校老师提供必要的交流平台,引导高校老师及时的释放工作压力,增强高校老师工作的乐趣和引力,提升高校老師的工作信心。
  3.要想实现高校老师职业化的发展,加强高校老师的职业培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且培训应该贯穿高校老师工作的始终,在高校老师任职之初,校方就应该正对高校老师开展岗前培训以及日常培训,还切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考察交流,为高校老师创造进修深造的机会,让高校老师能够充分了解到自身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从而实现提高工作能力以及业务水平的效果。另外,有必要对高校老师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方面的培训,帮助高校老师建立正确的知识结构,增强高校老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样不仅能提升高校高校老师的职业素质,又能拓展高校老师职业发展的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叶秋红.校企合作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7,36(10):96-99.
  [2]肖庆东.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技术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17):31-32+34.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动态生成的课堂常能生成一些意想不到的新信息。面对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一是要敢于放手,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发表见解的氛围。二是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错点和疑点,挖掘其中的教育契机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三是要反思教学历程,升华动态生成资源。总之,教师要扮演好学生智慧的守望者、发掘者、开拓者,真正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 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的课堂灵活多
期刊
摘要:高等数学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必备工具。本文通过对高等数学课堂现状的分析,并结合大连财经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现有状况,提出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高等数学,应用型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  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我院经过学院
期刊
摘要:微课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继承和创新,是信息时代的一种行之有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微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而且有利于推动高中物理课程的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国提升。本文在介绍微课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就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微课;高中物理;应用  分类号:G633.7  高中物理知识体系覆盖内容相对抽象,学生
期刊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学习、生活、工作之中,在此形势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受关注度不断提升,因此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十分重要。但是很显然由于学生家庭环境、性格特点各有不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接受能力也各有不同,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采用“差异性教学”方式十分必要。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差异性教学  前言:  现下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已经
期刊
摘要: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几年迅速升温。为中职计算机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PS剪贴蒙版》的教学为例,采用了微课模式进行授课,给中职计算机教学带来指导。  关键字:微课 教学模式 中职计算机教学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根据教学实践要求,将视频作为载体把教师教授知识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记录下来。它的主要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也包含一些课件素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及老师点
期刊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先让学生自学,再进行教师讲解,课前预习知识,课中作交流,课上做作业。教师可支配更多的课堂时间,能充分开展讨论,开展分组分层合作教学,课前能掌握学生回馈,开展问题教学、分层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不局限在课堂上,可以在
期刊
摘 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伴随着知识信息的爆炸输出,当代中学教育也面临着教学模式的改革问题。不同于传统的“师讲学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更为重要,同时新式的“翻转课堂”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独特的优点逐渐进入了各中小学的日常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学教育 学生主体 翻转课堂  分类号:G434;G633.55  引 言:对于汲取知识能力不断完善的初中生来说,地理这一门学科
期刊
摘要:历史教学主张以历史研究为主要的授课内容,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上逐渐发生转变,成为主动研究方法的学习者。在研究和培养经验、情感过程中,从历史数据中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筛选研究,这其中都不能没有老师的指导和培养。教师的知识观主导历史资料收集,教师通过收集历史数据来阐述历史概念,历史数据的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史料教学;引导;视觉;思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期刊
[摘要]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是最基本环节,它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教育质量。师生关系还作为一种常见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新型的模式改革和高科技的发展,被视为当前重要教学模式之一的微课,因其灵活性、可选性、可重复性等特点,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师生关系,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本文通过对传统模式下《高等数学》教学中师生关系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微课对《高等数学》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
期刊
我班有个学生,当你看到他第一眼时就会感到他是一个很有灵气并且活泼、好动的人。他的名字叫徐海。  开学不久,我发现这个学生虽然头脑比较灵活,但他在学习上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爱说话;在做练习时不爱动笔,即使写也是随心所欲,不符合规范。其次,也是更为严重的,这位同学有明显的偏科现象,他不爱学英语。在每次的英语考试中,他总是在年级中倒数一二。  一天,英语该查背课文了,全班同学除了他都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