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man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当前课堂教学中,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压抑状态,学习缺乏热情,思维缺少活力,问题意识淡薄,课堂上看不到他们的积极参与,更谈不上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针对学生的现状,我在教学中着力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行了系列的探索。
  一、如何使使学生敢问、愿问、勤问。
  首先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 。教学中,教师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要硬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而应千方百计让学生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学生质疑的环节,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问题,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授课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或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发言,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缺点错误,让学生自由的发问。师生之间只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其次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愿问”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学生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自由思考”。因此,建立“积极自主的课堂”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愿说、愿问,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气氛。
  再次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勤问” 。在课前预习时教师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提出几个自己认为很重要的问题。然后教师在课中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问题有深有浅,也有很多学生问题相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问题,确定重要的、有价值的问题,课堂教学就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随着课堂的逐步深入,学生课前、课中提出的问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解决。课堂的学习应该说解决了一些比较“常规的问题”。对于深层次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带领学生一起去挖掘,这些问题就得不到发现,学生的问题探究就无法深入。这些有一定深度、广度的问题,不要急于解决,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自己去探究。在适当的时间开展“问题解决”讨论会。让学生来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经过、体会、方法。
  同时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以肯定的态度加以赞扬,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对每一位勇于提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他们一旦提问,教师首先应称赞他们的勇气,然后再帮他们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教师则不要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这样,既可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又可激励学生勤于提问。
  二、如何教会学生设问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有了质疑的精神和探究的热情,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好的方法和技巧去引导他们,学生也很难发现问题,提出真正高效的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更是无从谈起了。所以,这还需要教师“导”的作用,教会学生课堂提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在平时上课时不断练习、评价、归纳、完善。
  首先是如何精心设计“是什么?为什么?”:这主要是根据课文中的事件进行识记层次的提问。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围绕“虎门销烟”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什么是虎门销烟”?这就要求被问学生 “知其然”,从不知到知,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接下来是“为什么”?如在让学生概括什么是“虎门销烟”之后,可接着引导学生提出“虎门销烟”不是一次偶然的历史事件,它有着必然的起因,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虎门销烟呢”?这就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知其所以然”得出“虎门销烟”的原因。
  教会学生同一问题提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提问。例如,讲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时,正面问可以直接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分清战争发生的原因,也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会不会就不发动侵略战争了?”问题的难度增加,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的答案各有不同,由此可以看出,设计好“是什么?为什么?”不仅是学生进行课堂提问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生生互动的重要纽带。
  再次是怎样巧妙切入“怎样看”:这一类型的提问是针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进行综合评价的提问方式。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理解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比较熟悉但又与史实不太相符的历史知识时,可以在讲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前用这种方法,如唐僧取经、郑和下西洋、孟姜女哭倒长城等等,让学生谈谈他们的看法,再让学生看清史实和经艺术加工历史人物的区别和联系,让历史知识更有科学性,历史结论建立在历史事实之上就可以充满感染力和说服力。如果学生比较生疏的人物,可以在讲实了人物的事迹后,再切入“对这一人物,你怎样评价?如罗斯福、拿破仑、希特勒等等,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评价。同一人物,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站在不同的角度评价也不同,如近代的李鸿章、林则徐等。如果学生直接问“你怎样看李鸿章”学生用一节课时间讨论也回答不完,引导学生这样问“谁能用一至二句话来评价李鸿章?”让问题更明确,学生更容易回答,从而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价人物的功过。
  最后是如何灵活运用“怎么办?”;这一类型的提问是针对拟定的历史情境或可联系的现实,要求学生用新获得的知识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提问方式,“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首先,从史实出发,联系有密切关系的现实,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如讲到中国“五四”运动的背景,学生可以提问,“如果你是当时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你会怎么办?”。在处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的这一节时,可进行情景设置:“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和殖民掠夺的冲击,你会选择逃避、投降、被动接受,还是奋起抗击、积极进取,或者其他做法?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的回答一定是多样化的。 “怎么办”这一类型的提问学生比较喜欢,因为能激发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我的实践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摘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西方的知识和文化传统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且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结合中国现阶段的特征及任务提出了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为教育领域带来新的理念。本文分析了高中政治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意义及策略。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以人为本策略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意义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是顺利实施新课改的重要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其宗旨。没有学生的“先学”,没有充分的准备,就没有生本课堂的亮点和精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的尝试性学习,这就是前置作业的目的。  以下是关于初中历史课生本教育前置性作业设计的几点做法,和同行们商榷。  一.学习目标的设计应突出体现在知识目标,表述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  既然是学习目标,不是教学目标,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基本问题,住房问题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因此,住房保障政策是重要的公共政策。1998年广州市实行“住房体制改革”以来
【摘要】由于新课程的改革,每位政治老师必须思考如何在符合新课程新课标的要求下进行政治优质课的教学,笔者认为想要上好高中政治优质课,不仅要拥有良好的心态以及灵活的教学方式,并且还要结合高中生的性格特点来进行高中政治优质课的教学,注重课堂的实效。教学的内容要贴近教材,教学的方法要创新,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求能够能更好的进行高中政治优质课教学。  【关键词】高中政治优质课良好心态科学方法注重
建筑工程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以及综合性,所以在具体实施管理过程中,就会极为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工程造价管理会受到极为不利影响.建筑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工程造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与世界的经济越来越休戚相关,施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国外广阔的建筑市场、先进的施工技
在建筑工程各种程序当中,造价管理是重要的工作,主要是为了对建筑工程进行造价预算,提高了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造价预算制定的主要目的是对建筑工程资源进行合理配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至少九亿以上的农民日夜生活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九亿农民的生活和命运牵系着国人的心脉,也关系着国家的兴衰。继2005年明确提出“三农”问题之后,2006年
【摘要】人们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一直都处在一种多元的理解状态中,实现对历史的多元理解是解读历史的重要目标。通过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材料并与历史材料进行对话,立体认识历史事物,这对于学生加深对历史事物的理解以及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具有极大的帮助,最终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  【关键词】历史事物多元史观解读  近些年里,历史在高考中所表现出来的学术味越来越浓厚,探究性以及思辨性也越来越强。比
教学语言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通常称为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教学语言如同影视语言、法律语言、音乐语言一样,是一种专业语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