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引领着我们不断跨过课改征途上的重重障碍、突破成长过程中的个个壁垒。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细节决定成败!然而现实中,部分老师只热衷于照搬名师的环节设计,结果只是低层次的模仿,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这些老师在学习时,不得教学要领、没有关注教学细节、无法触摸教学神韵而导致的。所以,学习名师,就必须明析名师精彩课堂背后所蕴涵的细微变化、所体现的教育理念,从揣摩细节处理入手、于教学变化中寻求艺术的共性。
细心更换关爱孩子的情感体验
华应龙老师准备执教《乘法估算》一课,在查找资料时,他看到一份《生活中的估算》的教案,其中有一个环节引起了他的注意:教师出示几个例子,让学生思考判断一下结果是否正确,并说说为什么。例:妈妈在农贸市场买了每千克8.80元的芒果4千克,摊主向她要37元2角钱……这个例子说的是乘法中的估算,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好素材,这正是华老师需要的。到了撰写教案时,华老师竭力考虑学情,想象着课上学生会怎么回答,“摊主多要了钱!”突然,华老师想到:摊主多要了钱,这不是在贬损摊主吗?人,应该相互尊重!如果改成“摊主少要了钱,妈妈会怎么做”,不是又可折射出妈妈的善良和诚实吗?因此,华老师最终把题目设计成:妈妈在农贸市场买了每千克8元3角的芒果4千克,摊主向她要了31元2角钱,摊主少要了钱,妈妈会怎么做?
启示:孩子每天来到学校时,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们的情感世界。华老师在教学中的细心更换,避免了一次无意间的感情伤害,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估算的策略。华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心里不仅装着知识,还装着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他把每个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有着细腻情感的完整的人来看待,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态度和价值观;其次,看到了合意的教学素材,不是信手拈来,而是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细加思量、审慎修改。教师在利用资源时,不能忽视和冷落了人文关怀,不能为了所谓的课程资源而造成“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尴尬局面,我们要学习名师应有的资源价值取向和教学观。学习名师,就是要透过精彩背后,捕捉细节,透析变化,揣摩他们是如何在变化中闪现智慧的?是怎样在细节中彰显魅力的?真切体会和感悟他们细小变化里的良苦用心,借鉴他们细心更换素材时的独具匠心,进而窥一斑而见全豹。
灵活调换关注孩子的生活经验
黄爱华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似乎成了他的经典课例和教学名片。然而,我们只要对比黄老师在不同地方的教学设计,就会发现它并不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独家秘诀,更不是一首通过反复锤炼形成的“保留曲目”。因为,在浙江绍兴上课时,黄老师用绍兴的特产——黄酒导入,酒瓶标签上的酒精度数让同学们一目了然,同学们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到了大连,他不再用绍兴的黄酒来导入了,而是及时调换了新的素材——用的是中国国奥队在与越南国奥队足球比赛中的控球时间率,孩子们倍感亲切和亲近,学得兴趣盎然、热情高涨。再到上海上这一课时,黄老师又换用“上海以88%的得票率成为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城市”的新素材,效果同样精彩。
启示:不管在什么地方上课,黄老师都能注意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预案。正是因为他尊重学情,灵活调换教学素材,所以成就了他富有大气、充满灵气的教学风格。其实,我们只要回顾一下自己的教学经历和纵观一些公开教学就可以发现:同样的教学设计,在甲班学生可能是群情激昂,在乙班则可能是无动于衷;同样的教学素材,在春天教学也许美不胜收,到冬天用则可能大煞风景;同样的情境导入,有的孩子会兴致盎然地融入其中,而有的孩子则可能木然无意地敬而远之。名师的课堂教学给我们这样的启发: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用心去触摸孩子的生活经验,灵动地依据学情变化,灵活地调换教学素材,让孩子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此教学,才会常上常新,才会始终充盈着智慧与活力。学习名师,就要拨开“素材信手拈来”的假象,摈弃“精彩可遇不可求”的错误理解,体会他们匠心独运、运筹帷幄的灵性和智慧。
(作者单位:福建惠安县东桥中心小学)
细心更换关爱孩子的情感体验
华应龙老师准备执教《乘法估算》一课,在查找资料时,他看到一份《生活中的估算》的教案,其中有一个环节引起了他的注意:教师出示几个例子,让学生思考判断一下结果是否正确,并说说为什么。例:妈妈在农贸市场买了每千克8.80元的芒果4千克,摊主向她要37元2角钱……这个例子说的是乘法中的估算,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好素材,这正是华老师需要的。到了撰写教案时,华老师竭力考虑学情,想象着课上学生会怎么回答,“摊主多要了钱!”突然,华老师想到:摊主多要了钱,这不是在贬损摊主吗?人,应该相互尊重!如果改成“摊主少要了钱,妈妈会怎么做”,不是又可折射出妈妈的善良和诚实吗?因此,华老师最终把题目设计成:妈妈在农贸市场买了每千克8元3角的芒果4千克,摊主向她要了31元2角钱,摊主少要了钱,妈妈会怎么做?
启示:孩子每天来到学校时,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们的情感世界。华老师在教学中的细心更换,避免了一次无意间的感情伤害,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估算的策略。华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心里不仅装着知识,还装着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他把每个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有着细腻情感的完整的人来看待,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态度和价值观;其次,看到了合意的教学素材,不是信手拈来,而是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细加思量、审慎修改。教师在利用资源时,不能忽视和冷落了人文关怀,不能为了所谓的课程资源而造成“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尴尬局面,我们要学习名师应有的资源价值取向和教学观。学习名师,就是要透过精彩背后,捕捉细节,透析变化,揣摩他们是如何在变化中闪现智慧的?是怎样在细节中彰显魅力的?真切体会和感悟他们细小变化里的良苦用心,借鉴他们细心更换素材时的独具匠心,进而窥一斑而见全豹。
灵活调换关注孩子的生活经验
黄爱华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似乎成了他的经典课例和教学名片。然而,我们只要对比黄老师在不同地方的教学设计,就会发现它并不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独家秘诀,更不是一首通过反复锤炼形成的“保留曲目”。因为,在浙江绍兴上课时,黄老师用绍兴的特产——黄酒导入,酒瓶标签上的酒精度数让同学们一目了然,同学们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到了大连,他不再用绍兴的黄酒来导入了,而是及时调换了新的素材——用的是中国国奥队在与越南国奥队足球比赛中的控球时间率,孩子们倍感亲切和亲近,学得兴趣盎然、热情高涨。再到上海上这一课时,黄老师又换用“上海以88%的得票率成为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城市”的新素材,效果同样精彩。
启示:不管在什么地方上课,黄老师都能注意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预案。正是因为他尊重学情,灵活调换教学素材,所以成就了他富有大气、充满灵气的教学风格。其实,我们只要回顾一下自己的教学经历和纵观一些公开教学就可以发现:同样的教学设计,在甲班学生可能是群情激昂,在乙班则可能是无动于衷;同样的教学素材,在春天教学也许美不胜收,到冬天用则可能大煞风景;同样的情境导入,有的孩子会兴致盎然地融入其中,而有的孩子则可能木然无意地敬而远之。名师的课堂教学给我们这样的启发: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用心去触摸孩子的生活经验,灵动地依据学情变化,灵活地调换教学素材,让孩子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此教学,才会常上常新,才会始终充盈着智慧与活力。学习名师,就要拨开“素材信手拈来”的假象,摈弃“精彩可遇不可求”的错误理解,体会他们匠心独运、运筹帷幄的灵性和智慧。
(作者单位:福建惠安县东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