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率”的概念。如何紧扣“倍”的数学本质,让学生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呢?
一、结合认知结构,认识“倍”的概念
倍的认识是对“比较两个数量大小的两种基本方法”的深入探究,即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既可以比较它们的差(相差问题),也可以比较它们的比率(倍比问题)。
本节课,笔者利用主题图(图中有红萝卜6根,胡萝卜2根,白萝卜10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比较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发现它们相差4根。在此基础上,笔者帮助学生联系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发现红萝卜的根数是“3个2根”,进而揭示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此时,学生的建构活动还未结束。笔者通过鼓励学生质疑(“把较小数作标准,我们可以发现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几倍。反过来呢?”),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产生“比较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发生变化”的思考,激活学生“比较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为后续小数倍、分数(表示分率)、百分数、比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紧扣数学本质,活化“倍”的理解
“倍”概念既是抽象的,又是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从加法结构向乘法结构的转折点。对“倍”概念的认知,不能仅靠教师的讲述,笔者把学生置于知识发现的“场景”中,让学生在想象、归纳、思辨中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建构对概念的认知,实现对“倍”的理解性掌握,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倍的认识是在“几个几”的基础上学习的,“谁是标准”“一个量里包含几个另一个量,就是它的几倍”是“倍”的本质。笔者设计了四个层次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构“倍”的概念。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对萝卜进行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倍”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几个几”建立联系,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初步认识“倍”;接着通过不断增加或减少“小棒”的份数,引导学生认识5倍、4倍、3倍等;然后通过“你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抽象出“第二行的小棒根数有这样的几份,就是第一行小棒根数的几倍”。归纳与整理为抽象提供了帮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较难理解的“1倍”便水到渠成。
随后,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不同颜色圆片个数之间的关系,在“变”与“不变”的体验活动中深化对“倍”的本质的感悟。笔者首先提问:图1中
一、结合认知结构,认识“倍”的概念
倍的认识是对“比较两个数量大小的两种基本方法”的深入探究,即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既可以比较它们的差(相差问题),也可以比较它们的比率(倍比问题)。
本节课,笔者利用主题图(图中有红萝卜6根,胡萝卜2根,白萝卜10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比较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发现它们相差4根。在此基础上,笔者帮助学生联系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发现红萝卜的根数是“3个2根”,进而揭示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此时,学生的建构活动还未结束。笔者通过鼓励学生质疑(“把较小数作标准,我们可以发现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几倍。反过来呢?”),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产生“比较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发生变化”的思考,激活学生“比较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为后续小数倍、分数(表示分率)、百分数、比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紧扣数学本质,活化“倍”的理解
“倍”概念既是抽象的,又是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从加法结构向乘法结构的转折点。对“倍”概念的认知,不能仅靠教师的讲述,笔者把学生置于知识发现的“场景”中,让学生在想象、归纳、思辨中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建构对概念的认知,实现对“倍”的理解性掌握,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倍的认识是在“几个几”的基础上学习的,“谁是标准”“一个量里包含几个另一个量,就是它的几倍”是“倍”的本质。笔者设计了四个层次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构“倍”的概念。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对萝卜进行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倍”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几个几”建立联系,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初步认识“倍”;接着通过不断增加或减少“小棒”的份数,引导学生认识5倍、4倍、3倍等;然后通过“你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抽象出“第二行的小棒根数有这样的几份,就是第一行小棒根数的几倍”。归纳与整理为抽象提供了帮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较难理解的“1倍”便水到渠成。
随后,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不同颜色圆片个数之间的关系,在“变”与“不变”的体验活动中深化对“倍”的本质的感悟。笔者首先提问:图1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