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新闻”媒体能否不理它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q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有多家媒体转载了发生在郑州市经三路上的一则“接吻大赛”新闻,报道说,当天共有18对青年情侣和一对现场速配产生的“接吻搭档”参加了比赛。在遵守“女士双脚必须离开地面,双唇不得离开彼此”规定的前提下,经过接吻时间、接吻技巧等项目的比赛,一对26岁的情侣选手最终依靠3小时15分的接吻时间夺得冠军,获得价值8888元的钻戒一对。(据8月4日《扬子晚报》报道,原载《东方今报》)
  如此这般的街头“接吻大赛”,愚认为,除了给人们一种性感上的刺激和调侃外,剩下的便是无聊和荒唐了!
  首先,男女亲昵,历来都在个人隐私之列,即便在现代开放社会里,也没有必要开放到如此赤裸裸的地步呀!该报道说,参赛中共有“18对青年情侣和一对现场速配产生的‘接吻搭档’”,且不说这18对青年情侣身份如何确定,就说这“现场速配产生的一对‘接吻搭档’”吧,谁又敢保证他俩是否已婚或已有情侣。这样的街头“乱点鸳鸯谱”,万一被他们各自的配偶或情侣发觉,又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如此等等,这与现代文明和高雅娱乐显然相去甚远!
  其次,这样的街头“接吻大赛”,对参赛者的身体健康有损无益,试想,“女士双脚必须离开地面,双唇不得离开彼此”,长达3个多小时的如此接吻,若要说这是一种“娱乐”,其实不过是一种“愚乐”而已!
  再有,这样的街头“大赛”,无遮无拦,难免有众多少年儿童参与围观稀奇和热闹,长时间的的男女接吻曝光,对未成年人势必产生不利影响,有损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显而易见,新闻媒体没有理由热衷这类报道,依愚之见,媒体完全可以不理它!
其他文献
有人说:党报工作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意思是说,党报受方方面面约束比较多,纪律要求比较严,无法像社会类、都市类报纸那样无拘无束、淋漓尽致地去做新闻,因而办报难度大,效果(读者认可度)也不见得好。  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业的党报工作者,对这一点当然深有体会。但是,我觉得“戴着镣铐的舞蹈”这一比喻,仍然不能十分准确地描绘出地方党报工作的状况。所谓“戴着镣铐”,其实只是说由于要求多、纪律严等原因,我们新闻报
据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截至2007年12月31日)提供的数据,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突破2.1亿,普及率已经达到16%。数据显示.18岁至24岁的网民比重占31.8%。18岁以上、30岁以下的网民总
“为烈士寻亲”是2006年里一个让很多人为之感动的话题。特别是《武汉晚报》策划的“为烈士寻亲”系列专题报道,给广大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记。追踪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学生“为烈士
2006年上半年在香港生活、工作了四个半月。一开始去对香港的报纸很感兴趣,如《东方日报》、《明报》包括《苹果日报》等,经常刊登一些内地看不到的新闻。但日子久了,也开始厌倦香港的一些报纸,因为娱乐新闻、八卦新闻之多、之滥,也是令人不堪忍受的。每天一百多个版面,竟然满足不了我的求知欲(对新闻的欲求),有些该登的新闻不登,比如一些重大的国际、国内新闻。然而一些不该登或我不需要、不感兴趣的如这类娱乐新闻却
被采访者:王成忠(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  采访时间:2008年4月22日  采访地点: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办公室  采访背景: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特大型施工企业,具有铁路工程总承包特级和公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以及桥梁、隧道等多项专业工程施工承包资质,2000年经国家商务部批准获境外贸易许可权。企业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十
对于传媒业而言,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为此。每一家媒体都在努力追求“独家报道”。可是,真正的独家又有多少呢?平面媒体往往因为区域性、表达形式等限制而使得优秀报道
在2月7日召开的陕西省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李堂堂副省长强调,陕西省新闻出版业要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出版产业升级。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董旭阳作了题为《深化体制
“开坛”创办于2001年,简单回顾一下五年里走过的路程,基本可以概括为:起于文学、长于文化,近两三年致力于人文。这是一个不占优势的平台的发育过程,也是在中国文明进程中自觉承担的认识深化过程,更是一个人文谈话节目在偏远而贫困的西北一隅,在话语空间与收视率的双重压力下的突围求生过程。    一、“开坛”的生存背景:这是重估一切价值的转型期时代,是一个对话的时代,是一个需要人文解读的时代    在全球化
期刊
我这大半辈子,既当过编辑,也当过投稿者。不过就时间的长短讲,当编辑只几年工夫,而当投稿者却延续了数十年,直到现在早已跨进70岁的门槛,手中的秃笔依然未停,继续着投稿生涯。因为是投稿者这一特殊身份,故对编辑如何对待稿件,有着极为深刻的感受。  实事求是地讲,在前二三十年,凡我投出的稿子,不管被采用与否,一般都是件件有着落的。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编辑们对来稿尊重与负责,真是到了家。即便是稿子根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