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媒体受关注程度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探析——以西安市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为例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cra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截至2007年12月31日)提供的数据,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突破2.1亿,普及率已经达到16%。数据显示.18岁至24岁的网民比重占31.8%。18岁以上、30岁以下的网民总人数已超过1亿人,占据了总人数的半壁江山。同时,据2007年7月31日第20次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在18岁至30岁的中国人中,互联网的普及率最高,其中学生比重为53.6%。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发现,
其他文献
我一直以为,媒体虽是记录大众历史的,但对于个人体验而言,媒体的个人使用是更为珍贵的历史。  奥运期间,我从个人媒体史的角度来观察媒体是如何被人们使用着的,同时我也感到了人们是如何被媒体“使用”着的。一个硬币总有正反两面:(媒介是)进化还是(人们被媒介)异化?这是个问题!  基本上用一句简短的话即可概括我的奥运个人媒介消费史:  “看着电视,听着广播,用着网络,拿着手机……”这是最佳的奥运观赛方式了
经常上网,穿梭于各种网站的各种论坛之间,也偶尔写写博客。于是,对博客这玩意逐渐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对某些玩家费尽心思耕耘自己的博客感到有些可笑甚至可悲。  通常,玩博客的人,为了让自己的点击量增多,他在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之后总忘不了在各论坛上打个广告,比如:XXX的博客,欢迎光临指导,欢迎链接。  这是最初的最原始最朴素的博客广告。可是,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样的广告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呢,就换着花样继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出自《论语》的话意思是说,对于民众只能让他们去做什么事情,而不能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光飞逝,今非昔比,“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以来,在
一、概念及辨析    期刊页面审读,是指期刊在付印前为保证期刊出版质量而由相关专业人士或业务主管进行的审读活动,其特征有3:(1)以页或跨页为一个视觉单位,(2)按照页码顺序,(3)从版面、编排、装帧等方面入手略读并评价期刊版面元素及其组合方式。由于页面审读属于期刊印前环节,是对还没有完全“成型”的期刊所做的检查,因此它可以作为期刊社对期刊的外观、内容所进行的有组织的事中检查行为。它不仅有利于及时
无论是治学,还是办刊都讲究耐得寂寞,吃得苦头。达此地步,历来不易,今尤不易。商品大潮,汹涌澎湃,大款大腕,千姿百态,风流潇洒,好不气派。坐冷板凳爬格子,不仅冷冷清清,还真有点“凄凄惨惨”。在讲究“效率”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按照一贯思路发展下去,即便有些成绩,也要等到“花儿都谢了”。怎么办?放眼望去,社会、经济快速向前发展,教育和科研得到了空前的重视,高校大规模扩招,科研机构成倍增加,政府对科研经费的
6月30日一早,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于瓮安事件平息的第二天到瓮安现场指导工作,向当地群众了解情况,可群众吞吞吐吐,无不担忧地说:“我相信你。但你是大官,住在省城,不能天天来保护我。你在,我们安全;你走了,我们找哪个?”石宗源含着眼泪说道:“瓮安不安,老百姓不敢讲真话,是我们的责任。”  石宗源对群众说:“我理解你说话为什么吞吞吐吐的,不逼你说了。用贵州话说,不得安全,黑势力不除,瓮安不安……这是我们
网络的迅速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年轻受众群习惯于网上获取新闻。商业门户网站借助免费获得的新闻和信息资源,获取大量的广告收益。于是,传统报业纷纷建立自己的报业网站,利用自身的新闻和信息资源优势,展开与商业门户网站商机争夺战。也许,长期的免费之痛是它注定要经历的过程。    一、网络流量 有升有降    美国报业协会2007年的报告表明,在美国的报纸网站中,52%的月浏览量为3500万,比以前有
编辑活动是构建健康向上的社会先进文化的有力保障,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需要当代编辑活动来完成的。编辑工作的成功与否与选题策划有着直接的联系,它往往需要编辑工
在报刊审读工作中,我们摸索建立了由省新闻出版局专职审读组、省局特聘兼职审读组、省局审读组、报刊社审读组、报刊社主管单位审读组的426名审读员组成的报刊五级审读网络,既有省局的统一指挥,又有各级审读组的“守土有责”式的独立作战,上下左右结合,形成合力,使省内报刊全部纳入日常监管视野,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监管机制,使我省报刊事故发生率降低,报刊出版秩序良好,报刊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多年来,我们在实
有人说:党报工作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意思是说,党报受方方面面约束比较多,纪律要求比较严,无法像社会类、都市类报纸那样无拘无束、淋漓尽致地去做新闻,因而办报难度大,效果(读者认可度)也不见得好。  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业的党报工作者,对这一点当然深有体会。但是,我觉得“戴着镣铐的舞蹈”这一比喻,仍然不能十分准确地描绘出地方党报工作的状况。所谓“戴着镣铐”,其实只是说由于要求多、纪律严等原因,我们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