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击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名师真题解析
从命题形式上看,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延续了2015年的设计理念,继续采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同样给出了三个既定角度要求考生完成特定语境下的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避免了考生套作、仿写,甚至抄袭的弊端,体现了试题的稳定性,可谓一脉相承。
从材料内容上看,今年的考题突出比较分析的过程,注重考查思辨能力,明确针对2001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素养”“有效学习”“阅读”“实践”等概念,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学习,关注课外阅读,关注生活体验,关注社会现实,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民族自信心、他信力及国家文化软实力。
立意上可以在三条途径中选一条或多条去写,但必须注意三点:第一,内容上可能和别人相同,但技巧上要尽力做到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第二,处理材料时要突出写作要求中“比较”二字,体现辩证分析能力。第三,要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体现综合观照的能力。
具体构思时,可以先界定“语文素养”的概念,化虚为实,把“语文素养”转化为诸如字词句段、语修逻文、语感培养、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及人文素养等内容,使其对自己写作有利。也可以对三种途径所指内容分别具体化,显示思维的深度开掘能力,如把“课堂有效学习”转化为课本、老师、教学方法、使用媒体、组织形式及评价方式;把“课外阅读”转化为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促进交流、启迪思想、传承文化;把“社会生活实践”转化为做中学、做中悟、做中思,在经历中积淀、在氛围中熏陶、在生活中感悟、在挫败中成功、在体验中成长等,然后按此思路从古今中外的人和事中选材,在句式选用上注重整散句和长短句结合,并注重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突围角度一:引用化用内涵丰,反复扣题主旨明
名师支招:想好了文章主题,但苦于语言干瘪,表达不够丰满,内涵不够丰厚;或者惑于主题表达不够清晰。不妨把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成语俗语等引入文章,或略加改造,起到推陈出新、出奇制胜的效果。也可在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反复扣题,让急于抓住文章主题的阅卷老师懂得你的良苦用心。
我读故我醒
□一考生
我读故我醒,当然我所说的阅读不仅仅是读书,还有阅人、历事。
既然艺术起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那么,有艺术存在,天地万物于我就变得真实、强烈而深刻;有阅读存在,人类生命意识里那些诸如审美情趣、品德修养、个性思维等沉默的语文素养就会被激活,这种原始的触角就会时刻敏锐。我坚持阅读,所以我永远醒着,哪怕在世界的神经末梢。
沿着人类历史屐履的河流一路行走,一路阅读,语文素养怎会得不到经典文化的浸润?
人类善于阅读自然,创造了历法、圭表、日冕和漏刻,于是有了时间的概念;懂得阅读占卜记录,龟背上长出了汉字,金木水火土从五行中脱胎。于经典的长卷中读“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无数和春天一样光鲜明媚的表达方式呼之欲出;读“坎坎伐檀”,一条古铜色的臂膀突然感觉到了铿锵的节奏,并在雨滴敲打瓦罐的韵律中得到了印证;读一双在水湄浣纱的素手,倏然间领略到了那一圈圈柔软线条的流转和奔腾,并从月下婆娑的竹影中,读出了抑扬顿挫的笔致。
“世有嘉木,心自通灵;可以为琴,春秋和声。”通过阅读,音符、节奏、韵律、曲调、线条、色彩、明暗都可感知,触目皆有,俯拾即是。梧桐叶子上长出的宫商角徵羽告诉我一切美的意象都可以用音乐来描绘,并需要一双安静的耳朵来解读;天光云影提醒我注意光影的变幻和比照,波痕和涟漪教给我如何用简单优美的线条勾勒情绪。阅读的慧眼教会我发现他们深藏不语的灵魂。于是,所有的材质在刹那间苏醒了,陶土、冻石、陈木、棉麻、璞玉、青铜……因为阅读,人们的思想愈加深邃辽远,棱角渐渐圆润。于人事上学会了韬光养晦,懂得了以柔克刚;于处世中,便多了胸襟和气度,有了丘壑,有了留白,有了虛实相生。
“我读”意味着一种清醒。未来的大劫难里,唯清醒可保自由。
阅读的世界,我高贵地醒着。
【高分权威解读】
1.引用化用,修辞增色。文章将视角伸向古典文化,或直接引用诗句,或间接化用典故,语言凝练明净而富有表现张力。句式丰富灵活,对偶排比修辞运用自然,朗朗上口,读来令人齿颊留香。
2.定义概念,为我所用。文章从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角度立意,但是对阅读的范畴进行了有利界定——不仅仅是读书,还有阅人、历事。这样其实是对阅读和生活实践两种途径的综合立意,写作更自由。
3.首尾呼应,反复点题。文章开篇和结尾均与题目呼应,起承转合多次反复扣题,或明点、或暗扣、或实指、或虚指,主旨鲜明,中心突出。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总分58分
突围角度二:标题醒目思路清,排比用例对仗工
名师支招:考场作文构思时,担心段落之间层次不清,可采用小标题作为分论点从不同角度来论证;也采用排比用例的方法,用工整的句式集中写一组或几组排比式的材料,以增强直观性和说服力。
写不尽语文课堂芳菲情
□一考生
齐聚文房四宝,泼墨挥毫。写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下“莫莫高山,深谷逶迤”,难忘那流香的课堂,丰厚过我的语文素养。 难忘的“一”字情结
一个秋雨绵绵、杨柳依依的秋日,小小的我在语文课堂上拿起铅笔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一”字,那一刻,懵懂的我就深深迷上了那一道道的黑白印记。学书伊始,趴在高高的桌上,费力地握着铅笔,重复着一个个的“一”字,看着那笔迹浸入纸中,仿佛觉得是一个个精灵在纸上舞蹈,心中多了些许莫名的喜悦。后来,语文课堂上学习用毛笔写大楷小楷,每天从“蚕头燕尾”的“一”字世界出来之后,我总是很欣赏手上的斑斑墨迹并闻着墨香,恋恋不舍。曾经的那些课堂,我都记着;曾经的那些纸张,我都留着;曾经的一个个“一”字如一棵棵林中佳木,久久地在我的语文世界中生根发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叫我如何不爱她
每当走进语文课堂,仿佛复原了历史——有时凝重,有时鲜活,是阳春白雪也好,是下里巴人也罢,她都没有胭脂粉黛,也没有娇柔妩媚,而是沉稳持重,在朴素的美中尽显典雅。偏旁部首如泉水叮咚,玉珠滚落,绝非一些仅仅代表一定声音和意义的死的符号,它们分明是些充满智慧、充满感情、善歌舞、会呼吸的、活的精灵;字词句段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不仅积淀了悠久的文化传统,还凝聚着丰富的民族心理、民俗风情;语修逻文赋予我们表达意志的权利和自由,超越时空的本领与才能。语文课堂上,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可以变战争为和平。使我们可以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能够浅吟低唱,喁喁私语;帮我们表达了爱心,助我们伸张了正义,叫我怎能不爱你!
十年语文,如花解语
十年之中,从一个个的“一”字到经典名篇,安闲的语文课堂教我字字相析,如花解语;教我哲思理趣,家国情怀;教我端正生活,大气做人。它既记录了我在语文课堂的成长,也见证了我在语文素养上的跨越。陶渊明孤云独去,李太白梦游天姥,苏东坡赤壁酹月,朱自清荷塘漫步,语文课堂的学习使我品到了自然的水流花开与生命的喜乐哀愁,明白了山川草木中藏尽了人世的窈窕美意;姜太公直钩垂钓,曹孟德横槊赋诗,岳武穆精忠报国,毛润之指点江山,密集的语文素养让我领教了风流人物的慷慨与霸气,懂得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与荣光。
一笔,一墨,一纸,一砚。我会用手中的笔不停地写下去,写好每个字,写好每段人生,用既得的语文素养,坦然面对自己的生命,书写自己的灵魂。但只恐写得下重帘不卷留墨韵,写不尽语文课堂芳菲情。
【高分权威解读】
1.标题醒目,结构严谨。文章题目明确醒目,章节标题生动文雅。结构上以文房四宝打头,以笔墨纸砚结尾,用三个小标题分层述说课堂学习之于语文素养的作用,层层递进,思路清晰。
2.选材独到,内蕴深厚。本文精心选取语文素养中的偏旁部首、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哲思理趣、家国情怀等作为语文课堂学习基点,尤其对小学刚学的“一”字进行了特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提升素养,水到渠成,巧用哲学思想,内蕴深厚。
3.排比用例,对仗工整。作者举例时极尽排比对偶之能事,在第二小节中隔句散对,舒缓流畅;第三小节将八位名人事迹分成两组,组内排比,气势恢宏,说服力强,充分表现了高深的语文素养。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总分58分
突围角度三:句式灵活气势宏,环环相扣说理深
名师支招:担心作文中出现病句被扣分就避免写长句子,尽量多用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句子,长短句、押韵句相间频现,句式就显得灵活多变;在分析问题时,从正反两方面用全面发展的辩证眼光看问题,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方可说理深透,水到渠成。
佳作片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此第三境也。社会实践能将众多积累的知识文字沉淀下来,在反复的揣摩与思索中,在切实的理解与运用中,融会贯通,更上高层,形成素养,受益终生。司马迁壮游九州,故能多知放佚之事,采以入笔,便为独绝佳作;唐三藏西行万里,方获得无边智慧,佳佛心印,终成一代高僧。孔仲尼东游列国同弟子辩理,《论语》开创儒学大境;苏东坡被贬黄州与赤壁结缘,前后《赤壁赋》尽显其乐观旷达。(《“三境”提升素养,语文浸润人生》一考生)
【高分权威解读】
1.句式整饬,气势磅礴。本文句式灵活多变,多用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相间,押韵句频现。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通过对偶、排比修辞手法的大量使用,以磅礴氣势彰显论点的无可辩驳。
2.环环相扣,说理深刻。作者运用系列比喻手法,把语文素养及文化自信比作大厦,把课堂学习比作基石,把课外阅读比作支柱,把社会实践比作华盖,环环相扣,生动形象深刻透彻地说明了三种途径之间的关系,感染力极强。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总分5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名师真题解析
从命题形式上看,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延续了2015年的设计理念,继续采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同样给出了三个既定角度要求考生完成特定语境下的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避免了考生套作、仿写,甚至抄袭的弊端,体现了试题的稳定性,可谓一脉相承。
从材料内容上看,今年的考题突出比较分析的过程,注重考查思辨能力,明确针对2001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素养”“有效学习”“阅读”“实践”等概念,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学习,关注课外阅读,关注生活体验,关注社会现实,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民族自信心、他信力及国家文化软实力。
立意上可以在三条途径中选一条或多条去写,但必须注意三点:第一,内容上可能和别人相同,但技巧上要尽力做到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第二,处理材料时要突出写作要求中“比较”二字,体现辩证分析能力。第三,要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体现综合观照的能力。
具体构思时,可以先界定“语文素养”的概念,化虚为实,把“语文素养”转化为诸如字词句段、语修逻文、语感培养、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及人文素养等内容,使其对自己写作有利。也可以对三种途径所指内容分别具体化,显示思维的深度开掘能力,如把“课堂有效学习”转化为课本、老师、教学方法、使用媒体、组织形式及评价方式;把“课外阅读”转化为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促进交流、启迪思想、传承文化;把“社会生活实践”转化为做中学、做中悟、做中思,在经历中积淀、在氛围中熏陶、在生活中感悟、在挫败中成功、在体验中成长等,然后按此思路从古今中外的人和事中选材,在句式选用上注重整散句和长短句结合,并注重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突围角度一:引用化用内涵丰,反复扣题主旨明
名师支招:想好了文章主题,但苦于语言干瘪,表达不够丰满,内涵不够丰厚;或者惑于主题表达不够清晰。不妨把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成语俗语等引入文章,或略加改造,起到推陈出新、出奇制胜的效果。也可在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反复扣题,让急于抓住文章主题的阅卷老师懂得你的良苦用心。
我读故我醒
□一考生
我读故我醒,当然我所说的阅读不仅仅是读书,还有阅人、历事。
既然艺术起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那么,有艺术存在,天地万物于我就变得真实、强烈而深刻;有阅读存在,人类生命意识里那些诸如审美情趣、品德修养、个性思维等沉默的语文素养就会被激活,这种原始的触角就会时刻敏锐。我坚持阅读,所以我永远醒着,哪怕在世界的神经末梢。
沿着人类历史屐履的河流一路行走,一路阅读,语文素养怎会得不到经典文化的浸润?
人类善于阅读自然,创造了历法、圭表、日冕和漏刻,于是有了时间的概念;懂得阅读占卜记录,龟背上长出了汉字,金木水火土从五行中脱胎。于经典的长卷中读“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无数和春天一样光鲜明媚的表达方式呼之欲出;读“坎坎伐檀”,一条古铜色的臂膀突然感觉到了铿锵的节奏,并在雨滴敲打瓦罐的韵律中得到了印证;读一双在水湄浣纱的素手,倏然间领略到了那一圈圈柔软线条的流转和奔腾,并从月下婆娑的竹影中,读出了抑扬顿挫的笔致。
“世有嘉木,心自通灵;可以为琴,春秋和声。”通过阅读,音符、节奏、韵律、曲调、线条、色彩、明暗都可感知,触目皆有,俯拾即是。梧桐叶子上长出的宫商角徵羽告诉我一切美的意象都可以用音乐来描绘,并需要一双安静的耳朵来解读;天光云影提醒我注意光影的变幻和比照,波痕和涟漪教给我如何用简单优美的线条勾勒情绪。阅读的慧眼教会我发现他们深藏不语的灵魂。于是,所有的材质在刹那间苏醒了,陶土、冻石、陈木、棉麻、璞玉、青铜……因为阅读,人们的思想愈加深邃辽远,棱角渐渐圆润。于人事上学会了韬光养晦,懂得了以柔克刚;于处世中,便多了胸襟和气度,有了丘壑,有了留白,有了虛实相生。
“我读”意味着一种清醒。未来的大劫难里,唯清醒可保自由。
阅读的世界,我高贵地醒着。
【高分权威解读】
1.引用化用,修辞增色。文章将视角伸向古典文化,或直接引用诗句,或间接化用典故,语言凝练明净而富有表现张力。句式丰富灵活,对偶排比修辞运用自然,朗朗上口,读来令人齿颊留香。
2.定义概念,为我所用。文章从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角度立意,但是对阅读的范畴进行了有利界定——不仅仅是读书,还有阅人、历事。这样其实是对阅读和生活实践两种途径的综合立意,写作更自由。
3.首尾呼应,反复点题。文章开篇和结尾均与题目呼应,起承转合多次反复扣题,或明点、或暗扣、或实指、或虚指,主旨鲜明,中心突出。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总分58分
突围角度二:标题醒目思路清,排比用例对仗工
名师支招:考场作文构思时,担心段落之间层次不清,可采用小标题作为分论点从不同角度来论证;也采用排比用例的方法,用工整的句式集中写一组或几组排比式的材料,以增强直观性和说服力。
写不尽语文课堂芳菲情
□一考生
齐聚文房四宝,泼墨挥毫。写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下“莫莫高山,深谷逶迤”,难忘那流香的课堂,丰厚过我的语文素养。 难忘的“一”字情结
一个秋雨绵绵、杨柳依依的秋日,小小的我在语文课堂上拿起铅笔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一”字,那一刻,懵懂的我就深深迷上了那一道道的黑白印记。学书伊始,趴在高高的桌上,费力地握着铅笔,重复着一个个的“一”字,看着那笔迹浸入纸中,仿佛觉得是一个个精灵在纸上舞蹈,心中多了些许莫名的喜悦。后来,语文课堂上学习用毛笔写大楷小楷,每天从“蚕头燕尾”的“一”字世界出来之后,我总是很欣赏手上的斑斑墨迹并闻着墨香,恋恋不舍。曾经的那些课堂,我都记着;曾经的那些纸张,我都留着;曾经的一个个“一”字如一棵棵林中佳木,久久地在我的语文世界中生根发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叫我如何不爱她
每当走进语文课堂,仿佛复原了历史——有时凝重,有时鲜活,是阳春白雪也好,是下里巴人也罢,她都没有胭脂粉黛,也没有娇柔妩媚,而是沉稳持重,在朴素的美中尽显典雅。偏旁部首如泉水叮咚,玉珠滚落,绝非一些仅仅代表一定声音和意义的死的符号,它们分明是些充满智慧、充满感情、善歌舞、会呼吸的、活的精灵;字词句段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不仅积淀了悠久的文化传统,还凝聚着丰富的民族心理、民俗风情;语修逻文赋予我们表达意志的权利和自由,超越时空的本领与才能。语文课堂上,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可以变战争为和平。使我们可以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能够浅吟低唱,喁喁私语;帮我们表达了爱心,助我们伸张了正义,叫我怎能不爱你!
十年语文,如花解语
十年之中,从一个个的“一”字到经典名篇,安闲的语文课堂教我字字相析,如花解语;教我哲思理趣,家国情怀;教我端正生活,大气做人。它既记录了我在语文课堂的成长,也见证了我在语文素养上的跨越。陶渊明孤云独去,李太白梦游天姥,苏东坡赤壁酹月,朱自清荷塘漫步,语文课堂的学习使我品到了自然的水流花开与生命的喜乐哀愁,明白了山川草木中藏尽了人世的窈窕美意;姜太公直钩垂钓,曹孟德横槊赋诗,岳武穆精忠报国,毛润之指点江山,密集的语文素养让我领教了风流人物的慷慨与霸气,懂得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与荣光。
一笔,一墨,一纸,一砚。我会用手中的笔不停地写下去,写好每个字,写好每段人生,用既得的语文素养,坦然面对自己的生命,书写自己的灵魂。但只恐写得下重帘不卷留墨韵,写不尽语文课堂芳菲情。
【高分权威解读】
1.标题醒目,结构严谨。文章题目明确醒目,章节标题生动文雅。结构上以文房四宝打头,以笔墨纸砚结尾,用三个小标题分层述说课堂学习之于语文素养的作用,层层递进,思路清晰。
2.选材独到,内蕴深厚。本文精心选取语文素养中的偏旁部首、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哲思理趣、家国情怀等作为语文课堂学习基点,尤其对小学刚学的“一”字进行了特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提升素养,水到渠成,巧用哲学思想,内蕴深厚。
3.排比用例,对仗工整。作者举例时极尽排比对偶之能事,在第二小节中隔句散对,舒缓流畅;第三小节将八位名人事迹分成两组,组内排比,气势恢宏,说服力强,充分表现了高深的语文素养。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总分58分
突围角度三:句式灵活气势宏,环环相扣说理深
名师支招:担心作文中出现病句被扣分就避免写长句子,尽量多用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句子,长短句、押韵句相间频现,句式就显得灵活多变;在分析问题时,从正反两方面用全面发展的辩证眼光看问题,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方可说理深透,水到渠成。
佳作片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此第三境也。社会实践能将众多积累的知识文字沉淀下来,在反复的揣摩与思索中,在切实的理解与运用中,融会贯通,更上高层,形成素养,受益终生。司马迁壮游九州,故能多知放佚之事,采以入笔,便为独绝佳作;唐三藏西行万里,方获得无边智慧,佳佛心印,终成一代高僧。孔仲尼东游列国同弟子辩理,《论语》开创儒学大境;苏东坡被贬黄州与赤壁结缘,前后《赤壁赋》尽显其乐观旷达。(《“三境”提升素养,语文浸润人生》一考生)
【高分权威解读】
1.句式整饬,气势磅礴。本文句式灵活多变,多用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相间,押韵句频现。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通过对偶、排比修辞手法的大量使用,以磅礴氣势彰显论点的无可辩驳。
2.环环相扣,说理深刻。作者运用系列比喻手法,把语文素养及文化自信比作大厦,把课堂学习比作基石,把课外阅读比作支柱,把社会实践比作华盖,环环相扣,生动形象深刻透彻地说明了三种途径之间的关系,感染力极强。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总分5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