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之基础学科著述之经典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xzsx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伍国栋先生所撰写的《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版)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系统性研究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的重要著作,目前在我国音乐学界并不多见。作者运用丰富的资料、严谨的构思和开拓性的研究视野以及朴实的表达等手法,对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将理论与实践两者结合。阐述民族音乐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论同时,又与中国传统音乐紧密相结合,对中国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的传播、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民族音乐学;概论;理论;实践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新兴的音乐学学科,1980年6月在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拉开了我国民族音乐学发展的序幕。回顾这一发展历程,学科发展经历了巨大变化。从 20 世纪20年代王光祈把“民族音乐学”引入中国起,到 20世纪50 年代以“民族民间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最后80年代至今进行传统音乐研究(或称“中国民族音乐学”)。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音乐生存空间也发生了变化,诸多学者反思如今社会文化格局,民族音乐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出于此原因,在探索中国民族音乐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学术领域的众多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其研究成果不计其数,且成效显著。其中伍国栋著《民族音乐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则是令人瞩目的代表性著述。犹如春意中那一抹绿色,为音乐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书共分七章二十三节,前三章着重对民族音乐学学科基本理论进行剖析,后四章运用田野调查实例论述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第一章内容是民族音乐学历史发展及其定义;第二章为民族音乐学与相关学科,对民族音乐学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地理学和语言学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阐述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观念,提出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对于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章举例说明实地调查的理论及方法,民族音乐学的核心则是田野调查,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各类实践成果的列举为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证据;第五章为描述与解释,对音乐描述和解释两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第六章为民族音乐学著述类型,从研究性质和目的来看则分为乐志和乐论两种类型著述;第七章是民族音乐学学术视野中的论文及其写作,为相关音乐学文章的写作提供了帮助与借鉴。相比较而言,是其他任何一本有关民族音乐学学科著述所未涉及到的内容。此书以民族音乐的发展为脉络,以独特的视角对民族音乐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考察和研究。作者立足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实地考察与民族音乐学课题研究基础之上,以丰富翔实的资料,专心致志地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较好地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细细品读,有所启发,笔者就读后所悟浅谈如下。
  一、学术造诣 别具一格
  (一)丰富的资料汇编
  《概论》一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如果把文章比作人,则材料即是血肉,没有诸多材料的支撑怎能成就一部伟大的著作。纵览全书,每一章节都运用了著作引用、关键词链接、图片、原著导读、图表谱例以及绘图等。文章的引用使其阐述观点时有理有据,有更好地理论支撑;关键词链接的插入拓展了读者视野,在学习的同时增加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与电子书相关链接相似,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原文图片达50几张,一方面体现了作者认真的态度,另一方面使读者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所描述的事物。原著导读拓宽了思维,可以使读者通过对原著的拓展增加知识广度,扩大知识空间和学术视野,通过导读了解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并打开寻求学术理念的窗户。图表谱例和绘图增加了说服力与可信度,为读者提供了简明清晰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使著作图文并茂,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文章有血有肉才能体现灵魂,看则是一部无言之本,实则是一位真正的“人”,在与读者不断进行沟通,而书中的材料是沟通的依据,换言之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最初资料的整理与汇编,就不会有今天眼前的这部优秀的著作。
  (二)严谨的文章结构
  该书结构严谨,系统性与总结性并具是其突出的特色。从整体逻辑结构把握该书的内容,前三章对民族音乐学学科基础理论进行整体阐述,通过历时性的方法来述及民族在音乐学历史中的发展及其定义,集时间、学者和论著三位一体介绍了学科名称的来源和发展历史,梳理学科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对其定义作出全面阐释。后四章论述了民族音乐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田野调查、案头工作、相关著述类型和论文写作方法。从整体来看,每一章都可独立成章,每一节都要经过缜密的分析,论据严密论据充足。在对每一节进行详细的论述之后,最后进行整体的小结,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在第二章“民族音乐学与相关学科”内容中,作者利用结构图来表明音乐理论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确定民族音乐学在理论学科中的位置,揭示并详细分析了民族音乐学与音乐学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最后具体描述了民族音乐学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与地理学以及语言学的关系,得出民族音乐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联系和自身独有的学科,发挥了其他音乐学分支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学术和考验作用。总之,严谨的构思和紧密的文章结构使该书由点及面,由易到难,文章结构清晰,内容层次分明。
  二、学术视野 独具匠心
  (一)独特的学术见解
  正如著者在增订自序中所说“学术和学科的发展,宛如竞技场上不间断的‘接力’,没有最终,只有最好”。一部优秀的著作随着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会逐渐发现,只有不断拥有独特的学术见解,提出新的学术观点才能使学科走得更远。《概论》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增强“本土音乐文化研究”,具有“中国意识”的标志。文章除了第一章有对民族音乐学历史发展、定义、学科来源与国外学者人名、论著外,其余提供的多数研究成果和方法案例以及图片等都是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著者十分重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分析民族音乐学这一系列成果时材料大多来自中国民族音乐学学者,分析、研究和提供的个案也是国内研究民族音乐学的有关课题。其中列举了中国现当代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者约60几人,田野调查中大多是中国各大地域,这就更加彰显了民族音乐学本土化的研究。例如在文章最后附錄的国际音标表、中国各民族人口分布表、中国各民族语言系属表、中国各民族文字类型表和中国民族音乐类型简表五例更加体现了“中国意识”的特点。   从著作本身出发,带有“中国经验”的标志,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色彩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对国内读者学习民族音乐学做了良好的铺垫;对于国外读者来说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概率》一书如同一朵绚丽的中国之花盛开在民族音乐学这一领域的大花园里。
  (二)注重以人为核心
  音乐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共同体中的个体或群体,以对各民族传统音乐的考察研究展开,而不局限于那些脱离社会个体或者群体的孤立音响和音乐作品,民族音乐学也不例外。郭乃安在《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一文中说:“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创造它的是人,享有它的也是人。音乐的意义、价值皆取决于人。因此,音乐学的研究,总离不开人的因素”,“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主体观念的核心。例如作者在第三章第一节中通过音乐对象主体的“形式”“内容”与“意识”对“主体观”进行具体说明。在其对“形式”说明时作者将音乐对象主体形式分为群体与个体,将群体分为民族、支系与社团三种类型,对于研究者来说,只有全身心融入到民族这个音乐对象主体中,真正体会整个音乐的过程,才能结合民族群体构成的每一个部分,更为细微和具体地观察音乐事象。又如作者列举的中国西南澜沧江流域白彝、傈僳民族社区的“打歌”活动、在婚礼上人们围着火塘边唱边舞,明显可以体察到人们对往昔群歌择配、自由婚爱的追忆与眷恋,无论任何音乐活动把观察者融入音乐形态与文化内涵中,会有更深的理解。
  音乐艺术的全部内容是由音乐行为、音乐意识和音乐作品构成的,人作为音乐艺术最具生命力和价值意义的因素,所有有关人的音乐活动以及包含在内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形式,永远都将成为民族音乐考察和研究对象中的主体和核心。
  三、不足与反思
  总而言之,著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向读者推出了一门内容充实而全面的著作。然,金无足赤,在此略谈拙见。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在国内外都有研究,然而作者在对民族音乐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论进行论述时是单一的,倘若能进行中外研究之间的对比则会更加充实,也有助于读者对民族音乐学国内外发展有清晰地认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对这一学科的发展产生影响,两者应该平衡才能加深理解。其次,第七章“民族音乐学的学术论文及写作”是属于“学科概论”结构之外的内容,不应该放在一起进行论述,混淆结构。再者,文中大量列举了谱例,使其更有说服力。但笔者认为如在参考文献后附录相关谱例的音頻,不仅可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有关理论观点,使此书成为一本视觉与听觉完美结合的音乐著作。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兴起的时间不久,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有关音乐事象的科学研究和突出成果也不多。在当代学术研究领域,学科理念和方法论尚未完全达成一致意见,也还有不少争议和不同的见解。民族音乐学将如何面对解决这一问题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还是值得更多的学者去思考的。然,瑕不掩瑜。《概论》对这一学科所做的贡献不可否认,倾注了著者大量心血,是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指路明灯,可称得上是开山之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版)是一部比较全面论述民族音乐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的著作,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对田野实践经验进行详细的总结,具有较高的参考借鉴价值,为民族音乐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一部知行并见的经典著作。相信在今后会有更多人通过《概论》对民族音乐学有更深刻的认知,期待有更多学者在民族在音乐学这一领域有新的研究成果,涌现更多著作,为此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 增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
  [3]洛秦.音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楷模、学术的世界眼光与中国经验结合的榜样——庆贺《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版出版暨伍国栋教授南京艺术学院从教10周年[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02).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版》自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02).
  [5]田耀农.一部知行并见的教科书——伍国栋著《民族音乐学概论》述评[J].音乐研究,2000(02).
  [6]孙星群.一部富有理论见地的著述——读《民族音乐学概论》[J].人民音乐,1999(04).
  [7]沈洽.民族音乐学在中国[J].中国音乐学,1996(03).
  [8]高厚永.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形成和发展[J].音乐研究,1980(04).
  作者简介:苗欢欢(1991—),女,汉族,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 从开始写作以来出版了卷帙浩繁的作品,他的作品,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富。现在存于世的至少有125部交响音乐的作品,大规模的室内乐作品以及键盘乐。他的作品包含了五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奏鸣曲),两部清唱剧,五首变奏曲,一部幻想曲作品等。他从自己的艺术创作成果上,在早期古典主义时期基本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主要作曲的原则、
期刊
【摘要】在音乐课堂上,我们会接触到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学生,他们有的活泼热情,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思维敏捷,有的反映迟缓,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用心去和孩子们沟通,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师生在交流中,恰当地发挥评价功能,会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更加和谐与融洽。  【关键词】评价;差异性;语言;艺术性;形式;丰富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修订的《中小学音
期刊
【摘要】快乐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学生的快乐体验为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够营造课堂快乐氛围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基于教学实践,对如何利用“快乐因素”,打造快乐的小学音乐课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快乐氛围;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乐观、活泼是小学生的天性。在学习方面,他们更乐于在一种轻松欢快的环境里学习
期刊
【摘要】应为任何一种艺术门类总是脱离不了社会,脱离不了人民,总是与一定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条件相联系,正因如此,我们的通俗音乐应该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应该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相結合,应该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应该与中国的市场经济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通俗音乐。  【关键词】俗音乐;中国大陆;认知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内政治经济的变革,对外开放的逐步
期刊
【摘要】方言与民歌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观反映地域文化的风貌。方言与民歌都属于口头传统,都植根于地方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传统的地方民歌一定是以方言来演唱的,方言是演绎地方民歌最生动的表达方式。当下,随着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文化的涵化现象不断发生,直接影响到方言的流变。包括方言与普通话间互相融合、甚至方言被普通话所替代的现象也不在少数。这对地方民歌演唱来说同样受到歌词
期刊
【摘要】世界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文化从多个方面开始流入世界其他国家。同样,他国的文化也在影响着我们音乐表达的形式。从音乐这门学科来看也不例外,我国音乐的形式与世界各国的音乐形式间相互交流、借鉴促成融合。本文特举例拥有百年历史的阮乐器,由于阮乐器历史的独特性,以及音色较强的融合性,都能体现出阮乐器与世界民族音乐交流的融洽。  【关键词】融合;阮;民族音乐;阮族  音乐是一种文化,是动态的文化
期刊
【摘要】“采茶”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体裁形式,又名“茶歌”、“采茶歌”、“唱采茶”、“采茶灯”等,其流传于我国南方产茶地区,如:福建、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采茶”原本是指中国南方汉族茶农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生产活动,采茶活动集中体现了我国南方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倾情流露出了属于茶农的淳厚民风和质朴情愫。通过借助《采茶谣》这一优秀的儿童歌曲,受众可以了解到茶农的采茶活动、领略茶乡风情,切身感
期刊
【摘要】法国作曲家圣-桑共作有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均献给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萨蒂。其中《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是三首协奏曲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也是小提琴学习者们必须学习演奏的曲目。本文通过对作曲家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介绍,分析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法,总结和诠释曲目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圣-桑 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奏技法;音乐风格  一、作曲家背景  法国作曲家夏尔卡·米尔·圣-桑是19
期刊
【摘要】本土歌曲是指在一个地域内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创的歌曲作品。本土歌曲的演唱既要表现歌曲的艺术性,又要表现出歌曲所涵盖的地域文化。徽州新民歌是利用徽州民歌传统音乐元素,结合现代作曲技法、融合当代人的审美创作的民歌。针对这类歌曲的演唱,如何来把握其中的演唱技巧、情感表现,以及再现传统民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把握好本土歌曲演唱的“声”和“情”,是作为一名本土歌手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本土
期刊
【摘要】《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指出:要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使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学会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不难看出: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陶笛是中国民族乐器 ,历史悠久、音色优美、携带方便、价格亲民、简单易学,将其引入中小学课堂,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有着7000年历史的中国民族乐器——陶笛,分析了陶笛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可行性,着重阐述陶笛教学在开发学生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