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路设计中的平\纵线形组合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jklfk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在实际公路设计中平、纵断面线形结合时应该遵循和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线型组合;设计原则
  
  前言
   在公路设计中,平、纵断面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平、纵断面线形配合不好,不但有碍于行车舒适等优点的发挥,而且会加剧视觉不良,造成行车上的危险。平、纵断面线形的组合设计很好的配合,通常無须增加造价就能提高公路的品质,安全和完美线形,并有助于保持连续、匀速行驶。
  
  1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
   ( 1) 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任何使驾驶员感到茫然、迷惑或判断失误的线形,都必须尽力避免。在视觉上能否自然地诱导视线,是衡量平纵线形组合的最基本问题。
   ( 2) 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它不仅影响线形的平顺性,而且与工程费用相关。对纵段面线形反复起伏、在平面上却采用高标准的线形是无意义的,反之亦然。
   ( 3) 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 4) 注意与公路周围环境的配合。它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可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2 平纵线形组合方式及注意问题
  2. 1 平面直线与纵断面直线组合
   线形单调、枯燥,在行车过程中视景无变化,容易使司机产生疲劳和超车频繁,在组合时一般应避免这种情况。但在交通比较错综复杂的路段( 如交叉口) ,采用这种线形要素是
  有利的。
   为调节单调的视觉,增进视线诱导,设计时可用划行车道线、标志、绿化、注意与路旁建筑设施配合等方法来弥补。
  2. 2 平面直线与纵段面凹形竖曲线组合
   直线具有较好的视距条件,由于纵断面上插入了凹形竖曲线,因此线形不再生硬、呆板,而且给予司机以动的视觉印象,提高了行车的舒适性。但是要注意以下三点:
   ( 1) 避免采用较短的凹形竖曲线( 一般以大于最小竖曲线半径的3 - 4 倍为宜) ,以避免产生折点。
   ( 2) 在两个凹形竖曲线间注意不要插入短直线。若能将两凹形竖曲线合二为一,则会具有更佳的视觉和行车效果。
   ( 3) 长直线的末端不宜插入小半径凹形竖曲线。
  2. 3 平面直线与纵断面凸形竖曲线组合
   线形视距条件差,线形单调,应尽量避免。注意要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以保证有较好的视距。纵断面线形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竖曲线半径的大小,竖曲线半径大小的选择
  应满足视距要求,且竖曲线长度不宜过短。一般情况下,凸形曲线段事故率要比水平段高,小半径凸形曲线往往成为事故的诱因。竖曲线频繁变换会影响行车视距,严重降低公路安
  全性。
  2. 4 平曲线与直坡段组合
   只要平曲线半径选择适当,平面的直线与圆曲线组合恰当,其视觉效果是良好的。汽车在这种路线上行驶,可以获得较好的路旁景观,且景观逐步变化使驾驶员感觉新鲜,方向盘
  操纵舒适。但如平曲线与直线组合不当( 如断背曲线) ,或半径过小、直线长度过短等都将在视觉上产生折曲现象。
   ( 1) 避免断背曲线。短直线介于两个圆曲线之间,形成所谓的断背曲线,这样容易使驾驶员产生错觉,把线形看成反向曲线,从而发生操作错误,甚至酿成车祸。
   ( 2) 组合时要注意平曲线半径与纵坡度协调,还要注意合成坡度的要求。要避免急弯与陡坡相重合。
   小半径平曲线与陡坡的组合,在由平竖曲线构成的既转弯又上、下坡路段,车辆的运动既发生径向、法向、竖向的三维平动,又同时伴随以上所述三个方向为轴的转动。当车辆行
  驶在有平面曲线存在的纵坡路段时,驾驶员一方面要完成转弯动作,同时需要调整车辆状态完成下坡或上坡动作,两种动作的组合增加了驾驶员对车辆行驶状态控制的复杂程度; 另
  外,陡坡区段易受障碍物的影响,形成视距阻碍区,从而使得高速公路上陡坡区段成为事故多发地。特别是转弯半径较小的平曲线与陡坡组合的路面常为事故多发地段。纵坡下坡区
  段衔接小半径曲线的陡坡衔接方式也被认为是具有危险倾向的线形衔接方式,对于高速公路更是如此。这是因为该衔接方式易造成在不自觉的高速情况下驶入平曲线,车辆以高速实施平面转弯,事故隐患大为增加。
  2. 5 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
   平、竖曲线重合是一种理想的组合,如果平纵断面几何要素的大小适当,均衡协调,位置适宜,可以获得视觉舒顺、诱导良好的空间线形。但由于地形等条件的限制,这种组合往往不是总能争取到的。如果平曲线的中点与竖曲线的顶( 底) 点位置错开不超过平曲线长度的四分之一,仍然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外观。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1) 平曲线和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这种组合是使平曲线和竖曲线相互对应,竖曲线的起终点落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即“平包竖”。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
   这种立体线形不仅能起到诱导视线的作用,而且可以取得平顺而流畅的效果。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如果平、竖曲线的顶点错开不超过曲线长度的四分之一,即可取得较好的视觉效果。若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大,则平、竖位置可不受上述限制; 若做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宁可把二者拉开相当距离,使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
  于直线上。
   高速公路凸形竖曲线与凹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的路段也是交通事故易发区。前者,因为没有视线引导而必须急转方向盘; 后者,在超出汽车设计速度的地
  方仍然要急转方向盘,这些都极易引起交通肇事。
  ( 2) 注意平、竖曲线几何要素要大体平衡、匀称、协调,不要把过缓与过急、过长与过短的平、竖曲线组合在一起。
  ( 3) 明、暗弯与凹、凸竖曲线的组合。明弯与凹形竖曲线及暗弯与凸形竖曲线的组合是合理的,比较符合驾驶员的心理反应和视觉反应。对于明弯与凹形竖曲线及暗弯与凸形竖曲线的组合,当坡差较大时,一般给人留下舍坦坡,近路不走,而故意爬坡、绕弯的感觉。搞山区公路设计,有时难以避免这种情况,但只要坡差不大,对行车的影响也不是太大。
  ( 4) 注意凸形竖曲线顶部与凹形竖曲线底部,不得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二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外观。前者会使驾驶员操作失误,引起交通事故; 后者会使路面排水困
  难,产生积水。
  ( 5) 应避免在一个平曲线上连续出现多个凹、凸竖曲线。在一平面曲线内,如果纵断面反复凹凸,即形成只能看见脚下和远处,而看不见中间凹陷的线形,这样的线形容易发生事
  故。研究表明,车辆平动、转动的某种突变,或车辆的运动按某种方式做持续累加与延续,是造成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根源之一。在高速公路上,能够造成车辆运动突变的,往往是道
  路线形按某种方式衔接的过渡点; 而造成车辆运动的不良累加与延续的往往是多种线形组合的区段及衔接区段。
  ( 6) 要尽量避免过多插入竖曲线或小半径竖曲线,这样容易产生“暗凹”、“跳跃”等不良现象,造成驾驶人员的视觉中断,诱发安全事故。
  ( 7) 避免平面转角小于7°的平曲线与坡度角较大的凹形竖曲线的组合。路线转角的大小反映了路线的顺适程度,以相对小一些为好。但转角过小,即使设置了较大半径的平曲线,也容易把曲线长看成比实际的要短,造成急转弯的感觉。这种倾向表现为转角越小越显著,以致造成驾驶者枉作减速转弯的操作,还容易造成行车事故。
  ( 8) 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对凸形竖曲线诱导性差,事故率高; 对凹形竖曲线路面排水不良。
  ( 9) 计算行车速度≥40 km/h 的公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前者是去引导视线的作用,驾驶员必须接近坡顶才能发现平曲线,导致不
  必要的减速或交通事故; 后者会出现汽车高速行驶时急转弯,行车不安全。
  
  3 不良的线形组合方式
  ( 1) 小半径凹形竖曲线与平面直线组合,给人以折线的印象。
  ( 2) 小半径凹形竖曲线与平面曲线组合,侧视小半径竖曲线折线印象更加明显。
  ( 3) 小半径凸形竖曲线与平面直线组合,视距不良,路线走向隐蔽。
  ( 4) 凸形竖曲线顶部与平曲线组合,路线隐蔽,视线诱导不明确。
  ( 5) 连续竖曲线与平面直线组合,因竖、平曲线起伏频繁,有隐蔽路段,同时影响夜间行车前灯照射。
  ( 6) 连续凹陷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虽然因平曲线组合消除了隱蔽路段,但仍影响夜间行车前灯照射。
  ( 7) 连续竖曲线与反向平曲线组合( 凸形竖曲线在先) ,路线产生严重下陷和跳跃中断,不利行车。
  ( 8) 连续竖曲线与反向平曲线组合( 凹形竖曲线在先) ,路线产生严重错位,行车不利。
  ( 9) 凹形竖曲线与连续平曲线组合,形成“蛇形”路线,不利行车。
  ( 10) 凹形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有隐蔽路段形成凹陷,不利视线诱导和行车。
  ( 11) 连续起伏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有多个隐蔽路段形成凹陷,不利视线诱导和行车。
  
  4 结语
   合理、优质的公路设计,可以提供清晰、醍目的行车方向,提供足够的视距,能够符合驾驶人员普遍期望的设计效果,可有效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在公路设计工作中,既要充分考虑公路设施的自身安全和运营安全,又要消除公路事故多发点和安全隐患; 要尽量采用改善平纵线形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行车安全问题,尤其是对长陡纵坡行车安全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公路设计工作必须做好公路立体线形的设计,确保公路安全、舒适、和谐。要将安全放在首位,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为公路使用者提供安全保障和人性化的服务,切实提高公路交通的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准。
  
  参考文献:
  [1] 李绪梅. 公路几何设计[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 杨少伟. 公路勘测设计[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众所周知,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建设的速度,工程质量差本身就是最大的浪费,低劣的质量一方面需要大幅度增加返修、加固、补强等人工、器材、能源耗费,另一方面还会增加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改造费用。同时,低劣的质量必然缩短工程的使用寿命,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提高全员质量意识、重视工地试验室建设、重视现场跟踪检查、采取有效的质量奖罚措施、加强监理监督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地方公路施工中质量管理的
期刊
摘要: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多种行业,本文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入手,叙述了目前该技术在各行业应该的整体情况,并且以我自来水厂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该技术在水处理行业的具體应用。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应用水处理  引言:  工业自动化是现代先进工业科学的核心技术,是工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石,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上对自动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电气
期刊
在我们国家大多数建设项目都是从酝酿、构想开始,通过可行性研究决策之后,进入项目设计和施工阶段,直至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或生产运营。在这个过程中造价工作要经历从投资估算、投资概算、施工图预算、及竣工结算阶段,该工程到底花费了多少钱,工程造价到底是多少,只有在竣工结算阶段才能够充分的计算出来,而这个时候的造价控制工作对于每个从事造价工作的人来说也是最困难的阶段,作为一个施工单位的造价人员来说利润的最大化
期刊
摘要:本文描述了在对软地基进行处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实际工程中软地基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公路建设,软地基处理,施工技术  0前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国内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也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公路等级设计要求的提高,对路况指标的选用也随之提高,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公路路基穿过软土地区的情况。因此,在软地基上修筑路基已非常普通。对公路软地基的成功处理,往往也成为提高建设
期刊
摘要:文中主要介绍了南宁市城建档案馆给水排水及消防设计的各个系统,重点阐述了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的应用。  关键词:给水排水水景太阳能热水消防系统高压细水雾超音速干粉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water supply & drainage,fire-fighting systems of N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期刊
摘 要;本文就广元至巴中高速公路红军城大桥现浇箱梁施工,在支架方案的选择上结合实际地形的变化及外部条件限制采用多种支架组合予以详细介绍,并就其安全隐患所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作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现浇箱梁施工工艺安全措施  0 前言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是目前高速公路常用的桥梁上部结构,具有良好的抗扭性能,适用于各种条件下的桥梁上部结构,在这里主要对箱梁施工工艺进行探讨。  一、工程概况  广巴高速公路
期刊
摘要: 本文介绍了UN5-150Z钢轨闪光焊机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及调整主要参数克服焊接钢轨产生的缺陷。通过一组实例阐述钢轨焊接参数的选择,对今后钢轨闪光焊机焊接具有参考作用。  关键词:UN5-150Z钢轨闪光焊机钢轨焊接工艺参数选择     闪光焊是现代轨道交通无缝线路铺设施工中进行钢轨连接的主要方法,该方法采用自动化生产方式;焊接工艺参数易于控制和调整;工艺稳定,接头质量好,生产效率高,是目
期刊
摘要:华夏文明中土木工程历史由来已久,其中不乏雄伟的长城、豪华的宫殿,近一个世纪以来建筑工程高速发展,既有成绩,但仍存在部分质量未能合格的产品。本文作者从建筑工程生产管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分析,从建筑工程的开工至竣工,全过程探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的不足及改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广义的工程质量管理,泛指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其管理的范围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决策、勘察、设计、
期刊
摘 要: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众多方面中,质量管理是关键和核心,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项目位置固定、生产流动、结构类型不一、质量要求不一、施工方法不一、体形大、整体性强,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等特点,这就决定了项目施工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难度更大。本文就如何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做一探讨。  关键词:质量,控制   一、 施工质量验收依据:主要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灰色理论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并介绍了如何用MATLAB语言建立一个预测模型,说明MATLAB在矩阵运算方面具有其他程序设计语言难以比拟的优越性。最后用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工程的八期沉降观测数据对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检验,说明对于一般的建筑物沉降,灰色预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对于没有突变的点位,它的预测精度是很高的。  关键词:灰色理论;沉降预测;MATLAB;数据分析  1 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