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芝被遣只因焦母恋子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s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兰芝聪慧贤淑、美丽善良、勤劳能干、知书达理、忠于爱情 ,是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里塑造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生活中兰芝不管怎么做却始终得不到焦母的欢心和认可,最终被焦母所遣,落个自赴清池的悲剧下场。什么原因呢?除了无子说、门第说等等以外, 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焦母的恋子情结直接导致了兰芝的被遣,是焦母亲自制造了这场家庭悲剧。
  从全诗描写可看出,焦母是一位中年寡妇,因为诗中始终没有出现焦父的故事情节。生活中焦母蛮横不讲理,在家中处于权威地位,从和仲卿对话时的“槌床便大怒”的行为、两次自作主张为仲卿许诺求娶秦罗敷的行为、仲卿与母亲诀别时“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的言行和兰芝“十七为君妇”、“共事二三年”的话语可看出焦母是个中年寡妇。封建社会,由于夫在随夫、夫亡随子的封建观念,母亲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恋子情结。因为心理学研究发现,文化修养欠缺的中老年妇女的思想比较保守,她们往往以家庭为生活中心,儿女在她们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焦母就生活在封建社会 ,文化修养在她的身上当然谈不上,在那个不重生女重生男的社会,仲卿就是她生活的全部,焦母把自己所有的情感和希望全都倾注在仲卿的身上,仲卿成了她生活的唯一希望,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她把仲卿看成是她后半生的唯一寄托, 这其中也包涵了对丈夫的思念。正是因为仲卿是她用青春和全部的爱抚养长大的,所以她对独子的爱是浓厚的,是偏狂的。这种爱有极端的自私性,仲卿是她一个人的,不允许他人占有,即便理性上允许,感情上也不能容忍.从焦母的心理来分析,这个中年寡妇的恋子情结早已形成。
  仲卿结婚了, 兰芝贤惠美丽、 知书达理,可谓德、才、貌三全齐美,同时又识大体,顾大局,与小姑和睦相处,感情深厚 ,和焦仲卿两情相悦、情深意厚。 仲卿也是一心一意喜欢兰芝,夫妻恩恩爱爱。 焦母在仲卿面前数落兰芝几句,仲卿竟然以“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的话语来质问焦母,袒护兰芝。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的意念表达自己对兰芝的爱意。焦母感到自己在仲卿心中的地位随着兰芝的到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家中的地位随着兰芝的到来也动摇了。于是她的失落感产生了,嫉妒心萌发了,焦母感到自己被忽视或遗弃了。她用青春和辛酸铸成的爱,轻而易举地被兰芝俘虏过去了,留给她的只是一片空前的凄凉。凭什么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却被兰芝抢走了?为什么儿子又是那样的执迷不悟?这种精神支柱的轰然坍塌,这种希望成为泡影的失落,对这个中年守寡的焦母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鲁迅也说过“至于因为不得已而过着独身生活者,则无论男女,精神上常不免发生变化,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质者居多”,所以兰芝越贤慧、美丽、勤劳,仲卿越是对她恩爱有加,仲卿和兰芝越是恩爱,焦母就越是感到失落和孤独,甚或是无助。于是变得更加敏感和多疑了,看一切事情都不顺心,看什么人都不顺眼,最后导致兰芝无辜被遣。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种: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情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显然,兰芝的到来使焦母的安全需要受到威胁了,但焦母仍竭力要保持原有的母子感情,保护自己的安全,维护自己在家中的权威地位,她只好行使封建家长的权利去驱遣兰芝。《礼记》中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在封建社会中,儿子娶妻,首先要经父母的允许,娶进门后,也必须使父母满意才行。而在焦母的心目中,你兰芝再贤惠,再优秀,你抢走了我的儿子,你威胁到了我在家中的权威地位, 你就是不孝 。“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属于“妇人七出”之一,当然该休。当往日的积怨到了爆发的时候, 焦母就颠倒黑白,胡乱找茬,蛮不讲理,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执意叫仲卿把兰芝休了。而“吾已久怀愤”一个“久”字就表明自从兰芝嫁到焦家,焦母在心理上早就开始排斥她了。那么,焦母真的钟情于那个秦罗敷吗? 当仲卿质问焦母兰芝为什么使她不满意时,焦母让仲卿休了兰芝并承诺“东家有贤女”, “阿母为汝求”, 当仲卿准备和兰芝共赴黄泉时,和焦母告别,焦母仍然承诺“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 严重的恋子情结使她只有言语没有行动, 即使秦罗敷真嫁到焦家来,其结果也只能同兰芝一样,落个被遣的下场。
  焦母自始至终都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严重的恋子情结让她把兰芝给休了,兰芝的自赴清池和仲卿的自挂东南枝,这都是她的恋子情节给害的,是她直接导致了这场家庭悲剧的发生。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五表达交流中的《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也正是《考纲》上反复强调的“发展等级”的四个组成部分之一—“写得充实”。高考语文作文也要求:“基础等级(50分)——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
期刊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碰撞,会使课堂绽放异彩。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可以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交流意见的同时,各自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  然而,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课堂对话、达到课堂的和谐高效呢?在日常教学中,可从以下几点尝试教学的预设与调整:  一、做课堂对话的规划师  课堂对话究竟该不该课前规划?答案是肯定的。尽管教师不能事先把对话的内容及
期刊
《新课标》指出: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但就目前情况看,学生课外阅读不容乐观。如果对学生的阅读状况做一番调查,就会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目的不明确,盲目读书,钟情于一些玄幻小说、网络小说,以及涉猎“另类作家”、“言情派”的作品,
期刊
对于学生来说,爱是最好的教育,因为只有爱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幸福。对一位教师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都是初绽的蓓蕾。作为班主任,要切实地给予学生爱,要让这份爱得到感应,要让这份爱清洗一切污浊。  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德性。学生憧憬未来,热情奔放,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思维活跃,行为不拘一格,对于“美”拥有拥极大的热情。所以,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说教式”的德
期刊
在很多所谓的新课改语文课堂上,能够看到精彩的“表演”, 能够看到花哨的“拓展”,却看不到教师引领着学生对文本词句的反复咀嚼和用心玩味,学生甚至对文本都没有读熟,更谈不上熟悉与体味,朗朗的书声成了“物以稀为贵”。究其根本,是教师对文本的语言“没有感觉”,没有从文本中挖掘出蕴涵思想和情感魅力的词句。这样的语文课,往往给人以“飘忽”和“空洞”之感,何来的“语文味儿”?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品味
期刊
现在,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小学生的在校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综合素养和各项技能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可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另一种担心,有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校学习时间短了,教师面对面的教授和交流少了,所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好,成绩下降了。  不可否认,学生成绩的下降与此有一定关联。但是,我们不可能舍大取小,以此就又走“应试教育”的老路。那么,我们就可以不要成绩了吗?在我看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
期刊
近日,读2015年第8期《中学语文教学》上付胜芳先生的《不变·变·不变》——《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设计及张克中先生的简评和编后絮语,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要改变阅读教学特别是小说教学的尴尬局面,必须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从整体到局部,抓住言语形式设计教学内容,才能深入作品内部,探得作品的深刻内涵。  一、这样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比比皆是  读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设计,联想到很多教
期刊
无论日常训练还是考试,古典诗歌阅读鉴赏是学生普遍感觉较难的一个题型。在经过大量的题目训练之后,绝大多数学生得分仍然徘徊在4分左右,原因何在?  为了提高学生古典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提升得分,语文教师曾经做过很多专题研究,拿出过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出过很多专题课型。《山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古诗文阅读关于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期刊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和表达能力,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对照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一般要求,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问题一,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