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qi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小学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而学校运行的中心工作是学科教学。那么,该如何处理实际教学中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呢?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精辟地道出了传道和授业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相辅相成,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要利用语文教学的阵地,把德育教育融入语文课堂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使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品德老师的事,与自己所教学科无关。这也是教育陷入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我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一、将品德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中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加强思想教育呢?正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润物细无声”恰恰可以成为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色。但语文教学过程要体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统一。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
  二、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我们把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的最佳结合点,善于利用、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探索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的规律。语文教学对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相当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在他们的心灵播下热爱新中国的种子。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讲述《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杨梅的热爱,就没有准确把握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就需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存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来,即可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三、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笔者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口诵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思考、感悟,这可能会收到比单纯讲解更好的效果。
  四、把语文课上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语文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课和语文主题活动。思想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人。
  总之,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围绕培养目标狠抓思想教育,要高度重视品德教育,以德育人。在教育教学中,要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注重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与学校的一切活动中。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也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手于挖掘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学习好,而且道德品质高尚的栋梁之才。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完成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作者单位:河北省巨鹿县育红小学)
其他文献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数学中程式化、符号化的东西很多,再加之原有教材割断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导致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比较沉闷、呆板.随着课
我校处于农村偏远山区,由于条件艰苦,有不少教师到校教几年后就想方设法离开,由此导致学校缺编,更不要说专业对口了,因此,实行大班额,以我班为例,60多名学生,工作量比较大,加之农村小学生由于家庭,社会,智力因素等影响,造就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各有高低,两级分化十分严重,特别是初中数学科,这给数学教师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如:差生特别多,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无学习数学的兴趣。要解决这种现状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有力助手和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一个功能健全的班集体,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 。可见班集体对学生个体关系之密切,影响之深远。实践证明,通过集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班主任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才能逐步地培养和扶持其真正意义上的班集体。  一、发扬
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景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变流的素养.
【摘要】数码产品的广泛普及,大大丰富了教育教学手段。本文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探讨了怎样用DV拍摄、编辑、保存、发布课堂教学录像的全过程。对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效果以及精品课的拍摄,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DV;课堂教学拍摄;课堂教学录像;后期编辑;补拍  DV(是Digital Video的缩写,大多数场合专指数码摄像机),以专业的质量、轻便灵活的机身、便宜的价格等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研究比较活跃,新思想、新观点、新做法、新经验层出不穷,已经形成了南北风格、东西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在这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中,小学作文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些错位现象,我们有必要冷静地反思一下,使小学作文教学再次回归。  现将小学作文教学错位现象梳理如下:  错位之一:作文要求文学化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简单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伴随着课改的实施,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一切的变化
青年教师到底怎么提高,怎么发展?国际上曾提出一个公式: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职业发展。那么教学经验是什么?教学经验是特定形态的知识。知识可以分为缄默知识和言传的知识。教师的经验有相当一部分是缄默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教师的经验主要指实践性知识,即个人的体验,所思所想。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对待方法,这正是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之处。创造过程靠自己的经验。教师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教师必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为CAl),主要是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媒介,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提供技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这里的“沟通”指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合作”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之相应,学生的学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富于互动性和个性的过程。交往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建构,符合教学的本质规律,能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教学科目,其内容的变化是极为频繁的,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