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学生学习历史能力培养策略从四个方面来阐释能力要求即: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解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能简述历史观点)的能力;初步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初步具备分析、比较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的能力。每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训练培养。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能力;培养
初中历史学科属人文学科,其学科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初中阶段是要求学生不但要记住一些重要的史实,其核心还是要培养一些基本的能力。为将来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奠定基础。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教学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以下我从四个方面来谈初中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要求和相应的培养策略。
一、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能力要求:学生阅读史料(文字材料、图片图表、照片等)后,能从史料中获取相关信息。如人物、反映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乃至于材料内容中的观点。让学生从提供的材料判断材料的真实性,能区别一手材料、二手材料。初步知道获取历史材料的常用途径和方法是考古发现、文献阅读、调查访问等。同时知道材料的证据价值。
训练策略:对初一学生刚开始时,所涉及的材料都很简单。因此要求首先能从材料中的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等线索中寻找突破口。
如: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问:这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张是什么?
对于诗句,学生很陌生,而在索引中的《道德经》,学生就很熟悉,知道这是老子的著作,这样问题就易回答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材料题难度加大,指导学生不仅能从材料中的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等线索中寻找突破口;还寻找其联系:⑴找问题间的联系⑵找不同材料的聯系⑶找问题与课本的联系。然后,锁定知识范围。结合题意求得正确答案
如 材料二: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农具名)教民农作。请回答:
(1)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历史现象?(原始农耕)
(2)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代表分别有哪些?(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3)他们种植的粮食作物分别是什么?(水稻和粟)
分析:如果按步骤作答,学生易把(1)问答成远古居民的相关知识,但如果读了后面两问后,答案就锁定在原始农耕,然后一个问一个问向前搜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又比如2007年眉山市中考题第42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在他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材料二 在我们的印象里革命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可是二百多年前,英国却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对什么事件的评述?(2)根据材料二,列举出两例英国发生这场革命期间,其他国家和地区爆发的“伴随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的资产阶级革命。(3)材料二中说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请举一例证明。(4)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句话。
分析:首先读材料。由材料一能挖出“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再读材料二,锁定英国,联想所学英国爆发的革命有两次:一次是工业革命,另一次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通过对两次革命过程、作用的比对,再结合材料一,便求得两则材料都是对工业革命这一事件的评价,此问答案一确定,其它几问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二、初步解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能简述历史观点)的能力。
能力要求:学生看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历史现象出现,能从背景与条件,原因与结果,目的与作用、性质与影响等概念去从政治、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时代特征等方面去评价历史事件。
训练策略:如解释 “开元盛世”历史现象时,让学生从出现的原因、表现(政治、经济状况、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影响(国内:巩固了唐朝的封建统治,国际:提高唐朝的国际地位,为唐国际交往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再如 “文革”中的“二月逆流”其实质是对文革错误的抗争,但却被林彪、江清反革命集团诬蔑为“逆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从当时的背景来解释。当时“文革”发动后,林彪、江清反革命集团想利用“文革”制造混乱,加紧夺权,因此这些老革命家的批评,阻碍了他们的夺权行为,所以林彪、江清反革命集团诬蔑为“逆流”。
三、初步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要求:能让学生结合史实从社会地位、社会条件、思想倾向、具体处境等视角来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
训练策略:如学完《秦王扫六合》后,要求学生对秦始皇进行评价。老师指导学生从他的身份地位,采取一系列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暴政表现来评价。再如评价左宗堂,他的身份是封建统治者,处于中国内忧外困的历史条件下,如倡导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收复新疆等活动体现其思想就是维护封建统治利益。但是还要根据具体处境来看收复新疆是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爱国行为是民族英雄。
四、初步具备分析、比较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的能力
能力要求:让学生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知道具体分析某个历史事件应从多角度多层次的因素去全面分析、辨证分析。知道从背景、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去比较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训练策略:比如:关于分析战争的结果产生的原因:一般从战争的性质、人心的背向、双方的力量比较、领导者的作用及军队的作用、历史潮流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掌握了方法,就可以由此及彼,对后将学的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就可采用同类方法。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异同;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等
初中历史能力的内容还有很多,能力培养的方法策略也还要继续探索,能力与方法是相辅相承的,方法正确,有助能力的形成,能力形成了也会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或自主的寻求更好的方法。在之方面我只是初探,发表一点浅见,权作抛砖引玉吧。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能力;培养
初中历史学科属人文学科,其学科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初中阶段是要求学生不但要记住一些重要的史实,其核心还是要培养一些基本的能力。为将来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奠定基础。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教学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以下我从四个方面来谈初中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要求和相应的培养策略。
一、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能力要求:学生阅读史料(文字材料、图片图表、照片等)后,能从史料中获取相关信息。如人物、反映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乃至于材料内容中的观点。让学生从提供的材料判断材料的真实性,能区别一手材料、二手材料。初步知道获取历史材料的常用途径和方法是考古发现、文献阅读、调查访问等。同时知道材料的证据价值。
训练策略:对初一学生刚开始时,所涉及的材料都很简单。因此要求首先能从材料中的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等线索中寻找突破口。
如: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问:这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张是什么?
对于诗句,学生很陌生,而在索引中的《道德经》,学生就很熟悉,知道这是老子的著作,这样问题就易回答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材料题难度加大,指导学生不仅能从材料中的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等线索中寻找突破口;还寻找其联系:⑴找问题间的联系⑵找不同材料的聯系⑶找问题与课本的联系。然后,锁定知识范围。结合题意求得正确答案
如 材料二: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农具名)教民农作。请回答:
(1)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历史现象?(原始农耕)
(2)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代表分别有哪些?(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3)他们种植的粮食作物分别是什么?(水稻和粟)
分析:如果按步骤作答,学生易把(1)问答成远古居民的相关知识,但如果读了后面两问后,答案就锁定在原始农耕,然后一个问一个问向前搜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又比如2007年眉山市中考题第42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在他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材料二 在我们的印象里革命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可是二百多年前,英国却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对什么事件的评述?(2)根据材料二,列举出两例英国发生这场革命期间,其他国家和地区爆发的“伴随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的资产阶级革命。(3)材料二中说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请举一例证明。(4)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句话。
分析:首先读材料。由材料一能挖出“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再读材料二,锁定英国,联想所学英国爆发的革命有两次:一次是工业革命,另一次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通过对两次革命过程、作用的比对,再结合材料一,便求得两则材料都是对工业革命这一事件的评价,此问答案一确定,其它几问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二、初步解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能简述历史观点)的能力。
能力要求:学生看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历史现象出现,能从背景与条件,原因与结果,目的与作用、性质与影响等概念去从政治、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时代特征等方面去评价历史事件。
训练策略:如解释 “开元盛世”历史现象时,让学生从出现的原因、表现(政治、经济状况、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影响(国内:巩固了唐朝的封建统治,国际:提高唐朝的国际地位,为唐国际交往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再如 “文革”中的“二月逆流”其实质是对文革错误的抗争,但却被林彪、江清反革命集团诬蔑为“逆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从当时的背景来解释。当时“文革”发动后,林彪、江清反革命集团想利用“文革”制造混乱,加紧夺权,因此这些老革命家的批评,阻碍了他们的夺权行为,所以林彪、江清反革命集团诬蔑为“逆流”。
三、初步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要求:能让学生结合史实从社会地位、社会条件、思想倾向、具体处境等视角来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
训练策略:如学完《秦王扫六合》后,要求学生对秦始皇进行评价。老师指导学生从他的身份地位,采取一系列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暴政表现来评价。再如评价左宗堂,他的身份是封建统治者,处于中国内忧外困的历史条件下,如倡导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收复新疆等活动体现其思想就是维护封建统治利益。但是还要根据具体处境来看收复新疆是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爱国行为是民族英雄。
四、初步具备分析、比较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的能力
能力要求:让学生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知道具体分析某个历史事件应从多角度多层次的因素去全面分析、辨证分析。知道从背景、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去比较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训练策略:比如:关于分析战争的结果产生的原因:一般从战争的性质、人心的背向、双方的力量比较、领导者的作用及军队的作用、历史潮流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掌握了方法,就可以由此及彼,对后将学的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就可采用同类方法。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异同;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等
初中历史能力的内容还有很多,能力培养的方法策略也还要继续探索,能力与方法是相辅相承的,方法正确,有助能力的形成,能力形成了也会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或自主的寻求更好的方法。在之方面我只是初探,发表一点浅见,权作抛砖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