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攻玉 用心制佛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15106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掌握娴熟的技艺之后,要以一颗虔诚的心,慈悲的心,无我的状态,手随心动,才能雕出感人的佛像。”—苏然
  深秋的一天,记者来到北京南城的一座院落。刚踏进门,就见一群人正围着一位女士对几块和田籽料品头论足。面对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玉料,这位女士虽话语不多,但她三言两语的评判却是一语破的。
  这个丝毫没有大师架子的女士就是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然。苏然的“静”在圈子里是出了名的,不善言谈的她总喜欢静静地站在一旁,静静地观看一块块本无生命的原石,但转瞬间在她眼中这些原石已经转化成了一件件令人叹服的艺术品。那一刻,再寻常不过的石头也能被她雕出彩儿来。
  记得苏然制作过一件《玉舍利》。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大师没有被传统的经验所束缚,而是以谦卑、纯然、无私无欲之心体悟此玉料。她翻阅《涅经》读到:“以胜金刚定,自碎金刚身,不舍于大悲,舍利犹分布。”突然有了灵感。大师在舍利之身不动一刀,只在天然形成的黄玉之表——材质厚重的顶部用梵文阳雕六字真言。看似简单,却造就了一件佛教艺术精品,让人难以释怀。
  一提及佛教艺术作品,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菩萨造像、罗汉像等。但在苏然的刀下,却总能见到不同于他人的作品。《金山佛印》便是一例。其虽为现代形制的艺术品,但不乏深厚的内蕴与文化。璀璨的皮色,不仅高贵典雅,而且寓意深刻——象征着中华大地山河统一,礼仪之邦繁荣昌盛。印文中的“佛”字与依绺裂而雕的纹饰相得益彰。明明是枚印,却禅味十足,这样的佛教艺术品怎能不让人心动?
  善“读”玉的苏然,其刀下的一件件佛教题材作品也让人“读”出纯粹、安宁、谦卑等涵义。这位玉雕界难得的女大师,是如何让她的作品总是不乏围观者和收藏者呢?那就让我们听听苏大师是怎么说的。
  《中国收藏》:很多玉雕师都会创作各种不同题材的作品,但是很难说他们专擅哪一类。然而提到您,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您刀下的佛教作品。您为什么这么偏爱佛教题材?
  苏然:事实上,我对以佛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情有独钟。作为“老北京”,从小就生活在这座历史悠久、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里。雍和宫、白塔寺、潭柘寺、戒台寺这些名胜古迹,也是我年轻时常去游玩的地方。每每面对佛像那慈祥的目光,我的心情就会变得很平静,而我的思想也似乎得到了某种升华。
  应该说,这种精神上的情愫是我选择佛教内容作为主要雕刻题材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佛教从汉代开始就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传统宗教,并且上自宫廷、下自民间广泛地以各种材质,特别是金、银、玉等为佛陀造像,来表达人们对他的敬仰和热爱。所以佛教题材自古就是玉雕工匠们的最爱。
  佛像属于玉雕中的人物类雕刻,我当年进入北京市玉雕厂就是在人物车间里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宋世义先生,学习人物雕刻。在玉器行里,宋先生是全国有名的大师,尤以带徒严格著称,为我打下了功底。另外,北京的人物玉雕有其地域文化优势,传承了明清宫廷风格,所以佛教题材作品中也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大气典雅的宫廷艺术特色。基于这些原因,让我对佛教题材的创作才偏爱有加。
  《中国收藏》:您雕刻的佛像为什么那么与众不同?
  苏然:我认为一件玉雕做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雕刻者的精神状态。一般玉雕师在制作佛像时,是从一件商品的角度出发,是从市场和商品价值的角度去衡量。而我在创作佛像时,首先抱着一颗虔诚的心。佛是真、善、美的化身,这就要求你要把佛的庄严法相表现出来。而不是随意地把佛雕成美女或是其他形象。
  我为雕刻做了不少努力,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雕刻技巧的磨练,一个是对佛教理论方面的学习以及对佛教造像的把握。雕刻技巧更多的是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完成的,而对于佛教造像和理论的学习则几乎贯穿了我整个玉雕生涯。这两天我刚从青海考察回来,此行收获甚多,完整地了解了藏传佛教各分支之间的关系,以及热贡唐卡艺术中众佛的造型与体态。其实像这种专程的考察,我每年几乎都会有几次,敦煌、天水、拉萨、大同等地,都成了我考察学习佛教艺术的宝库。
  《中国收藏》:古人将玉比作君子,看重玉的温和与典雅;而自古以来佛的形象也是大慈大悲、温柔沉静,您怎么理解玉与佛的这种微妙关系?
  苏然:这种关系其实不难理解。事实上,自古以来我们就对玉推崇备至。早在商周时期,玉就被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做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有着不同寻常的宗教意义。春秋战国时,孔子曾对玉有专门的论述,后世更有“玉有五德”等说法,这些都说明了玉的珍贵性和神圣性。
  佛陀在宗教中作为精神领袖,是神圣和纯洁无瑕的,是智慧与真善美的化身。他教人慈悲、向善,引导人们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新的境界。由于玉和佛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历代人们总会选择珍贵的玉材来塑造佛像。明清时期随着对玉料的进一步开发,人们发现和田白玉更适合创作佛像。从珍贵性来说,佛是至高无上的,因此必须要用最珍贵的材料;从纯洁性来讲,和田白玉是洁白无瑕的,也符合佛的精神。因此,在我的创作中,我会尽可能地将这二者合二为一,从而更好地表现佛的纯净与无私。
  《中国收藏》:在当下,佛教题材的玉雕作品除了继承传统之外,在您看来还有没有进一步创新的可能?
  苏然:在我看来,当代佛像玉雕所继承的传统,绝不仅是对我师父他们老一代玉雕大师的继承,更是对中华民族历代以来民间艺人在佛教造像以及雕塑艺术上的继承。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玉雕艺人对佛像造像并不了解,只是一味地模仿复制。外加上利益驱使,以至于很多玉雕师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雕刻佛像,所以才会千篇一律。但是历史上却有不少优秀佛教雕塑,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塑像的空间营造、神秘效果;唐代佛教造像的丰满圆润、和谐有序;宋代佛教造像的恬静平和、市井气息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研究学习和继承的。
  有了继承的基础才能去创新。我个人认为,越复古就是越创新。你能将古代石雕、泥塑搬到和田玉上来做,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你能进一步熟悉和发掘和田玉的特性,用它来最大化地表现佛的精神,这还是创新;当然,如果你在方寸之间不仅仅塑造了佛陀,而且能塑造佛教人物和佛教故事、佛教建筑,那么你就更是创新了。
  《中国收藏》:您的作品为什么总是那么富有生命力?
  苏然:玉雕的过程也是我修身与修心的过程,因为我塑造的是佛,佛对世人的要求就是去除思想中的贪、嗔、痴,保留内心的真、善、美。所以我在塑造佛时,要去理解佛、体悟佛,尽全力去还原佛的本意,而这个过程既是我对佛的塑造,也是佛对我的教化。就如同唐僧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在达到目的取得真经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的脱胎换骨。
  《中国收藏》:每一位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显然您做到了。那您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带给藏家以什么呢?
  佛教是讲因果、说轮回的。在佛的眼中,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因,并且随着事件的发展,最终又会成为果。其实我们创作玉雕艺术品何尝不是如此?我想欣赏和收藏我作品的人,大多都是被我塑造的佛所感动。因为我将佛最慈悲、最智慧、最神圣的一面展现了出来。我用自己辛苦虔诚的“因”造就了被社会、藏家所认可的“果”,完成了一个美好的轮回。我想这些也是藏家所能体会到的。
  另外,在佛的眼中,人体只是一具驱壳,只有精神是永恒的,物质不灭的。那么你活在人世间就必须要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即“正能量”。而只有这样,在你的肉体消失之后,你的精神依然存在,并且它会让人感动,使人受益,这也是我想传递给广大藏家的。
其他文献
大部分著述里都记载黄宾虹先生是1865年出生的,但据考证,黄宾虹先生应该是1864年出生的。黄宾虹出生的那天正好是1864年大年三十子时,也就是年尾的最后一刻,一元复始的时刻,所以黄宾虹的父亲给他取字为“元吉”。涉及到阴历和阳历互换的问题,都将黄宾虹的出生年份定为1865年。黄宾虹是1955年去世的,周岁是90岁,但由于黄宾虹是1864年大年三十子时出生的,按虚岁来算就是92岁,所以黄宾虹在最后一
期刊
千百年来,苏州这个不出玉石的地方,其玉雕技艺一直代表着中国玉石雕刻工艺的最高水平。在继承和发扬中,一代又一代苏州玉雕从业者不断思索和归纳总结,力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李剑,便是这样一位用传统之道捕捉现代之美的玉雕大师。  李剑的家乡是浙江上虞,与玉结缘,是受了古董藏家父亲的影响。他自小濡染,对清三代和中古玉器情有独钟,到十六七岁,就开始在身边一些匠师的指导下,学习挑选玉石原料,尝试设计琢治,好之不
期刊
整理收藏册,不经意间发现关于香皂的广告故纸已然自成系列了,似乎在静静地述说着往昔的香馥故事。作为一个粗粗拉拉的男人,观女子妆容犹似雾里看花,觉得肌肤之美虽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但后天的保养与呵护也很重要,要不然那么多女人花大钱买化妆品,且拼命往美容院送银子干嘛?  “洋夷皂”来了  西方人使用类似肥皂的清洁品素有历史,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古希腊时代。说到现代意义上的香皂,我们要提及“高露洁”。1
期刊
燕明刀,刀面均铸造有一“明”字,属于燕国货币,故名。由于燕明刀出土数量众多、流通范围广,在战国晚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从明刀的类型、文字、年代等几个方面具体探析一下。  出土及分类  根据报道及相关资料的统计,明刀的出土数量前些年就已经达到了3800余市斤零58000余枚。1965年以来,仅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内就出土了完整的明刀33315枚。按照出土地域来看,如果以燕下都为中心,其
期刊
秋拍在即,当前内地各大拍卖公司都已进入紧张而积极的“预热”阶段。众所周知,瓷器杂项向来都是古玩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不容错过的精彩,并拥有广泛的收藏投资群体。今年秋拍这一市场又会呈现怎样的情景?拍卖行、藏家信心几何?日前,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独家专访了北京东正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健生,且听作为资深古董经纪人与收藏鉴赏家的他如何解答。  《中国收藏》:能否先请您介绍一下今年春拍东正拍卖的收获?  郑健生:
期刊
数年前,携夫人东瀛度假,遇友人横田君告之有批宋元瓷枕可观。随其往观,在地若寸金的东京,一处斗室内满堆锦盒,迭高等身。主人介绍,此批古枕达143件之众。这哪是私家庋藏,实乃一小型博物馆之库存。  要在短时间内消化完如此之多的古枕内容实在有点儿难,好在夫人不仅不埋怨,还比我来劲,眼神里始终充满着好奇:“真是古人睡卧时所用?”“为何如此之高?”问得虽然稚嫩,却亦不无道理,因为坊间尝传古枕多为殉葬之具,且
期刊
“人气不如以往旺盛,但流传有绪的精品依旧受追捧”,有业内人士这样总结香港首轮秋拍。在本季秋拍中,香港苏富比依旧领衔,总成交额达29.04亿港元;保利香港和嘉德香港则分别成交8.22亿港元和3.43亿港元。  不过,三家公司的秋拍业绩相较春拍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香港苏富比春拍总成交额为34.2亿港元,嘉德(香港)春拍收获3.47亿港元,而保利(香港)春拍则拍得11.36亿港元。有资深媒体人士认为,
期刊
湖南地区已发掘的西汉墓葬数以千计,分布于全省各个地区,尤以长沙最为突出,这是由于长沙是西汉长沙国的首府所在地,故而墓葬最为集中。两汉时期,玉璧无论作为装饰用玉还是丧葬用玉,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往往出土于大型墓葬中,而那些中小型墓葬则受限于汉代严格的等级制度,而少见玉器、铜器等品类。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沙地区的中小型汉代墓葬中,虽少见玉璧,但与之式样相仿而只是材质有别的滑石璧却十分多见。  长沙
期刊
孙佩苍是谁?即便是熟悉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人对这个名字也会觉得很陌生。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主办的“青青子佩——民国美术史的再发现:孙佩苍及其收藏”展为我们揭晓了答案。此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主办,北京文物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协办,旨在通过历史的追踪探讨关于孙佩苍的传奇及其中西、古今藏品文脉的延续。  据介绍,孙佩苍(1890年至1942年)又名孙沛苍, 籍贯辽宁沈阳,曾任驻法公
期刊
7家单位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试点工作,这一举措让大众多年来呼吁建立可靠的民间文物鉴定机构的愿望得以初步实现。然而,这批试点单位的权威性、操作性等仍让不少人觉得暂时还解决不了众多收藏者鉴定难的难题。  千呼万唤始出来  对于国家文物局的此番举措,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其实是对年初国家文物局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到的将让国有单位参与民间收藏文物鉴定服务的回应与落实。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