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整合了有关微电影起源的观点和说法,并试图将其与其他影视形式相区分,多角度描绘微电影轮廓。
【关键词】微电影;传统电影;起源
自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web2.0时代以来,微内容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各种以“微”开头的词汇进入大众视野。近年来随着优酷、乐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播出平台向微电影敞开,微电影热度不断提升,各种针对微电影的比赛和影展如雨后春笋般的涌出。虽然微电影产业日渐成熟,但是其由来问题和其与传统电影、商业短片的区别一直是学界、业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整合了有关微电影起源的观点和说法,并试图将其与其他影视形式相区分,多角度描绘微电影轮廓。
一、微电影的起源
1、广告视频衍生说
史上首部“微电影”《一触即发》借由微电影概念引发全网关注,短片播出后不久,在百度百科查询微电影定义的就有3万余人次,“微电影”一词开始在网络流行。这部带有商业广告性质的短片其实是某汽车品牌以营销为目的媒介产物,借由广告公司的强力炒作,不仅被说成是电影,而且还直接创造并使用了“微电影”这个词汇,因此有人将微电影打趣为“一种拍得像电影的更高级别的广告。”一位从事微电影制作的七维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薛辰谈了自己对微电影的理解:某种意义上,现在中国人所说的微电影,就是一种营销手段,是完全为企业而定的影视营销,这点与影视植入广告相同。只不过它没有采用广告那生硬的宣传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柔和的,融入故事本身叙事风格中,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品牌。著名导演陆川也认为,“微电影”是通过广告短片演变过来的,这使得微电影从一开始就包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
2、草根短片演变说
关于微电影的由来,有一些研究认为其前身是网络草根的恶搞短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6 年初胡戈截取电影《无极》和《中国法治报道》栏目中的某些镜头和片段重新剪辑制作的一部时长20 分钟的搞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部短片在网络上引发广泛传播并在当时形成了一个热点社会话题。虽然此类视频短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大部分的画面是截取其他的影视作品,并非自己亲自拍摄创作。而后由筷子兄弟自编自导自演的《老男孩》可以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草根视频短片作品,它的迅速走红和广泛传播刺激了网络个人影像的发展,一些网络草根和平民百姓借助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手段开始制作颇具创意的个人定制化视频短片,初具微电影雏形的个人视频短片在网络上兴起。
3、传统电影短片说
电影诞生之初电影短片就已随之出现,并且早期的电影几乎都是短片,电影短片类型丰富,形式多样,但它既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一个种类。2001年香港导演伍仕贤打造一部片长只有11分钟的影片《车四十四》,虽然在国外多次获奖,在国内却并未引起太大反响,但这样的创新形式被业界认为是微电影的最初火种。导演王小帅认为微电影就是传统的短片电影,他在2014年的“中韩梦享微电影展”中谈及微电影相关问题时一直用短片代替:“短片制作在国外一直是有传统的,短片也有自己的位置,比如一些海外的电影节专门会设置电影短片的放映单元”。天津微电影产业基地总裁胡凤林表示:传统电影具有“大投入、高门槛、小众化”的特点,是少部分人可参与的艺术;而“微电影”可以将之视为电影艺术的另一种传承形式,凭借“微时、微事、微景、微资”的特点,能够让大多数人可参与其中。
4、伪概念说
在“微电影”一词随着带有商业广告性质的《一触即发》影片而进入大众视野时,就有人对此进行过解读。黑马网在官方微博上曾发布评论人刘一赐批判微电影的文章,并指出:由于移动终端的流行,必然会出现一种“碎片化”的影视观摩方式,将来或许会产生大量短小精悍的影视产品,但这跟“微电影”这个概念没有半毛钱关系;有人认为“微电影”是比较短的那种电影,但是电影短片这个概念从电影产生之初就有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电影节都有电影短片评奖的环节,如果“微电影”就是电影短片,那它就不是个新概念。对此,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微电影”本身就是个伪概念,因为在国外并没有出现与之对应的“Micro-film”词汇,微电影是随着微博、微小说等概念兴起之后的追风表现。
二、微电影争论下的概念区分
1、微电影与传统电影:非影院性与影院性
一提到电影大家脑海里就会出现在影院的黑暗空间里播放着的影像画面,银幕上滚动着的影像抓住观众所有的视线和注意力,观众全身心沉浸在影片的故事情节和视听效果中。在这个空间里,电影的播放时间长度是固定的,视线范围由于大荧幕的尺寸设计也被固定住了,影院的硬件设施配置也确定了声效质量标准,因此电影的制作在时长、画面分辨率、视听效果上都有硬性指标,大多数电影也是围绕在电影院里播放这个目的而创作的,因而电影也具有了一项特殊的性质——影院性。
与传统电影相比,时下兴盛的微电影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非影院性”。大多数微电影的播出平台是网络及各类视频网站。由于是利用网络观看,观众的时间、空间选择很自由,观众可以利用很多碎片化的时间将一部微电影分成几个时间段观看,可以在家里、办公室甚至地铁上利用电脑、手机等多种媒介形式观看。因此微电影与传统电影最大不同在于它们的影院性与非影院性。由于没有类似影院这样的专业影音播放场所,微电影似乎只能借助网络技术来传播。事实上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专业影院里分出空间和时间来播放微电影是可以实现的,只要在微电影领域加大投资,微电影同传统电影一样走向影院是完全有可能的。
2、微电影与短片:微电影是制作精良的故事性短片
短片是对短时长影片的统称,时长短于影院放映的传统电影,且类别丰富形式多样,包含故事短片、实验短片、记录短片、新闻短片、短资料文献片、以及电视或影院里播放的片花、广告短片等等。短片未必完整,可以只是影视拍摄的练习,或是一个笑料、段子,不一定要刻画人物、构成情节,比如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的《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等就是毫无故事性可言的。而微电影通常有完整的剧情,会塑造角色形象,刻画人物内心,并且构成有情节的跌宕起伏。有学者认为,“微电影本质上就是带有故事情节的短片,它只不过是借用了一个电影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传播效应。”
从微电影和短片的制作方式来看,它们的制作周期和制作投入都比较短小,但微电影的制作是高品质的,无论灯光、摄影、录音、道具、服装、音乐、台词、演员的专业性、后期剪辑等都堪比院线电影。
3、微电影与广告片:微电影具有商业性但不一定要商业化
以《一触即发》为例,这部影片虽然添加了故事内容和戏剧情节,并冠以“微电影”的包装,其本质仍然是为商业营销服务,为汽车公司的品牌宣传服务,所以人们在对它到底是微电影还是广告的定性上有过争论。笔者认为,虽然此类故事性广告片同微电影一样具有完整策划和制作体系支持的故事情节,但二者并不等同,因为不论是故事性广告片还是非故事性广告片,始终都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宣传,这也让广告本身具有了一种实用主义。微电影虽然可以以其便捷的制作条件被用于商业宣传,但只能说明它具有商业性,并不一定非要商业化,因为当越来越多的微电影开始以社会、人性、生命等话题为关注点时,更多体现的则是个人化的表达。
三、总结
“微电影”这一概念是中国特有,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故事性和商业性似乎成为微电影的鲜明标志,因而学界和业界对微电影的研究也仅仅限于商业类、剧情类微电影,笔者认为,故事性和商业的推广和营销只是微电影消化成本的一种方式,并不能概括全部,对微电影的把握应综合电影、短片、广告片等多种性质和特点,多角度思考。
【关键词】微电影;传统电影;起源
自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web2.0时代以来,微内容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各种以“微”开头的词汇进入大众视野。近年来随着优酷、乐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播出平台向微电影敞开,微电影热度不断提升,各种针对微电影的比赛和影展如雨后春笋般的涌出。虽然微电影产业日渐成熟,但是其由来问题和其与传统电影、商业短片的区别一直是学界、业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整合了有关微电影起源的观点和说法,并试图将其与其他影视形式相区分,多角度描绘微电影轮廓。
一、微电影的起源
1、广告视频衍生说
史上首部“微电影”《一触即发》借由微电影概念引发全网关注,短片播出后不久,在百度百科查询微电影定义的就有3万余人次,“微电影”一词开始在网络流行。这部带有商业广告性质的短片其实是某汽车品牌以营销为目的媒介产物,借由广告公司的强力炒作,不仅被说成是电影,而且还直接创造并使用了“微电影”这个词汇,因此有人将微电影打趣为“一种拍得像电影的更高级别的广告。”一位从事微电影制作的七维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薛辰谈了自己对微电影的理解:某种意义上,现在中国人所说的微电影,就是一种营销手段,是完全为企业而定的影视营销,这点与影视植入广告相同。只不过它没有采用广告那生硬的宣传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柔和的,融入故事本身叙事风格中,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品牌。著名导演陆川也认为,“微电影”是通过广告短片演变过来的,这使得微电影从一开始就包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
2、草根短片演变说
关于微电影的由来,有一些研究认为其前身是网络草根的恶搞短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6 年初胡戈截取电影《无极》和《中国法治报道》栏目中的某些镜头和片段重新剪辑制作的一部时长20 分钟的搞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部短片在网络上引发广泛传播并在当时形成了一个热点社会话题。虽然此类视频短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大部分的画面是截取其他的影视作品,并非自己亲自拍摄创作。而后由筷子兄弟自编自导自演的《老男孩》可以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草根视频短片作品,它的迅速走红和广泛传播刺激了网络个人影像的发展,一些网络草根和平民百姓借助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手段开始制作颇具创意的个人定制化视频短片,初具微电影雏形的个人视频短片在网络上兴起。
3、传统电影短片说
电影诞生之初电影短片就已随之出现,并且早期的电影几乎都是短片,电影短片类型丰富,形式多样,但它既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一个种类。2001年香港导演伍仕贤打造一部片长只有11分钟的影片《车四十四》,虽然在国外多次获奖,在国内却并未引起太大反响,但这样的创新形式被业界认为是微电影的最初火种。导演王小帅认为微电影就是传统的短片电影,他在2014年的“中韩梦享微电影展”中谈及微电影相关问题时一直用短片代替:“短片制作在国外一直是有传统的,短片也有自己的位置,比如一些海外的电影节专门会设置电影短片的放映单元”。天津微电影产业基地总裁胡凤林表示:传统电影具有“大投入、高门槛、小众化”的特点,是少部分人可参与的艺术;而“微电影”可以将之视为电影艺术的另一种传承形式,凭借“微时、微事、微景、微资”的特点,能够让大多数人可参与其中。
4、伪概念说
在“微电影”一词随着带有商业广告性质的《一触即发》影片而进入大众视野时,就有人对此进行过解读。黑马网在官方微博上曾发布评论人刘一赐批判微电影的文章,并指出:由于移动终端的流行,必然会出现一种“碎片化”的影视观摩方式,将来或许会产生大量短小精悍的影视产品,但这跟“微电影”这个概念没有半毛钱关系;有人认为“微电影”是比较短的那种电影,但是电影短片这个概念从电影产生之初就有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电影节都有电影短片评奖的环节,如果“微电影”就是电影短片,那它就不是个新概念。对此,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微电影”本身就是个伪概念,因为在国外并没有出现与之对应的“Micro-film”词汇,微电影是随着微博、微小说等概念兴起之后的追风表现。
二、微电影争论下的概念区分
1、微电影与传统电影:非影院性与影院性
一提到电影大家脑海里就会出现在影院的黑暗空间里播放着的影像画面,银幕上滚动着的影像抓住观众所有的视线和注意力,观众全身心沉浸在影片的故事情节和视听效果中。在这个空间里,电影的播放时间长度是固定的,视线范围由于大荧幕的尺寸设计也被固定住了,影院的硬件设施配置也确定了声效质量标准,因此电影的制作在时长、画面分辨率、视听效果上都有硬性指标,大多数电影也是围绕在电影院里播放这个目的而创作的,因而电影也具有了一项特殊的性质——影院性。
与传统电影相比,时下兴盛的微电影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非影院性”。大多数微电影的播出平台是网络及各类视频网站。由于是利用网络观看,观众的时间、空间选择很自由,观众可以利用很多碎片化的时间将一部微电影分成几个时间段观看,可以在家里、办公室甚至地铁上利用电脑、手机等多种媒介形式观看。因此微电影与传统电影最大不同在于它们的影院性与非影院性。由于没有类似影院这样的专业影音播放场所,微电影似乎只能借助网络技术来传播。事实上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专业影院里分出空间和时间来播放微电影是可以实现的,只要在微电影领域加大投资,微电影同传统电影一样走向影院是完全有可能的。
2、微电影与短片:微电影是制作精良的故事性短片
短片是对短时长影片的统称,时长短于影院放映的传统电影,且类别丰富形式多样,包含故事短片、实验短片、记录短片、新闻短片、短资料文献片、以及电视或影院里播放的片花、广告短片等等。短片未必完整,可以只是影视拍摄的练习,或是一个笑料、段子,不一定要刻画人物、构成情节,比如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的《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等就是毫无故事性可言的。而微电影通常有完整的剧情,会塑造角色形象,刻画人物内心,并且构成有情节的跌宕起伏。有学者认为,“微电影本质上就是带有故事情节的短片,它只不过是借用了一个电影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传播效应。”
从微电影和短片的制作方式来看,它们的制作周期和制作投入都比较短小,但微电影的制作是高品质的,无论灯光、摄影、录音、道具、服装、音乐、台词、演员的专业性、后期剪辑等都堪比院线电影。
3、微电影与广告片:微电影具有商业性但不一定要商业化
以《一触即发》为例,这部影片虽然添加了故事内容和戏剧情节,并冠以“微电影”的包装,其本质仍然是为商业营销服务,为汽车公司的品牌宣传服务,所以人们在对它到底是微电影还是广告的定性上有过争论。笔者认为,虽然此类故事性广告片同微电影一样具有完整策划和制作体系支持的故事情节,但二者并不等同,因为不论是故事性广告片还是非故事性广告片,始终都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宣传,这也让广告本身具有了一种实用主义。微电影虽然可以以其便捷的制作条件被用于商业宣传,但只能说明它具有商业性,并不一定非要商业化,因为当越来越多的微电影开始以社会、人性、生命等话题为关注点时,更多体现的则是个人化的表达。
三、总结
“微电影”这一概念是中国特有,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故事性和商业性似乎成为微电影的鲜明标志,因而学界和业界对微电影的研究也仅仅限于商业类、剧情类微电影,笔者认为,故事性和商业的推广和营销只是微电影消化成本的一种方式,并不能概括全部,对微电影的把握应综合电影、短片、广告片等多种性质和特点,多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