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可见要想帮助他人解决难题,不如传授给他人解决难题的方法。
如此,在探索和构建理想课堂的实践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信 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指导学生自学预习要有法。
比如在小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预习有一定的难度。他不知道要预习什么,怎样预习。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导学提纲,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结合低年级的学生特点以及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老师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预习:
识字方面:圈画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阅读方面: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努力扫除障碍;二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对课文形成大概印象,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三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标出自然段,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通过以上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逐步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到了高年级,就形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能力。学生在上课时更易激发学习兴趣,对新的文本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提高了听讲、思考效率和回答问题的针对性、正确率,从而满足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更增添了学习的信心。
二、把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结合好。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知识的意义必须靠学生根据他们的个人经验去建构。所以教师不要满足于只是通过讲解知识而把它传输给学生,教师还必须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创设让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机会,来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便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活动:语文才艺大比拼(诗文朗诵、演讲故事、口头编故事、背古诗好文章段落等竞赛活动)、自编儿歌、制作知识卡片等。有时候还将合适的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这是因为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
如老师在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就采用了演课本剧的形式,让小朋友自由配对组合,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配上道具和动作说一说、演一演,学生在表演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表现自己。因为要表演,学生会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地地主动、仔细揣摩着人物角色爷爷和小树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心理活动等,从而更深一层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和舞台,多给学生提供参与和展示的机会。
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需求,才能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合理创设情境,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要依据文本,要适时适当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自主体验中感悟,逐步习得自主学习的方法。
可以说在课堂的组织构建中,教师的主导活动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学生活动是目、是面,只有把主导和自主活动结合好,课堂活动才能紧凑而不散漫。教师的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牵一发才能动全身。如在学习课文《司马光》中,于国霞老师抓住重点句质疑:“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为了让学生理解:“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的场面,教师提问: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如果你也在场,那都慌起来了是什么样子?请同学表演当时的场面。
为了让学生对比体会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的不同表现,感悟司马光在紧急情况面前的沉着机智。这时教师创设了问题情景:面对紧急情况,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分别是什么表现?引导学生自读这两句话,边读边画出表示他们动作的词语。接着老师或指定学生扮演记者,再让女生和男生分别扮演小朋友和司马光,对他们进行采访,让他们谈一谈当时心里是怎样想的。最后,再通过读和说来感悟、表达出当时他们的心情。这样通过角色置换,和生活中的体验相结合,通过让孩子角色扮演,读悟表达等多种手段来启发思考,司马光面对困难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形象跃然而在学生的心头鲜活、丰满起来。
四、面向全体,启发并引导学生发展自主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所以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自主学习的有效举措。这样就要求教师转变课堂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学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同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
首先是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以求得真知,用心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不断鼓励学生们大胆探索,获得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并逐渐形成新的认识,实现能力的迁移。
同时要面向全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每一个孩子都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往往好的学生质疑能力强,而有些同学则习惯了顺从别人的意见。面对这一情况,在提问时可以采用适当等一等策略。
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许多同学都举手争着回答这个问题。老师并没有立刻请举手的学生回答,而是亲切地说:“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认为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呢?老师相信你们也能回答这个问题,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大家可以相互补充。好,再给大家一点时间。”这就给了那些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充裕的时间,非常有利于全体参与学习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大胆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才有可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当前学习阶段中一步步得到提高、并在后续的语文学习发展中走得更远,直至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唯有如此,教师方可无愧于心。让我们一起为理想课堂的教学实践而共同努力,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参与者,创建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可见要想帮助他人解决难题,不如传授给他人解决难题的方法。
如此,在探索和构建理想课堂的实践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信 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指导学生自学预习要有法。
比如在小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预习有一定的难度。他不知道要预习什么,怎样预习。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导学提纲,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结合低年级的学生特点以及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老师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预习:
识字方面:圈画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阅读方面: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努力扫除障碍;二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对课文形成大概印象,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三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标出自然段,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通过以上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逐步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到了高年级,就形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能力。学生在上课时更易激发学习兴趣,对新的文本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提高了听讲、思考效率和回答问题的针对性、正确率,从而满足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更增添了学习的信心。
二、把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结合好。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知识的意义必须靠学生根据他们的个人经验去建构。所以教师不要满足于只是通过讲解知识而把它传输给学生,教师还必须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创设让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机会,来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便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活动:语文才艺大比拼(诗文朗诵、演讲故事、口头编故事、背古诗好文章段落等竞赛活动)、自编儿歌、制作知识卡片等。有时候还将合适的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这是因为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
如老师在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就采用了演课本剧的形式,让小朋友自由配对组合,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配上道具和动作说一说、演一演,学生在表演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表现自己。因为要表演,学生会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地地主动、仔细揣摩着人物角色爷爷和小树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心理活动等,从而更深一层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和舞台,多给学生提供参与和展示的机会。
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需求,才能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合理创设情境,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要依据文本,要适时适当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自主体验中感悟,逐步习得自主学习的方法。
可以说在课堂的组织构建中,教师的主导活动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学生活动是目、是面,只有把主导和自主活动结合好,课堂活动才能紧凑而不散漫。教师的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牵一发才能动全身。如在学习课文《司马光》中,于国霞老师抓住重点句质疑:“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为了让学生理解:“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的场面,教师提问: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如果你也在场,那都慌起来了是什么样子?请同学表演当时的场面。
为了让学生对比体会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的不同表现,感悟司马光在紧急情况面前的沉着机智。这时教师创设了问题情景:面对紧急情况,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分别是什么表现?引导学生自读这两句话,边读边画出表示他们动作的词语。接着老师或指定学生扮演记者,再让女生和男生分别扮演小朋友和司马光,对他们进行采访,让他们谈一谈当时心里是怎样想的。最后,再通过读和说来感悟、表达出当时他们的心情。这样通过角色置换,和生活中的体验相结合,通过让孩子角色扮演,读悟表达等多种手段来启发思考,司马光面对困难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形象跃然而在学生的心头鲜活、丰满起来。
四、面向全体,启发并引导学生发展自主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所以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自主学习的有效举措。这样就要求教师转变课堂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学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同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
首先是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以求得真知,用心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不断鼓励学生们大胆探索,获得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并逐渐形成新的认识,实现能力的迁移。
同时要面向全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每一个孩子都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往往好的学生质疑能力强,而有些同学则习惯了顺从别人的意见。面对这一情况,在提问时可以采用适当等一等策略。
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许多同学都举手争着回答这个问题。老师并没有立刻请举手的学生回答,而是亲切地说:“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认为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呢?老师相信你们也能回答这个问题,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大家可以相互补充。好,再给大家一点时间。”这就给了那些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充裕的时间,非常有利于全体参与学习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大胆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才有可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当前学习阶段中一步步得到提高、并在后续的语文学习发展中走得更远,直至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唯有如此,教师方可无愧于心。让我们一起为理想课堂的教学实践而共同努力,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参与者,创建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